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吳國刑法

吳國刑法

發布時間: 2024-11-26 06:40:32

Ⅰ 塟刑是什麼意思

塟刑是一種舊時刑罰,意思是將罪犯活埋在地下,讓其受盡痛苦。據歷史記載,這種殘忍的處罰方式在古代的一些國家曾經出現過,比如中國、蒙古、日本等等。通常情況下,塟刑是對於重罪犯的一種極刑,因為它不僅可以使罪犯遭受盡可能的痛苦,還能讓罪犯在地下永遠無法得到解脫。
塟刑在歷史上的使用時間非常久遠。據古書記載,早在遠古時代,塟刑就開始在一些國家的刑法中出現了。比如,中國春秋時期的吳國就曾經對戰敗的敵人進行過活埋的刑罰。此外,蒙古帝國和日本南北朝時期的法律中也有塟刑的規定。雖然現代刑法已經廢除了塟刑,但是這種殘忍的刑罰仍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塟刑雖然在遠古時代被廣泛應用,但是現在的人們已經不能接受這種極端的刑罰方式了。活埋一個人不僅是一種非常殘忍的行為,而且在法律上也是被明確禁止的。塟刑的滅絕,反映了現代人類在精神道德方面的進步,也說明了人性的覺醒。通過反思塟刑的歷史,我們應該更加珍視人的生命,推崇寬容、和平和協調的社會氛圍。

Ⅱ 古代處刑是什麼樣的

雜 刑

中國古代的各種酷刑名目實在太多了,本書以上各節所敘述的只是一些主要的,還有許多種殘忍的刑罰難以包括在內。這里再將古籍中常見的一些酷刑列舉若干種,略加介紹,它們都是歷代法律條文之外的刑罰,難以歸類,不妨就統稱之為雜刑。

一、火焚

早在周代就有焚刑,就是把人活活用火燒死。《周禮·秋官·掌戮》記載,凡是殺害親生父母者,皆要受焚刑處死。《易經》中有「焚如死如棄如」的話,所以後世又稱焚刑為焚如。

春秋時,對於那些犯上作亂的人,常用焚刑。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子朝作亂,子朝黨羽鄩肸伐皇(皇是地各,在今河南鞏縣西),兵敗被擒,後被焚於王城之市。

秦以後,史籍中不難看到以火焚人的事例。楚漢戰爭中,項羽把劉邦圍困於彭城,紀信化裝成劉邦出東門,聲言投降項羽,劉邦悄悄從西門逃走。項羽發覺受騙,勃然大怒,就燒殺紀信。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派王昭君哥哥的兒子王歙、王諷出使匈奴,祝賀新單於即位,獻上貴重的禮品,請求回叛逃到匈奴去的陳良等人。單於准許,把陳良等四十人交還漢朝,王莽命令用焚如之刑把陳良等人燒死。

三國時,仍沿用前代的焚刑。吳國的呂壹因犯罪被有司究治,有人奏報說應該用焚刑將他處死。孫權猶豫未決,就問闞澤,闞澤說:「如今是盛明之世,不應當再用這種酷刑。」孫權採納了闞澤的意見。但是孫權以後,焚刑仍未斷絕。特別駭人聽聞的是,有些兇殘之徒把活人頭朝下腳朝上倒掛起來,在他身上綁了許多蘸了油的麻布,從腳上點著,讓火慢慢地往下燒,直到把人燒死。這種刑罰俗稱「點天燈」。在清朝滅亡之後,有些邊遠地區宗族之間發生械鬥時,也有抓住仇人「點天燈」的現象。

二、鑿顛

《漢書·刑法志》記載,戰國時,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增設各種肉刑,其中死刑的名目有鑿顛。顛是人的頭頂,鑿是用鐵器打孔,像木匠用鑿掏隼眼似的。試想,用鐵器鑿人的頭頂,只消一下,就可以結束人的性命。商鞅濫用酷刑,最後落得個車裂而死的下場,但他發明的各種酷刑卻流傳到後世。十六國時期,前秦苻生對部下極其兇殘,左光祿大夫張平勤諫,苻生大怒,認為張平妖言惑眾,就「鑿其頂而殺之」。這鑿頂即是鑿顛。

後世民間的私刑也有類似鑿顛的做法。元朝時,武平縣(今內蒙古寧城一帶)有個叫劉義的百姓到官府控告嫂嫂勾結姦夫害死了他的哥哥劉成,縣令丁欽審理這個案子,親自查驗劉成的屍體,沒有發現半點傷痕,不能結案,他的心中非常憂悶。妻子韓氏問他遇到什麼難處了,丁欽就把案情告訴了她。韓氏說:「死者的頭頂上可能釘有一顆鐵釘,釘蓋被塗飾,看不出痕跡。」丁欽按照妻子的提示重新驗屍,果然如此。就立即結了案,把卷宗呈報上司。當時姚忠肅任遼東按察史,親自召見丁欽詢問破案經過,丁欽如實講了,並且高興地誇耀妻子的聰明。姚忠肅沉思片刻,問:「你的妻子和你結婚時是處女嗎?」丁欽回答說:「他是前夫死後改嫁給我的。」姚忠肅立即命令將韓氏的前夫掘墓開棺驗屍,發現他的顱骨上也有一顆鐵釘。於是將韓氏逮捕審問,韓氏招認了釘殺前夫的罪行。丁欽又驚又怕,不久就死了。此時在當地傳開,人們都說姚忠肅是包公轉世。元代無名氏雜劇《包待制勘雙釘》就是根據這個故事編寫的,清代唐英又據此改編為傳奇《雙釘案》(又名《樑上眼》,後來再進一步改編為京劇《釣金龜》)從而使這個用釘釘人頭頂的故事廣為流傳。

其實,釘頂的做法並不止韓氏和劉成的妻子這兩例。唐代嚴遵做揚州刺史時,有一天出巡,聽見路邊有一個婦女在哭,哭聲並不悲哀,嚴遵派人詢問,婦女說她的丈夫因失火被燒死了。嚴遵心中懷疑,就叫人抬來她的丈夫的屍體,撥兵卒看守,交代說:「若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報告。「第二天,有一些綠頭蒼蠅麇集在死者的頭頂,嚴遵得到報告,親自驗屍,發現死者的頭頂正中釘有一顆鐵釘。於是逮捕那位婦女審問,婦女招認了因通姦而謀殺親夫的罪行。還有一個相似的故事是,唐代韓滉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做官時,有一天夜晚在萬歲樓設宴,飲酒正在興頭上,忽然放下杯子,面色不悅,對左右的人說:」你們聽見有婦女在哭嗎?大概就在這不遠的地方。「有人回答說,這是某橋某街的一位婦女哭她死去的丈夫。第二天,韓滉指派一名官吏抓來那位婦女審問,審訊一天問不出什麼結果。官吏害怕韓滉斥責他無能,就守護在死者的屍體旁邊,他看見有綠頭蒼蠅圍聚在死者的頭上,就解開發髻察看,發現了釘在頂上的一隻鐵釘。官吏重審那位婦女,婦女承認與鄰居一名男子通姦,用酒將丈夫灌醉,然後用鐵釘把他釘死。這位官吏對韓滉的料事如神非常佩服。以上幾例在人的頭頂上釘釘子的做法是用鑿顛的手段謀害人命,和當初商鞅制定這種刑罰在行為的目的上有所不同。

三、斷脊

斷脊就是砍斷人的脊椎骨。顯然,這也是一種執行死刑的方式。春秋時,晉文公打算明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諸侯大夫們一同商議。晉文公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來到,遊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經晉文公批准,將顛頡斷脊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晉文公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在偶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呢?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明初,朱元璋使用的酷刑,有一種名為梟令,就是「以鉤鉤脊懸之」。這和顛頡斷脊的刑罰有些相似。

四、活埋

活埋又叫坑殺或生瘞,是歷代統治者慣用的一種殘忍的將人處死的方式。常見的有三種情形。其一是,古代戰爭中,一方對另一方的俘虜在特殊情況下要用活埋的辦法處死他們。戰國時,趙國的紙上談兵專家趙括在長平兵敗,四十萬趙軍成了秦國的戰俘,秦將白起害怕這些降卒造起反來難以控制,就在一夜之間把他們全部坑殺,只把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報信。十六國時,後趙石勒也愛活埋人。石勒為劉元海部將時,曾渡黃河攻陷白馬,坑殺男女百姓三千餘口。後來,石勒在武德圍殲晉冠軍將軍梁巨部,坑殺降卒一萬多人。其二是,歷代統治者在鎮壓敵對勢力的反抗時,也常實行活埋。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坑殺儒生四百六十七人。又如隋大業年間楊玄感叛亂失敗,隋煬帝派裴蘊清查楊玄感的黨羽,捕獲後立即下詔讓郡縣把他們全部坑殺,死的人不計其數。其三是,古代有些貴族在死後用妻妾殉葬,有的君主死後用妃嬪殉葬,多是將人活埋。從春秋時起開始改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或者將殉葬者殺死後陪葬,但仍有個別的殘暴之徒死後殉葬時生埋活人。

活埋作為官方使用的將人處死的刑罰,僅見於遼代。遼太祖耶律億神冊三年(918)四月,皇弟迭烈哥陰謀叛亂,事情敗露後被擒,按其罪行應當斬首。太祖讓人先挖好墓穴,准備埋他,這時許多近戚都來為迭烈哥講情。太祖平時最厭惡其弟寅底石的妻子涅里袞,就說:「如果涅里袞能代替迭烈哥死,我就同意你們的請求。」於是,涅里袞就自縊於挖好的墓穴中,另外又將奴僕女古與參與叛亂者曷魯只活埋,為涅里袞殉葬,迭烈哥因而被赦免。

元代末年還有這么一件事。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士誠被朱元璋消滅,錢鶴皋散盡家財起兵為張士誠報仇。他有個女兒名叫錢蓮仙,才十八歲,生得才貌雙全,錢鶴皋擔心她無依無靠會遇上災禍,就在地下建造一座石頭房子,囤積三年的糧食,讓女兒住在裡面,這實際上是將女兒活埋在地下。他對女兒說:「三年之內,我打敗朱元璋,攻下南京,就接你出去。」不久,錢鶴皋兵敗被殺,蓮仙只好長久地埋死在地下了。這雖然不是懲罰性質的活埋,錢蓮仙的遭遇也是夠悲慘的。

五、刷洗

本書《炮烙》一節已講到遼穆宗耶律璟曾使用過鐵梳之刑。這里所說的刷洗和鐵梳之刑施行的情形相似,它是明初朱元璋創立的。用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刮毛似的,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但這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刷洗之刑僅見於明初。唐中宗時,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曳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桓彥范受的刑罰,與後來遼的鐵梳、明的刷洗較相似。

六、騎木驢

木驢本來是古代戰爭中攻城的器具,大概是一個木製的棚車,下面裝有木輪,上面釘著木板,蒙上牛皮,兵士躲在中間,推著它接近城牆,可以防備檑木滾石。唐代薛願做潁川太守時,賊講阿史那來進犯,就用木驢、木鵝、雲梯、沖棚等四面攻擊。又早在南朝梁時,侯景叛亂,曾製作數百件木驢攻城。另外宋元時對犯人執行凌遲刑罰所用的木架子也叫木驢。小說和雜劇中常常寫到這種刑具。(參見本書《凌遲》)

這里所說的騎木驢是古代專門懲治那些勾結姦夫謀害親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據傳說,漢代有個與人通姦害死本夫的黃愛玉就是「騎木驢」而死的。關於木驢的形狀、樣式及受刑的情況,現在已難詳考,據《二十四史演義》說,明末的騎木驢是這樣的:先在一根木頭上豎起一根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來,放在木柱頂端,使木柱戳入陰道內,然後放開,讓該女身體下墜,直至木柱「自口鼻穿出,常數日方氣絕」。

七、鋸割

山西青龍寺大雄寶殿內的壁畫是很著名的,寶殿東側室內牆上繪有一幅地獄圖,畫的是陰曹地府的鬼卒們正在對人施用種種酷刑,有凌遲、炮烙、剖腹、挖心、上刀山、下油鍋等等。其中還有一種刑罰是鋸人,畫面上有一名男子被兩塊豎起的長木板夾緊,頭朝下倒立著,木板和人捆綁在一起,固定在另一根豎直的木框上。兩名鬼卒站在兩邊架著鋸對拉,鋸口把兩快木板和木板中間的人同時鋸下,鮮血順著鋸縫向下流淌,被鋸的人似乎正在發出陣陣慘叫。

現實中是不是有人用這種方式來鋸人,史籍中未見具體的事例。但是,使用鋸的刑罰確實存在。三國時,吳末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本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 捕陳聲,命里武士用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十六國時,前秦苻健凶暴,錐鉗鑿鋸等殺人刑具常備在身邊。南朝宋後廢帝劉昱慣用虐刑,所用的刑具之一即是鋸。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平時在宮庭中羅列著大鑊、長鋸、銼碓等刑具,有人稍微觸怒了他,就要受到各種非法之刑的折磨。後來五代時南漢劉龑(音「掩」)也是著名的暴君,他常使用的有刀鋸、肢解、刳剔之刑。另外,後世有時施行斬首時,劊子手砍不下犯人的腦袋,就改為用鋸鋸斷脖頸。(參見本書《斬首》)從上述事例,可見地獄中的鋸人之刑並不純是虛構,它正是人間暴虐行為的反映。而且,現實與地獄實行鋸割刑罰的慘象,千百年來在人們心中形成一種十分恐怖的陰影,使人畏懼,使人震懾,難怪魯迅筆下的祥林嫂聽柳媽說她死後要被閻王鋸作兩半,就嚇得非要到廟里捐一條門檻作替身不可。

八、灌鉛

民間評書、彈詞說到後母虐待前房子女的故事,所用的殘酷手段之一是向孩子的口裡灌融化的錫。聽眾聽到這里忍不住傷心落淚,非常可憐那死了親娘的兒童,非常痛恨那兇狠寡情的繼母。其實,這種灌錫的酷刑並非只傳聞於民間,古代正史中也有記載。

漢代廣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進讒言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幸而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逼她招認私情,榮愛受疼不過,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奸。劉去越發憤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隻眼珠,再割她的兩個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錫的熔點是232℃,鉛的熔點是327.4℃,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九、滾栲笆

栲笆是一種用藤條編成的半球形的器具,農家用它來儲放雜物,清末有個叫張倬堂的舉人竟然把這種用具作為刑具。張倬堂是本地地主,對待佃戶非常暴虐,凡是欠了他家糧或錢的農民,都要受到非刑折磨。張倬堂把兩只大藤栲笆口對口扣起來,把欠錢糧者裝在里邊,每隻栲笆的口上有四個「耳朵」,本來是為便於抓抬而製作的。扣住人之後就將兩只栲笆的八隻耳朵兩兩封正,緊緊綁牢,這樣就形成一個圓形的大球。張倬堂讓家人把這大球拋到大廳里,推來踢去,使它隨意翻滾,栲笆中間的農民顛簸摔磨,慘叫痛哭,張家的人全然不顧,直到把這農民折騰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

上述九項,只是古代各種雜刑的一部分,有許多千奇百怪的懲治人的酷刑不能一一列舉。就在本書即將完稿的時候,筆者又發現兩處材料,可以作為本書的補充,略記於此。

其一是陶宗儀的《元氏掖庭記》中所記元順帝的寵妃龍瑞嬌的暴行。龍瑞嬌原為宮女,因受寵幸被封為淑妃,她本性貪酷而妒忌,其他宮女稍微不如其意,她就要把這宮女笞杖或鞭撻至死。有時她不想讓宮女馬上死去,就變著法兒折磨她們。有時用醋灌鼻,這叫做「酸刑」;有時用糞便塞入人的嘴裡,這叫做「臭刑」;若是夏天,就用火把人圍起來烘烤,這叫做「蒸骨」;若是冬天,就叫人脫光衣服卧在冰上,這叫做「煉肋」;對於不能飲酒的宮女,就用酒灌她,有時多達十碗,這名之曰「醉鬼」;或者在地上埋兩根木椿,相距二尺,高出地面三尺,讓宮女兩腳分開站在上面,再用一根木棍支撐住她的腰部,讓她站牢,又讓她兩手各提一件重物,命令她不得讓重物落地,這名之曰「懸心」……如此等等。

其二是洪邁《容齋四筆》卷四「閩俗詭秘殺人」一則中所記殺人秘方。南宋初,福建某些地區民情兇悍,或者倚仗豪富,或者自恃勇力,常常處心積慮害死人命,而且將人害死還使人看不出來。比如:有的是用酒調合鋸末逼迫人飲下肚,鋸末不能消化,粘連在腸胃間又不能排泄,這人不久就會死去。有的是把融化的蠟汁灌進人的耳孔里,既燙壞耳膜又損傷腦髓,使這人變得又聾又傻,即使不死也成為廢人。有的是用濕草墊裹住人的身體,另外用布包住鵝卵石向他身上猛擊,這樣可以把五臟打爛而致死,但體表卻看不出傷痕。有的是將人的肩部按摩,使皮膚鬆弛,然後把鋼針恥入他的肩胛骨的縫隙里,不能取出來,這人骨髓受傷,不久也會死。有的是把釣鉤藏在泥鰍的肚子里,逼人吞下,泥鰍在胃裡被消化,釣鉤卻勾住胃壁或腸壁,造成穿孔送命。以上各種手法把人整死後,官府驗屍都無法檢查出來。作者在記述了這些駭人的殺人伎倆之後,告誡那些前往閩地做官的人,在處理命案的時候不可不細紡明察。但是,當殘酷與奸惡已成為風氣的時候,官府也常常是無能為力的,古代的黑暗與野蠻現象,不能靠時代自身來清除,它只能隨著暴虐統治者的最終滅亡而消亡。

Ⅲ 三國時期弒主什麼罪

三國時期弒主死罪。殺害自己的主君,或逼迫自己的主君走上滅亡之路的冷血梟雄。
魏國法規
魏初承用漢律。明帝即位(226),命劉劭、庾嶷、荀詵等參酌漢律,「作新律十八篇」,於太和三年(229)十月頒行。魏律早已失傳,其篇目據《唐六典》卷六注記載,是在漢《九章律》的基礎上,增加劫掠、詐偽、毀亡、告劾、系訊、斷獄、請賕、驚事(《通典》作「警事」)、償贓等9篇而成,史稱《魏律》。比之漢舊律,「於正律九篇為增,於旁章科令為省」(《晉書·刑法志》)。魏代修律對秦、漢相沿的舊律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項:①「具律」在漢《九章律》中排在第六,不符合篇章的體例,魏律集罪例以為「刑名」,使其名實相符,並冠於律首,以統諸篇。②凡內容與篇目不合者,則「別立為篇」,例如原「盜律」中有「劫略」、「恐猲」、「和賣買人」,這些內容「皆非盜事,故分以為『劫略律』」。③漢律有些條款在東漢時即已廢置不用,「而律猶著其文」,魏律對此等條款均加以刪除,使魏律結構上更為嚴密,「文約而例通」,有利於提高法律的效能。④「更依古義制為五刑」,使刑罰進一步規范化。魏律規定的刑罰有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贖刑、罰金、雜抵罪。⑤在律中正式規定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特權的「八議」條款。此項規定表明封建等級制度的進一步法典化。⑥減輕某些刑罰規定,如廢除投書棄市的規定,限制從坐的范圍,祖父母、孫不在從坐之列;另一方面又加重了某些刑罰規定,如規定殺繼母與殺親母同罪,毆兄姊加至五歲刑,誣告者反坐其罪等。⑦限制私自復仇,僅在殺人犯被告發後逃走時,許死者家屬自行追殺,但如遇到赦免或殺人由於過失,仍不許私自復仇。魏初為適應戰爭的需要和推行軍士屯田,還頒布過《士亡法》,士卒逃亡,「罪及妻子」,以重刑防止軍士逃亡。後來又頒布《女子不從坐律》,規定出嫁女不從坐父母之刑,只從坐夫家之罰。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出嫁女的刑事責任(《晉書·刑法志》)。此外,尚有《州郡令》45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合180餘篇,以及《郵傳令》等。

蜀國法規
蜀國承用漢律,但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也制定科條,以資調劑。史稱劉備既定成都以後,即著手制定法規。據《三國志·蜀書·伊籍傳》記載,伊籍曾「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造蜀科」。《蜀科》內容已不可考,然據《諸葛亮傳》記載,蜀國用刑嚴峻。

吳國法規
有「科」、「令」。見於史書記載的吳國立法工作主要有兩次。 第一次是黃武五年(226)冬十月,陸遜上書「勸以施德緩刑,寬賦息調。」孫權「於是令有司盡寫科條……」(《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次是嘉禾三年(234),孫權征討新城,命孫登留守,總理政務,「時年穀不豐,頗有盜賊,乃表定科令,所以防禦,甚得止奸之要」(《孫登傳》)。吳國法規亦早失傳,但史書中還可找到片斷記載,如「自今諸將有重罪三,然後議」的優待軍將之令。刑名有:鞭、髡、剝面、鑿眼、刖足、徙、鋸頭、車裂、夷三族等。

Ⅳ 三國演義吳國

吳國(222~280)是中國古代三國時期孫權建立的政權。史稱孫吳或東吳。
222年,孫權稱王,定都建業,吳國建立,孫權就是吳大帝。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 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台灣省,這是大陸與台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280年,西晉軍隊攻破東吳,吳國滅亡。
吳國大將: 孫權 (182—252)即吳大帝。三國吳國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堅為長沙太守,兄策結交江淮世家,據江東六郡。東漢末,繼其兄據有江東,在魯肅、周瑜輔佐下,治理屬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吳蜀爭霸,於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 即帝位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鄴(南京)。曾派船隊航海至夷州(今台灣)。設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生產。但賦役繁重,刑法嚴峻,人民不斷起義反抗。 周瑜 (175—210)三國吳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世代為宦。助孫權兄策創立政權,官建威中郎將,吳中人稱呼為「周郎」。後克皖,與策納大喬、小喬。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揮)與劉備聯軍敗曹操於赤壁。後病逝。精音樂,時有「曲有誤,周郎顧」語。 魯肅 (172—217)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餘人隨周瑜至江南,得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軍大舉南下,他堅決主張聯合劉備抗曹。任贊軍校尉,助周瑜於赤壁大敗曹軍。瑜臨危,薦其代己領兵,任奮武校尉。繼續堅持與劉備的和好政策。 呂蒙 (178—219)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從孫權轉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死後,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逝。 黃蓋 三國吳國將領。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為郡吏,舉孝廉。後從孫堅起兵,為別部司馬。繼從孫策、孫權征戰。為安撫山越,曾相繼任九縣令長,殺不法官吏,所在平定,遷丹陽都尉。他善於馭眾,愛護士卒。赤壁一戰,建議火攻,並領滿載薪草、灌有膏油的船隻數十艘詐降,乘機因風縱火,大破曹軍,以功任武陵中郎將。後為郡守,征「武陵蠻」。官至偏將軍,病卒。 程普 三國吳國將領。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初為州郡吏,從孫堅征伐,鎮壓黃巾軍,破董卓。後助孫策經營江南,官拜盪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策死,與張昭等共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周瑜為左右督,大破曹操於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盪寇將軍。 甘寧 三國吳國將領。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初依附劉表,後歸孫權。曾從周瑜破曹操,又從呂蒙拒關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沖江軍。後曹操進攻濡須(在今安徽),他為前都督,率兵百餘夜襲曹營,使魏軍大驚。建安二十年(215年),從孫權攻合肥,奮勇死戰,為孫權所重。 張昭 (156—236)三國吳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初從孫權兄策,任長史、撫軍中郎將。策死,與周瑜共輔孫權,赤壁戰前,主降曹,為權所不滿。官至輔吳將軍。著作今佚。 顧雍 (168—243)三國吳國大臣。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為合肥長。孫權領會稽太守,以他為丞,行郡守事。孫權為吳王,累遷大理奉常,領尚書令。黃武四年(225年)為丞相,平尚書事,在吳國執政達19年。選用文武將吏能隨才授任,以正直見重於孫權。 諸葛瑾 (174—241)三國吳大臣。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亮兄。東漢末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後從征關羽,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軍公安(今屬湖北)。復遷左將軍,封宛陵候。為孫權所重,每大事咨訪。權稱帝後,官至大將軍。 諸葛恪 (203—253)三國吳大臣。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瑾長子。少知名,才捷善辯。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將軍,丹陽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陸遜卒,遷大將軍,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不久孫權死,輔立孫皓。專國政。他力主伐魏,建興二年(253年),率兵20萬眾攻新城,以士卒傷病,不得已退兵。然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孫峻所殺。 陸遜 (183—245)三國吳名將。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孫權侄婿。精於謀略,曾與呂蒙定襲取關羽之計。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軍數十萬伐吳,銳不可當,他領兵抗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堅守七八月不戰,待蜀軍疲憊,實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戰的勝利。吳黃武七年(228年),破魏揚州牧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懷寧、桐城間)。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後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官至丞相。 陸抗 (226—274)三國吳國名將。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子。年20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5000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 凌統 (189-237)字公績,三國時期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吳國名將。凌操之子。 年方十五歲,孫權遂拜凌統為別部司馬行破賊都尉,攝繼父兵。後孫權復征江夏,凌統為前鋒,斬黃祖將張碩,搏戰登城,大獲全捷,封為承烈都尉。不久凌統與周瑜等攻曹仁於南郡。其時甘寧在夷陵,為曹仁別軍所圍,周瑜用呂蒙之計,留凌統以拒曹仁,周瑜自分軍救寧,反敗為勝,因功遷為校尉。凌統雖在軍旅之中,卻親賢接士,輕財重義,又愛士卒,士卒亦敬慕凌統。後從孫權往合肥,為軍中右部督。時全軍出陣,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卻忽在津北出現,孫權遭圍;凌統便率領親近三百人攻入敵圍,扞護孫權突走。凌統復還奮戰,左右戰士盡死,自身亦被創,仍攻殺數十人,待孫權無事方還。於是拜為偏將軍。嘉禾六年,凌統病卒,時年四十九。孫權聞之,哀不能自止,數日減其膳,每言及凌統皆流涕,撫育其孤,又使張承為之作銘誄。 東吳四英將 回想那戰火紛飛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那大家不能不熟悉「四英將」,他們就是周瑜,魯肅,呂蒙,還有陸遜。如易中天先生所說前三位雖然命短,但卻可謂是孫權的得力將才。 第一位周瑜,字公瑾。為人有度量,好歌酒,至於相貌嘛,應該如正史說的那樣,不然當時怎麼會有「美周郎」這美稱呢?那在功勞方面,他可是形成三國鼎立的關鍵人物,同樣也可以說是吳國的開國功臣,縱觀周瑜一生,雖然是那麼的短暫(36年)但卻不失輝煌,最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就是他完成的,從布置上,帶領上都顯得那麼的完美,就連曹操都希望得到他。所以,最後我用八個字來評價周瑜:「英俊瀟灑,輝煌一生。」 第二位魯肅,字子敬。他是一位極為了不起的政治家。出生豪族的他樂善好施,在當時贏得了不少世人的贊嘆與眾多才智的歸附。同樣他也是赤壁之戰的功臣之一,他主張抗曹,並極力輔佐周瑜擊敗曹操,可惜的就是命短,不然他的政治頭腦在當時可是十分了得的。 第三位呂蒙,字子明,他出身貧賤,所以不愛讀書,但卻在孫權的提拔之下,來了個180度的轉變,變的讀起書來,而且讀的比許多儒生要多,在戰事,他與陸遜聯袂合作的殺關羽是大家熟知的的,他的才略,他的膽略,都在此戰表現了出來。真是將才啊!可惜的是,也是命短,唉~~~ 第四位陸遜,字伯言。他是孫策的女婿,他才華橫溢,智謀,膽謀在吳國均是高人一籌,孫權也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不足的是,他陷入了太子之爭,最後被孫權逼死,只能在說一次可惜啊~~可以慶幸的是,與前三位不同,陸遜的壽命最長,六十三歲逝世。 吳國皇帝 三國時的吳國(公元222年-280年),始於吳大帝孫權,終於烏程侯孫皓,共4帝。 吳大帝孫權(182-252)222年稱帝,在位30年 會稽王孫亮(243-)252年即位,在位6年 會稽王孫亮,孫權幼子,250年立為太子,252年即位時才10歲,16歲時,被權臣孫琳所廢,貶為會稽王。 吳景帝孫休(234-264)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吳景帝孫休,孫權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殺權臣孫琳,264年孫休死,時年30歲。 吳文帝孫和(224年-253年),字子孝,是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第一位皇帝孫權的第三子,也是吳國最後一位皇帝孫皓的父親。他曾被孫權立為皇太子,但後來被廢黜,最後更被賜死。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早年甚得孫權寵愛,故孫和也得到了父親的培育。14歲時,孫權吩咐闞澤教他讀書和技藝。五年後,孫和在長兄孫登病死後被立為太子。 烏程侯孫皓(242-283)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孫皓,孫權的孫子,父孫和。孫皓即位後,大修宮舍,殘暴好殺,窮奢極欲,終於於280年,被晉武帝司馬炎所滅,死於283年,時年42歲。

熱點內容
民法典確立 發布:2024-11-26 10:04:00 瀏覽:170
最新環境污染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6 09:45:18 瀏覽:160
2013司法考試卷四 發布:2024-11-26 09:45:08 瀏覽:907
劉憲權刑法學 發布:2024-11-26 09:40:12 瀏覽:550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 發布:2024-11-26 09:16:37 瀏覽:39
刑法違建 發布:2024-11-26 09:09:59 瀏覽:402
法官l履行職責受到侵害的事例 發布:2024-11-26 09:09:56 瀏覽:522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要特徵 發布:2024-11-26 09:01:20 瀏覽:307
勞動合同法第46條退休 發布:2024-11-26 08:46:23 瀏覽:245
連鑄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6 08:00:48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