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商法的規制是什麼

商法的規制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10-31 23:59:37

經濟法商法的區別

1、宗旨、原則均不同

經濟法的宗旨是保護社會中的公共利益,並以此為己任。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證經濟的公平。同時在經濟法中對國家的經濟干預進行為強調,這里說的干預不是指以行政行為進行直接干預。經濟法會對私人的經濟進行相應的限制與調控。

商法的宗旨是促進營利,其基本原則則是商事自治。我們不難發現,經濟法中的側重點是經濟公平,商法中的側重點則是商事自治。在傳統的商法主要是用來保護商人的利益不受到損害,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商法中出來保證商人的利益之外,還將商事的安全與公平列入其中。

2、法律屬性有區別

經濟法屬於公法,主要用來干預國家經濟;商法屬於私法,主要用來調節商事交易。經濟法的主體有兩部分,一部分主體是國家,另外一部分主體是經濟組織、個人,經濟法主要是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來發揮自身的作用,主要運用的方法是經濟杠桿,例如稅收政策、貨幣政策、財政等,雖然不是國家直接干預經濟 ,但這些行為都是由國家來實行。

商法的主體是商事企業,主要是用來調控商事交易行為,私法的屬性表漏無疑。現代商法中已經添加了商事公平與保護,因此商法中不斷增加強制性的規范,再加上行政部門也開始對商事進行監督管理,導致商法越來越公法化。

(1)商法的規制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法起源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科學家的經濟法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盡管英美法系國家存在我們認為是經濟法的法律規范,但它們沒有注意法律部門之間的區別,沒有民法的概念,更不用說經濟法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對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的經濟法解釋進行解釋。

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由於其調整的對象具有特定的范圍,它只調整發生在國家經濟運行協調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其調整對象可以與其他調整對象分離。法律法規

商法的概念起源於古羅馬商法,而現代商法則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法,1807年法國商法典正式確立,發展到今天。維吾爾法律國家廣泛繼承。20世紀初以來,我國商業立法主要引進了西方商法,主要是大陸法系的商法。但改革開放後,它也借鑒了英美法系的許多商業立法。

⑵ 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商法基本原則如下: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強化商事組織原則要求提高企業素質和完善企業結構。我國軍工企業在改革中存在著很多障礙。於是針對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應遵循強化商事組織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一個是誠實信用。

(3)促進交易迅捷原則。主要體現交易簡便,短期時效,定型化交易規則三個方面。

(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在商法基本原則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商法的規制是什麼擴展閱讀:

商法的一般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

一、強化企業組織。

1、提高企業素質。主要依靠兩套法律機制,一是企業融資和確保企業財產基礎的法律機制,二是實現企業優勝劣汰和實現資產優化組合的法律機制,如破產、重整、兼並制度。

2、完善企業結構。包括完善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和協調企業內部關系。

二、提高經濟效益。

1、商法保護產權,主要體現在界定產權和維護其權威上,包括在產權受侵害時,給予及時,充分的救濟。

2、信用的核心是信任。信任就意味著可以低成本地進行交易,從而提高經濟效率。破產法對維護信用有積極的作用。

三、維護交易公平。

就是要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主要體現為平等原則和誠信原則。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一股一權原則、禁止內幕交易等,體現了平等原則。董事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等,體現了誠信原則。

四、保障交易安全。

⑶ 商主體法定原則

商主體類型法定
商事主體類型法定商事主體類型法定是指在確保商事主體形態多樣性的基礎上,對可以從事商事經營活動的商事主體在組織形式上由法律以強行法子以明確設定和控制。非經法律設定者不得享有商事主體資格,投資者不得任意創設或自行變更法定類型之外的非典型或所謂「過渡型」的商主體形式,禁止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商事主體存在。這就意味著,當事人關於創設或者變更商事主體,僅具有在法定范圍內自由選擇的可能性。如果超出了法律規定的商事主體的類型,則不會得到法律的承認和市場准入。

商主體內容法定
商主體內容法定亦即商事能力法定,或者說實質性標准法定,它是指是指商法對於各種類型的商事組織的財產關系,活動規制,責任形式等加以強行法規范,並禁止當事人創設非規范性的商事法律關系。按照世界各國的商事法規定.同一類型的商事主體經合法形成後.依法將具有相同性質的財產歸屬關系、利潤分配關系、注冊資產規模,商業稅收標准以及內部組織關系等。

投資者只有在完全符合法定的實體要件才得以成立相對應的商主體,不得在不完全具備法定的實質性要件下任意創設、變更具有非規范性財產關系和組織關系的商主體。如法律地位的法定。在各類商事主體基本法律形態中,法律地位的法定具有不同的法定程度。

商主體內容法定在確保商主體的統一性、獨立性、穩定性與繼續性方面,以及為交易相對人提供便利和保護,維護商事安全秩序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公司法》中,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是兩類較為典型的商主體,其設立方式、注冊資本、內部治理機構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商主體公示法定
商事主體公示法定.是指商法對於商事組織的公示方式和公示內容加以強行法規制。並禁止當事人作引入誤解的表示。即商事主體設立、變更、注銷等事項必須依法定程序向有關機關登記,以登記為法定公示方式,以便交易第三人知曉,未經法定公示者,不得以其對抗善意第三人。我國則不僅規定了強制性商事登記制度(我國公司法採取「准則主義」為主、或為輔),「核准主義」「許可主義」是因為非同類商主體具有彼此不同的法律性質。商主體內容法定之後,不同商主體在內容上就具備了不同的實質性構成標准。

我國《公司法》中也有關於公司主體公示的規定。法律做出這樣規定,一方面是有利於國家對商事組織的宏觀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證商事組織自身的健康發展。

⑷ 商法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及作用

「商」在現今的中國,是一個倍受歡迎的字眼。經過長期的重農抑商的文化壓抑,經歷建國初期「割資本主義尾巴」式的遏制商業時期以及長期計劃經濟時代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發展包括商業在內的第三產業,民眾對「商」的期望甚高。然而「商」在我國現實中,實在是承受著太多的神話,彷彿任何事物和「商」沾上就靈了。在法學的研究中,商法也同樣是很熱門的一個話題。

本文對商法的學習研究,不僅僅是因為商法的熱門,更多的是緣起於學術上對商法性質定位等問題的爭論:如學者普遍認為民法和商法都是私法,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是民法的一部分[1];而有的學者否認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認為商法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商人習慣法,從一開始就和民法毫無關系[2];大部分的學者贊成商法並非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而有的學者主張商法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或者說是眾多法律部門中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4]。此外,對於民商合一還是民商分立、商法的精神等問題也是爭議的焦點。本文試圖通過對商法的考察,研究商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

一、商法概念的再澄清

商法概念在現實中著實混亂。與之相關的有商法、商人法、商業法、商事法、商貿法等,英文有Law Merchant、Business Law、Commercial Law等,盡管在《論商法》[5]一文中作者已經作了詳細的辨析和論述,但是在此還是有必要進一步強調。

(一)商人法和商法

所謂商人法,是「中世紀期間有關商人、商業事務的習慣法規和原則的總稱。」[6]因此,商人法是一個歷史形成的概念,是對歷史上形成的商人習慣法的總稱。相對來講,商法的概念更多的用於法律部門的劃分爭議以及法典的制定上,一般人們認為商法是「傳統上指與民法並列,並互為補充的部門法,即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商業組織和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7]或者是「規范商人、商業組織和商業行為的特別法律」[8]。因此商人法和商法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商人法是一個歷史上的概念,更為准確的稱謂應該是商人習慣法,而商法是一個現實的法典意義上的概念,其最為本質的特點就是直接或者間接的依靠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因此,如果嚴格按照法的定義來講,商人法是習慣法而不是法,因為其沒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這一結論可以從後文對於商人法的發展歷史考察中得出。

其次,商人法和商法的本質精神是不同的。從我們對商人法的歷史考察中可以得知,商人法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貫穿著實事求是、務實創新的精神。由於歐洲中世紀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商業行為不被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認可,商業活動無法獲得當時的既有法律保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商業在地中海沿岸或者整個歐洲大陸的復興,需要有調整商人活動的規范,因此商人自發的從羅馬法的萬民法中尋求依據,並且直接適用到中世紀的商業活動中。這種活動完全是有了客觀的需要以後才發掘相應的制度,是一種客觀的活動。

但是與商人法這種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活動相反的是,商法的產生可以說是一種主觀的活動,缺乏客觀的現實基礎。盡管在關於商法特點的論述中都提及商法規范的技術型、制度的有效性、方法的靈活性和適用的廣泛性,但是考察商法產生的現實,其就是拿破崙為了解決軍火供應中經常出現差錯而影響其軍事活動的問題,一怒之下制定的,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拍腦袋」法典。因此,法國商法典從一開始就不是從社會需要這塊肥沃的土壤上開出的花,其到現在雖幾經修改,但只有數十條有效的條文。從這一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到商法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或者說僅僅是個別人主觀活動的產物,並不是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

(二)商法和商業法

在外文的翻譯中,我們經常遇到英美法中的Business Law一詞,此外還有Commercial Law。對於這兩個詞語的准確翻譯,應該是這里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

應該說商法是大陸法系的一個概念,在英美法系國家中,並不區分法律部門,因而沒有法律部門劃分意義上的商法的概念,而僅僅有Business Law的概念,其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與企業或者經營有關的法律。如果說將其翻譯成為商事法還勉強說的過去,可以理解為與商業事務有關的法律,翻譯成商法則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考察英美法國家中的Business Law的概念,可以發現其中不僅規定了大陸法系商法中的公司或商事組織的內容,更多的是關於反托拉斯法、稅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內容,甚至包含了不動產和共有、遺囑、信託、知識產權等內容,完全不是大陸法系所說的商法的概念。[9]如果強行的將Business Law與商法對應,則更多的情況下是會產生誤解的。所以應該用商貿法的概念來表達Business Law,同時也區別商業法。

商業法概念的使用在我國也是一個不太准確的概念,因為我國使用商業法實際上是指「計劃型經濟商業法」的概念。「商業法通常指計劃型經濟商業法」,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的商業立法。其立法的范圍僅限於國內商業,其內容與傳統的商法截然不同。它規定:(1)商業的作用和地位;(2)商業的基本任務和目的;(3)國家對商業工作的領導和監督;(4)商業行為要在國家政策和計劃指導下進行;(5)維護消費者的利益。」[10]從其內容可以看出商業法和商法的內容迥異。商業法在實質意義上應該是以產業政策法為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再者,對於Commercial Law的翻譯,有的稱之為「商業法」,而有的直接稱為「商法」。對商業法的概念前面我們已經進行了分析,不再贅述。而對於將Commercial Law翻譯成商法的做法,有一點是必須要澄清的。現在有的學者將美國的《統一商法典》(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也稱為商法,並且將其作為商法法典化的例證,[11]這是一種誤區。盡管在翻譯上我們可以籠統的稱為「商法典」,但是就連這些學者自己都承認美國統一商法典「內容、體系與法、德、日等大陸法國家各異其趣」,怎麼可以僅憑名稱的類同而就簡單的認為其是商法?事實上,美國《統一商法典》的內容龐雜,既包括了商業票據、銀行收款和存款、信用證、艙單、提單和其他所有權單據、投資證券等,又包括了貨物銷售(主要是關於合同的內容)、擔保交易的內容,實則是關於商貿法規的總匯,而絕不是像某些學者稱贊的那樣是「現代商法產生的標志」[12]。

二、商法的存抑或亡

明確了商法的相關概念,進一步對於商法的考察,自然離不開對商法產生的歷史進行考察。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從商法的歷史中得到很多內容,直接論證商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問題。無論是主張商法在現代社會中還有用武之地,甚至有必要制定專門的商法典的論點,還是主張商法在現代泛商化情況下逐漸消亡、民商合一、私法一體化的論點,都會從歷史上商法產生的原因和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考察的,只不過其對於材料的掌握和分析不同,才會有不同的結論。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考察歷史,然後回頭看現代社會生活的情況。同時我們希望能夠不再依託於法學教材中對商法發展的歷史陳述進行分析,因為我們發現法學領域中對其的論述,大體上是使用的相同的材料。我們希望能夠借用歷史學考察的結論對這一過程作更為明晰的考察。同時,由於對這一過程的歷史考察是一個極為宏觀的視角,因此必須借鑒社會學的分析研究方法,更為明確的說就是使用社會結構理論進行指導。

(一)從歷史考察商法的存在

1、近代商法的產生和發展

論及到近代商法的產生,通行的觀點認為是商法起源於十一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各個自治城市。這個時間是處於歐洲中世紀的黑暗統治中,是封建制度和教會制度極其盛行的時期,怎麼會產生與封建法和教會法格格不入的商法,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由於歷史的原因,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到七世紀伊斯蘭教徒入侵地中海盆地,使得地中海這個原來「羅馬帝國的內陸湖」從東南西三面被封鎖,歐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紀時期。「七世紀伊斯蘭教擴張造成的地中海封鎖,必然使上述商業活動迅速衰落。八世紀中的商業停頓使商人消失,由商人所維系的城市生活也同時趨於衰落。當然,羅馬的城市還在繼續存在,因為他們是教區行政的中心,……不過,這些羅馬城市已經失去了經濟的重要性與市區行政的意義。」[13]無論是試圖從地中海北岸少數的朝聖者經過地中海到麥加朝聖的行為,還是在北海、波羅的海附近的海盜活動證明這個時期的商業存在,都是徒勞無益的。「從各種觀點來看,九世紀以後,西歐在本質上是一個農業社會。」[14] 與這個農業社會相適應的就是封建勢力、教會勢力的昌盛,而商業在這個社會中是完全沒有地位的。但是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也發現了歐洲中世紀城市可以分為教區行政、市區行政和經濟區三層意義。

但是商業的沖動是人類抑制不住的,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商業消亡以後,地中海、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商業活動都在九世紀以後慢慢復興,這種復興活動從南北兩部刺激著西歐大陸的商業活動,而最早的商業復興還是來自於地中海沿岸,也就是近代商法的發源地。

無論最初的商人是怎麼出現的,由於歷史材料的缺乏難以准確的回溯,但是有一點事實是可以知道的:根據Norman J.G. Pounds的估計,在1050年,西歐商人階級數量達到幾千人,而到1200年,它的數量竟達到幾十萬人。[15]在漫長的黑暗中世紀,商人作為地中海沿岸唯一的繼續活躍的經濟,是地中海沿岸唯一的顯現出一絲人類文明曙光,但是其發展是經歷了千辛萬苦。主要的表現就是:

第一,商人在經濟上擁有一定數量的財富,但是其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地位,被排除在社會之外。由於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主要是依據城市為主的農業社會,所以城市生活對於人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商人進行商業活動、謀取商業利益的行為是不符合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所以在亨利·皮朗所說的作為教區行政中心的城市中,沒有商人生存的環境。但是商人並沒有因此而消亡,而是自己創造了商業場所,並由此演變成為商業城市。這些城市通常是自治的,因為封建或者宗教的勢力通常不涉及到此地,或者說有時封建或者宗教勢力還需要依靠這些商人的幫助:一方面教會所需要的香料、奢侈品等需要從商人處得到,另一方面歐洲中世紀的分裂狀況也不容許封建勢力過多得干預這些自治的城市。因此商人在這些自治城市中如魚得水,飛速的發展起來。

第二,在意識形態上,歐洲中世紀教會法是禁止牟利行為的,這對商人的打擊是巨大的。在奧里臘克的聖·格臘爾的傳記中記載了的一段故事,表明了教會的道德標准和商業行為是不能相容的:聖·格臘爾從羅馬進香回來,在帕維亞遇到一些向他兜售東方貨物的威尼斯商人。他趁機將他在羅馬購買的一件主教袍展示給商人,並且說明了是花多少錢買來的。商人們祝賀他作了一比合算的生意,因為他們認為同樣的主教袍在君士坦丁堡要花更多的錢。格臘爾責備自己欺騙了賣主,立即將差額寄回去,因為他不願意貪便宜而犯貪婪的罪過。[16]

商業行為謀取商業利益是違背教會法的,因此商人在經營商業的活動中在意識上並不是很坦然的。很多銀行家和投機家的遺囑中都說明了應該對那些曾經受他們欺騙的窮人賠償並且將他們的一部分產業捐贈給教會。如康布雷主教記載的魏令波爾的故事:魏令波爾和一個富商的女兒結婚,並且將富商的經營大為擴充,他包攬了一個城門的稅收,而且自己花錢修築了橋梁,但是在死後還是將自己大部分財產捐獻給教會。[17]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宗教宣揚的最終審判中得到赦

⑸ 商行為的規制方式

由於各國商事立法的理念不同,對商事行為的規制方式也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也稱折中主義,即以折中立場,以概括方式和列舉方式相結合確定商事行為。即把商人概念與商事行為概念同時視為商法典的基本概念,並在此基礎上確定商事行為,一方面,一些商事行為是根據商人的經營方法,在營業的場合才加以確認,另一方面,將各種商事行為分類列舉,根據其行為內容來確定商事行為的性質。《日本商法典》和修改過的《法國商法典》是其代表。《日本商法典》第503條第1款規定:「商人為其營業而實施的行為,為商事行為。」同時在第2款中又規定:「商人的行為推定為為其營業而實施的行為」。[3]
以上三種立法方式,由於其產生的背景不同,各有其特點。其差異主要在於,商事行為是商主體所從事的行為,還是一般主體所從事的行為。概括方式有較強的概括性,但缺乏應有的明確性。列舉方式揭示商事行為的范圍,明確清楚,但客觀存在的商事行為舉不勝舉,難以完全包括。折中方式的出現,結合二者優點,克服了二者的不足,更具科學性和規范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商行為的規制方式,在各國立法中都不是唯一和絕對的,現代各國商法一般都是吸收概括方式和列舉方式的長處,而避其不足,盡管對商行為規制的方式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例如,《法國商法典》第631條也承認主觀商行為,將零售商、批發商、和銀行經營者相互之間的一切行為歸入商行為,而不問其內容。另外,商法所承認的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的一切行為都是商行為。盡管德國立法採取概括方式,但原《德國商法典》第1條,仍列舉出各種主要的商行為。另外,理論上,商行為屬於推定法律行為,在商法實踐中也往往要藉助於法律推定規則。許多國家的商法就明確規定,只要是商主體實施的行為就可推定為其營業實施的行為,從而成為商行為。由此,商行為規制方式的差異對於商法人並無很大的實際意義,其作用更多地表現在對個體商人法律行為的評價。

⑹ 商法的特點

商法的特點:商法調整行為的營利性;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商法規范較強的技術性和易變性;商法的公法性;商法的國際性。

商法的原則:商主體法定原則(類型法定、內容法定、公示法定);公平交易原則(地位平等、誠實信用);交易簡便、迅捷原則(交易簡便、短期實效、交易定型化);鼓勵交易原則(維護交易的有效性、對於有過錯的交易行為最大可能的使其有效、通過其他原則如短期實效、意思自治等原則) 。

(6)商法的規制是什麼擴展閱讀

商法的種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1997年2月23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2006年8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999年8月30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1999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0號公布自2000年1 月1日起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修正根據2001年3月15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⑺ 商法名詞解釋

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與民法並列並互為補充的部門法。商法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簡單而言,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別法,民法對商法具有領導指導的意義,而商法對民法具有補充、變更、限制的作用。商法與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商法以當事人意識自治為主導性原則,經濟法則強調國家意志和政府職能的介入,並以國家政策為主導

⑻ 商法的特徵和基本原則是什麼

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 公司法 、 保險 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票據法等。下面由我為你介紹商法的相關 法律知識

商法的特徵和基本原則

一、商法的特徵

1、商法具有兼容性。(兼采自由主義和強制主義)體現在兩個方面:

(1)私法與公法規范的融合

(2)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的結合

2、商法具有技術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1)商法規范的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技術性;

(2)組織法與行為法的結合。


商法的特徵和基本原則是什麼

3、商法具有營利性。營利性是商事關系的本質屬性。所謂營利,就是通過經營獲取利潤,以較少的經營投入獲取較大的經營收益。

4、商法具有國際性。商事關系本身具有一定國際性,許多商業活動都跨越國籍,各國經濟日愈緊密聯系,並趨向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商主體法定原則

1、商主體類型法定:是指商法對於商事主體的類型作出明文規定,當事人只能在法定類型的范圍內選擇所要採用的類型,而不能任意創設法律中未規定的類型。

2、商主體內容法定:是指商法對各類主體的組織關系和財產關系在法律中予以明確規定,當事人不得擅自或者變更其組織關系和財產關系。

3、商主體公示法定:是指設立、變更和終止商事主體,必須遵守商事法律規定的程序。

(二)保護交易安全原則

1. 公示主義:是指商法要求交易當事人對於涉及到利害關系人利益的客觀事實必須向公眾顯示,以便利害關系人可以了解。

2.強制主義,又稱干涉主義,是指國家通過公法手段對商事關系予以強制性規定。這一原則是商法公法化的體現,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通過公法性手段直接調控商事管理關系。

(2)日益偏重於使用強制性規范對商事活動加以控制。

(3)在傳統私法責任之外,形成了多種法律責任並存的法律調整機制。

3.外觀主義

外觀主義是指以交易當事人行為的外觀為准來認定商法律|| 教育 |網事交易行為的效果。對此,德國、法國學者稱為“外觀法理”,英美法中稱為“禁反言”(Estoppel)。外觀表示與真實意思可能不一致,依據外觀主義,交易行為完成後,出於對交易安全保護的目的,原則上不得撤銷。

4.嚴格責任主義:是指在商事交易中,不論債務人有無過錯都應該對債權人負責。各國商法均實行嚴格責任原則。

(1)普遍連帶責任。

(2)廣泛無過錯責任。

(三)促進交易簡便快捷原則

1.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在商法中的集中體現就是商事契約自由,包括是否締約自由、內容自由、解約自由、方式自由等等方面。

2.交易規則的定型化。包括交易方式的定型化和交易客體的定型化。

所謂交易方式定型化,是指商事法律中預先規定若干類型的典型交易方式,從而使商事交易的方式定型化。

所謂交易客體的定型化,是指商事法律對交易客體的商品化與證券化。對於有形商品,商法分門別類的規定了統一的規格或要求其使用特定的標志,使其商品化,確保交易可以迅速進行。對於無形的交易客體,商法則通過使其證券化的方式,通過證券的流通實現無形商品的交易,從而大大簡化了交易的程序。

3.短期時效主義

所謂短期時效主義,是指商法對各類商事請求權規定的時效期間較一般民事請求權為短,從而可以推動商事交易糾紛的迅速解決,促進了交易的迅捷。

(四)實現交易公平原則

1.平等交易原則

2. 誠實信用原則

3.情事變更原則

相關閱讀:

商法的概念

1 商法的調整對象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

2.商事關系

指一定社會中通過市場經營活動而形成的 社會關系,主要包括商事組織關系和商事交易關系。

(組織法和行為法的結合,就是商法)。

3.商事關系的主要標志是商人和商行為。

商人,是以自己名義實施商行為並以此為常業的人,在我國,商人主要包括:

(1) 個體工商戶和 個人獨資企業;

(2)合夥企業:與獨資公司相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 自然人通過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 企業組織形式。

(3)公司和其他形式的企業法人;

(4)聯營企業:聯營企業(Associated Enterprises) 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法人或 事業單位法人,按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共同投資組成的經濟組織。

(5)外商投資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中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共同投資或者僅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商行為,大陸法系學者一般認為是指以營利性營業為目的而從事的各種表意行為。其規制原則主要有三種:

(1)主觀主義原則。主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商人概念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商行為的具體形態,並以列舉的方式揭示出商行為的范圍。大陸法系國家採用主觀主義立法原則的主要有義大利,德國, 瑞士等國。

(2)客觀主義原則。客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行為的客觀性作為出發點來確定商事行為。《法國商法典》創造了這一原則,而《西班牙商法典》則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原則。

(3)折中主義原則。折中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在主觀主義原則和客觀主義原則基礎上,依據行為的客觀性和商人的經營 方法 兩個標准來確定是否屬於商行為。日本現行商法典和法國修改後的商典法採取該立法原則。

4.形式的商法和實質的商法

我國沒有形式的商法,但存在實質的商法,主要表現為大量的商事單行法, 公司法、 證券法、票據法、 保險法等。

5.商法與民法、經濟法既有緊密聯系,也有一定區別。

簡單而言,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 特別法,民法對商法具有領導指導的意義,而商法對民法具有補充、變更、限制的作用。 商法與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商法以當事人意識自治為主導性原則,經濟法則強調國家意志和政府職能的介入,並以國家政策為主導。

看過“商法的特徵和基本原則是什麼”的人還看過:

1.論商法的商業保護原則

2.論經濟法的現代性

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法的發展與展望論文

4. 試論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

5. 各國合作社立法模式比較及對中國立法的借鑒

熱點內容
撤銷司法判決 發布:2025-01-23 20:14:15 瀏覽:983
物流法律法規的教學目標 發布:2025-01-23 20:11:22 瀏覽:450
法院掃描卷子 發布:2025-01-23 20:09:02 瀏覽:18
老同學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3 19:53:27 瀏覽:692
非獨立法人實驗室法人授權書 發布:2025-01-23 19:52:39 瀏覽:985
法院指揮車 發布:2025-01-23 19:45:12 瀏覽:533
社會法調整的法律部門有哪些 發布:2025-01-23 19:31:48 瀏覽:528
競職條例 發布:2025-01-23 19:22:33 瀏覽:550
文化與道德 發布:2025-01-23 19:09:23 瀏覽:228
熱搜推動司法 發布:2025-01-23 18:50:35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