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代理體系
Ⅰ 民法典中的代理都有哪些
法律分析: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委託代理是指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授權而發生代理權的代理,由於它是依據本人意思而產生代理權的代理,本人意思表示是發生委託代理的前提條件,因此又稱為意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依照法律的規定發生代理權的代理。這種法律規定,即法定授權行為,是國家立法機關基於保護公民和維護交易秩序的特別需要,而作出的關於具有特定身份的民事主體有權代理他人為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
依據人民法院或者有關單位的指定行為而發生的代理,稱為指定代理。這里所謂的「有關單位」,是指依法對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負有保護義務的組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六十二條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
第一百六十三條 代理包括委託代理和法定代理。
委託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託行使代理權。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代理權。
第一百七十一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
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第一百七十二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代理行為有效。
Ⅱ 民法的體系包括哪些
民法的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民法概念與基本原則
民法,是調整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其基本原則包括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等。這些基本原則貫穿於整個民法體系,是民事立法、司法和守法的根本指導方針。
二、民事主體
民事主體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參與者,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即公民,享有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等權利。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此外,非法人組織也可以成為民事主體。
三、民事法律行為與代理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需要具備相應的要素,如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規定等。代理制度則是代理人根據被代理人的授權,在特定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法律行為,其法律後果由被代理人承擔。
四、物權與債權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享受其利益的權利。債權則是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物權與債權制度是民法體系中重要的財產權制度,涉及財產的歸屬和流轉。
五、知識產權與侵權行為
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是保護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而侵權行為則是對他人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非法侵害行為,侵權責任法就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法律規范。
六、民事權利的救濟
當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或訴訟等途徑進行救濟。民事權利的救濟制度確保民事主體在權益受損時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綜上,民法的體系涵蓋了民法的概念與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法律行為與代理、物權與債權、知識產權與侵權行為以及民事權利的救濟等多個方面,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
Ⅲ 民法總則關於代理的規定有哪些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稱本人)的名義,在代理許可權內與第三人(又稱相對人)實施民事行為,其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民法總則》第一百六十一條到第一百七十五條都是關於代理的規定。
如第一百六十一條民事主體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依照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民事法律行為的性質,應當由本人親自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代理。
第一百六十二條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