民法的遠遠
⑴ 民法典何以為典
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5年磨一劍,「民法典時代」由此開啟。這部新中國歷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集萬眾智慧,應時代所需,既是「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也是權利保障的宣言書。在民法典誕生之際,我們約請法學專家詳細解讀民法典將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市場經濟以及公眾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孫憲忠(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隨著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完成,我們進入了民法典的時代。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民法典是毫無爭議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基本遵循,它的編纂完成是涉及國計民生極為重大的事件。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國進入「民法典時代」。圖為表決現場。新華社發
在學習和貫徹民法典之際,我們首先會注意到,這部法律沒有被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而是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它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從它嚴密的立法邏輯和體系看,有可能也是唯一一部。其他法律,比如嘩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其他各種法律,都沒有如此命名。法典和法的命名,僅一字之差,卻區別顯著。
通觀歷史上的立法可以發現,能夠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大體上有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該立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模大,法律條文在當時的社會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該法的體系性,強調立法的邏輯和規律。我國民法典就是因為符合這三個方面的特徵,才被定名為「法典」。
首先,從立法的重要性來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對民法作為國家治理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規范社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而且,由於社會上每一個自然人、每一個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都是民事主體,民法的內容涉及社會成員的全部,也涉及他們從事社會活動的時時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根據憲法規定,我國經濟體制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現代民法的全部制度,從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權利變動到法律責任,就是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或者說是為滿足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從事民事活動的各種需要而建立的。另外,基本權利是我國憲法承認和保護的核心,而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主要表現為民事權利。在一個法治社會里,對於民事行為的規范,屬於社會的常規性、普遍性、基礎性、全局性活動,而民法就是開展這些活動的法律遵循和依靠。從這個角度看,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稱得上是「國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規范和制度體系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來定名,說明慎蘆辯其立法體量的顯著差異。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債法),其條文都超過了2200條。我國民法典法律條文包括七編、1260條,近80章,僅僅漢語字數就超過了10萬。這個體量,可謂非同小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民法典並不是全部民法規范和制度的立法,而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還有商事立法、知識產權立法和社會權利立法等民法特別法。無論如何,此次編纂完成的民法典,其體量也遠遠超過其他法律,將其稱為「法典」,凸顯了它在規范和制度體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強調龐大的民法規范、制度整合為一體之時的體系科學性和邏輯性。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普遍性,它自古以來就包含著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其他法律的規范和制度。所以,國家的治理者、立法者和法學家為了適用法律的准確、方便,更為了法律適用的統一和公正,很早就開始了民法規范、制度的編纂和整理工作。這一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找到龐大的民法規范、制度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觀察這一邏輯的基本方法。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終於總結出法律關系的邏輯作為龐大的民法規范和制度之間相互連接的主線,這樣,龐大的民法規范和制度之間,就建立起來了主體、客體、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這樣一個清晰明確的聯系;又總結出關於支配權和請求權相互區分、處分行為和負擔行為相互區分以及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相互區分的概念整理方法,使得大量的民法概念能夠區分和歸並為制度,並使得各種法律制度能夠既有分工又有配合地、融洽地在各自領域里發揮其功能作用。如果不依靠這些基本寬缺邏輯來編纂,民法典根本無從談起,因為大量的民法規范和制度都是一盤散沙,或是被形容為「隨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這些體系性科學,是人類社會依據民法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既是民法典編纂的基本技術手段,也是我們從事民法學習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技能。
同時,依據體系性科學,我國民法典編纂還採取了總則和分則相互區分的模式。原因在於,這種法典編纂方式不但是體現法律關系邏輯和民事權利區分科學的最佳方式,而且也是學習研究、貫徹實施民法的最佳方式。所有的民事活動中都會有民事主體、民事權利,都會涉及民事責任。如果民法立法按照具體的民事活動情況來編寫的話,那麼,每一個民事活動的法律制度中都要詳細地規定主體、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應該怎樣,這樣立法就必然大量重復。因此,民法典編纂的體系性科學借鑒了數學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動中具有共同性的規則「提取」出來,作為一般規則規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後,民法典又把具體民事權利按照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區分來劃分為多個分則,在這些分則之中展現各種權利及其相對具體的要求。這樣的法典編纂方法,不僅僅極大節約了立法成本,而且也為我們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引。
科學立法居於立法原則的首位。將龐大的民法規范和制度按照體系化科學編纂為一個有機和諧的整體,正是貫徹科學立法原則的結果。總體而言,本次民法典編纂按照體系化科學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亂且存在內在混亂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沖動,實現了民事立法體系的極大改進,充分彰顯了民法發展史上曾倡導的「體系化效應」的積極作用,民法典被定名為「典」,可謂實至名歸。我們學習研究和貫徹實施民法典,也應對民法典的體系性科學予以充分尊重,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民法典立法目的的實現,並以此更新、完善民法理論知識,提升民法分析和裁判的專業水平,更好地指導和規范民事活動。
⑵ 民法典 商住樓設備平台可以搭建機房嗎
不可以。
《民法典》第279條規定:「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
機房屬於通訊運營商為不特定的人提供通訊服務而存放伺服器的地方,主要不是用於人的居住,應屬於經營性用房。機房設置有明確、嚴格的要求、標准,遠遠高於住宅樓設計、建造、管理的要求、標准,將住宅用途的房屋改變為機房不符合相應條件。
⑶ 民法典在邊疆地區的實施可能存在哪些特殊問題
(一)存在較多的制度缺失
「作為法典起草的基本方針,是制定一部簡明的法典還是一部詳細的法典,一部抽象的法典還是一部具體的法典,這是困擾法典起草者的大問題。」就此問題,在我國民法典編纂中,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民法典應當定位為民事基本法,總體上比較抽象原則,具體的問題留給司法解釋和學說。另一種觀點認為,民法典編纂應當強調法典中心主義,盡可能發揮其規范作用,避免失去其私法一般法的地位。雖然哪一種觀點更有利於我國的法治建設,還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但筆者更傾向於後一種觀點。民法典編纂的最初目的就是要實現法典中心主義,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要注重民法典作為私法一般法的地位,其應當規定民法的基本內容。如果《民法典》過多地依賴司法解釋和民事特別法,就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法典中心主義的要求。
從法典中心主義和民事立法體系化的要求出發,我們的民法典應當「最大范圍內盡可能地就所有的民事事項作出規范」,就私法關系「作通盤完整的規范」。比較遺憾的是,我國《民法典》在諸多問題上並沒有做出規定,從而導致較多的制度缺失。當然,就制度和規則的缺失與否的確定,學者之間也難以取得共識。筆者依據自己對於《民法典》制度和社會生活實踐的理解,認為,目前的《民法典》存在如下制度缺失,必須強調的是,這一認識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具體來說,筆者所認為的制度缺失主要包括:
1、第一章「基本規定」。本章第10條就民法的法源作出了規定,改變了《民法通則》第6條以「政策」作為法源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僅規定了法律和習慣(實際上應為習慣法)是民法的法源,但是,沒有明確如果沒有習慣,法官依據何種法律淵源(如法理)進行裁判。另外,本章對於法律解釋規則沒有做出規定,這就無法有效地指引和規范法官的裁判行為。
2、第二章「自然人」。本章對於自然人的規定,存在若乾的制度缺失,主要包括:一是沒有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不同意或不追認時的救濟措施(參見台灣地區「民法」第 15-2 條第4款),法律上應當確立申請法院的同意或追認以代替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的制度,否則,無法保護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二是本章也沒有規定自然人的民事責任能力制度,這會給實踐帶來困擾。三是沒有明確遺囑監護中父母雙方指定的人不同時,如何遺囑監護人的確定規則(如以後死亡的父母一方的指定為准,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776條第2款)。四是沒有規定委託監護制度,無法有效回應我國存在大量留守兒童等社會現實。四是沒有規定監護人有正當理由時的辭任制度(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889條、《瑞士民法典》第383條、《日本民法典》第844條),這不利於平衡監護人和被監護人的利益。五是缺失了監護監督人制度(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792條和第1799條、《日本民法典》第848條和第849條、《法國民法典》第420條),這就無法回應現實中監護人怠於履行監護職責、濫用監護權的現象。六是缺失了財產代管人製作財產清冊的規則(參見《義大利民法典》第48條、《韓國民法典》第24條),這可能不利於預防糾紛的發生,也不利於防止財產代管人濫用權利的行為。
3、第三章「法人」。本章的制度缺失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沒有規定社團罰的規則。社團罰,是指針對違反社團章程或做出其他違背社團利益行為的成員的紀律措施。目前我國法律缺乏對社團罰的規范,造成了法律空白。二是沒有對捐助法人章程記載事項的要求。章程對於捐助法人具有特殊的意義。比較法上往往都對章程應記載的事項作出了規定(如《德國民法典》第81條、《義大利民法典》第16條、《日本民法典》第37條和第39條)。法律上應當特別強調章程的記載事項(如捐助法人的名稱、特定目的、財產和符合法律要求的組織機構設置)。三是業主團體的地位不明確。隨著我國民眾居住方式的改變,業主團體(而非業主委員會)成為社會中重要的組織,法律應當對其民事主體作出回應。四是公法財團法人制度的缺失。公法人的重要類型是公法財團(如社保基金),如果「特別法人」基本上就是公法人,應當在此一節中規定公法財團。
4、第五章「民事權利」。本章的制度缺失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死者人格利益保護。雖然《民法典》第185條就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保護作出了規定,但是,普通人死亡後其人格利益如何保護還是一個制度上的空白。二是沒有規定人格權商品化的規則。在現代商業社會,人格權商品化(包括死者人格要素的商品化)是重要的民事關系,如果民法典不設置人格權法編,就應當在總則中的人格權制度中予以規定。三是缺失了無因管理制度的具體規則。無因管理制度是比較復雜的制度,如果未來民法典分則編不再規范無因管理,而總則部分僅設一條(第121條)對其進行規范,是遠遠無法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的。四是缺失了不當得利制度的具體規則。與無因管理制度類似,不當得利制度也包含了諸多的具體規則,如果未來民法典分則編不再規范不當得利制度,僅靠目前總則中的一個條文(第122條),無法有效規范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也無法實現本法第1條確立的「調整民事關系」的立法目的。
5、第六章「民事法律行為」。本章的制度缺失主要表現為:一是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對於准民事法律行為的准用規則。二是沒有明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暫時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所實施的法律行為的無效的規則(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05條第2款、台灣地區「民法」第 75條)。三是缺失了限制行為能力人沒有得到法定代理人同意所實施的單方行為無效的規則(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11條、台灣地區「民法」第78條)。四是沒有規定真意保留的規則(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16條、《日本民法典》第93條、《韓國民法典》第107條、台灣地區「民法」第86條)。五是沒有規定戲謔表示的規則(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18條)。六是缺失了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規則(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40條、台灣地區「民法」第112條)。七是沒有規定民事法律行為附不法條件、附不能條件、附既成條件的規則(參見《日本民法典》第131條至133條、《韓國民法典》第151條)。八是欠缺附條件和附期限法律行為中當事人應當取得的權益的保護和處分的規則(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60條、《日本民法典》第128條和第129條、《韓國民法典》第148和第149條)。
6、第七章「代理」。本章的制度缺失主要包括:一是沒有明確代理的適用范圍可以擴大到准法律行為的規則。二是沒有規定法定代理中的共同代理規則。三是沒有規定代理行為瑕疵的認定規則,即原則上就代理人予以確定(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66條、《日本民法典》第101條、台灣地區「民法」第105條)。四是缺失了法定代理中的復代理規則(參見《日本民法典》第106條、《韓國民法典》第122條)。五是沒有規范借名實施的法律行為(即經過出名人的允許)和冒名實施的法律行為(即未經出名人的允許),導致無法對社會問題做出有效回應。
7、第八章「民事責任」。本章的制度缺失主要包括:一是沒有規定自助的規則(參見《德國民法典》第229條和第230條、《瑞士債務法》第52條、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51條),這不利於民眾的自力救濟。二是缺失了請求權競合的一般性規則,目前僅在第186條規定了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對於其他請求權競合(如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競合)卻沒有規范。
8、第九章「訴訟時效」和第十章「期間計算」。這兩章的制度缺失主要包括:一是沒有明確規定基於身份關系而發生的不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的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94條、《俄羅斯民法典》第208條)。二是沒有明確規定夫妻關系是時效中止的事由(參見《法國民法典》第2236條、《義大利民法典》第2941條),這不利於司法實踐的統一。三是沒有就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規定較長的訴訟時效期間(如10年,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97條),以強化民法的人文關懷。四是沒有就期間的自然計演算法作出規定。自然計演算法,是指依據時間單位以計算時間的方法。我國《民法通則意見》第198條第1款對此作出了規定,遺憾的是,《民法典》第十章基本上是就歷法計演算法作出的規定,而缺失了自然計演算法的規則。
(二)存在一些法律體系化方面的欠缺
民法典編纂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實現民事立法的體系化。民法典編纂中要實現的體系化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形成外在體系。二是形成內在體系。外在體系,是指以一定的邏輯方式對從各種生活事實層面抽象所得的法的概念、制度加以建構的體系;而內在體系,是指反映民法內在論證關聯的根本價值取向體系。簡言之,外在體系是制度規則體系,而在體系是價值體系。
就推動民法外在體系的形成方面,《民法典》存在如下問題:
1、民法典總則編與分則各編的協調存在一定的問題。《民法典》應當與民法典的各個分編共同組成有機的整體。但是,《民法典》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很好地與分則編協調。例如,本法就物權規定了物權法定原則(第116條),還明確了物權的客體(第115條),但這些內容原本屬於民法典物權法編的固有內容,總則中的規定難免與未來民法典的物權法編發生重復。再如,就民事法律行為而言,其是否適用、如何適用於未來婚姻家庭法編中的身份行為,《民法典》也沒有予以明確。
2、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術貫徹不徹底。在外在體系方面,我國立法機關明確了,民法典編纂要採取提取公因式模式,但是,在《民法典》立法中,有時卻沒有貫徹這一立法技術。例如,在法人制度中,本法采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的分類,這就導致無法就各類法人的組織和運行提取共同的規則,因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中既有社團也有財團。整體上,法人制度的規則比較凌亂,這與其沒有貫徹提供公因式模式有關。再如,民事權利章中的諸多規定也基本上是對個別權利的宣示,難謂分則編中的共同性規則。
3、規則與規則之間的內在關聯性也不明確。例如,《民法典》第184條規定了自願實施緊急救助的免責規則,但是,這一規則似乎應當似乎無因管理制度(第121條)的組成部分,但本法並沒有予以明確。再如,本法第185條確立的保護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的規則,應當是自然人人格權制度的組成部分,置於第110條之後比較妥當。
另外,在推動形成民法的內在體系,《民法典》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1、民法基本原則和規則有時存在沖突。例如,《民法典》在第3條的位置特別強調了私權神聖原則,但是,這一原則卻與本法第196條中確立的非登記動產的返還求權適用3年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則存在內在沖突。在德國法上,其民法典第197條規定非登記動產的返還請求權適用30年的訴訟時效期間。通過比較不難看出,本法第196條的規定無法貫徹私權神聖原則。
2、規則之間有時存在沖突。例如,本法在多處明確了監護制度中應當堅持的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第31條、第35條),但是,在第27條和第28條又明確了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應當「按順序擔任監護人」,這並不符合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從比較法上的經驗來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都曾在立法中明確了擔任監護人的順序,後來認為這些規定不利於被監護人利益的保護,都在修法時予以廢止。再如,《民法典》就可撤銷民事法律行為,明確了其不可變更,以尊重私法自治;但是,就撤銷權的行使卻仍然要求通過訴訟或仲裁的方式(如第147條、第148條、第150條),這又不當地限制了私法自治。
《民法典》之所以會存在體系化上的問題,有諸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一方面,其從實際問題出發,努力回應實踐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從體系出發進行規則的擬定和制度的構建。例如,兩戶制度是從問題出發、從尊重既存事實出發進行的制度設計,而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制度是從體系出發進行的制度設計。但是,兩戶是屬於自然人、法人還是非法人組織,就不甚明確。再如,見義勇為(第183條)是從現實問題出發擬定的條文,而無因管理制度(第121條)則是從債法的體系出發所作的規定,目前的規定使得兩個規則存在一定的不一致。
我國新頒布的總的來說使得我國的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都趨於完善,代表著我們在法治道路的探索中又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只有正視這些問題,勇於解決,我國的法制建設才會越來越完善。
⑷ 民法典合同編保證人不承擔責任的規定有什麼
民法典合同編保證人不承擔法律責任有16個法律要點,大致包括債權人與保證人之間的糾紛,之前的民法典主要是保護債權人的權利,而現在的民法典開始保護保證人的合法權益,債權人借貸之後,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1、債權人與保證人非書面約定保證責任
2、債權人在保證期間未向保證人提起訴訟仲裁或者主張權利
3、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有權拒絕承擔擔保責任
4、債務人破產開始後保證人保證期間屆滿前,債權人未依法訴訟、仲裁的,破產程序終結後也無權要求保證人承擔責任。
5、債權人轉讓全部或者部分債權,未通知保證人的,該轉讓對保證人不發生效力。
6、保證人與債權人約定禁止債權轉讓,債權人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轉讓債權的,保證人對受讓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7、保證期間經過後,保證人在債權人向債務人送達的《催款函》上單純簽收的行為,不構成新的保證
8、債權人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允許債務人轉移全部或者部分債務,保證人對未經其同意轉移的債務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但是債權人和保證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9、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後,向債權人提供債務人可供執行財產的真實情況,債權人放棄或者怠於行使權利致使該財產不能被執行的,保證人在其提供可供執行財產的價值范圍內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10、保證人可以主張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債務人放棄抗辯的,保證人仍有權向債權人主張抗辯
11、債務人對債權人享有抵銷權或者撤銷權的,保證人可以在相應范圍內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12、債權人欺詐保證人或債務人欺詐保證人債權人知情的,保證人可以訴訟撤銷該保證行為
13、保證人不知情為債權人借新還舊而提供擔保的,從無效變為撤銷
14、債務人提供的抵押與保證人的保證並存時,保證人有可能免責
15、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
16、非營利機構不能做保證人
從上述的16條法律要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債權人承擔的風險要遠遠高於保證人。債權人與保證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現在的民法典也著重保護保證人的合法權益。
⑸ 民法典是什麼東西
民法典來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自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司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5)民法的遠遠擴展閱讀: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
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該草案採用德國潘德克吞編制體例,分為總則、物權、債權總則、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七編,共計1947條。
⑹ 民法典對於無責車輛維修費高於實際價格如何賠付
額,無論怎麼定?和你的事情況都是不挨著的,這個如果你對保險公司的定損不服的話,你要提起訴訟,然後通過,法庭辯論什麼的啊什麼的,法院會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