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考試刑法案例分析

司法考試刑法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4-11-10 06:05:35

司法考試陳興良刑法講義——共同犯罪:定罪

(一)案例

案例一

1998年8月圓雹野6日,某市博物館因面臨洪水威脅,將部分館藏文物轉移至安全地點。博物館工作人員成某和范某等人負責運送,文物搬卸肆世至新地點後,因一時來不及配備安全保管設施,當晚由成某、范某等人負責看守。當天夜裡,成某悄悄潛入一文物臨時堆放房間,竊取了一件館藏畫卷。不料走出房間時,正碰上范某從另一存放文物的房間出來,並手持一青銅器,二人均吃一驚,十分尷尬,但立刻明白對方也是來盜竊文物,於是都未出聲,相視一笑後各自離開。以後二人均未再提起此事。司法機關對文物失竊進行調查,在詢問他們時,二人均稱不知情,後經偵查,案件告破。經有關部門鑒定,青銅器和畫卷各估價約10萬余元。

案例二

1984年8月26日晚,吳平騎自行車竄至他所在的六車間,盜得紫銅240斤,放在自行車的後架上。此時,王文從四車間偷出黃銅60斤,剛出車間門口,見吳平推自行車過來,就喊住吳平,把自己偷的銅放在吳平的自行車後架上,二人一起往外運。走出不遠,發現執勤人員,二人將所盜之物拋棄並逃逸。

(二)共同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25條第1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共同犯罪,主觀上要有共同犯罪故意,客觀上要有共同犯罪行為。

刑法第25條第2款規定:「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三)共同犯罪的認定

共同犯罪可以區分為正犯與共犯,正犯是指實行犯,其行為在刑法分則中已橘喊有規定。共犯是指組織犯、教唆犯和幫助犯,其行為在刑法分則中沒有規定。刑法總則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為共犯的定罪提供了法律根據。

1.正犯的定罪(直接正犯與間接正犯、單獨正犯與共同正犯)

2.組織犯(犯罪集團)

3.教唆犯

4.幫助犯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被告人成某與范某互相之間不存共同犯罪故意,因而不構成共同犯罪,而是一種同時犯,應當分別定罪。

案例二被告人吳平與王文雖然開始沒有共同犯罪故意,但在實行犯罪過程中形成共同犯意並有共同犯罪行為,因而構成共同犯罪。

㈡ 司法考試刑法論述題二例

【例1】:2004年10月22日,岳陽市君山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指控被告人余斌犯受賄罪。檢方指控,自2001年4月到2003年上半年,被告人余斌在任臨湘市教育局局長、臨湘市副市長期間,利用職務便利,收受鍾希金、王建軍、李建利、李建波等人賄賂,先後9次共計人民幣22.5萬元。

針對檢察院的指控,余斌提出,他所收受的財物中近15萬元已被用於扶貧幫困、社會贊助和公務活動,可不做受賄數額認定。

2004年12月23日,岳陽市君山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被告人余斌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並處沒收財產6萬元;認定被告人余斌受賄所得9.5萬元,以及10萬元違法所得,予以追繳並上繳國庫。

然而,對於一審判決,岳陽市君山區檢察院提出了抗訴。幾乎與此同時,被告人余斌也提出了上訴。

在檢方的抗訴書中,檢方認為,一審判決中認定余斌受賄金額有誤,從而導致量刑不當。

同時,在上訴書中,被告人余斌承認自己私自收受他人財物,但認為只是違反了黨紀政紀,並沒有違法犯罪,他所收受的財物全部用於公務活動、扶貧幫困等,主觀上沒有將其據為己有的意圖,所以不構成犯罪,自已更不應該受到刑法處罰。

2005年3月10日,岳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開庭審理該案。雙方爭論的焦點,仍然在於被告人余斌是否構成受賄及具體受賄金額。

請在閱讀上述案例後,從刑法的角度,就賄賂的去向是否影響受賄罪的成立說明你的看法。

「參考例文」

賄賂去向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

在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受賄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辯解已將受賄款用於「公務開銷」,如用於請客、送禮、娛樂消費以及補償未報銷的公務費用等,或用於扶貧幫困、社會贊助等。一些檢察機關認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而立案偵查、提起公訴的此類受賄案件,審判機關往往在贓款去向問題上提出異議,並據此最終認定無罪。我認為,在認定受賄犯罪數額時,將「公務開銷」等從犯罪總額中予以扣除的做法,值得商榷。

「公務開銷扣除論」的主要依據是,在主觀方面認為行為人無主觀佔有的故意,行為人將所得用於公務費用,說明其主觀上不想非法佔有;在客觀方面認為行為人無實際的佔有,因為其將所得用於公務,行為人在客觀上並未佔有單位財產或行賄者所送財物。

以上論據存在明顯錯誤。公務費用扣除的案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危害社會的行為已經實施終了,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案發後提出有公務費用等的辯解。而從犯罪構成上看,行為人的行為一旦實施終了,就具備了犯罪構成要件的主客觀特徵而構成了犯罪。

第一,根據刑法有關條文規定,行為人有非法收受行賄者財物的行為,並有將財物據為己有的故意,即構成犯罪,至於行為人非法佔有財物後如何處理,不碧虧影響非法佔有的成立。所謂非法佔有是指行為人客觀上對財物的非法控制狀態和主觀上達到了對財物非法控制的目的。顯然這里不是要求行為人對財物的永久控制。扣除案件中,行為人通過非法手段已實現了對財物的非法控制,其控制之後又用於公務,只是事後對財叢尺物的處理,不影響非法佔有行為的成立。當然,將犯罪所得用於公務,說明行為人主觀惡性較輕,在量刑時可酌情從輕處罰。

第二,從客觀方面看,我國刑法所指的危害行為是行為人的意識和意志外化為客觀上危害社會並為刑法所禁止的行為;行為人只要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就構成了危害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要看行為人行為時的身份、責任能力、主觀心理狀態、行為的外在表現是否與刑法條文規定一致。行為的這些主客觀特徵是行為實施過程中本身固有的,其性質不因行為之前或之後的情況而發生變化。這就好比一個罪犯搶劫了他人1萬元錢,其主觀故意和危害性十分明顯,只要實施犯罪行為時有刑事責任能力就構成犯罪,至於搶劫後他把贓款用於扶貧還是捐給希望工程等等均不影響犯罪的成立。扣除的觀點把危害行為與行為人的公務活動,或贓款的使用混為一談,以危害行為之外的因素來考察危害行為是否具有犯罪構成的特徵,離開了行為的內在特點,因而不能反映行為的本質特徵,其結論必然也是錯誤的。

就實體法而言,贓款去向不屬於犯滲慧高罪構成要件。認為贓款去向決定行為性質,贓款只要用於公務即不構成犯罪的觀點,至少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1.誤解了財產型職務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只要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收受了財物就具備受賄的故意,因為此時行為人已經取得了對贓款贓物的非法的實際控制、支配和處分,合法權益實際已經受到侵害。即使其事後確實將這些財物用於公務,也不能否定其具有非法收受賄賂的故意。

2.忽視了財產型職務犯罪客體。認為贓款去向用於公務不構成犯罪的觀點,無視賄賂犯罪侵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活動的廉潔性。

3.混淆了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贓款用於公或用於私作為衡量罪與非罪的標准,實質上是把行為人的犯罪動機也即為什麼佔有財物這種犯罪起因,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所直接追求的非法佔有財物的犯罪目的混淆。

4.將定性證據與量刑情節混為一談。贓款去向雖然不能反映主觀故意,但卻反映行為人的犯罪動機。行為人處分贓款贓物的方式是影響對其進行量刑的因素,贓款去向的不同可能導致刑罰的差異。如有證據證明行為人的確事後將贓款贓物用於公務,可作為從輕、減輕、免除刑罰的情節。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所稱之「用於公務」,有可能用途確實正當,但也可能用於謀取非法利益(如賄賂)。對於這種情形,非但不能從輕、減輕、免除刑罰,反倒應成為從重、加重處罰的依據。如構成犯罪(如行賄罪)的,還應實行數罪並罰。

5.歪曲了立法目的。設立財產型職務犯罪的目的,就是禁止利用職務便利、以非法手段獲得財物,而不論獲取的財物用於何處,以此保障公務的廉潔和國家正常管理活動。

【例2】:某省一個死刑犯在上訴期間看到了一則新聞,新聞的內容是一個高中生不幸患上了腎衰竭急需換腎,該死刑犯就主動提出捐獻器官。他提出來這個請求之後,醫院幫助做了比對,非常符合,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好,但是在准備捐獻的過程中當地高級人民法院卻通知不能做器官移植,理由是被告人動機不純,這就引發了爭議。

請你對此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答題要求:

1.運用掌握的法學知識闡釋你的觀點和理由;

2.說理充分,邏輯嚴謹,語言流暢,表達准確;

3.字數不少於 500字。

「參考例文」

一個死刑犯要求捐獻自己的器官去拯救一位垂危病人的生命,這應該是一件好事,但是法院卻以被告人動機不良為理由駁回了這一請求。我認為法院的做法不光是不通人情的問題,而且還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

首先,從程序上看,法院有沒有權力下達這個通知。我國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它行使著國家的審判權。具體到刑事案件中,法院的任務是正確地定罪量刑,對於與定罪量刑無關的問題人民法院無權裁決。此案中死刑犯要求捐獻器官,並不涉及到案件的審判,因此當地高級人民法院做出的駁回請求的通知是越權行為,是無效的。

其次,從實體上看,人民法院駁回死刑犯請求的理由在實體法上也是不成立的。人民法院認為該死刑犯之所以要求捐獻器官,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刑,因此他的動機不純。然而我國刑法規定只要行為人有一般立功表現就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並沒有要求考慮行為人的動機。該死刑犯的行為符合我國刑法規定的一般立功表現之一,即具有其他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因此無論該死刑犯的動機如何都可以得到寬大處理,人民法院的駁回理由缺乏法律依據。

再次,從權利自由的角度看,捐獻自己的器官是任何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白由,任何機關在沒有法律依據支持的情況下,限制這些自由都是違法的,人民法院也不例外。特別是在器官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自願捐獻器官的行為不但沒有侵犯他人利益,反而是在為社會做好事,這種情況下更是應該支持的。在押死刑犯的基本人權沒有被剝奪,他自願為急需換腎的中學生捐腎,理所當然是應該允許的。

雖然從多個角度來看人民法院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國沒有二審訴訟期間死刑犯人捐獻器官的先例,缺乏相應的法律條文可供參考,這是法院顧慮的主要原因。雖然對一般人來說,法律不禁止就可以做,但對於公權來說,法律沒有規定就說明沒有授權。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就無法可依了。因此,我們認為人民法院應盡快作出相應的司法解釋來解決這個問題。

㈢ 司法考試刑法經典案例分析(五)

十二、犯罪中止

[案情]

被告人:劉某,男,31歲,農民。

1991年6月,被告人寫信給當地一專業大戶,「借3萬元錢給我買汽車,5日後下午5時40分你一人到某公園假山後找我,如果不帶錢或帶來他人,小心你女兒。」5日後,被告人按自己定的時間來到某公園,遠遠看到假山旁有一人提包在等人,在他試圖接近該人時,發現公園內遊人較多,且假山旁經常有人出現,於是,他在公園內轉了3小時左右,終未接近該人,最終放棄,走到公園門口處,被公安機關抓獲。

[問題]

犯罪中止應如何認定與處理?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劉某的行為屬於自動放棄實施犯罪的行為,因為他可以接近或接觸被害人,卻基於自己的意志,終於放棄,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符合我國刑法關於犯罪中止的規定,所以被告人的行為是犯罪中止。

[法理分析]

根據我國《刑法》第24條規定,所謂犯罪中止就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構成犯罪中止,必具備以下要件:首先是必須在犯罪過程中停止犯罪,即犯罪中止只能發生在犯罪預備,犯罪實行和實行終了之後,犯罪結果發生之前的過程之中。換言之,只有在犯罪預備至犯罪既遂之前的過程中停止犯罪的,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其次是必須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所謂自動中止犯罪就是行為人出於自己的意志停止本可以進行下去的活動。再次是必須徹底地停止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所謂徹底地停止犯罪,侍滑就是行為人打消了完成該種犯罪的念頭而不實施該種犯罪。由此可以看出,犯罪中止也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主觀上自動放棄了意圖,客觀上中止了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只有這樣,才能認定是否為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罪,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從以上分析犯罪中止的成立條件來看此案,我們認為,劉某的行為不符合犯罪中止的成立要件,而只符合犯罪未遂的的基本特徵。因為:被告人劉某因作案現場的不利情形放棄了犯罪行為,是基於客觀上的不利因素不得已被迫放棄的,而不是出於被告自己的內在意志停止可能進行下去的活動。被告人發現公園內遊人較多,且經常有人在假山附近出現,被告人因此受阻或感到恐懼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犯罪而停止了犯罪的行為,這不屬於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未遂,故法院的判決是錯誤的。

十三、共同犯罪

[案情]

被告人:李某,男,50歲,某法院助理審判員。

被告人:趙某,女,48歲,某紡織廠職工,與被告人李某系夫妻關系。

1990年7月,某縣銀行幹部余某因挪用本單位資金罪被依法逮捕,余某之妻徐某找到同廠好友被告人趙某,要求趙某請其夫被告人李某幫忙,想辦法將余某放出來,並表示一定給予重謝。趙回家後對李講了這件事,李拒絕說:「此案不在我手裡,我不能做到。」趙聽到後很生氣,罵李某沒用,死腦筋,送上門來的錢都不要。李仍然不答應,說:「我不是不想要錢,而是不能要,弄不好自己要坐牢的。」趙聽後大哭大鬧,並聲稱要與李離婚,李聽後說:「那聽你的,看她願意拿出多少錢。」趙上班後告知徐某,徐某回家後,拿出家中密藏的未被檢察院查出的現金5000元,又向同廠職工、鄰居借了5000元,於當晚送到了趙家,趙、李收下了1萬元現金。被告人李某拿到錢後,想方設法把余的案子爭取到由自己辦,並在提審被告人余某時,支走同去的書記員,告訴余某如何在法庭上回答問題,由於徐某借錢的職工中有一個與趙某不睦,寫檢舉信給李某所在法院的領導,法院領導找李某談話,李某如實交代了受賄事實。1990年12月退贓時,被告人趙某和李某退出贓款1萬元。

[問題]

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有哪些形式的共同犯罪人?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李某是有身份者,被告人趙某是無身份者,本案屬於無身份者教唆有身份者共同實施犯罪。所以趙某應依李某的行為定受賄罪。

[法理分析]

根據《刑法》第25條規定,所謂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徵為:首先,從犯罪主體來說,必須是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的人共同實施犯罪。其次,從犯罪的客汪培觀方面來說,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也就是說,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聯系互相老陵臘配合,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犯罪活動的整體,每一個人的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都有因果關系。共同犯罪行為的形式有共同的作為,或者共同的不作為以及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根據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所謂主犯,就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從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實施犯罪的人。

據此上述,我們認為,趙某與李某的犯罪行為屬於共同犯罪。因為:首先,從主觀上看,當被告人趙某要被告人李某利用自己職務上的便利將余某放出來,並收受余某之妻徐某的賄賂時,李某開始不同意,後經趙某的多次勸說、逼迫,李某終於同意。到此,共同受賄的犯罪故意已經形成。其次,從客觀上看,被告人趙某利用被告人李某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被告人李某實施了利用其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表明兩人行為已經形成既有分工,又相互聯系的共同受賄犯罪行為,被告人趙某雖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但夥同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被告人李某利用其職務上的便利受賄。因此,屬於受賄罪的共犯,並應以受賄罪對其定罪判刑。

因此,人民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十四、數罪並罰

[案請]

被告人:潘某,男,32歲。

被告人潘某以下廣西做工為名,將××縣挽蘭鄉女青年王某騙到廣西某縣,以3500元人民幣賣給該縣村民李某,因村民需要該女青年的婚姻狀況證明,先付2000元,待潘將此證明辦來後再補1500元。潘返回××縣後,即找到田某(另作處理),請其幫忙私刻「××縣挽蘭鄉政府」公章一枚,刻好後,潘某將事先寫好的假證明蓋上章,即將印章銷毀,後二人將此證明帶到廣西某縣李某處,補得1500元。

[問題]

如何正確區分一罪與數罪?數罪並罰有幾種類型?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潘某以出賣為目的,將拐騙的女青年王某賣與他人的行為,已構成拐賣婦女罪。被告人潘某雖有私刻公章並偽造婚姻狀況證明的行為,但其行為並不單獨構成偽造印章罪,因為該行為只是潘某詐騙李某1500元的手段行為,被告人潘某又構成詐騙罪。

[法理分析]

數罪是相對於一罪而言,一罪是指一人犯一罪的情況,而數罪是一人犯兩種或兩種以上罪行的情況。一罪又可分為實質上的一罪與法定的一罪,其中實質的一罪包括想像競合犯、結果加重犯和繼續犯,法定的一罪通常包括結合犯和慣犯。處斷一罪是實質上數罪,處斷上按一罪處理,包括連續犯、牽連犯和吸收犯。數罪又可按不同標准分為同種數罪與異種數罪、並罰數罪與非並罰數罪。我國區分一罪與數罪的標准通常採用「犯罪構成標准說」,也就是說,應以犯罪構成的個數為標准確定犯罪的單復,具備一個犯罪構成的為一罪,具備數個犯罪構成的為數罪。

數罪並罰是刑罰適用的基本制度之一,是指人民法院對一行為人在法定界限內所犯數罪分別定罪量刑後,按照法定的並罰原則及刑罰計算方法決定其應執行的刑罰的制度。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第一,必須是一行為人犯有實質上的數罪或獨立的數罪;第二,一行為人所犯的數罪必須發生於法定的時間界限之內;第三,必須在對數罪分別定罪量刑的基礎上,依照法定並罰原則,並罰范圍和並罰方法,決定執行的刑罰。我國刑法關於數罪並罰適用期限及不同並罰方法的基本內容主要有:第一,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依照《刑法》第69條規定的原則進行並罰;第二,判決宣告以後,刑罰還沒有執行完畢以前,發現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依據《刑法》第70條規定的「先並後減」方法進行並罰;第三,判決宣告以後,刑罰還沒有執行完畢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依據《刑法》第71條規定的「先減後並」方法進行並罰;第四,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再犯新罪的,或者發現判決宣告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依照《刑法》第69條的規定進行並罰;第五,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期限內再犯新罪的,應依《刑法》第71條的規定進行並罰,如發現在判決宣告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依《刑法》第69條的規定處罰。

據此分析上述案件,我們認為被告人潘某的行為應構成拐賣婦女罪和詐騙罪兩個犯罪。理由是:其一,被告人潘某將女表年王某騙到廣西並出賣給李某,其行為已構成拐賣婦女罪,且屬犯罪既遂,根據我國《刑法》第240條的規定,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行為之一的,就應構成拐婦女罪的既遂,並不以行為人是否實際取得營利為必要條件。其二,被告人潘某在完成拐賣婦女的犯罪之後,出於騙取剩下的1500元的目的,私公章偽造王某婚姻狀況證明,騙取李某1500元的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應認定為詐騙罪。至於私刻公章的行為,並不單獨構成犯罪,它作為手段行為與詐騙他人錢財的目的行為構成牽連犯罪,應按詐騙罪一罪論處。

被告人潘某的行為構成拐賣婦女和詐騙罪,應按《刑法》第69其理由是:被告人潘某的行為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拐賣婦女罪,第二階段是詐騙罪。被告人出於兩個故意,實施了兩個行為,構成兩個犯罪,並且兩罪都是在被判決之前犯的,所以應按《刑法》第69條之規定實行並罰。

㈣ 點撥司法考試刑法案例(一)

答題思路和方法

(一)刑法分析題:分人逐句摘錄案情,定罪與量刑並重。

定罪時:(1)罪名是什麼,如果是選擇性罪名,只寫他所犯的部分

(2)犯罪的主觀心態

(3)一罪還是數罪,是否需要數罪並罰或擇一重罪

(4)犯罪形態:各人是否相同

(5)是否共同犯罪,或者僅就某部分犯罪成立共同犯罪

量刑時:(1)是否有特殊身份——年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婦女等;

(2)如果有未完成形態,應當怎樣量刑;

(3)如果是共同犯罪,是否區分主犯、從犯、是否首要分子;如何量刑

(4)有無自首、立功、累犯、處於緩刑、假釋期間等量刑情節。

強調:答題時要求考點完整、用語准確,二者缺一不可。還要簡練,言簡意賅,否則時間將不夠用。

宋某系某私營建築公司的總經理、法人代表。2006年,為達到出國觀光目的,宋向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送禮約2萬余元,使其違規辦理了出國手續。在國外,宋某在*賭博,贏3萬元。歸國後,2007年4月,宋某指使其建築公司在施工中用低標號水泥代替高標號水泥,導致該公司承建的一座禮堂坍塌,損失近200餘萬元。為逃避制裁,宋某找到時任公司經理的同鄉金某商議對策。金某恰因走私被追查,金某提出請宋到自己在雲南的親戚家暫避,並請宋將自己走私的證據帶走,隱藏好或乾脆悄悄毀掉。行前金某交納亂給宋某2萬元路費。宋某走後,金某恐其難逃法網,遂命其表弟譚某帶劉、黃二人在途中將宋幹掉。譚某聞言色變,說此舉恐有殺身之虞,勸金某放棄。金某詭稱只要譚將自己的一封親筆信帶給劉黃二人,並隨其找到宋某,不必譚動手。譚某默許。於是金某當著譚某的面寫了信,並給譚某3萬元。譚某在途中將金某的信舉拆交給劉黃二人,假說自己另有急事,一切事由可與金某直接聯絡,遂於中途下車。劉黃二人尋到宋某,欲施毒手,經宋某苦苦哀求並許以重金,遂放過宋某。後宋某向當地公安機關自首。請分析各人的刑事責任。

(1)宋某的行為構成行賄罪、幫助毀滅證據罪。宋某還須為單位所犯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承擔刑事責任。對宋某應數罪並罰。宋某有自首行為,可以從輕、減輕處罰。

宋某為了違規出國,向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送禮的行為構成行賄罪,宋某將金某走私的證據帶走並准備銷毀的行為構成幫助毀滅證據罪。宋某所在公司在施工中用低標號水泥代替高標號水泥,導致禮堂坍塌的行為構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宋某作為直接責任人員,應承擔刑事責任。

(2)金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和窩藏罪。應當數罪並罰。

金某命其表弟譚某帶劉黃二人追殺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其明知宋某構成犯罪,仍助其逃跑的行為構成窩藏罪。

(3)譚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譚某明知金某要殺宋某,仍為其帶信尋找殺手,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4)劉黃二人構成故意殺人罪(中止)。

劉黃二人接信後追殺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他們因宋某哀求即放過宋某,說明他們是自動停止犯罪,因此構成犯罪中止。

(5)金某、譚某、劉、黃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但劉黃二人屬於犯罪中洞答檔止,因沒有危害結果,應當免除處罰;金某、譚某屬於犯罪未遂,因為殺人未能成功是由於金某、譚某意志以外的原因:劉黃中止犯罪造成的。對其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

(二)刑訴、民訴、法律文書改錯題:逐句摘錄案情、依序分段回答

案情:田某和苗某是前後院鄰居,田某家蓋的房子擋住了苗某家的採光,苗某多次交涉,田某不聽,反將苗某打成重傷,田某被逮捕。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苗某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委託本市某律師事務所律師胡某為其訴訟代理人。胡律師接受委託後,為苗某寫了如下訴狀:

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

原告:苗×,男,34歲,漢族,××公司職員,家住本市四方區花家胡同20號。

訴訟代理人:胡×,本市××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田×,男,36歲,漢族,××公司職員,家住本市四方區花家胡同21號。

請求事項:

1.請求法院依法判處被告賠償全部醫療費、誤工損失費和傷殘補助費;

2.請求法院判處被告拆除影響原告家採光的非法建築;

3.請求法院判處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損害費4萬元。

事實和理由:

被告田×和原告系前後院鄰居。今年3月,被告在房屋改建過程中,不顧鄰里關系,新建的房屋後檐離原告家的前窗只有半米,嚴重影響了原告家房屋的採光。原告多次同被告交涉,被告均置之不理。今年4月1日,原告再次找被告交涉時,被告態度更為惡劣,不但不聽原告交涉,反而拿起鐵杴鏟原告,原告躲閃不及,右腳跟踺被鏟斷,雖經住院治療30餘天,仍然留下殘疾,行走不便,經鑒定為三級傷殘。以上事實,有證人××的證言,××醫院的診斷證明書,以及××司法鑒定室的鑒定報告為證。

被告的上述行為,嚴重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給原告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現向貴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法院依法判處。

具狀人:胡×

2003年5月4日

問題:請根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法律規定和基本理論,從對執業律師法律文書規范化的角度,分析本刑事附帶民事訴狀存在哪些問題,並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本刑事附帶民事訴狀存在下列問題:

1、基本情況部分存在的問題是:

未寫明原告和被告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正確的寫法是,在原告的基本情況後面加上「系田某故意傷害案的被害人」,在被告的基本情況後面加寫「系田某故意傷害案的被告人」(1分)。

2、請求事項部分存在的問題有:

(1)對醫療費、誤工損失費和傷殘補助費沒有寫明具體的賠償數額,因此不符合必須寫明具體的訴訟請求的法律要求(1分)。

(2)房屋採光被擋不是由於被告的犯罪行為所引起的,不屬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請求范圍(1分),應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因此,一並要求法院判處被告拆除擋光建築的請求不合適(1分)。

(3)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7條的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只解決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因此,本訴狀中要求被告賠償精神損害費的請求也是不合適的(1分)。

3、事實和理由部分存在的問題是:

對於損失的具體數額沒有敘述。應當具體寫明共花去醫療費多少元,造成誤工損失費多少元,後期繼續治療及傷殘補助估計多少元(1分)。

4、結尾部分存在的問題有:

(1)沒有寫明起訴的法律依據,應當寫明:「依據刑事訴訟法第××條、民法第××條、民事訴訟法第××條的規定,向貴院……」(1分)。

(2)沒有寫明本訴狀的致送法院,應當寫明「此呈四方區人民法院(1分)。

(3)具狀人不應當寫訴訟代理人,而應當寫原告苗某,因為在訴訟過程中,訴訟代理人應當以原告的名義進行訴訟活動(1分)。

(4)本訴狀中沒有附註起訴狀份數和相關證據目錄(1分)。正確的寫法是,在具狀人之後寫明:

附:

(1)刑事附帶民事訴狀×份

(2)證人××的證言

(3)××醫院的診斷證明書

(4)××醫院的醫葯費收據×張

(5)原告的工資證明一份

(6)××司法鑒定室的鑒定結論一份

(1分,寫出兩項以上得分,兩項以下不得分)

㈤ 法律問題,分析案例,如下

1.村長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黃某、李某構成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出租荒山是村民自治組織事務,不是接受鄉鎮政府從事公共管理活動,村長此時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不構成受賄罪。
2.趙某父親與趙某構成受賄罪共犯。趙某父親不成立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因為只有在離退休人員利用過去的職務便利收受財物,且與國家工作人員沒有共犯關系的場合,才有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餘地。
3.夥同他人貪污的,以共犯論。黃某、李某取得補償款的行為構成貪污罪,二人是貪污罪共犯。因為二人共同利用了黃某的職務便利騙取公共財物。二人要對共同貪污的犯罪數額負責,犯罪數額都是50萬元,而不能按照各自最終分得的贓物確定犯罪數額。
4.陳某構成盜竊罪的教唆犯,屬於教唆未遂。李某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李某雖然接受盜竊教唆,但並未按照陳某的教唆造成危害後果,對汽車玻璃被砸壞這一結果,屬於超過共同故意之外的行為,由李某自己負責。
5.邢某不構成不作為的放火罪。雖然法律明文規定發現火情時,任何人都有報警的義務,但是,報警義務不等於救助義務,同時,僅在行為人創設了危險或者具有保護、救助法益的義務時,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義務,才能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的義務來源。本案中火情是黃某造成的,邢某僅是偶然路過,其並未創設火災的危險,因此邢某並無刑法上的作為義務,不構成不作為的放火罪。
6.黃某放火與范某死亡之間,介入了被害人范某的行為。
肯定因果關系的大致理由:(1)根據條件說,可以認為放火行為和死亡之間具有「無A就無B」的條件關系;(2)被害人在當時情況下,來不及精確判斷返回住宅取財的危險性;(3)被害人在當時情況下,返回住宅取財符合常理。
否定因果關系的大致理由:(1)根據相當因果關系說,放火和被害人死亡之間不具有相當性;(2)被告人實施的放火行為並未燒死范某,范某為搶救數額有限的財物返回高度危險的場所,違反常理;(3)被害人是精神正常的成年人,對自己行為的後果非常清楚,因此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4)被害人試圖保護的法益價值有限。只有甲對乙的住宅放火,如乙為了搶救嬰兒而進入住宅內被燒死的,才能肯定放火行為和死亡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希望採納為滿意答案。

㈥ 司法考試刑法總則案例教程(三)

第九講 罪責:過失責任

(一)案例

1994年4月3日下午4時許,被告人陳建兵攜帶自製的火葯槍打野雞。返回途中,恰遇被害人胡金昌迎面而來。胡問陳:「野雞打到沒有?」陳答:「沒打著。」二人搭話時,陳手中火葯槍的槍口正對著胡的頭部。由於陳建兵疏忽大意,致使手中的火葯槍走火,槍內散彈正好擊中相距4米處的胡金昌的頭部,胡中彈後當即倒地,滿臉是血。陳建兵見狀,立即與他人一起將胡送醫院搶救。然後至公安機關投案自首,被害人胡金昌因傷勢過重而死亡。

(二)犯罪過失的概念和特徵

根據刑法第15條第1款的規定,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犯罪過失具有以下兩個特徵:

1.認識特徵:無認識過失與有認識過失

2.意志特徵:疏忽與輕率

(三)犯罪過失的類型

1.疏忽大意的過失

2.過於自信的過失

3.疏忽大意的過失與過於自信的過失的區分

(四)案例分析

被告人陳建兵主觀上具有疏忽大意的過失,因而其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第十講 罪量

案例

前幾天**晚報報道,**市**區人民檢察院在審查起訴張某盜竊案時,發現公安機關提供的贓物鑒定材料中,採取的是四捨五入的計算方法,因而盜竊數字正好是1千元。但按照嚴格的計算方法,盜竊數額為996元,不夠定罪標准。因為按照**市司法機關的規定,盜竊數額達到1千元的才構成犯罪。因此,**區檢察院將本案退還給公安機關。

問題:盜竊行為為什麼必須達到數額較大才構成犯罪?

(一)罪量的概念和特徵

罪量是在具備犯罪構成的本體要件的前提下,表明行為對法益侵害程度的數量要件。

罪量具有以下特徵:

1.法定性

2.綜合性

3.程度性

(二)犯罪數額

數額犯:行為只有達到數額較大程度才構成的犯罪。

1.違法所得數額

2.非法經營數額

3.特定數額

(三)犯罪情節

情節犯:行為只有達到情節嚴重程度才構成的犯罪。

1.情節嚴重

2.情節惡劣

3.特定情節

第十一講 正當防衛

(一)案例

2000年2月3日和6日被告人王曉嵐家先後兩次被盜,使得全家人十分恐慌,王將其妻送至娘家暫住,並讓內弟姜海勇來家中作伴。當日下午17時許,王、姜二人回到家中,將院門反鎖。在睡覺前,王曉嵐將外屋圓桌上的菜刀和放在沙發北面的一把片刀,都立著放在沙發北面的地上,並拉上了西屋的窗簾。二人從進屋後至睡覺一直未開燈。當晚12時許,王曉嵐的鄰居譚家偉攜手電筒*進入王曉嵐家中行竊。譚站在牆頭上時還用手電筒對著王家西窗戶往屋裡照,而後跳入王家院內。王、姜二人趕緊起來站在沙發北頭沖著門口。譚進屋後,推開西屋門,用手電筒照見屋內有人,便向外屋跑,並當即抄起外屋圓桌上的炒勺向王、姜砸去。姜往後一躺,譚又往姜的膝蓋上踹了一腳,姜倒在地上。與此同時,王、姜分別抄起片刀、鐵管向外追趕譚,譚跑到外間屋北面隔斷的小屋門口,抄起臉盆回擊王、姜二人。黑暗中(里外屋燈始終沒開),王持片刀、姜持鐵管與持臉盆的譚在外間發生搏鬥。雙方搏鬥時間持續20分鍾左右,至王、姜二人制服並捆住譚。隨後,王、姜二人即到公安機關報案。後譚被送往醫院,經四個多小時搶救,不治而死。王曉嵐家兩次被盜大部分物品,公安機關於2000年2月8日24時在被害人譚家偉住處依法搜出。

(二)正當防衛的概念和意義

根據我國刑法第20條第1款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的意義:

1.正當防衛是公民的一種權利

2.正當防衛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公民的一種義務

3.正當防衛是與不法侵害作斗爭的一種手段

(三)正當防衛的構成

1.防衛意圖

2.防衛起因

3.防衛客體

4.防衛時間

5.防衛限度

(四)防衛過當

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是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五)無過當的防衛

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六)案例分析

王曉嵐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不構成犯罪。
第十二講 未完成罪

我國刑法把犯罪的未完成形態分為三種,這就是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一)犯罪預備

1.案例

1994年6月7日中午,王強、羅強、王守洪共謀搶劫計程車。為此,三人共同准備鋸齒刀、手術刀、剪刀、尼龍繩、不幹膠帶等作案工作,於當晚攜帶上述工具攔乘一輛計程車,意欲搶劫。在車上,他們說要去西門車站和九眼橋,引起了司機鍾某某的懷疑。鍾將車開至一計程車檢查站,將可疑情況報告了公安人員。公安人員立即將三人捕獲。

2.犯罪預備的概念與特徵

刑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犯罪預備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已經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

(2)未能著手實行犯罪

(3)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3.犯罪預備的處罰

刑法第22條第2款規定:「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4.案例分析

本案王強等三人的行為屬於犯罪預備。

(二)犯罪未遂

1.案例

被告人沈某,男,24歲,某廠工人。被告人因********欠債,難以償還,便圖謀盜竊本廠財務股保險櫃里的現金。2月7日晚9時許,被告人撬開了財務股的房門,但因無法打開小保險櫃,未能竊取櫃中現金(數百元)。於是,被告人將小保險櫃搬離財務股,藏在廠內倉庫旁的小試驗室里,想等待時機再撬開小保險櫃,竊取現金。第二天,財務股的李會計上班後發現辦公室被撬、小保險櫃失蹤,當即向廠保衛股報案。第三天上午8時15分,人們在小試驗室找到了小保險櫃,櫃門尚未打開,櫃內人民幣也原封未動。

2.犯罪未遂的概念與特徵

刑法第23條第1款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已經著手實行犯罪

(2)犯罪未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3.犯罪未遂的種類

(1)實行終了的未遂與未實行終了的未遂

(2)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

4.犯罪未遂的處罰

刑法第23條第2款規定:「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案例分析

被告人沈某的行為屬於犯罪未遂。

(三)犯罪中止

1.案例

被告人張某因與邵女戀愛不成而對邵家心存不滿,購得「三步倒」鼠葯一包,並趁邵家沒人之機*入院,將鼠葯投入邵家水缸後即離去(當日為邵女母親過生日,除邵女家人外,還有其他親戚前來祝壽)。後被告人張某回家後即將投毒一事告知其姐夫,並隨即趕回邵家,此時邵家正准備用水缸中的水淘米做飯,被告人張某告知邵家投毒一事,並在其姐夫等人幫助下將水倒掉。

2.犯罪中止的概念與特徵

刑法第24條第1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中止的及時性

(2)中止的自動性

(3)中止的有效性

3.犯罪中止的處罰

刑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4.案例分析

本案被告人張某的行為符合犯罪中止的特徵,應以犯罪中止論處。

熱點內容
朱文軍律師 發布:2025-01-23 14:51:05 瀏覽:295
八項司法舉措 發布:2025-01-23 13:53:57 瀏覽:875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13:49:20 瀏覽:124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