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簡答題
『壹』 簡答題民法
賈某、易某之間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是借貸關系。賈某替易某墊付住院版費,可以看出是墊付權,而非幫其支付,此時可以看出是借貸關系。數月後,賈某說的是「你現在比較困難,你先用著,以後再說。」也可以看出此時仍然明確對方可以先用著,但並沒有說對方不用還,此時仍然是借貸關系。一年後,賈某要求易某歸還欠款,是向易某主張權利。賈某易某之間從始至終並未出現贈與的意思表示,因此易某認為此筆錢賈某已經贈給易某,所以不予歸還,是沒有事實依據的。本案中賈某易某的法律關系未發生變更。
如前所述,賈某易某之間是借貸關系,因此賈某要求易某歸還欠款是其權利所在,且本案中並未出現相應的阻卻事由,故易某應當予以歸還相應欠款。
『貳』 民事訴訟法簡答題
民事訴訟的行為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構成要件:
(一)妨害民事訴訟的行專為已經實施屬。這是認定構成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客觀要件。
(二)妨害行為已經造成了後果。所謂已經造成了行為後果發生,是指妨害行為已經妨害了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在客觀上形成了民事訴訟秩序的混亂。
(三)妨害行為發生在民事訴訟過程中。該要件是指妨害行為應是發生在民事訴訟開始後到判決執行終結前的時間段,包括審判程序和執行程序。
(四)行為人實施妨害行為出於主觀故意。行為人實施妨害行為出於主觀故意,是構成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主觀要件。
『叄』 民事訴訟法試卷 簡答題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那些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及其經濟基礎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中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
1.平等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它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現代社會,隨著在生活、生產領域保護消費者和勞動者的呼聲日高,平等原則的內涵正經歷從單純謀求民事主體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平等,到兼顧在特定類型的民事活動中,謀求當事人具體法律地位平等的轉變。我國民法明文規定這一原則,強調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意在以我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為背景,突出強調民法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2.自願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的存在和實現,以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實現為前提。只有在地位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才能保障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時的意志自由。自願原則同樣也是市場經濟對法律所提出的要求。在市場上,准入的當事人被假定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因此,民事主體自願進行的各項自由選擇,應當受到法律的保障,並排除國家和他人的非法干預。自願原則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則。雖然有商品經濟就有合同自由的觀念,但合同自由作為一項法律原則卻是遲至近代民法才得以確立。當然,合同自由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一部合同自由的歷史,就是合同如何受到限制,經由醇化,從而促進實踐合同正義的記錄。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社會公平,注重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對合同的自由有諸多限制。
例如在我國的郵政、電信、供用電、水、氣、熱力、交通運輸、醫療等領域所存在的強制締約,在保險、運輸等許多領域盛行的定式合同,都是對合同自由的限制。
3.公平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國家處理民事糾紛起著指導作用,特別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領域賦予審判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糾正貫徹自願原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有著重要意義。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作為自願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但公平原則不能簡單等同於等價有償原則,因為在民法上就一方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斷依據采主觀等值原則,即當事人主觀上願以此給付換取對待給付,即為公平合理,至於客觀上是否等值,在所不問。由此不難看出公平原則的具體運用,必須以自願原則的具體運用作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願的產物,就不能謂為有違公平。
4.誠實信用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在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我國《民法通則》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不難看出,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法上有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的效力。作為一般條款,該原則一方面對當事人的民事活動起著指導作用,確立了當事人以善意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規則,要求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遵循基本的交易道德,以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以及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該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能。當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可直接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行使公平裁量權,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誠信原則意味著承認司法活動的創造性與能動性。近代以來,作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延伸,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法上,又普遍承認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該原則要求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不能超過其正當界限,一旦超過,即構成濫用。這個正當界限,就是誠實信用原則。
5.守法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我國《民法通則》第6條將守法原則表述為: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這是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守法原則的核心。民法作為私法,著重於對私人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的法律調整,因而在規范形態上存在許多可以經由當事人特別協商予以排除的任意性規范,以及為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所設置的倡導性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條第2款關於合同形式的規定,即屬民法上的倡導性規范。任意性規范僅在當事人對有關事項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方可作為補充性規范,彌補當事人意思表示上的欠缺。倡導性規范也不具有強制當事人遵循的效力。不遵守倡導性規范,屬於自甘冒險的行為,當事人有可能承受由此帶來的不利後果。因而,守法原則一般不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任意性規范和倡導性規范,而是指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強行性規范,不得有所違反,一旦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將作出否定性評價,使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不按照民事主體的預期發生相應的法律效果。
6.公序良俗原則折疊編輯本段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我國《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經濟的公序,是指為了調整當事人間的契約關系,而對經濟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經濟的公序分為指導的公序和保護的公序兩類。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的公序地位趨微,保護的公序逐漸占據了重要位置。與保護勞動者、消費者、承租人和接受高利貸的債務人等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弱者相關的保護性公序,成為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判例學說上的討論、研究的焦點。良俗,即善良風俗,學界一般認為系指為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不難看出,善良風俗是以道德要求為核心的。為了將公序良俗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區別開來,應將善良風俗概念限定在非交易道德的范圍內,從而與作為市場交易的道德准則的誠實信用原則各司其職。與誠實信用原則相仿,公序良俗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效。這是因為公序良俗原則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而能處理現代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等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機能。一旦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能預見到的一些擾亂社會秩序、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規定時,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
『肆』 六、簡答題。(29分) 1.民法是什麼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法律。
『伍』 民法簡答題: 簡述意思表示解釋的方法
(三)意思表示解釋的方法
『陸』 民法學簡答題匯總
1 、答: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公共秩序是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指 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高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原則是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通行的原則。我國《 民法通則 》 第 7 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該條規定的原則與公序良俗原則的邏輯內涵基本一致。
2 、答: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應遵守誠實守信的原則,以求達到當事人之間利益和當事人利益與杜會利益之間的平衡。其具體含義包括:(1)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2 ) 在合同解釋上。應依誠實信用原則: ( 3 )依誠實信用原則彌補法律規定之不足,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一樣賦予司法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其在法律規定不足時。從民法的目的出發,依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
3、答: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事法律規范所確認和保護的社會關系。民事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徵: ( l )民事法律關系是主體之問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關系。( 2 )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3 )民事法律關系的保護措施具有補償性和財產性。
4 、答:財產法律關系是與財產有關的民事法律關系,它是民事主體之間因財產的歸屬和流轉而形成的、具有直接物質利益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人身法律關系是指民事主體之間因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人身法律關系不具有直接的物質利益內容。這是它與財產法律關系的根本區別。除此之外。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還有以下區別: ( l )兩類關系中的權利性質不同。在財產法律關系中。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是財產權利,通常權利可以依其意志轉讓,而在人身法律關系中。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是人格權或身份權。權利人一般不能將其轉讓給他人。( 2 〕 對這兩類關系的保護方法不同。在財產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對加害人主要適用財產性質的責任。而在人身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對加害人則主要適用非財產性質的責任。
5 、答:物的法律特徵包括: ( 1 )物存在於人身之外。民法上所稱之物,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之一,具有非人格性。只能是存在於人身之外的一切有體物。( 2 )物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民法上的物,必須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一定的社會需要。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不能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物。社會需要可以分為社會物質生活需要和社會精神生活需要,具有經濟價值和用途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同樣,其有精神價值,如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等的物,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生話需要,也可以成為民法上的物。( 3 )物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能夠為民事主體所實際控制或支配的物質客體才能成為民法上的物。( 4 )物以有體物為限。我國民法將物限於有體物。所說有體物,是指具有一定空間且具有某種形體的物。近年來,學理上對有體物逐漸采擴大解釋,認為有體物不必具有一定形狀或固定的體積,不論固體、液體或氣體,均為有體物。
6 、答: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從而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 ( l )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的 一種可能性。還沒有為民本主體帶來實際利益。民事權利則楚民事主體參加到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後才能實際享有的。( 2 )民事權利能力包括民事主體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而民事權利則僅指民事主體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實際取得利益的可能性。( 3 )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和范圍由法律加以規定,與民事主體的個人意見沒有直接關系。而民事權利則是民事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其意願實際參加到民事活動時取得的,它直接反映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 4 )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主體人身的存在是不可分離的,民事主體不能轉讓或放棄。他人也無許可權制或剝奪:民事權利則不同。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民事主體可以轉讓或放棄某項民事權利,也可以依法被限制行使或被剝奪其原來享有的某項民事權利。
7 、答: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約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的行為或組織形式。合夥的法律特徵是: ( l )個人合夥是兩個以上公民組成的聯合體; ( 2 )個人合夥是以合夥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為基礎的: ( 3 )個人合夥由合夥人共同投資而成立; ( 4 )個人合夥的財產屬於合夥人共有: ( 5 )個人合夥 由合夥人共同經營管理:( 6 )個人合夥以其名義獨立從事民事話動。
8 、答: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從而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律確認的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從事民事活動。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別主要在於:( l )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而民事行為能力則不是。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要具備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至少須為10 周歲以上。(2 )民事權利能力表現為民事主體所具有的一種資格。與人的實際狀況無關。而民事行為能力則是行為人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它與人智力水平和精神狀況有關。
9 、答:宣告失蹤。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的申請。由法院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限的公民為失蹤人的民事法律制度。宣告死亡。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判決宣告下落不明滿-定期限的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l )兩者適用的條件不同。宣告失蹤為公民下 落不明的狀況超過2 年期限。宣告死亡是公民在一般情況下離開其住所地或最後的居住地下落不明滿4 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 起滿2 年。(2 )兩者的法律後果不同。宣告失蹤的法律後果是為失蹤設立財產管理人。宣告死亡的法律後果是結束以宣告死亡住所地為中心的民事關系。(3 )兩者公告期不同。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 為半年。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l 年。
10 、答:合夥債務。指合夥關系存續期間合夥以全體合夥人名義從事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債務。合夥債務產生的原因是合夥對第二人的合同行為或侵權行為。履行債務的擔保或承擔債務的財產范圍則是合夥的共有財產和每個合夥人的個人財產。對合夥的債務。合夥人應按照其出資比例或合夥協議的約定。以其個人財產清償合夥債務。合夥的性質、出資方式和合夥財產的規模決定合夥人承擔的是無限責任。在對外關繫上。全體合夥人對於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即每一合夥人都有義務清償合夥的全部債務。而不受各合夥人對合夥財產的出資比例或合夥協議中約定的債務承擔份額的限制。就債權人而言。既可以對某一個、也可以對某幾個或全體合夥人先後或同時提出履行全部或一部分債務的請求。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11 、答:法人的終止也稱法人的消滅。即法人喪失民事主體資格。不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狀態。法人終止的原因主要包括:( 1 )依法被撤銷:( 2 )自行解散;( 3 )依法宣告破產;( 4 )其他原因。
12 、答: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是根據法人內部結構的不同對私法人進行的分類。社團法人是以人的存在為成立基礎。並以捐助的目的和設立的章程為活動依據的法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的區別在於:( 1 )成立的基礎不同 ; ( 2 )設立人的地位不同;( 3 )設立行為不同;( 4 )有無意思機關不同。(5 )目的不同。
13 、答:(1 )兩者的性質不同。法人的設立是一種准備行為。這種准備行為既有法律性質上的,也有非法律性質的:而法人的成立則不同。它屬於法人產生的形成階段。其行為性質均屬於法律意義上的法律行為。(2 )兩者的要件不同。法人的設立一般要有合法的設立人。存在設立基礎和設立行為本身合法等要件:而法人的成立一般應具備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或經費以及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等要件。因此。法人的設立並不當然導致法人的成立。當設立無效時,法人就不能成立。(3 )兩者的效力不同。法人在設立階段。仍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其行為是法人設立人的行為。所發生的債權債務。由法人設立人享有和承擔:而法人成立後。即享有民事主體資格。所發生的債權和債務。由法人享有和承擔。
1 4。 答:法人,自然人是兩種不同的民事主體。其民事主體資格的享有均是法律賦予的。二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l ) 享有的時間不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享有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而自然人的生死是自然現象。法人則不一 樣。法人的成立於終止不是自然現象,是行為的結果。因此。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享有的時間不由自然人自己所左右,而法人的成立,終止則是一系列行為的結果。(2 )享有的范圍不同。自然人是生命體。因此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能力范圍較廣。既包括一般財產權,也包括與自然人生命密不可分的人身權。如生命健康權。肖像權。而法人是組織體。不享有與生命密切相關的生命健康權、肖像權等人身權內容。(3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差異性。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不因自然人的性別、年齡、智力、健康狀況等不同而有所區別。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其有差異性。不同的法人。其民事權利能力的范圍是不一樣的。各類依法登記的法人應在核准登記的范圍內從事活動。享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而非登記法人即依法不需辦理法人登記的法人,則 應嚴格按照法人成立的目的、活動范圍等享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
『柒』 民法學中哪些好出簡答題
建議你看一下《民法通則》、
第三十七條 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民法總則》
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七十九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第一百九十四條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下列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喪失代理權;
(三)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四)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礙。
自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滿六個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
第一百九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訴訟時效中斷,從中斷、有關程序終結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一)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
(二)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
(三)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
(四)與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九十六條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捌』 簡答題,民法的本質
民法調整復的財產關系和人身制關系是與一定社會發展時期中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從本質上講,民法就是把一定社會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的。
民法,是調整民事主體間發生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在民法學研究領域,可將民法區分為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和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僅指系統編纂的民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則包括民法典和其他一切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在我國,實質意義上的民法,又可稱為廣義上的民法,包括《民法通則》和物權法、債與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海商法、保障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玖』 民法簡答題及法條分析例題,吐血整理
學習這件事,是不能靠百 度來解決的
自己多看書、思考一下
看看民法通則、民法總則條文
學習靠自己,靠百 度就荒廢自己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