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萬民法的作業

萬民法的作業

發布時間: 2024-12-10 23:45:48

① 對民法的認識

民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它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新中國建立後,曾經在20世紀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兩次起草民法典,均因當時特殊的政治原因而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後制定了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收養法和繼承法等民事法律。在這些現有的民事法律和學者與立法機關共同起草的物權法草案的基礎上,立法機關於2002年10月編纂了民法(草案)。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了該草案,從而使該草案備受關注。該草案由九編構成: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法,第三編合同法,第四編人格權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第七編繼承法,第八編侵權責任法,第九編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其中,第三編合同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和第七編繼承法,是已經生效的法律,這次編纂民法典將它們編進來,未作任何改動,所以以下所論,將不涉及這些編的內容。

一、關於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的內容,是適用於所有的民事關系乃至商事關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一般的事項。如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即人格一律平等;規定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監護人;規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時,依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將被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規定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法人及其工作人員的民事責任,法人的撤銷、解散和宣告破產;規定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時效和期間等等。民法(草案)主要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訴訟時效的期間及民事主體的種類作了修改補充。將民法通則規定的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修改為七周歲,將兩年訴訟時效修改為三年。關於民事主體,草案在民法通則規定的公民、法人兩類主體之外,增加規定了「第三類主體」即「其他組織」。

二、關於物權法 物權法是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的法律制度,是國家經濟體制與財產權制度的基石。所謂物權,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和佔有(類物權)。民法(草案)規定,物權的取得、變更、轉讓和消滅,均需依法律的規定。關於所有權,草案除了規定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外,還對私人所有權作了專章規定,即:國家保護私人的儲蓄,保護私人投資以及因投資獲得的收益。私人所有權的范圍,包括自然人以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對其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應當注意的是,草案關於私人所有權的這些規定,一方面可以敦促人們尊重他人的私有財產,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勵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追求社會財富,而當每個人追求和積聚起財富後,國家和社會也就富裕和充足了。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實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人們紛紛購買高層建築物中的一個特定的專有部分供作居住或其他用途使用。人們所購買的該特定的專有部分在物權法上即稱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草案規定: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人就建築物內其居室等專有部分享有單獨所有權,就電梯、走廊、地基、屋頂、地下停車場等共用部分享有共有所有權(按份共有)。此外,各區分所有人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建築物還有參與管理的權利,學界稱為成員權(管理權)。

用益物權,是以對不動產的使用、收益為內容的物權。在我國這樣一個土地等重要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的國家,如何在物權法上創設完善的用益物權體系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鑒於此,草案規定了十種用益物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鄰地利用權、典權、居住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漁業權。這些用益物權形式,是我國生產資料(特別是土地)公有製得以充分實現的法律機制。 擔保物權,是將動產、不動產或權利設定擔保給債權人,以擔保向債權人融資的制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債權人為債權而斗爭成為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在我國,如何保障銀行等債權人借出去的錢能順利地收回來,不僅是司法裁判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是物權立法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民法(草案)借鑒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在實踐中新創的擔保物權形式,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擔保物權體系,即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和讓與擔保體系。 佔有,是佔有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實際控制與支配,學界稱為類物權。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為羅馬法以來近現代各國民法所一致公認。民法(草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定了佔有的類型,佔有的推定效力,善意佔有人對不動產或動產的使用、收益,以及佔有的物上請求權等。

三、關於人格權法

所謂人格權,指以權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為標的的權利。人格權因出生而取得,因死亡而消滅,不得讓與或拋棄。在現代社會,人格被視為人的最高價值,人格利益被視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的尊重成為現代人權運動的目標和基本理念。人格權的保護,是現代民法所面臨的重大的基本任務。正因為如此,民法(草案)不僅對人格權設專編規定,而且在民法通則已經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等作了規定的基礎上,增加規定了隱私權、信用權。對人格權的這些規定,標志著民法(草案)具有先進性,是一部真正的市民社會(人民社會)的權利憲章。

四、關於侵權責任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危險和損害的社會。這些危險和損害多半是由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法(草案)為了充分保護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合法權益,設立專編規定侵權責任法。

草案規定:由於過錯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侵權人有過錯的,受害人不必證明侵權人的過錯,侵權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承擔侵權責任方式,依規定主要有九種: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對於機動車肇事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產品責任、高度危險作業責任、動物致人損害責任及物件致人損害責任,草案作為特殊侵權責任加以規定。針對侵權責任主體的特殊情形,草案規定:(1)法人的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法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人賠償後,可以向對造成損害有過錯的工作人員追償;(2)網站經營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該網站實施侵權行為,或者經權利人提出警告,仍不採取刪除侵權內容等措施消除侵權後果的,網站經營者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等等。

五、關於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

所謂涉外民事關系,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權利和義務諸因素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因素與外國有聯系。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限於當時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水平,只就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作了十分簡單的規定。如今17年過去了,我國涉外民事關系的發展已今非昔比,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鑒於此,草案對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中的重要問題作了規定:(1)對反致、外國法的查明、國際慣例的適用、互惠對等原則作了規定;(2)對物權、知識產權以及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的法律適用作了規定;(3)將民事主體、合同、侵權、婚姻家庭及繼承的法律適用問題進一步加以了具體化。

② 求關於「為何要適用外國法律的理由」的文章.....謝謝大家了....

這個是作業,給你用吧
國際私法的誕生與發展可以說是伴隨著相關學說的發展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學說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國際糾紛從無到有,從一概而論到明細區別對待,法律人便把研究的目光指向國際法的領域。從最早的古羅馬時期產生萬民法成為國際法的萌芽至今,國際私法已具備了相對獨立成熟的體系。而回溯從其萌芽誕生開始,國際私法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萌芽階段、法則區別說階段、近代國際私法、當代國際私法。其間無數法學家耕耘於對國際私法的合理完備的建設中,而重點則落在兩個方面上——首先便是本國在處理涉外民商事糾紛時適用外國法的原因;其二即是適用外國法的方法。其中第一個方面是在國際私法適用上一個基本的理論基礎,因為必須在一個合理的適用理由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地探討如何適用的問題。於是在這個問題上國際私法學家作出了極大的努力。

與國際糾紛從無到有是伴隨交易產生的歷史規則一樣,對這個問題的提出和探索也是從無到有的。這「無」是理解成法學家並沒以合適的理由去論證適用外國法的原因,有兩種情況:對於強調法律的屬地效力的法學家來說,對於原因的論證是沒有必要的;對於強調法律屬人效力來說,則是以法律本身的共通性來忽略這個問題,即以人們規定的法律應有的性質來確定適用外國法的必須,以法學家認為的法律義務來強調適用外國法的必須。例如在歐洲種族法時期強調法律的屬人性,強調各族人適用各民族自己的法律,以此來解答外國人在本國里適用法律的原因顯然是不可取的,因為對於國家主體而言適用外國法在主體間應該是相互的,以自然人作為理解的主體顯然在國家司法權的框架下是欠有說服力的。而這期間無論是強調屬人效力或是屬地的效力,都沒能逃開上面兩種情況的束縛,直到「國際禮讓說」的出現打破這個局面。

胡伯的國際禮讓說從各主權國家間通過統治者的相互禮讓相互尊重他國法律以保證自己國家的法律在別國的適用來解釋一國在適用外國法時的原因,可見這種適用是出於主權國家間的禮讓,而這種禮讓是相互需要的有實際意義的必須,這便是國際禮讓說的要點,當然此必須以本國主權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害為限,從而加快國際間的交流發展。我認為國際禮讓說是學說中最早對處理涉外糾紛適用外國法的原因作出的較合理的解釋,也能讓人信服。從法律服從與實際效用的觀點來看是可行的。隨著學說理論研究的深入,法則區別說的弊端逐漸顯露,於是歷史進入了強調對法律關系的性質進行分析研究的近代國際私法的發展時期,期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學派來闡述解決國際私法上的理解問題,諸如法律關系本座說、國籍法說、既得權說等等,從不同的視角來解決外國法適用上的問題,包括對外國法適用的原因的分析等,通過系統理論的闡述來解釋適用原因是這個時期法學家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法律關系本座說上,代表人薩維尼(Savigny,1779-1861)通過分析每個法律關系的最深刻聯系的本座來尋找涉外糾紛中法律問題的解決,也就是以本座來解答了為什麼要適用外國法——因為對於某個法律關系來說,其本座在國外於是需要適用外國法。

時間步入當代國際私法發展的階段,繁榮的國際私法研究的熱潮自然引出了許多頗有建樹的理論觀點,比如本地法說、政府利益說、優先選擇說、法院地法說、最密切聯系說等,其中最密切聯系說是當今處理涉外問題時一個很重要的法律選擇上的原則,可見此說實已為大多數國家所接受成為通說,本人亦贊同這種觀點,是對於法律本座說的一個深入和系統的「翻版」,此理論在適用外國法的原因上與法律關系本座說是相似的。而在這點上我更支持庫克的「本地法說」,其要點在對於外國法的適用的實質是為了將外國法規則「合並」到本國法中,從而完善同意本國法,最終的結果就是完成對外國法適用的終結,是純粹的屬地主義的體現。我之所以支持這種觀點是認為法學理論的研究需要有足夠的前瞻性,不僅要求實踐中理論符合人意,更要看重法律在今後發展中的方向,並能以理論的力量推動這種發展的發展。而在「本地法說」中強調了外國法與本國法在適用上趨同的發展,通過適用外國法的目的是使權利人權利的取得基於本國法的立法規范,外國法在其中只充當借鑒效用,當本國法完成與外國法的融合,法律完成了大一統,各國通過自身對國際私法規則的融合加之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促進,達到各國法律原則上乃至最後規則上的統一,這便是在大國際的框架中發展趨勢,而「本地法說」在我看來是合符這個發展趨勢理論基礎要求的。於是我認為在適用外國法原因的問題上,應該是基於兩個視野平台來予以看待的,從法律適用上來看通過對法律關系的分析突出最密切聯系,從而正確的適用外國法;而在適用外國法的大體上卻是為了完善本國立法的宗旨,原則上的區別乃至具體規則上本國法與外國法的區別都應該在借鑒融合中得到滿意的發展,當最後本國法與外國法確實的融合時,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就完滿結束了。

本文系國際私法學課堂作業.

③ 求 行政訴訟法學 或 國際法學 的學習筆記,我是跨專業的學生,作業很多,其中一個就可以,越少越好

第一章導論
其他還有,字太多
1、國際法,亦稱國際,無法傳公法。羅馬人把這個法律部門稱為「萬民法」,它是一部國內法。荷蘭學者格老秀斯被稱為國際法之父,他的名著《戰爭與和平法》,為近代國際法建立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但他仍將此法稱之為「萬民法」。直到18世紀末,英國人邊沁將此法改稱為國際法。
2、普遍國際法是指適用普遍性國際關系的國際法;區域性國際法是指只適用於區域性國際關系的國際法;特殊國際法是指僅適用於某些特殊國際關系的國際法。一般來說,國際法這個名稱是指普遍國際法。
3、對於國際法的效力根據,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大體上分為兩大學派:
⑴自然法學派。
a、國際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學家要算西班牙的維多利亞和蘇亞利茲。
b、17世紀,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自然法和國際法教授普芬道夫。
c、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新自然法學派,主要有:
社會連帶法學派,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狄驥和美國的龐德。他們認為法律的根據在於社會連帶關系。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各民族的法律良知」。
規范法學派,代表人物有美籍奧地利法學凱爾遜。他們認為整個法律體系的最上級是國際法規范,它的效力來源於一個「最高規范」或稱「原始規范」。
⑵實在法學派。
a、這一學派的發起人是英國的邊沁,奧斯汀繼承和發展了邊沁的思想。
b、最先使用實在法學派觀點看待國際法的是荷蘭的賓刻舒克。
c、實在法學派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不是抽象的「人類理性」,而是現實國家的同意或共同意志。英國國際法教授奧本海就屬這一派。
⑶格老秀斯學派,即折衷法學派。
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沃爾夫和瑞士的瓦特爾。這一學派一方面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另一方面又承認國家的同意也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
4、新自然法學派興起的同時,出現了新現實主義學派。這個學派現今有兩種比較流行的學說:
⑴權力政治學說,認為國際法存在的基礎和效力根據是「勢力均衡」。
⑵政策定向學說,認為國際法的效力取決於國家對外政策。
5、國際法的發展與國際關系的歷史發展相適應,經歷了四個時期:
⑴古代國際法
a、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和赫梯國王就締結了最古老的同盟條約。
b、這一時期國際法的特點:內容的不系統性;宗教性;適用范圍的地區性。
⑵中世紀國際法
這一時期,國際法的主要發展是出現了一些海事法典,開始實行外交上的常駐使節制度。
⑶近代國際法
a、威斯特伐利亞公會是近代國際法產生的標志。會議承認了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為數眾多的邦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確認了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這是近代國際法的最根本原則,成為近代國際法的基礎。
b、《戰爭與和平法》不但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完成有一定影響,而且為近代國際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c、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提出國家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概念、國家主權原則、國家領土主權原則、民族自決原則、不幹涉內政原則,宣布賦予「為了自由事業而被本國驅逐的外國人」以庇護權,在戰爭法中貫徹人道主義原則等。
⑷現代國際法
a、現代國際法是在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維埃國家建立以後逐漸形成的。
b、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了《國際聯盟盟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通過了《國際常設法院規約》,並設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司法機構。
6、1864年,清政府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經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的鼓勵,把1836年出版的美國國際法學家惠頓的《國際法原理》一書譯為漢文,稱為《萬國公法》。這是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把國際法著作介紹到中國。1839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時,曾將瓦特爾的《萬國法》一書中的幾段譯成漢文,稱為《各國律例》。
7、國際法是由一系列調整國際關系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組成的,這些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第一次出現的地方,就是國際法的淵源。
8、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的規定,國際法院裁判案件時所適用法律的范圍是非常廣的,從國際條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直到作為確認法律原則補助資料的司法判例和學者學說,都可以適用。此外,經當事國同意,還可以本著「公允及善良原則」進行裁判。條約和習慣是主要的淵源,其他各項只能
第一章導論
1、國際法,亦稱國際公法。羅馬人把這個法律部門稱為「萬民法」,它是一部國內法。荷蘭學者格老秀斯被稱為國際法之父,他的名著《戰爭與和平法》,為近代國際法建立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但他仍將此法稱之為「萬民法」。直到18世紀末,英國人邊沁將此法改稱為國際法。
2、普遍國際法是指適用普遍性國際關系的國際法;區域性國際法是指只適用於區域性國際關系的國際法;特殊國際法是指僅適用於某些特殊國際關系的國際法。一般來說,國際法這個名稱是指普遍國際法。
3、對於國際法的效力根據,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大體上分為兩大學派:
⑴自然法學派。
a、國際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學家要算西班牙的維多利亞和蘇亞利茲。
b、17世紀,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自然法和國際法教授普芬道夫。
c、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新自然法學派,主要有:
社會連帶法學派,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狄驥和美國的龐德。他們認為法律的根據在於社會連帶關系。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各民族的法律良知」。
規范法學派,代表人物有美籍奧地利法學凱爾遜。他們認為整個法律體系的最上級是國際法規范,它的效力來源於一個「最高規范」或稱「原始規范」。
⑵實在法學派。
a、這一學派的發起人是英國的邊沁,奧斯汀繼承和發展了邊沁的思想。
b、最先使用實在法學派觀點看待國際法的是荷蘭的賓刻舒克。
c、實在法學派認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不是抽象的「人類理性」,而是現實國家的同意或共同意志。英國國際法教授奧本海就屬這一派。
⑶格老秀斯學派,即折衷法學派。
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沃爾夫和瑞士的瓦特爾。這一學派一方面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另一方面又承認國家的同意也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
4、新自然法學派興起的同時,出現了新現實主義學派。這個學派現今有兩種比較流行的學說:
⑴權力政治學說,認為國際法存在的基礎和效力根據是「勢力均衡」。
⑵政策定向學說,認為國際法的效力取決於國家對外政策。
5、國際法的發展與國際關系的歷史發展相適應,經歷了四個時期:
⑴古代國際法
a、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和赫梯國王就締結了最古老的同盟條約。
b、這一時期國際法的特點:內容的不系統性;宗教性;適用范圍的地區性。
⑵中世紀國際法
這一時期,國際法的主要發展是出現了一些海事法典,開始實行外交上的常駐使節制度。
⑶近代國際法
a、威斯特伐利亞公會是近代國際法產生的標志。會議承認了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為數眾多的邦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確認了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這是近代國際法的最根本原則,成為近代國際法的基礎。
b、《戰爭與和平法》不但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完成有一定影響,而且為近代國際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c、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提出國家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概念、國家主權原則、國家領土主權原則、民族自決原則、不幹涉內政原則,宣布賦予「為了自由事業而被本國驅逐的外國人」以庇護權,在戰爭法中貫徹人道主義原則等。
⑷現代國際法
a、現代國際法是在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維埃國家建立以後逐漸形成的。
b、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了《國際聯盟盟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通過了《國際常設法院規約》,並設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司法機構。
6、1864年,清政府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經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的鼓勵,把1836年出版的美國國際法學家惠頓的《國際法原理》一書譯為漢文,稱為《萬國公法》。這是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把國際法著作介紹到中國。1839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時,曾將瓦特爾的《萬國法》一書中的幾段譯成漢文,稱為《各國律例》。
7、國際法是由一系列調整國際關系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組成的,這些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第一次出現的地方,就是國際法的淵源。
8、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的規定,國際法院裁判案件時所適用法律的范圍是非常廣的,從國際條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直到作為確認法律原則補助資料的司法判例和學者學說,都可以適用。此外,經當事國同意,還可以本著「公允及善良原則」進行裁判。條約和習慣是主要的淵源,其他各項只能認為是次要的或輔助性的淵源。
9、國際交往中形成的慣例如被接受為法律,就成為「國際習慣」,或「習慣國際法」。國際習慣的形成有兩個要素:
一是慣例的產生,這是「物質因素」。慣例來自國家在相當長時期內反復和前後一致的實踐,這里包含時間、數量和性質三個內容;
二是這慣例能不能被接受為法律,這是一個「心理因素」。如國家認為這種規則是國際法所必需的,便相約接受他的拘束。這在國際法理論上被稱為「法律確信」或「法律的必要確信」。
10、能夠證明慣例是否存在和是否被接受為法律的證據,可以從各國政府的文件、政府官員講話、國際法院和國內法院的判決、新聞報導,以及各種外交文書、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的決議等材料中找到。
11、國際習慣是最古老的國際法淵源,習慣規則佔主要地位。19世紀後,習慣規則有逐漸成為成文規則的趨勢。
12、P一般法律原則,是各國法律體系所共有的原則,各國法律體系有很大不同,但畢竟還有一些共同的原則,例如:時效、善意、定案、禁止翻供等原則。一般法律原則在裁判中通常被作為補充淵源適用,不是一項獨立的法律淵源,或者說,它在國際法的淵源中僅居於次要地位。
13、法院裁判案件時可適用作為確定法律原則補助資料的司法判例和權威最高的公法學家的學說。
14、確定法律原則的輔助方法有:
⑴司法判例主要是指法院和國際仲裁法庭所作的判例,不是法律淵源,但國際法院是聯合國主要的司法機關,它的法官都是世界各大法系的權威法學家,它的判決對於認證和確定法律原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⑵權威法學家的著作,本身並非法律,但其涉及整個國際法領域。概括說明了國際法大量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可以為這些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存在提供證據。
⑶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決議及宣言,不是直接的國際法淵源,屬於建議性質,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作為確定法律原則的補助資料和輔助方法,其地位應置於判例與公法學家的學說之上。

收藏1 分享0 支持1
國家司法考試中心提醒:戒除浮躁心態,務實,務實,再務實!踏實做好每一件事情,成就光榮與夢想!

④ 羅馬市民法和萬民法的相互關系

羅馬共和國前期,形成了一個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體系--市民法。其內容主要是國專家行政管理屬、訴訟程序、財產、婚姻家庭和繼承等方面的規范。其淵源包括羅馬議會制定的法律(如《十二表法》)、元老院的決議、裁判官的告示以及羅馬法學家對法律的解釋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共和國後期形成了適用於羅馬市民與外來人以及外來人與外來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萬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動中逐步創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市民法和外來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發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關於所有權和債權方面的規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繼承等內容。萬民法的產生,使羅馬私法出現兩個不同體系。但是市民法和萬民法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後來,查士丁尼將兩者統一起來。

⑤ 羅馬法體系是怎樣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對羅馬國家和後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形成: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羅馬共和國政府制定 「十二銅表法」。它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隨著古代羅馬國家的壯大和發展,為了進一步有效地維護羅馬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維系羅馬社會的穩定和團結,羅馬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或頒布了一系列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的法規和文獻。被統稱為「公民法」。

從公元前4世紀征服義大利半島開始,直至進入帝國時期以後,羅馬國家為了調整和處理羅馬人與非羅馬人、以及非羅馬人之間的權利關系,相繼通過和頒布了一系列決議或法令。逐漸形成為一種適用於境內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統稱為「萬民法」。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頒布敕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羅馬人與境內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別逐步消失,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完善:歷代羅馬帝國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對國家法律的整理和研究,推動了羅馬法典的編纂,造就了一批法學家,促進了各種法律學說和學派的興起,充實了羅馬法的內容。

﹡公元6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了

羅馬帝國的法律大全——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

標志著對羅馬法的整理和編纂工作的完成,

為保存和研究羅馬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熱點內容
最高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23 03:30:20 瀏覽:940
司法中打架 發布:2025-01-23 03:18:00 瀏覽:895
鐵路法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03:03:11 瀏覽:403
農業發展公司管理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1-23 02:40:29 瀏覽: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3 02:26:07 瀏覽:293
初中籃球競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02:12:16 瀏覽:258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
法官宋魚水的故事 發布:2025-01-23 01:41:39 瀏覽:424
法院員額人大 發布:2025-01-23 01:17:52 瀏覽:600
法院怎樣找到被執行人 發布:2025-01-23 00:40:09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