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執行轉破產司法解釋

執行轉破產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4-11-09 14:03:15

A. 執行轉破產程序的立法現狀

關於執行轉破產程序這項制度首次出現是在2015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歲猛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搭簡釋》),在該司法解釋中,第513、514、515、516條對執行轉破產程序制度的基本框架進行了規定,為執行案件在執行不能時移送法院進行破產審查提供了制度支撐。其中主要規定了破產申請審查處理、執行轉破產程序的程序要件、對不移送或不受理破產案件的處理辦法及破產程序對執行程序的影響等。隨後,在2017年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實施了《關於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該意見用21條條文對執行轉破產程序的管轄、條件及工作原則,執行法院的征詢、決定程序,移送材料及受移送法院的接受義務,受移送法院破產審查與受理,受移送法院不予受理或駁回申請的處理以及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的監督這六部分的內容作出了詳細規定。
此外,各地高級人民法院也不斷總結當地執行轉破產程序的工作經驗,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相繼出台了關於執行轉破產的相關實施細則,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執行乎枝橋轉破產程序的配套措施。

B. 民訴法解釋第516條如何理解,與第510條有何不同

第516條當事人不同意移送破產或者被執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就執行變價所得財產,在扣除執行費用及清償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按照財產保全和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先後順序清償。

理解本條是有關當事人不同意移送破產的相關規定,應當理解為執行案件的全體當事人即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均不同意移送破產。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均不同意移送破產時,應適用「對於普通債權,按照財產保全和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先後順序清償」的規定,否則仍應轉入破產程序。

關於被執行債務人企業無法進入破產程序時債權清償順序的問題:

1、符合《民訴解釋》第五百一十六條情形,普通債權可按照申請執行的先後順序進行清償。

(1)符合法定情形,普通債權可按照申請執行的先後順序進行清償,故對於被執行人不符合受理破產條件的,對普通債權仍然按照查封順序進行受償。

(2)申請參與分配的法定期限應是執行終結前

2、執行程序中不同優先權的債權清償順序,勞動債權優先於擔保物權受償。即在執行分配中,工人工資債權應當優先於抵押債權受償。

3、《民訴解釋》公布時尚未審結案件可以適用新法,先申請保全的債權人優先於其他普通債權。

《民訴解釋》第516條「當事人不同意移送破產或者被執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就執行變價所得財產,在扣除執行費用及清償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按照財產保全和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先後順序清償」的規定,在被執行人為法人,且該法人未進行破產程序時,對於普通債權的清償,採取了財產保全措施的一般債權是優先於未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一般債權進行清償的。

第510條:參與分配執行中,執行所得價款扣除執行費用,並清償應當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原則上按照其佔全部申請參與分配債權數額的比例受償。清償後的剩餘債務,被執行人應當繼續清償。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有其他財產的,可以隨時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理解】本條的規定,主要是說明,法院在執行的過程中,應該先扣除執行費。但是被執行人暫時暫時沒有執行能力的,法院可以暫時中止執行,待其有能力執行後,法院會立即執行。

求採納~

C. 破產的最新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
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3年7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86次會議通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相關法律,結合審判實踐,就人民法院審理企業破產案件中認定債務人財產相關的法律適用問題,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除債務人所有的貨幣、實物外,債務人依法享有的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用益物權等財產和財產權益,人民法院均應認定為債務人財產。
第二條 下列財產不應認定為債務人財產:
(一)債務人基於倉儲、保管、承攬、代銷、借用、寄存、租賃等合同或者其他法律關系佔有、使用的他人財產;
(二)債務人在所有權保留買賣中尚未取得所有權的財產;
(三)所有權專屬於國家且不得轉讓的財產;
(四)其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屬於債務人的財產。
第三條 債務人已依法設定擔保物權的特定財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債務人財產。
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在擔保物權消滅或者實現擔保物權後的剩餘部分,在破產程序中可用以清償破產費用、共益債務和其他破產債權。
第四條 債務人對按份享有所有權的共有財產的相關份額,或者共同享有所有權的共有財產的相應財產權利,以及依法分割共有財產所得部分,人民法院均應認定為債務人財產。
人民法院宣告債務人破產清算,屬於共有財產分割的法定事由。人民法院裁定債務人重整或者和解的,共有財產的分割應當依據物權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進行;基於重整或者和解的需要必須分割共有財產,管理人請求分割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因分割共有財產導致其他共有人損害產生的債務,其他共有人請求作為共益債務清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五條 破產申請受理後,有關債務人財產的執行程序未依照企業破產法第十九條的規定中止的,採取執行措施的相關單位應當依法予以糾正。依法執行回轉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債務人財產。
第六條 破產申請受理後,對於可能因有關利益相關人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影響破產程序依法進行的,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管理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對債務人的全部或者部分財產採取保全措施。
第七條 對債務人財產已採取保全措施的相關單位,在知悉人民法院已裁定受理有關債務人的破產申請後,應當依照企業破產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及時解除對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
第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至破產宣告前裁定駁回破產申請,或者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裁定終結破產程序的,應當及時通知原已採取保全措施並已依法解除保全措施的單位按照原保全順位恢復相關保全措施。
在已依法解除保全的單位恢復保全措施或者表示不再恢復之前,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不得解除對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
第九條 管理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二條的規定提起訴訟,請求撤銷涉及債務人財產的相關行為並由相對人返還債務人財產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管理人因過錯未依法行使撤銷權導致債務人財產不當減損,債權人提起訴訟主張管理人對其損失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條 債務人經過行政清理程序轉入破產程序的,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二條規定的可撤銷行為的起算點,為行政監管機構作出撤銷決定之日。
債務人經過強制清算程序轉入破產程序的,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二條規定的可撤銷行為的起算點,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強制清算申請之日。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根據管理人的請求撤銷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以明顯不合理價格進行的交易的,買賣雙方應當依法返還從對方獲取的財產或者價款。
因撤銷該交易,對於債務人應返還受讓人已支付價款所產生的債務,受讓人請求作為共益債務清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二條 破產申請受理前一年內債務人提前清償的未到期債務,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已經到期,管理人請求撤銷該清償行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該清償行為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六個月內且債務人有企業破產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第十三條 破產申請受理後,管理人未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請求撤銷債務人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價格交易、放棄債權行為的,債權人依據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等規定提起訴訟,請求撤銷債務人上述行為並將因此追回的財產歸入債務人財產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相對人以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范圍超出債權人的債權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四條 債務人對以自有財產設定擔保物權的債權進行的個別清償,管理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債務清償時擔保財產的價值低於債權額的除外。
第十五條 債務人經訴訟、仲裁、執行程序對債權人進行的個別清償,管理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債務人與債權人惡意串通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除外。
第十六條 債務人對債權人進行的以下個別清償,管理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債務人為維系基本生產需要而支付水費、電費等的;
(二)債務人支付勞動報酬、人身損害賠償金的;
(三)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其他個別清償。
第十七條 管理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提起訴訟,主張被隱匿、轉移財產的實際佔有人返還債務人財產,或者主張債務人虛構債務或者承認不真實債務的行為無效並返還債務人財產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 管理人代表債務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的規定,以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對所涉債務人財產的相關行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債務人財產損失為由提起訴訟,主張上述責任人員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九條 債務人對外享有債權的訴訟時效,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之日起中斷。
債務人無正當理由未對其到期債權及時行使權利,導致其對外債權在破產申請受理前一年內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之日起重新計算上述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
第二十條 管理人代表債務人提起訴訟,主張出資人向債務人依法繳付未履行的出資或者返還抽逃的出資本息,出資人以認繳出資尚未屆至公司章程規定的繳納期限或者違反出資義務已經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管理人依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代表債務人提起訴訟,主張公司的發起人和負有監督股東履行出資義務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等,對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出資承擔相應責任,並將財產歸入債務人財產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一條 破產申請受理前,債權人就債務人財產提起下列訴訟,破產申請受理時案件尚未審結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審理:
(一)主張次債務人代替債務人直接向其償還債務的;
(二)主張債務人的出資人、發起人和負有監督股東履行出資義務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等直接向其承擔出資不實或者抽逃出資責任的;
(三)以債務人的股東與債務人法人人格嚴重混同為由,主張債務人的股東直接向其償還債務人對其所負債務的;
(四)其他就債務人財產提起的個別清償訴訟。
債務人破產宣告後,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企業破產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判決駁回債權人的訴訟請求。但是,債權人一審中變更其訴訟請求為追收的相關財產歸入債務人財產的除外。
債務人破產宣告前,人民法院依據企業破產法第十二條或者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裁定駁回破產申請或者終結破產程序的,上述中止審理的案件應當依法恢復審理。
第二十二條 破產申請受理前,債權人就債務人財產向人民法院提起本規定第二十一條第一款所列訴訟,人民法院已經作出生效民事判決書或者調解書但尚未執行完畢的,破產申請受理後,相關執行行為應當依據企業破產法第十九條的規定中止,債權人應當依法向管理人申報相關債權。
第二十三條 破產申請受理後,債權人就債務人財產向人民法院提起本規定第二十一條第一款所列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債權人通過債權人會議或者債權人委員會,要求管理人依法向次債務人、債務人的出資人等追收債務人財產,管理人無正當理由拒絕追收,債權人會議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申請人民法院更換管理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管理人不予追收,個別債權人代表全體債權人提起相關訴訟,主張次債務人或者債務人的出資人等向債務人清償或者返還債務人財產,或者依法申請合並破產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二十四條 債務人有企業破產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時,債務人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利用職權獲取的以下收入,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企業破產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非正常收入:
(一)績效獎金;
(二)普遍拖欠職工工資情況下獲取的工資性收入;
(三)其他非正常收入。
債務人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拒不向管理人返還上述債務人財產,管理人主張上述人員予以返還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債務人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因返還第一款第(一)項、第(三)項非正常收入形成的債權,可以作為普通破產債權清償。因返還第一款第(二)項非正常收入形成的債權,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三款的規定,按照該企業職工平均工資計算的部分作為拖欠職工工資清償;高出該企業職工平均工資計算的部分,可以作為普通破產債權清償。
第二十五條 管理人擬通過清償債務或者提供擔保取回質物、留置物,或者與質權人、留置權人協議以質物、留置物折價清償債務等方式,進行對債權人利益有重大影響的財產處分行為的,應當及時報告債權人委員會。未設立債權人委員會的,管理人應當及時報告人民法院。
第二十六條 權利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行使取回權,應當在破產財產變價方案或者和解協議、重整計劃草案提交債權人會議表決前向管理人提出。權利人在上述期限後主張取回相關財產的,應當承擔延遲行使取回權增加的相關費用。
第二十七條 權利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向管理人主張取回相關財產,管理人不予認可,權利人以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行使取回權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權利人依據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的相關生效法律文書向管理人主張取回所涉爭議財產,管理人以生效法律文書錯誤為由拒絕其行使取回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八條 權利人行使取回權時未依法向管理人支付相關的加工費、保管費、托運費、委託費、代銷費等費用,管理人拒絕其取回相關財產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九條 對債務人佔有的權屬不清的鮮活易腐等不易保管的財產或者不及時變現價值將嚴重貶損的財產,管理人及時變價並提存變價款後,有關權利人就該變價款行使取回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十條 債務人佔有的他人財產被違法轉讓給第三人,依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第三人已善意取得財產所有權,原權利人無法取回該財產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以下規定處理:
(一)轉讓行為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前的,原權利人因財產損失形成的債權,作為普通破產債權清償;
(二)轉讓行為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後的,因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員執行職務導致原權利人損害產生的債務,作為共益債務清償。
第三十一條 債務人佔有的他人財產被違法轉讓給第三人,第三人已向債務人支付了轉讓價款,但依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未取得財產所有權,原權利人依法追回轉讓財產的,對因第三人已支付對價而產生的債務,人民法院應當按照以下規定處理:
(一)轉讓行為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前的,作為普通破產債權清償;
(二)轉讓行為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後的,作為共益債務清償。
第三十二條 債務人佔有的他人財產毀損、滅失,因此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代償物尚未交付給債務人,或者代償物雖已交付給債務人但能與債務人財產予以區分的,權利人主張取回就此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代償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保險金、賠償金已經交付給債務人,或者代償物已經交付給債務人且不能與債務人財產予以區分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以下規定處理:
(一)財產毀損、滅失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前的,權利人因財產損失形成的債權,作為普通破產債權清償;
(二)財產毀損、滅失發生在破產申請受理後的,因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員執行職務導致權利人損害產生的債務,作為共益債務清償。
債務人佔有的他人財產毀損、滅失,沒有獲得相應的保險金、賠償金、代償物,或者保險金、賠償物、代償物不足以彌補其損失的部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處理。
第三十三條 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不當轉讓他人財產或者造成他人財產毀損、滅失,導致他人損害產生的債務作為共益債務,由債務人財產隨時清償不足彌補損失,權利人向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員主張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上述債務作為共益債務由債務人財產隨時清償後,債權人以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員執行職務不當導致債務人財產減少給其造成損失為由提起訴訟,主張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員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十四條 買賣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標的物所有權保留,在標的物所有權未依法轉移給買受人前,一方當事人破產的,該買賣合同屬於雙方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管理人有權依據企業破產法第十八條的規定決定解除或者繼續履行合同。
第三十五條 出賣人破產,其管理人決定繼續履行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的,買受人應當按照原買賣合同的約定支付價款或者履行其他義務。
買受人未依約支付價款或者履行完畢其他義務,或者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者作出其他不當處分,給出賣人造成損害,出賣人管理人依法主張取回標的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買受人已經支付標的物總價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或者第三人善意取得標的物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的除外。
因本條第二款規定未能取回標的物,出賣人管理人依法主張買受人繼續支付價款、履行完畢其他義務,以及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十六條 出賣人破產,其管理人決定解除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並依據企業破產法第十七條的規定要求買受人向其交付買賣標的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買受人以其不存在未依約支付價款或者履行完畢其他義務,或者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者作出其他不當處分情形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買受人依法履行合同義務並依據本條第一款將買賣標的物交付出賣人管理人後,買受人已支付價款損失形成的債權作為共益債務清償。但是,買受人違反合同約定,出賣人管理人主張上述債權作為普通破產債權清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十七條 買受人破產,其管理人決定繼續履行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的,原買賣合同中約定的買受人支付價款或者履行其他義務的期限在破產申請受理時視為到期,買受人管理人應當及時向出賣人支付價款或者履行其他義務。
買受人管理人無正當理由未及時支付價款或者履行完畢其他義務,或者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者作出其他不當處分,給出賣人造成損害,出賣人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等規定主張取回標的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買受人已支付標的物總價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或者第三人善意取得標的物所有權或者其他物權的除外。
因本條第二款規定未能取回標的物,出賣人依法主張買受人繼續支付價款、履行完畢其他義務,以及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對因買受人未支付價款或者未履行完畢其他義務,以及買受人管理人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者作出其他不當處分導致出賣人損害產生的債務,出賣人主張作為共益債務清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十八條 買受人破產,其管理人決定解除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出賣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主張取回買賣標的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出賣人取回買賣標的物,買受人管理人主張出賣人返還已支付價款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取回的標的物價值明顯減少給出賣人造成損失的,出賣人可從買受人已支付價款中優先予以抵扣後,將剩餘部分返還給買受人;對買受人已支付價款不足以彌補出賣人標的物價值減損損失形成的債權,出賣人主張作為共益債務清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十九條 出賣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通過通知承運人或者實際佔有人中止運輸、返還貨物、變更到達地,或者將貨物交給其他收貨人等方式,對在運途中標的物主張了取回權但未能實現,或者在貨物未達管理人前已向管理人主張取回在運途中標的物,在買賣標的物到達管理人後,出賣人向管理人主張取回的,管理人應予准許。
出賣人對在運途中標的物未及時行使取回權,在買賣標的物到達管理人後向管理人行使在運途中標的物取回權的,管理人不應准許。
第四十條 債務人重整期間,權利人要求取回債務人合法佔有的權利人的財產,不符合雙方事先約定條件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因管理人或者自行管理的債務人違反約定,可能導致取回物被轉讓、毀損、滅失或者價值明顯減少的除外。
第四十一條 債權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的規定行使抵銷權,應當向管理人提出抵銷主張。
管理人不得主動抵銷債務人與債權人的互負債務,但抵銷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除外。
第四十二條 管理人收到債權人提出的主張債務抵銷的通知後,經審查無異議的,抵銷自管理人收到通知之日起生效。
管理人對抵銷主張有異議的,應當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內或者自收到主張債務抵銷的通知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無正當理由逾期提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人民法院判決駁回管理人提起的抵銷無效訴訟請求的,該抵銷自管理人收到主張債務抵銷的通知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三條 債權人主張抵銷,管理人以下列理由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破產申請受理時,債務人對債權人負有的債務尚未到期;
(二)破產申請受理時,債權人對債務人負有的債務尚未到期;
(三)雙方互負債務標的物種類、品質不同。
第四十四條 破產申請受理前六個月內,債務人有企業破產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債務人與個別債權人以抵銷方式對個別債權人清償,其抵銷的債權債務屬於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第(二)、(三)項規定的情形之一,管理人在破產申請受理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該抵銷無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四十五條 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所列不得抵銷情形的債權人,主張以其對債務人特定財產享有優先受償權的債權,與債務人對其不享有優先受償權的債權抵銷,債務人管理人以抵銷存在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規定的情形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用以抵銷的債權大於債權人享有優先受償權財產價值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 債務人的股東主張以下列債務與債務人對其負有的債務抵銷,債務人管理人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債務人股東因欠繳債務人的出資或者抽逃出資對債務人所負的債務;
(二)債務人股東濫用股東權利或者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對債務人所負的債務。
第四十七條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當事人提起的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案件,應當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由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
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的有關債務人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由上級人民法院提審,或者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後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
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如對有關債務人的海事糾紛、專利糾紛、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糾紛等案件不能行使管轄權的,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四十八條 本規定施行前本院發布的有關企業破產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相抵觸的,自本規定施行之日起不再適用。

D. 最高院法官解讀新民訴解釋如何處理執行程序中的四大疑難問題

文/趙晉山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綜合管理室主任

葛洪濤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綜合管理室副主任
來源/《法律適用》2015年第4期

一、關於執行依據的明確性問題

啟動執行程序,必須符合法定條件。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執行規定》)第18條對執行案件的受理條件作了規定,其中第1款第4項對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提出了要求,該項規定:「申請執行的法律文書有給付內容,且執行標的和被執行人明確。」但是,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執行依據不夠明確的問題,其中既存在法律文書載明的權利義務主體不明確問題,也存在法律文書中的給付內容不明確的問題。

後一類問題更為突出,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法律文書的製作機關未嚴格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寫明給付內容,導致法律文書主文存在瑕疵;二是由於有關實體法律規定不明確,導致據此作出的法律文書缺乏具體的給付內容。

第二種情形在實踐中更為常見,最為典型的就是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這類法律文書的主文一般都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之所以如此,主要緣於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依據該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這類法律文書雖然符合有關實體法的規定,但由於其給付內容不明確,能否作為執行依據申請執行存在較大爭議。比如實踐中常見的繼續履行合作開發合同的判決,如果判決主文僅籠統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一旦進入執行程序,由於此類合同履行周期長,新生問題多,執行人員將不得不判斷當事人之間具體的義務與責任,補充合同條款,處理實體爭議,顯然不符合審執分離原則。如不允許對該類判決申請執行,又會造成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無法通過公權力實現的問題,合同法關於「合同繼續履行」這一違約責任制度也難以得到落實。

針對上述問題,《解釋》對執行依據的明確性問題進一步作出了規定。該規定明確了三個問題:一是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中應載明明確的權利義務主體;二是執行依據不僅要有給付內容,而且給付內容應當明確;三是針對實踐中的突出問題,特別強調了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中應當明確繼續履行的內容。對於該條規定,有如下幾個問題值得討論。

第一,確認和形成類法律文書能否執行?

理論上一般認為,確認判決和形成判決沒有給付內容,不能作為執行依據。但在我國執行實踐中,一些法院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也允許對確認和形成類法律文書申請執行。比如,對於確認登記在被告名下的房產為原告所有的判決,根據執行法的一般理論,不具有執行力,不能申請執行,原告可直接持該判決申請變更登記。但由於我國登記制度及實際操作還不完善,一些房屋登記機構不受理當事人的變更申請,而是要求人民法院出具協助執行通知書。因此,在目前情況下,允許此類案件進入執行程序,讓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通過執行程序完成權屬變更登記,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執行依據不符合明確性要求的如何處理?

依據《執行規定》第18條的規定,如果執行依據不符合明確性要求的,在立案審查階段即應裁定不予受理。但是對於已經進入執行程序的案件,如果發現執行依據內容不明確的如何處理,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

從實踐看,一些法院在執行依據不明確的情況下,並不是簡單地駁回執行申請,而是先通過召集雙方當事人協商或者徵求執行依據作出機構的意見等方式確定執行內容,如果確實無法執行的,才裁定駁回執行申請或裁定終結執行程序。這種做法有利於減少當事人訟累,也有利於更為徹底地解決糾紛,值得參考借鑒。

第三,關於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內容的明確性問題

本條對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提出了「明確具體履行內容」的要求,據此,司法解釋施行之後,無論是人民法院作出此類判決、裁定、調解書,抑或仲裁機構作出此類仲裁裁決,不能再僅僅將主文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而是需要同時表明需要履行的具體內容。對此,有關法律文書的製作部門應引起足夠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條起草過程中,曾經有觀點提出,對於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應區分法院判決和其他法律文書,對其是否可以作為執行依據作出不同規定。繼續履行合同是合同法規定的法定違約責任承擔方式,法律明確規定了不適宜判決繼續履行合同的情形,所以應理解為法院在作出此類判決之際,都對成本與收益進行了權衡,是法院認為其他違約責任不足於彌補當事人損害情況下的判斷,原則上應當具有執行力,這一點在具體案件中已經被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所確認。

但諸如調解書等其他法律文書的形成機制與判決顯然存在較大差別。調解書系對於雙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的確認,法院在審查中通常並不涉及對合同履行成本、其他違約責任是否足以彌補當事人損失等因素的權衡。違約責任的主要形式應為損害賠償,繼續履行作為一種國家以強制力保障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應該具有嚴格的標准與補充性。賦予確認合同繼續履行的調解書這種效力,並不符合立法目的。司法解釋最終雖然未採納該種意見,但其所提出的有關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討論。

二、關於特定物的執行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PADDING-BOTTOM: 0px; FONT-STYLE: normal;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FONT-FAMILY: 宋體; 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PADDING-TOP: 0px">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92意見」)第284條規定:「執行的標的物為特定物的,應執行原物。原物確已不存在的,可折價賠償。」《執行規定》第57條進一步明確規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被執行人交付特定標的物的,應當執行原物。原物被隱匿或非法轉移的,人民法院有權責令其交出。原物確已變質、損壞或滅失的,應當裁定折價賠償或按標的物的價值強制執行被執行人的其他財產。」

上述規定確立了執行程序中特定物執行不能時的折價賠償制度。該制度的優點是,在交付特定物執行出現客觀不能時,直接在執行程序中直接轉為賠償執行,有利於提高效率,盡快實現債權。

但這種做法也面臨諸多問題:折價賠償涉及實體法上的判斷,執行程序中直接認定,超出了執行機構應有的職權范圍,違反「審執分離」的原則。不僅如此,執行中直接確定賠償數額,當事人缺乏充分的程序保障,不符合正當程序原則,也容易引發新的糾紛。在交付特定物的執行中,將特定物毀損或滅失後的損害賠償導入到訴訟,既是審執分離的要求,也是審執銜接的體現。

基於上述考慮,《解釋》第494條將「92意見」第284條修改為:「執行標的物為特定物的,應當執行原物。原物確已毀損或者滅失的,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折價賠償。雙方當事人對折價賠償不能協商一致的,人民法院應當終結執行程序。申請執行人可以另行起訴。」這一規定,既堅持了實體問題通過訴訟解決的基本思路,同時,也允許在當事人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折價賠償,能夠較好地兼顧「審執分離」原則與快速處理糾紛原則的平衡,避免當事人訟累,節約司法資源。

三、關於對到期債權的執行問題

關於對到期債權的執行,「92意見」第300條規定:「被執行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請執行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債務。該第三人對債務沒有異議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執行規定》第61-69條對到期債權執行制度作了進一步細化。

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的兩大突出問題

司法實踐中普遍反映,對到期債權執行制度存在兩個突出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第三人借異議權逃避債務。根據《執行規定》第63條的規定,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的期間內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得對第三人強制執行,對提出的異議不進行審查。第三人一經提出異議,履行到期債權通知保全債權的效力即告消滅。實踐中,經常有第三人藉此逃避執行。

第二個問題是第三人對已經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仍然提出債權不存在的異議。第三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債權,如果已經過生效法律文書確認,被執行人顯然不應再對其予以否定。但是由於《執行規定》第63條規定了執行法院不審查第三人異議的原則,導致第三人異議給執行造成困難。

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的存廢之爭

針對實踐中的問題,最初條文設計是在原條文基礎上增加兩項內容:一是增加對債權執行與債權人代為訴訟之間的銜接,規定「第三人對於其債務提出異議,申請執行人認為第三人異議不能成立的,可以在15日內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提起訴訟,逾期不提起訴訟的,凍結債權的裁定喪失效力。」二是增加規定「第三人所欠被執行人的債務已被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第三人不得提出債務不存在的異議。」

但是在司法解釋論證過程中,關於對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的存廢出現了較大爭議。

一種意見認為,「92意見」關於第三人債權執行制度的規定存在法律上障礙,應予刪除。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合同具有相對性,突破合同的相對性要具有正當的理由;
第二,該條規定是在《合同法》生效之前規定的,1999年生效的《合同法》規定了代位權訴訟制度,用以解決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而對於次債務人的代位權利,合同代位權的行使,有明確的法定條件,只有符合條件時,才可以行使;
第三,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必須通過訴訟的方式進行,而不宜在執行中進行;
第四,在執行程序中直接對到期債權進行執行,無法保護次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種意見認為,對第三人債權執行制度應在保留的基礎上予以完善,具體應當完善與代位訴訟制度的銜接、禁止第三人否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債權的存在等內容。主要理由為:

第一,該制度以第三人不提出異議為前提,並未突破合同的相對性;
第二,該制度的確立與完善,恰恰是為了與合同法中代位權制度相配合,共同實現保全債權的目的;
第三,大陸法系國家與地區大都規定了此項制度。

在討論的過程中,上述兩種意見相互影響,最終形成的《解釋》第501條,實際上是兩種意見的折衷,即在第二種意見的基礎上,吸收了第一種意見關於保護利害關系人的內容。

相關權利人如何保護

關於如何保護相關權利人,也存在不同意見。一種觀點認為,應該賦予利害關系人與第三人同等的異議權,規定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得強制執行該債權。理由是如果通過代位權訴訟途徑實現對第三人的債權,則第三人的其他債權人也能夠通過加入訴訟的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

另一種意見認為,相關權利人應通過案外人異議之訴的途徑進行權利救濟。理由是,第一,法律規定了相關權利人權益的救濟途徑。對第三人到期債權執行制度中,第三人的地位特殊,應予以特殊保護。但是該制度中其他相關權利人,與其他執行程序中的相關權利人並無不同,不能享受特殊保護,而應通過《民事訴訟法》第225條「執行異議」、第227條「案外人異議」、參與分配製度、破產制度等予以平等保護。第二,如果規定相關權利人與第三人相同的異議權,實質上就架空了該制度。《解釋》最終採納了第二種意見。

理解和適用《解釋》第501條規定,應當正確把握對債權執行的制度精神,既要促進申請執行人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債權的實現,也要注意保護次債務人、相關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具體而言,應注意如下問題:

第一,可以作為執行標的的債權僅限於到期債權,這一點與一些國家和地區可以將未到期債權作為執行標的不同。

第二,凍結該債權需要作出裁定。原司法解釋中對於債權的執行使用履行到期債權通知書,本條明確規定凍結債權需要作出裁定,從而一方面與查封、扣押動產、不動產等的的法律文書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使凍結債權的執行程序更為規范。

第三,人民法院可以通知第三人向被執行人履行,第三人對其與被執行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提出異議的,執行法院不得繼續執行該債權,可以由申請執行人通過代位訴訟尋求救濟。

第四,如果利害關系人對該到期債權有異議的,比如主張是該到期債權的真實權利人,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27條的規定進行救濟。需要注意的是,本條的利害關系人就是《民事訴訟法》第227條所規定的案外人。

第五,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到期債權,第三人不能予以否認。這里只是規定當事人不能否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但是如果第三人在法律文書作出後已經履行了該債務的,則有權提出債務已履行的異議。

對於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由於執行標的是具有相對性的債權,涉及到次債務人的權利保護問題,理論構成與程序操作都非常復雜。德國、日本、韓國及我國台灣地區對此都用了大量條文予以規定。我國現行司法解釋對債權執行制度的規定還不夠完善,導致該制度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調研,爭取早日出台專門的司法解釋,對此項制度作出更加系統、詳細的規定。

四、關於執行程序與破產制度的銜接

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的定位差異及司法現狀

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均為強制實現債權人權利的程序,但二者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執行程序旨在對特定債權實現個別清償,是對債務人個別財產實施的個別執行;破產程序旨在對全部債權實現整體清償,是對債務人全部財產實施的概括執行。

在執行程序中,當債務人出現破產原因時,如果仍由在先申請的債權人優先受償,將會導致在後申請的債權人得不到清償,從而有違公平原則以及債權的平等性。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將執行程序轉入破產程序,以確保債務人的財產在同一順位的債權人之間公平分配。

然而,從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看,相當一批資不抵債的執行案件難以正常轉入破產程序,許多本應通過破產程序清理的債權債務遲遲停留在執行程序中,執行積案因此居高不下。《企業破產法》實施以來,全國法院受理破產案件數連年低迷,2013年全國法院受理破產案件數不足2000件,反映了破產法在現實中運行不暢、功能難以發揮的困境。

上述問題的產生有多方面原因,從法律制度上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破產程序的啟動程序僅限於當事人申請,執行轉破產的途徑不暢;二是依據《執行規定》第96條的規定,參與分配製度在例外情形下可以適用於企業法人,加之該規定在實踐中經常被擴大適用,在後申請執行的債權人有機會在執行程序中按比例受償,並將未取得執行依據的普通債權人排除於執行程序之外,因而往往不願意啟動相對復雜的破產程序。

《解釋》關於執行轉破產制度和限制參與分配對企業法人適用制度

針對上述問題,司法解釋修改過程中,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呼籲建立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有效銜接的制度。《解釋》充分吸收了這些意見和建議,用4個條文(第513-516條)對該問題作了規定。其中主要是包括執行轉破產制度和限制參與分配對企業法人適用制度。

執行轉破產制度

依據《解釋》第513條的規定,執行中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符合企業破產法第2條第1款規定情形的,執行法院經申請執行人之一或被執行人同意,應當裁定中止執行並將執行案件相關材料移送被執行入住所地法院。

該條規定的根本目的是在當事人申請之外,增加啟動破產程序的新途徑。司法解釋最初的設想是建立「強制移送破產」制度,規定執行法院對於符合破產條件的被執行人,可以直接移送破產管轄法院進入破產程序。但是由於破產法只規定了債權人申請與債務人申請兩種破產程序啟動方式,該方案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最終未被採納。

依據本條規定,在被執行人符合破產條件的情況下,執行法院如果要移送破產,必須徵得申請執行人之一或被執行人同意,當事人不同意的,執行法院不能徑行移送。此外,依據《解釋》第514條的規定,執行法院移送案件材料並不當然啟動破產程序,最終是否受理破產案件還要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法院審查決定。為防止審查受理程序過分遲延,《解釋》明確規定有關法院應在收到材料之日起30日作出是否受理破產案件的裁定,並通知執行法院。《解釋》第515條則區分不同情形規定了破產案件受理與否及宣告破產對執行程序的影響: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裁定宣告破產的,執行法院應當分別解除保全措施、終結執行;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應當恢復執行。

參與分配對於企業法人的限制適用

如前所述,依據《執行規定》第96條的規定,「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的企業法人,可以成為參與分配製度的適用主體。從實踐看,本條規定的適用范圍相當廣泛,主要原因是:第一,本條中的「歇業」並非規范的法律概念,對於資不抵債的企業法人來說容易適用;第二,當事人申請破產動力不足,當地政府基於各種現實考慮也不願讓企業破產,破產程序啟動存在現實困難;第三,執行法院從公平保護債權人角度考慮,同時為了減少申訴上訪壓力,往往難以堅持按照採取執行措施的順序實現債權。參與分配製度對企業法人的例外適用及實踐中的擴大化,無疑是導致破產程序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解決這一問題,《解釋》第516條規定,當事人不同意移送破產或者被執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就執行變價所得財產,在扣除執行費用及清償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按照財產保全和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先後順序清償。

據此,對於不能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法人,執行中要貫徹「優先原則」,按照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實現債權。這一規定可以「倒逼」申請採取執行措施在後的債權人申請啟動破產程序,有效解決破產程序啟動難的問題。

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銜接制度是《解釋》中新增加的一項重要制度,旨在緩解執行積案與破產法運行不暢兩個實踐中的問題。但是破產程序運行不暢的原因紛繁復雜,增設該項新制度雖然會解決一定問題,但也絕非靈丹妙葯,而且該項制度本身在實際操作中也可能會面臨諸多困難,尤其是當案件難以進入破產程序,執行法院必須適用第516條對普通債權適用優先原則時,會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對此,要加強執行法院與破產法院的銜接配合,一方面,執行法院應當充分認識到破產程序的功能,引導當事人同意後移送破產,對於不能進入破產程序的案件,依法適用《解釋》第516條規定執行,以實現制度的倒逼功能。另一方面,破產法院對於執行法院移送的案件,經審查符合破產條件的,也要排除來自各方的影響,依法受理。對於有關部門基於社會穩定等原因干預破產的案件,要積極進行溝通協調,充分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今後則有必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執行和破產法律制度,進一步理順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能夠更好的各司其職,各盡其用,不僅使債權得到實現,而且使債權公平、高效的得到實現。

E. 2023被執行人進入破產程序怎麼處理

一、被執行人進入破產程序如何處理
1、關於受理破產案件後執行案件的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訴意見》)第244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對債務人的其他民事執行程序、財產保全程序必須中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執行規定》)第10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訴法》)第234條第一款第(五)項的規定裁定中止執行;」其中第(1)項規定: 「人民法院已受理以被執行人為債務人的破產申請的。」從以上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國實行的是受理開始主義,破產程序的開始不以提出破產申請為標志而是以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為標志。因此,民事案件執行過程中,遇到一些被執行人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而進入破產程序的情況時,在受理破產案件的法院發出破產案件受理通知書後,執行機構即可對債務人的民事執行程序中止執行。
2、關於破產程序中止後執行案件的處理。執行過程中,對一些債權人申請破產的案件,人民法院受理以後,有時債務人可能會與債權人團體達成和解協議,經人民法院認可生效後,破產程序就會中止。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兩種後果。第一,破產宣告受到阻卻。據此,清算組成立和接管財產的情況無從發生,債務人享有繼續佔有、使用和處分財產的權利。第二,企業財產繼續受破產法的保護,個別債權人不得向企業追索債務,個別請求企業給付財產的民事訴訟、民事執行程序以及相關的訴訟保全措施均不得進行。由此看來,如果執行機構在此階段才知道被執行人進入破產程序的情況時,正確的做法應是對債務人的民事執行程序裁定中止執行。
3、關於宣告破產後執行案件的處理。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後,可能有兩種結局,一是宣告破產;二是不宣告破產。而執行機構也會根據破產案件不同的結局做出不同的處理,一是恢復執行;二是終結執行。不宣告破產的,執行機構可以依據《民訴法》第234條2款和《執行規定》第104條之規定,依職權恢復執行。而終結執行的條件是在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經審查債務人符合破產條件,做出宣告破產的裁定。此時所有的債權人都應當參加破產清算程序,執行機構原來因為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而中止執行的程序,因為破產的宣告而確定性地不可能恢復執行了,因此,執行機構就應當依據《執行規定》第105條、《民訴法》第235 條第六項的規定,裁定案件終結執行。在債權人(申請執行人)的債權是別除權(抵押權、留置權等)或取回權(如寄存的財產,其他人擁有所有權的財產)的情況下,債權人(申請執行人)並不喪失對財產享有的權利,但在程序的處理上還是應當終結執行;然後,由權利人自行向受理破產案件的人民法院主張權利。
二、企業申請破產的條件
(一)、關於不能清償的界定
不能清償,是指債務人對請求償還的到期債務,因喪失清償能力而無法償還的客觀財產狀況,也稱不能支付或支付不能。不能清償的要件為:
第一,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認定債務人是否具有清償能力,一般根據債務人的財產、信用、勞務等因素綜合構成的。當債務人以所有方式均不能清償債務時,即構成喪失清償能力。缺乏清償能力的認定應以客觀狀態作為標准,即缺乏清償能力並非債務人主觀上不願或出於惡意而拒絕支付,而是不能支付的客觀情況。
第二,債務人不能清償的是已到償還期限,提出清償要求的、無爭議或者已有確定名義的債務。
第三、債務不限於以貨幣支付為標的,但必須是能夠以貨幣評價的債務,否則因其債務形式在破產程序中無法得到償還,宣告債務人破產沒有實際意義。
第四、不能清償是債務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或者可預見的相當時期內持續不能清償,而不是一時的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暫時停止支付。
第五、不能清償指債務人的客觀財產狀況,不依其主觀認識或表示確定,應由法院根據法律和事實裁定。
(二)、關於資不抵債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界定
所謂資不抵債,是指債務人的負債超過實有資產。即資產債務的比例關系,考察債務人的償還能力僅以實有資產為限,不考慮信用、能力等可能的償還因素,計算數額時,不考慮是否到期均納入總額之內。
只有上訴兩個標准同時滿足,才能對該企業申請破產或宣告破產。
按照我國目前《破產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而嚴重資不抵債後可以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破產;企業的債權人也可以向債務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破產清算的償債程序。人民法院在宣告企業破產之日起十五日內便可成立清算組,接管破產企業。
以上知識就是我對「被執行人進入破產程序如何處理」問題進行的解答,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後,執行案件怎麼處理,依據實際情況而定,而一般的處理是法院裁定執行程序中止。

F. 破產法司法解釋一

破產法的出台,為有破產需要的企業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據,也可以確保企業順利的破產,但是破產法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在不斷的做出完善,出台了新的破產法,同時也給出來,相應的破產法全文司法解釋一,確保破產法更加具體和完善,要想了解具體的內容,可以到本文看看。

破產法全文司法解釋一的內容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結合審判實踐,就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企業破產案件適用法律問題作出如下規定。

第一條 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具備破產原因:

(一)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

(二)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相關當事人以對債務人的債務負有連帶責任的人未喪失清償能力為由,主張債務人不具備破產原因的,人民法院應不予支持。

第二條 下列情形同時存在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

(一)債權債務關系依法成立;

(二)債務履行期限已經屆滿;

(三)債務人未完全清償債務。

第三條 債務人的資產負債表,或者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等顯示其全部資產不足以償付全部負債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債務人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但有相反證據足以證明債務人資產能夠償付全部負債的除外。

第四條 債務人賬面資產雖大於負債,但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一)因資金嚴重不足或者財產不能變現等原因,無法清償債務;

(二)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且無其他人員負責管理財產,無法清償債務;

(三)經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無法清償債務;

(四)長期虧損且經營扭虧困難,無法清償債務;

(五)導致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的其他情形。

第五條 企業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在合理期限內清算完畢,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清算的,除債務人在法定異議期限內舉證證明其未出現破產原因外,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六條 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的,應當提交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有關證據。債務人對債權人的申請未在法定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出異議,或者異議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裁定受理破產申請。

受理破產申請後,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債務人依法提交其財產狀況說明、債務清冊、債權清冊、財務會計報告等有關材料,債務人拒不提交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債務人的直接責任人員採取罰款等強制措施。

第七條 人民法院收到破產申請時,應當向申請人出具收到申請及所附證據的書面憑證。

人民法院收到破產申請後應當及時對申請人的主體資格、債務人的主體資格和破產原因,以及有關材料和證據等進行審查,並依據企業破產法第十條的規定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

人民法院認為申請人應當補充、補正相關材料的,應當自收到破產申請之日起五日內告知申請人。當事人補充、補正相關材料的期間不計入企業破產法第十條規定的期限。

第八條 破產案件的訴訟費用,應根據企業破產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從債務人財產中撥付。相關當事人以申請人未預先交納訴訟費用為由,對破產申請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九條 申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人民法院未接收其申請,或者未按本規定第七條執行的,申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

上一級人民法院接到破產申請後,應當責令下級法院依法審查並及時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下級法院仍不作出是否受理裁定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徑行作出裁定。

上一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的,可以同時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該案件。

【拓展資料】

根據現行《破產法》第二條」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的規定,該法的適用范圍為企業法人,即適用於所有的企業法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型的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拓展資料】

根據現行《破產法》第一百三十五條「其他法律規定企業法人以外的組織的清算,屬於破產清算的,參照適用本法規定的程序」的規定,合夥企業等非企業法人組織的破產,也適用本法的規定。本法適用於企業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取得法人資格的各種類型的企業。破產法的適用范圍涉及哪些市場主體具有破產能力,這一問題只能由法律作出明確規定。破產原因是提起破產程序的前提,是判斷破產申請能否成立、能否受理以及能否作出破產宣告、重整、和解等裁定的法律依據。本條規定的破產原因,包括破產清算、和解與重整的原因。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破產原因,包括兩種情況:

(1)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這里所講的「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指企業法人債務的清償期限已經屆至,債權人要求清償,但作為債務人的企業法人無力清償。「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是指企業法人的資產總和小於其債務總和,即資不抵債,一般要根據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確定。企業法人的債務清償能力是由其財產、信用、產品市場前景等因素綜合構成的。只有在用盡所有手段仍不能清償債務時,才真正構成清償能力的缺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有時會發生短期的資金周轉困難,這種暫時的財務困難會隨著企業的正常運營而逐漸化解。因此,暫時的、短期的不能清償或者僅僅是資產負債表上的資不抵債都不能作為認定一個企業法人是否已經構成破產的標准。據此,本款將這兩者同時規定為破產原因。

(2)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這一破產原因的規定也是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作為主要的依據,因為這是破產構成的一般原因;同時輔之以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如果屬於暫時資金周轉不靈,不宜宣告其破產,但如果實際上已經喪失清償能力,即使其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可能還略大於負債,也可以啟動破產程序清理債務,不一定要等其繼續虧損到資不抵債時再宣告破產,這對債權人和債務人都更為有利。此外,從程序上說,如果債務人在債務到期後,經債權人催告並在相當的時期內停止向債權人清償,即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處於連續狀態的,可以推定該債務人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債權人有理由提出破產申請,這就減輕了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的舉證負擔,有利於破產程序的有效運用。這一破產原因的規定與國際上破產立法的通例是相符的。

本條第一款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考慮到企業破產對社會經濟生活影響較大,關繫到債權人的利益,也關繫到破產企業職工的權益和社會安定,對企業破產原因作了比較嚴格、同時又具有適用性的規定。一方面使法院可以據此從嚴掌握,以避免欺詐性破產和破產的惡意申請;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破產程序的實施效率。企業法人只要具備本款規定的破產原因,就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的有關程序清理債務。本條第二款是對重整原因的規定。重整是在企業無力清償債務但又有復甦希望的情況下,經債務人或債權人申請,法院依法定條件許可,允許企業繼續經營,實現債務調整和企業重組,使企業擺脫困境、走向復興的一項法律制度。為了使面臨困境但有挽救希望的企業避免 破產清算,恢復生機,企業破產法借鑒國外經驗,引入了這一新的制度。重整原因是啟動重整程序的事由,也是法院裁定債務人進行重整的法定依據。依照本款規定,重整原因也包括兩種情況:

(1)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進行重整。這就要求企業法人必須具備破產原因才能進行重整。

(2)企業法人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進行重整。由於建立重整制度的目的主要在於使企業法人能夠避免破產、起死回生,因此,企業法人進行重整除了已經具備破產原因外,還包括雖然尚不具備破產原因,但存在喪失清償能力可能,有可能導致破產的情況。當企業法人出現財務困難,有可能破產時,及時提出重整申請,有助於提高重整的成功率,更好地發揮重整程序的作用。

熱點內容
朱文軍律師 發布:2025-01-23 14:51:05 瀏覽:295
八項司法舉措 發布:2025-01-23 13:53:57 瀏覽:875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13:49:20 瀏覽:124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