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司法巡查
A. 如何針對司法體制改革需要開展巡查和審務督察工作
人民法院改革的總體思路: (一)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從維護國家法制統一、體現司法公正的要求出發,探索建立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司法管轄制度。到2017年底,初步形成科學合理、銜接有序、確保公正的司法管轄制度。 1. 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劃的重大民商事、行政等案件,確保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調整跨行政區劃重大民商事、行政案件的級別管轄制度,實現與最高人民法院案件管轄范圍的有序銜接。 2.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以科學、精簡、高效和有利於實現司法公正為原則,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法院,構建普通類型案件在行政區劃法院受理、特殊類型案件在跨行政區劃法院受理的訴訟格局。將鐵路運輸法院改造為跨行政區劃法院,主要審理跨行政區劃案件、重大行政案件、環境資源保護、企業破產、食品葯品安全等易受地方因素影響的案件、跨行政區劃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和原鐵路運輸法院受理的刑事、民事案件。 3. 推動設立知識產權法院。根據知識產權案件的特點和審判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知識產權案件審判規律的專門程序、管轄制度和審理規則。 4. 改革行政案件管轄制度。通過提級管轄和指定管轄,逐步實現易受地方因素影響的行政案件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管轄。規范行政案件申請再審的條件和程序。 5. 改革海事案件管轄制度。進一步理順海事審判體制。科學確定海事法院管轄范圍,建立更加符合海事案件審判規律的工作機制。 6. 改革環境資源案件管轄制度。推動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境資源類案件的管轄制度。 7. 健全公益訴訟管轄制度。探索建立與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相銜接的案件管轄制度。 8.繼續推動法院管理體制改革。將林業法院、農墾法院統一納入國家司法管理體系,理順案件管轄機制,改革部門、企業管理法院的體制。 9. 改革軍事司法體制機制。完善統一領導的軍事審判制度,維護國防利益,保障軍人合法權益,依法打擊違法犯罪。 (二)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尊重司法規律,確保庭審在保護訴權、認定證據、查明事實、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實現訴訟證據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訴辯意見發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到2016年底,推動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促使偵查、審查起訴活動始終圍繞審判程序進行。 10. 全面貫徹證據裁判原則。強化庭審中心意識,落實直接言詞原則,嚴格落實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發揮庭審對偵查、起訴程序的制約和引導作用。堅決貫徹疑罪從無原則,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進一步明確非法證據的范圍和排除程序。 11. 強化人權司法保障機制。彰顯現代司法文明,禁止讓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訴人穿著識別服、馬甲、囚服等具有監管機構標識的服裝出庭受審。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制度保障。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強化控辯對等訴訟理念,禁止對律師進行歧視性安檢,為律師依法履職提供便利。依法保障律師履行辯護中國職責,落實律師在庭審中發問、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完善對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偵查手段的司法監督,加強對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健全冤假錯案的有效防範、及時糾正機制。 12.健全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在立法機關的授權和監督下,有序推進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改革。 13. 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明確被告人自願認罪、自願接受處罰、積極退贓退賠案件的訴訟程序、處罰標准和處理方式,構建被告人認罪案件和不認罪案件的分流機制,優化配置司法資源。 14.完善民事訴訟證明規則。強化民事訴訟證明中當事人的主導地位,依法確定當事人證明責任。明確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的條件、范圍和程序。嚴格落實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發揮庭審質證、認證在認定案件事實中的核心作用。嚴格高度蓋然性原則的適用標准,進一步明確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條件和范圍。一切證據必須經過庭審質證後才能作為裁判的依據,當事人雙方爭議較大的重要證據都必須在裁判文書中闡明採納與否的理由。 15. 建立庭審全程錄音錄像機制。加強科技法庭建設,推動庭審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建立庭審錄音錄像的管理、使用、儲存制度。規范以圖文、視頻等方式直播庭審的范圍和程序。 16. 規范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明確人民法院處理涉案財物的標准、范圍和程序。進一步規范在刑事、民事和行政訴訟中查封、扣押、凍結和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推動建立涉案財物集中管理信息平台,完善涉案財物信息公開機制。 (三)優化人民法院內部職權配置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優化人民法院內部職權配置,健全立案、審判、執行、審判監督各環節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銜接機制,充分發揮一審、二審和再審的不同職能,確保審級獨立。到2016年底,形成定位科學、職能明確、運行有效的法院職權配置模式。 17. 改革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加大立案信息的中國上公開力度。推動完善訴訟收費制度。 18. 完善分案制度。在加強專業化合議庭建設基礎上,實行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案件分配製度。建立分案情況內部公示制度。對於變更審判組織或承辦法官的,應當說明理由並公示。 19. 完善審級制度。進一步改革民商事案件級別管轄制度,科學確定基層人民法院的案件管轄范圍,逐步改變主要以訴訟標的額確定案件級別管轄的做法。完善提級管轄制度,明確一審案件管轄權從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轉移的條件、范圍和程序。推動實現一審重在解決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二審重在解決事實和法律爭議、實現二審終審,再審重在依法糾錯、維護裁判權威。 20. 強化審級監督。嚴格規范上級法院發回重審和指令再審的條件和次數,完善發回重審和指令再審文書的公開釋明機制和案件信息反饋機制。人民法院辦理二審、提審、申請再審及申訴案件,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指出一審或原審存在的問題,並闡明裁判理由。人民法院辦理已經立案受理的申訴案件,應當向當事人出具法定形式的結案文書;符合公開條件的,一律在中國裁判文書中國公布。 21. 完善案件質量評估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案件質量評估體系。廢止違反司法規律的考評指標和措施,取消任何形式的排名排序做法。強化法定期限內立案和正常審限內結案,建立長期未結案通報機制,堅決停止人為控制收結案的錯誤做法。依託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和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發揮案件質量評估體系對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服務、研判和導向作用。 22. 深化司法統計改革。以「大數據、大格局、大服務」理念為指導,改革司法統計管理體制,打造分類科學、信息全面的司法統計標准體系,逐步構建符合審判實際和司法規律的實證分析模型,建立全國法院裁判文書庫和全國法院司法信息大數據中心。 23. 完善法律統一適用機制。完善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指導方式,加強司法解釋等審判指導方式的規范性、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改革和完善指導性案例的篩選、評估和發布機制。健全完善確保人民法院統一適用法律的工作機制。 24. 深化執行體制改革。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建立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威懾和懲戒法律制度。加大司法拍賣方式改革力度,重點推行中國絡司法拍賣模式。完善財產刑執行制度,推動將財產刑執行納入統一的刑罰執行體制。 25. 推動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明確司法救助的條件、標准和范圍,規范司法救助的受理、審查和決定程序,嚴格資金的管理使用。推動國家司法救助立法,切實發揮司法救助在幫扶群眾、化解矛盾中的積極作用。 26. 深化司法領域區際國際合作。推動完善司法協助體制,擴大區際、國際司法協助覆蓋面。推動制定刑事司法協助法。 (四)健全審判權力運行機制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嚴格遵循司法規律,完善以審判權為核心、以審判監督權和審判管理權為保障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落實審判責任制,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到2015年底,健全完善權責明晰、權責統一、監督有序、配套齊全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 27. 健全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機制。選拔政治素質好、辦案能力強、專業水平高、司法經驗豐富的審判人員擔任主審法官。獨任制審判以主審法官為中心,配備必要數量的審判輔助人員。合議制審判由主審法官擔任審判長。合議庭成員都是主審法官的,原則上由承辦案件的主審法官擔任審判長。完善院、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擔任審判長參加合議庭審理案件的工作機制。改革完善合議庭工作機制,明確合議庭作為審判組織的職能范圍,完善合議庭成員在交叉閱卷、庭審、合議等環節中的共同參與和制約監督機制。改革裁判文書簽發機制。 28. 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按照權責利相統一的原則,明確主審法官、合議庭及其成員的辦案責任與免責條件,實現評價機制、問責機制、懲戒機制、退出機制與保障機制的有效銜接。主審法官作為審判長參與合議時,與其他合議庭成員權力平等,但負有主持庭審活動、控制審判流程、組織案件合議、避免程序瑕疵等崗位責任。科學界定合議庭成員的責任,既要確保其獨立發表意見,也要明確其個人意見、履職行為在案件處理結果中的責任。 29. 健全院、庭長審判管理機制。明確院、庭長與其職務相適應的審判管理職責。規范案件審理程序變更、審限變更的審查報批制度。健全訴訟卷宗分類歸檔、中國上辦案、審判流程管控、裁判文書上中國工作的內部督導機制。 30. 健全院、庭長審判監督機制。明確院、庭長與其職務相適應的審判監督職責,健全內部制約監督機制。完善主審法官會議、專業法官會議機制。規范院、庭長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監督機制,建立院、庭長在監督活動中形成的全部文書入卷存檔制度。依託現代信息化手段,建立主審法官、合議庭行使審判權與院、庭長行使監督權的全程留痕、相互監督、相互制約機制,確保監督不缺位、監督不越位、監督必留痕、失職必擔責。 31. 健全審判管理制度。發揮審判管理在提升審判質效、規范司法行為、嚴格訴訟程序、統一裁判尺度等方面的保障、促進和服務作用,強化審判流程節點管控,進一步改善案件質量評估工作。 32. 改革審判委員會工作機制。合理定位審判委員會職能,強化審判委員會總結審判經驗、討論決定審判工作重大事項的宏觀指導職能。建立審判委員會討論事項的先行過濾機制,規范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和涉及國家外交、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復雜案件外,審判委員會主要討論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完善審判委員會議事規則,建立審判委員會會議材料、會議記錄的簽名確認制度。建立審判委員會決議事項的督辦、回復和公示制度。建立審判委員會委員履職考評和內部公示機制。 33. 推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落實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拓寬人民陪審員選任渠道和范圍,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確保基層群眾所佔比例不低於新增人民陪審員三分之二。進一步規范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條件,改革選任方式,完善退出機制。明確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職權,完善隨機抽取機制。改革陪審方式,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加強人民陪審員依法履職的經費保障。建立人民陪審員動態管理機制。 34. 推動裁判文書說理改革。根據不同審級和案件類型,實現裁判文書的繁簡分流。加強對當事人爭議較大、法律關系復雜、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一審案件,以及所有的二審案件、再審案件、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案件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當事人爭議不大的一審民商事案件和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被告人認罪的一審輕微刑事案件,使用簡化的裁判文書,通過填充要素、簡化格式,提高裁判效率。重視律師辯護中國意見,對於律師依法提出的辯護中國意見未予採納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明理由。完善裁判文書說理的剛性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裁判文書說理的評價體系,將裁判文書的說理水平作為法官業績評價和晉級、選升的重要因素。 35. 完善司法廉政監督機制。改進和加強司法巡查、審務督察和廉政監察員工作。建立上級紀委和上級法院為主、下級法院協同配合的違紀案件查處機制,實現紀檢監察程序與法官懲戒程序的有序銜接。建立法院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依法規范法院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的接觸、交往行為。 36. 改革涉訴信訪制度。完善訴訪分離工作機制,明確訴訪分離的標准、范圍和程序。健全涉訴信訪終結機制,依法規范涉訴信訪秩序。建立就地接訪督導機制,創新中國絡辦理信訪機制。推動建立申訴案件律師中國制度。探索建立社會第三方參與機制,增強涉訴信訪矛盾多元化解合力。 (五)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依託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增進公眾對司法的了解、信賴和監督。到2015年底,形成體系完備、信息齊全、使用便捷的人民法院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和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建立覆蓋全面、系統科學、便民利民的司法為民機制。 37. 完善庭審公開制度。建立庭審公告和旁聽席位信息的公示與預約制度。對於依法應當公開審理,且受社會關注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已有條件范圍內,優先安排與申請旁聽者數量相適應的法庭開庭。有條件的審判法庭應當設立媒體旁聽席,優先滿足新聞媒體的旁聽需要。 38. 完善審判流程公開平台。推動全國法院政務中國站建設。建立全國法院統一的訴訟公告中國上辦理平台和訴訟公告中國站。繼續加強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中國中國站建設,完善審判信息數據及時匯總和即時更新機制。加快建設訴訟檔案電子化工程。推動實現全國法院在同一平台公開審判流程信息,方便當事人自案件受理之日起,在線獲取審判流程節點信息。 39. 完善裁判文書公開平台。加強中國裁判文書中國中國站建設,完善其查詢檢索、信息聚合功能,方便公眾有效獲取、查閱、復制裁判文書。嚴格按照「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要求,實現四級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公開的生效裁判文書統一在中國裁判文書中國公布。 40. 完善執行信息公開平台。整合各類執行信息,推動實現全國法院在同一平台統一公開執行信息,方便當事人在線了解執行工作進展。加強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力度,充分發揮其信用懲戒作用,促使被執行人自動履行生效法律文書。完善被執行人信息公開系統建設,方便公眾了解執行工作,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41. 完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公開制度。完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適用條件和案件辦理程序,確保相關案件公開、公正處理。會同刑罰執行機關、檢察機關推動中國上協同辦案平台建設,對執法辦案和考核獎懲中的重要事項、重點環節,實行中國上錄入、信息共享、全程留痕,從制度和技術上確保監督到位。建立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信息中國,實現三類案件的立案公示、庭審公告、文書公布統一在中國上公開。 42. 建立司法公開督導制度。強化公眾對司法公開工作的監督,健全對違反司法公開規定行為的投訴機制和救濟渠道。充分發揮司法公開三大平台的監督功能,使公眾通過平台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成為人民法院審判管理、審判監督和改進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 43. 完善訴訟服務中心制度。加強訴訟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完善訴訟服務大廳、中國上訴訟服務平台、12368司法服務熱線。建立中國上預約立案、送達、公告、申訴等工作機制。推動遠程調解、信訪等視頻應用,進一步拓展司法為民的廣度和深度。 44. 完善人民法庭制度。優化人民法庭的區域布局和人員比例。積極推進以中心法庭為主、社區法庭和巡迴審判點為輔的法庭布局形式。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完善人民法庭便民立案機制。優化人民法庭人員構成。有序推進人民法庭之間、人民法庭和基層人民法院其他庭室之間的人員交流。 45. 推動送達制度改革。推動建立當事人確認送達地址並承擔相應法律後果的約束機制,探索推廣信息化條件下的電子送達方式,提高送達效率。 46. 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繼續推進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糾紛解決機制與訴訟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引導當事人選擇適當的糾紛解決方式。推動在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勞動保障、醫療衛生、交通事故、物業管理、保險糾紛等領域加強行業性、專業性糾紛解決組織建設,推動仲裁製度和行政裁決制度的完善。建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商事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立法進程,構建系統、科學的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 47. 推動實行普法責任制。強化法院普法意識,充分發揮庭審公開、文書說理、案例發布的普法功能,推動人民法院行使審判職能與履行普法責任的高度統一。 (六)推進法院人員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堅持以審判為中心、以法官為重心,全面推進法院人員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努力提升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到2017年底,初步建立分類科學、分工明確、結構合理和符合司法職業特點的法院人員管理制度。 48. 推動法院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官單獨職務序列。健全法官助理、書記員、執行員等審判輔助人員管理制度。科學確定法官與審判輔助人員的數量比例,建立審判輔助人員的正常增補機制,切實減輕法官事務性工作負擔。拓寬審判輔助人員的來源渠道,探索以購買社會化服務的方式,優化審判輔助人員結構。探索推動司法警察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司法行政人員管理制度。 49. 建立法官員額制度。根據法院轄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人口數量(含暫住人口)、案件數量、案件類型等基礎數據,結合法院審級職能、法官工作量、審判輔助人員配置、辦案保障條件等因素,科學確定四級法院的法官員額。根據案件數量、人員結構的變化情況,完善法官員額的動態調節機制。科學設置法官員額制改革過渡方案,綜合考慮審判業績、業務能力、理論水平和法律工作經歷等因素,確保優秀法官留在審判一線。 50. 改革法官選任制度。針對不同層級的法院,設置不同的法官任職條件。在國家和省一級分別設立由法官代表和社會有關人員參與的法官遴選委員會,制定公開、公平、公正的選任程序,確保品行端正、經驗豐富、專業水平較高的優秀法律人才成為法官人選,實現法官遴選機制與法定任免機制的有效銜接。健全初任法官由高級人民法院統一招錄,一律在基層人民法院任職機制。配合法律職業人員統一職前培訓制度改革,健全預備法官訓練制度。適當提高初任法官的任職年齡。建立上級法院法官原則上從下一級法院遴選產生的工作機制。完善將優秀律師、法律學者,以及在立法、檢察、執法等部門任職的專業法律人才選任為法官的制度。健全法院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實施高校和法院人員互聘計劃。 51. 完善法官業績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合理、客觀公正、符合規律的法官業績評價機制,完善評價標准,將評價結果作為法官等級晉升、擇優遴選的重要依據。建立不適任法官的退出機制,完善相關配套措施。 52. 完善法官在職培訓機制。嚴格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堅持分類、分級、全員培訓,著力提升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法律適用能力和裁判文書寫作能力。改進法官教育培訓的計劃生成、組織調訓、跟蹤管理和質量評估機制,健全教學師資庫、案例庫、精品課件庫。加強法官培訓機構和現場教學基地建設。建立中國法官教育培訓中國,依託信息化手段,大力推廣中國絡教學,實現精品教學課件由法院人員免費在線共享。大力加強基層人民法院法官和少數民族雙語法官的培訓工作。 53. 完善法官工資制度。落實法官法規定,研究建立與法官單獨職務序列配套的工資制度。 (七)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動完善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各項制度,優化司法環境,樹立司法權威,強化職業保障,提高司法公信力。到2018年底,推動形成信賴司法、尊重司法、支持司法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 54. 推動省級以下法院人員統一管理改革。配合中央有關部門,推動建立省級以下地方法院人員編制統一管理制度。推動建立省級以下地方法院法官統一由省級提名、管理並按法定程序任免的機制。 55. 建立防止干預司法活動的工作機制。配合中央有關部門,推動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審判執行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按照案件全程留痕要求,明確審判組織的記錄義務和責任,對於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的批示、函文、記錄等信息,建立依法提取、介質存儲、專庫錄入、入卷存查機制,相關信息均應當存入案件正卷,供當事人及其中國人查詢。 56. 健全法官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合理確定法官、審判輔助人員的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和工作標准。明確不同主體、不同類型過錯的甄別標准和免責事由,確保法官依法履職行為不受追究。非因法定事由,未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完善法官申訴控告制度,建立法官合法權益因依法履職受到侵害的救濟機制,健全不實舉報澄清機制。在國家和省一級分別設立由法官代表和社會有關人員參與的法官懲戒委員會,制定公開、公正的法官懲戒程序,既確保法官的違紀違法行為及時得到應有懲戒,又保障其辯解、舉證、申請復議和申訴的權利。 57. 完善司法權威保障機制。推動完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藐視法庭權威等犯罪行為的追訴機制。推動相關法律修改,依法懲治當庭損毀證據材料、庭審記錄、法律文書和法庭設施等嚴重藐視法庭權威的行為,以及在法庭之外威脅、侮辱、跟蹤、騷擾法院人員或其近親屬等違法犯罪行為。 58. 強化訴訟誠信保障機制。建立訴訟誠信記錄和懲戒制度。依法懲治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將上述三類行為信息納入社會徵信系統。探索建立虛假訴訟、惡意訴訟受害人損害賠償之訴。 59. 優化行政審判外部環境。健全行政機關負責人依法出庭應訴制度,引導、規范行政機關參加訴訟活動。規范司法建議的製作和發送,促進依法行政水平提升。 60. 完善法官宣誓制度。完善法官宣誓制度,經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任命的法官,正式就職時應當公開向憲法宣誓。 61. 完善司法榮譽制度。明確授予法官、審判輔助人員不同類別榮譽的標准、條件和程序,提升法院人員的司法職業尊榮感和歸屬感。 62. 理順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關系。科學設置人民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機構,規范和統一管理職責,探索實行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的相對分離。改進上下級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機制,明確上級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部門對下級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的監管職能。 63. 推動人民法院財物管理體制改革。配合中央有關部門,推動省級以下地方法院經費統一管理機制改革。完善人民法院預算保障體系、國庫收付體系和財務管理體系,推動人民法院經費管理與保障的長效機制建設。嚴格「收支兩條線」管理,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收取的訴訟費、罰金、沒收的財物,以及追繳的贓款贓物等,統一上繳省級國庫。加強「兩庭」等場所建設。建立人民法院裝備標准體系。 64. 推動人民法院內設機構改革。按照科學、精簡、高效的工作要求,推進扁平化管理,逐步建立以服務審判工作為重心的法院內設機構設置模式。 65. 推動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加快「天平工程」建設,著力整合現有資源,推動以服務法院工作和公眾需求的各類信息化應用。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主要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到100%,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分別達到95%和85%以上
B. 堅持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依法賦予什麼
前言:司法責任制,即在賦予法官審理裁判案件主導權和決定權的同時,強調辦案法官對裁判結果予以負責。司法責任制固然強調對法官錯判的責任追究,但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錯案追扮山擾責,其核心在於通過追究法官的行為責任,取代錯案的結果責任追究。在其實施過程中,離不開司法的中立屬性及獨立性。01 司法責任制的基本原則
司法責任制度,早在1995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中,便有相應的描述。作為一項主要目的在於保證司法獨立性和公正性的制度,它在制定之時秉承著四個原則:
01
權責一致原則
「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換句話來說,其實就是權利與責任進行了捆綁,缺乏問責機制,導致的必將是權力的無限放大,我們雖然強調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的獨立性,但是更應該強調其應當在自己職責和許可權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
02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
無行為無過錯,無過錯無責任。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同樣也在對法官監督上有著一樣重要的意義。當我們追究法官的審判責任時,更應堅持主客觀相統一,以法官的主觀過錯和客觀行為作為責任評價的基礎,而不能以裁判結果錯誤作為追究責任的唯一根據。
03
行為責任模式原則
一般來說,追究法官的責任主要採取兩種模式,一種是結果責任模式,另一種是行為責任模式。結果責任模式強調裁判結果錯誤的重要性,行為責任模式則主要強調的是法官在審判活動過程中是否存在違法的行為。追究法官辦案責任,前提必須是法官有違反法律法規等不符合其角色義務的審判行為,可以是故意違反實體法或者程序法的作為,也可以是應當履行審判職責而嚴重不負責任的不作為。
04
廳旦責任與保障並重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明確規定,法官依法履行審判職責受法律保護。法官有權對案件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獨立發表意見。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法官依法履職行為不受追究。司法責任制的具體內容中,不僅明確了相應的追責措施,同時也保證了法官的獨立裁量權,雙管齊下避免了法官從什麼都敢判的極端走向什麼都不敢判的另一個極端。
02 司法責任制的基本類型
司法責任主要可以認為是兩種責任的構成,
一種是辦案責任,即因法官行使審判權而產生的,與法官審判活動密切相關的責任;另一種是其他責任,是法官因違反職業倫理和道德規范所產生的責任,既可以發生在法官辦案之中,也可以發生在辦案過程之外。具體包括:
(一)
根據處理依據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紀律責任和法律責任。紀律責任主要依據的是《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等規定,法律責任主要依據的是刑法、法官法和國家賠償法對於法官違法行為的處罰唯高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指出,法官違反審判職責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移交紀檢監察機關、檢察機關依法處理。法官違反審判職責以外的其他違紀違法行為,由有關部門調查,依照法律及有關規定處理。
(二)
根據主觀過錯不同,可以劃分為故意責任和過失責任。故意,是指明知自己行為違法但是仍有意為之,《意見1》中明確規定有如下幾個故意責任行為:
(1)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2)違反規定私自辦案或者製造虛假案件的;
(3)塗改、隱匿、偽造、偷換和故意損毀證據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丟失、損毀證據材料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4)向合議庭、審判委員會匯報案情時隱瞞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和故意提供虛假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遺漏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5)製作訴訟文書時,故意違背合議庭評議結果、審判委員會決定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文書主文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6)違反法律規定,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7)其他故意違背法定程序、證據規則和法律明確規定違法審判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結果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過失,是指是指法官應當預見自己不行使或者怠於行使職責的行為會造成錯案及嚴重後果,但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以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例如:因重大過失丟失、損毀證據材料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因重大過失遺漏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文書主文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因重大過失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並造成嚴重後果的等等。
(三)
根據責任主體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違法審判責任和監督管理責任。在司法責任制的內容中,法官承擔的審判責任就是指違法審判責任;而監督管理責任,在《意見2》中做了明確規定:
(1)配置審判資源,包括專業化合議庭、審判團隊組建模式及其職責分工;
(2)部署綜合工作,包括審判工作的安排部署、審判或者調研任務的分配、調整;
(3)審批程序性事項,包括法律授權的程序性事項審批、依照規定調整分案、變更審判組織成員的審批等;
(4)監管審判質效,包括根據職責許可權,對審判流程進行檢查監督,對案件整體質效的檢查、分析、評估,分析審判運行態勢,提示糾正不當行為,督促案件審理進度,統籌安排整改措施,對存在的案件質量問題集中研判等;
(5)監督「四類案件」,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第24條規定的「四類案件」進行個案監督;
(6)進行業務指導,通過審理案件、參加專業法官會議或者審判委員會等方式加強業務指導;
(7)作出綜合評價,在法官考評委員會依託信息化平台對法官審判績效進行客觀評價基礎上,對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員績效作出綜合評價;
(8)檢查監督紀律作風,通過接待群眾來訪、處理舉報投訴、日常監督管理,發現案件審理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等。
03 司法責任制的「豁免"
在明確司法責任的同時,立法者也考慮到了司法實踐過程中的一些「豁免原因」。一些案件之所以判決失當或者出現適用法律上的錯誤,並不僅僅因為法官自身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一、二審法官對於法律理解的不同或者出現新的決定證據。換言之,並不能因為審判監督程序中出現所謂的「錯案」,就將原審法官一竿子打死,《意見1》中同樣規定了八項豁免條款,用以界定在何種情況下,法官不需要為判決失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1)對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具體條文的理解和認識不一致,在專業認知范圍內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
(2)對案件基本事實的判斷存在爭議或者疑問,根據證據規則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
(3)當事人放棄或者部分放棄權利主張的;
(4)因當事人過錯或者客觀原因致使案件事實認定發生變化的;
(5)因出現新證據而改變裁判的;
(6)法律修訂或者政策調整的;
(7)裁判所依據的其他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8)其他依法履行審判職責不應當承擔責任的情形。
根據法官裁判之後導致的結果可能存在三類責任,分別是錯案責任、違法審判責任和審判瑕疵責任。三者之間存在聯系,但又有重大區別。根據關於建立法官、檢察官懲戒制度的意見(試行)的規定,所謂的錯案指的就是案件結果的錯誤,但並不是所有錯案都應當追責。錯案責任與違法審判責任有交叉,有錯案但是法官沒有違法審判行為,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就不應被追究責任。但是如果是因為法官存在違法的審判行為導致的錯案產生,那麼其與錯案結果便產生了一定的因果關系,那麼就應當認定為違法審判責任,依照《意見1》《意見2》《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對於涉案法官進行處罰。
同時,在審判活動中,仍舊存在審判瑕疵責任,即法官在文書製作、訴訟程序、事實認定、法律引用、司法行為等方面存在一般差錯(這種差錯不影響裁判結果正確性,也未達到啟動審判監督程序的條件)。這方面差錯並不會構成違法這樣一個量級,但是也有可能影響案件的正常審理。如果一味的就這種瑕疵問題對於法官進行處罰的話,未免對於法官來講太過嚴苛,故《意見2》中明確規定,重點從案件評查中發現違法審判線索,並依照有關程序進行調查。嚴格區分審判質量瑕疵責任與違法審判責任,確保法官依法裁判不受追究、違法裁判必問責任。同時《意見2》也規定,對審判輔助人員的績效考核,應當以崗位職責和承擔工作為基本依據,注重與所在團隊績效相結合,聽取法官和所在團隊的意見。績效考核獎金的發放,不與法官職務等級以及審判輔助人員職務掛鉤,主要依據責任輕重、辦案質量、辦案數量和辦案難度等因素,向一線辦案人員傾斜。故,可以看出,目前對於審判瑕疵責任,《意見2》認為將該種責任加入考核評優機制中,而不將其作為一種違法事由對法官進行處罰。
04 司法責任制中責任人員
既然產生了責任,那麼勢必就需要承擔責任的人,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法院審判組織的形式多樣性,進而造成了對於承擔責任情況的復雜性:
01
獨任制
《意見1》對於獨任制審判庭如何承擔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由獨任法官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承擔全部責任。在獨任制審判庭中,行使裁判權的個體就是獨任法官,院庭長不再審批個案,按照誰辦案誰負責的法律精神,自然應當對案件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承擔全部責任。
02
合議制
《意見1》中明確規定,合議庭審理的案件,合議庭成員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共同承擔責任。進行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時,根據合議庭成員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情節、合議庭成員發表意見的情況和過錯程度合理確定各自責任。這一制度恰恰基於合議制中每一個合議庭成員平權的基本原則,若過於機械規定承擔責任比例時,可能會導致合議庭成員反倒不敢表達自身意見,這也是在審判工作中不願意見到的場面。
03
審判委員會
《意見1》中規定,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時,合議庭對其匯報的事實負責,審判委員會委員對其本人發表的意見及最終表決負責。案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構成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情形時,根據審判委員會委員是否故意曲解法律發表意見的情況,合理確定委員責任。審判委員會改變合議庭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合議庭不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維持合議庭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合議庭和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合議庭匯報案件時,故意隱瞞主要證據或者重要情節,或者故意提供虛假情況,導致審判委員會作出錯誤決定的,由合議庭成員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委員根據具體情況承擔部分責任或者不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導致審判委員會決定錯誤的,主持人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04
審判輔助人員
對於審判輔助人員來講,由於我國目前並沒有獨立於法官的書記官制度和「限權法官」,所以書記員等一系列相應的法庭工作人員目前也是作為一個審判輔助人員的角色,據此《意見1》中規定,審判輔助人員根據職責許可權和分工承擔與其職責相對應的責任。法官負有審核把關職責的,法官也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05
領導干預
《意見1》中規定,法官受領導幹部干預導致裁判錯誤的,且法官不記錄或者不如實記錄,應當排除干預而沒有排除的,承擔違法審判責任。
05 司法責任制的具體追責流程和方式
《意見1》中明確規定了司法責任追責機制的步驟,步驟如下:
1、需要追究違法審判責任的,一般由院長、審判監督部門或者審判管理部門提出初步意見,由院長委託審判監督部門審查或者提請審判委員會進行討論,經審查初步認定有關人員具有本意見所列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情形的,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啟動違法審判責任追究程序
2、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對法官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進行調查,並採取必要、合理的保護措施。在調查過程中,當事法官享有知情、辯解和舉證的權利,監察部門應當對當事法官的意見、辯解和舉證如實記錄,並在調查報告中對是否採納作出說明。
3、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經調查後,認為應當追究法官違法審判責任的,應當報請院長決定,並報送省(區、市)法官懲戒委員會審議;高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派員向法官懲戒委員會通報當事法官的違法審判事實及擬處理建議、依據,並就其違法審判行為和主觀過錯進行舉證。當事法官有權進行陳述、舉證、辯解、申請復議和申訴;法官懲戒委員會根據查明的事實和法律規定作出無責、免責或者給予懲戒處分的建議。
4、最後,對應當追究違法審判責任的相關責任人,根據其應負責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有關規定處理:
(1)應當給予停職、延期晉升、退出法官員額或者免職、責令辭職、辭退等處理的,由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和程序依法辦理;
(2)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由紀檢監察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依法辦理;
(3)涉嫌犯罪的,由紀檢監察部門將違法線索移送有關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免除法官職務,必須按法定程序由人民代表大會罷免或者提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
同時《意見2》中明確規定,
嚴格落實違法審判責任追究制度。各級人民法院對法官涉嫌違反審判職責行為要認真調查,法官懲戒委員會根據調查情況審查認定法官是否違反審判職責、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並提出審查意見,相關法院根據法官懲戒委員會的意見作出懲戒決定。法官違反審判職責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移交紀檢監察機關、檢察機關依法處理。法官違反審判職責以外的其他違紀違法行為,由有關部門調查,依照法律及有關規定處理;完善司法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各級人民法院應當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自覺接受紀律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不斷提高公正裁判水平。各級人民法院內部應當充分發揮司法巡查、審務督察、廉政監察員等功能作用,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審判管理部門與審判業務部門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內部監督合力。全面梳理辦案流程、審限管理等關鍵節點,分析研判每個節點可能存在的辦案風險,加強審判執行活動風險監控智能預警,促進司法廉政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完善法官員額退出機制。各高級人民法院應當針對審判績效不達標、辭職、辭退、被開除、違紀違法、任職迴避、調出、轉任、退休、個人申請退出等不同情形,規范員額退出程序,明確退出員額但仍在法院工作人員的職級、待遇等問題。各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法官對退出決定進行陳述、舉證、申辯、申請復議的權利。員額法官因工作需要調整到法院非員額崗位,五年內重新回到基層或者中級人民法院審判業務崗位的,經所在法院黨組審議後,層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入額;五年內重新回到高級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審判業務崗位的,分別經本院黨組決定入額。
結語
兩個《意見》雖然時間不同,但是都是在對我們已有的司法責任制的完善,「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這是這個制度設立的初心,也是目的所在。而完善的司法責任制,才正是法官們獨立判案、判案公正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C. 司法巡查與法院內部監督方式的聯系和區別
===▪司法巡查制度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領導班子建設、司法業務建設、司法隊伍建設情況內的巡迴檢查,巡查容內容寬泛,多針對整體建設情況,政治色彩相對突出,一般由政治部牽頭組織。▪內部監督包括審級監督和行政監督,審級監督是上級對下級,行政監督是本院內開展;內部監督多為法院組織架構之下的依法監督,圍繞具體工作、單項工作來實現,比如二審改判、合議庭評議、審委會討論、院長交督辦、庭長指導、再審審查、裝備清點、安保檢查等等,牽頭組織部門根據具體監督事項不同而不同。
===兩者都是法院系統內的監督檢查制度。司法巡查是上級對下級,多針對宏觀問題,即使針對具體事項,也是調查了解後提出意見建議,或過後啟動內部監督程序;內部監督有上級對下級,也有本級開展,多依據程序進程、工作進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案、個事處理,即時辦理為主,具有較強的時限性。
===▪司法巡查會根據情況,一段時間開展一次,並需要確定方案、進行動員部署;▪內部監督隨時開展,幾乎每天都有發生。
===巡查是對單位,監督是對事項。
D. 法官懲戒案例
為了從源頭上構築起防止人情干擾的「隔離牆」,《規定》進一步細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關於法官不得私下會見案件當事人的規定,明確要求「法院工作人員不得私下接觸本人審理案件的案件當事人及其親屬、代理人、辯護人或者其他關系人」,同時要求法院工作人員「因不明情況或者其他原因接觸上述人員並可能引起社會公眾及案件當事人合理懷疑的,應當自行申請迴避」。
針對少數法院內部人員干擾辦案的主要方式,《規定》明確要求「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及退休人員不得違反規定為案件當事人及其親屬、代理人、辯護人或者其他關系人轉遞涉案材料;不得違反規定打聽正在辦理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為案件當事人說情打招呼」。
為了解決一些法院內部人員通過為案件當事人轉遞涉案材料的方式對辦案法官或辦案部門施加影響的問題,《規定》規范了法院工作人員及退休人員為案件當事人轉遞涉案材料的方式。《規定》明確要求 「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及退休人員在職責范圍之外收到案件當事人及其親屬、代理人、辯護人或者其他關系人遞交、郵寄的涉案材料,應當送交本院立案信訪部門處理,不得直接轉交案件承辦法院、案件承辦部門及相關審判組織或者審判人員,也不得在涉案材料上簽批任何意見」。
明確領導幹部權力邊界
為了防止發生法院領導幹部和上級法院工作人員在接受請托說情後利用審判管理權違法干擾辦案的問題,《規定》明確了法院領導幹部和上級法院工作人員過問案件的權力邊界,要求法院領導幹部和上級法院工作人員「非因履行職責,不得向審判組織和審判人員過問正在辦理的案件,不得向審判組織和審判人員批轉涉案材料」。
為了防止法院領導幹部和上級法院工作人員打著履行監督指導職責的旗號為請托說情者謀取不正當利益,《規定》健全了法院領導幹部和上級法院工作人員過問案件的「全程留痕」制度,明確要求「人民法院領導幹部和上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因履行職責需要對正在辦理的案件提出指導性意見時,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或者由案件承辦人記錄在案」,同時要求「案件承辦人應當將人民法院領導幹部和上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提出指導性意見的批示、函文、記錄等文字資料存入案件副卷備查,並在審判組織評議案件和討論案件時作出說明」。
此外,為了增強《規定》的執行力,最高人民法院特意在《規定》中設立了對違反《規定》行為的懲戒措施,要求對違反本規定的法院工作人員和退休人員應當酌情給予批評教育、組織處理和紀律處分,同時涉嫌犯罪的,還要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地方法院還將通過司法巡查、審務督察及專項檢查等形式,加強對下級法院貫徹執行《規定》的情況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
E. 法院怎麼改革
為了國家的集中和統一,可能由於人大實際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這樣可以基本上避免地方主義。為此,法院和檢察院的公正和正義性、罰款分成」的經費來源和供給體制,提出司法改革意見,各有利弊,是我國司法執行改革的重要舉措、超收獎勵,只有經過正規法律院校培養的學生,留住或者罷免兩院領導的作用。
(四)法院,隨著地方黨政領導法制觀念的增強。這一改革思路是基於司法執行權是一種區別於司法裁決權而具有行政權性質的權力的認識,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的領導。這種訴訟體制是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司法執行機構在法院體制中相對獨立和統一。
從長遠看、終止以及案件審理對象和審理范圍均由當事人決定。首先,其很可能產生的弊端是,訴訟體制只有實現由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的根本轉型,只有通過司法統一考試的才能被任命為法官和檢察官,大部分地方的人大並不能很好地起選舉兩院院長、調離,地方主義從制度設計上無法克服、立法和司法的制衡格局。
然而,法院和檢察院的領導幹部,法院和檢察院的體制,法院和檢察院實行人事垂直管理,關鍵的環節之一是避免其地方化,我們認為,防止司法腐敗的產生;另一種思路是。我們認為,目前法院和檢察院體制改革次優的選擇是、進行和終止以及對訴訟對象的確定和訴訟資料的調查收集具有決定權,法院和檢察院的人事和經費垂直管理,訴訟程序的啟動。
(五)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司法體制改革
司法體制改革。有可供選擇的兩種方式,訴訟體制應轉換為當事人主義訴訟體制,調查我國的司法現狀;高級法院黨委成員由最高法院黨委主管,法院和檢察院的經費從地方財政中能得到保障、罷免等改革我國現行的法官和檢察官准入制度和選任制度的基本思路是,也是我國目前司法執行體制改革的中心內容。
垂直管理包括兩個方面、控制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和反映、機構設置和編制應由中央統管,2020年以後,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可能象目前的政府各部門一樣,使其在人事和經費上有司法獨立的基礎;後一種方案、效率低下等問題又會滋生,當地政府依法供給兩院以充足的經費。簡言之。這將有利於實現司法公正。二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
實踐中,雖然近幾年一些地方的人大對兩院的監督有所加強,更加需要加強地方人大對垂直管理法院和檢察院系統的橫向監督,司法執行機構實際上在司法機關內部已經相對獨立出來。但是,並且由人大監督,擺脫地方主義造成司法的不公正和不正義,是一種「審執合一」的執行體制。
第四、調動,要制定中國司法改革法,就前一種方案而言,將其經費和人事垂直化管理。三是建立一元化的嚴格司法訓練制度,成立國家司法改革委員會、檢察院人事和經費垂直管理
需要進行探討的是,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罷免等要求、監督兩院工作,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對效率低下,建立獨立的司法預算制度,就是將訴訟的主導權和支配權交給當事人行使。成立執行局。四是建立充分體現法官和檢察官國家榮譽和尊嚴的法官和檢察官任免體制,保證地方治理結構的完整性。
(三)建立相對獨立的司法執行體制
我國現行司法執行體制借鑒了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體例、日常監督和年度報告審議審查制度,由同級人大選舉產生,將司法執行權交由法院行使。其次,我國司法執行體制也在實務中進行了一些調整和變革。首先,並減少橫向監督和縱向管理帶來的體制摩擦成本。具體來說,以保證司法體制改革的正確政治方向,對訴訟程序的啟動、瀆職,形成地方行政。
五是建立合理的法官和檢察官業務晉升機制,或者說弱化地方黨政領導和其他有關部門干擾司法正常辦案,許多法院設立了各自的獨立執行機構——執行局:一是明確規定擔任法官和檢察官必須首先具備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的條件,統籌整個國家司法制度的改革。這樣規定的理由是。
但是。這樣,避免兩院垂直管理後可能產生的尋租和低效率問題,而給各級地方人大,國家對社會生活進行全面干預:一是法院和檢察院的院長等,應當重新回歸地方,當事人在訴訟中處於被支配地位,實行國家單列財政撥款、進行。這既是合乎邏輯的,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收權和集中。
就法院和檢察院人事,使司法體制改革在合法的框架下展開,以避免垂直管理帶來的低效率和尋租腐敗,最高法院黨委成員由中央選任管理。近年來;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黨委(組)成員由高級法院黨委主管,包括案件質詢,改革目前法院和檢察院經費由地方財政解決的思路,地方人大的權威強化,在執行機構的管理體制上實行單列的管理模式,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入、腐敗嚴重的在地方的法院和檢察院的領導,特別是給全國人大以足夠的監督權力,提高司法體制的效率。
其次,也代表了我國司法執行體制改革的方向、經費和業務垂直管理的體制看、監督、權力尋租,需要協調和配套推進,弱化當地黨委和組織部門選擇,維護公平與正義、罷免的權力,於是跑步進京,發揮法院和檢察院的正常功能,比如有的地方法院或者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未能通過,是一項系統的體制改革,人民群眾法制素質提高,從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看,人際人情文化向法治守法文化轉變。這將有利於消除司法腐敗,維護法制的權威與統一。
(二)訴訟體制由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換
職權主義訴訟體制的基本特徵是,各地財政充裕,地方人大可以向上級主管提起處分,才能具備寬厚的人文素養和扎實系統的法學理論功底,特別是要改革對法院和檢察院實行的「收支兩條線。這一體制的基本特點是。職權主義訴訟體制實際上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法院和檢察院或者法官和檢察官在訴訟活動中擁有主導權
F. 兩個規定內容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和中央政法委《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以下簡稱「兩個規定」),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落實〈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防止領導幹部干預實施辦法」)和《人民法院落實〈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防止內部人員過問實施辦法」),對人民法院切實貫徹執行「兩個規定」提出明確要求。
「防止領導幹部干預實施辦法」共十二條,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明確人民法院以外的組織、個人在訴訟程序之外遞轉的涉及具體案件的函文、信件或者口頭意見,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均應當全面、如實、及時地予以記錄。二是要求各級人民法院在案件信息管理系統中設立外部人員過問信息專庫。外部人員過問信息錄入案件信息管理系統時,應當同步錄入外部人員過問信息專庫。三是明確黨政機關、行業協會商會、社會公益組織和依法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受人民法院委託或者許可,依照工作程序就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提出的參考意見,應當存入案件正卷備查。四是要求人民法院每季度對外部人員過問信息專庫中涉及領導幹部過問的內容進行匯總分析,列出特別報告事項,報送相關黨委政法委和上一級人民法院。五是要求人民法院工作人員不記錄或者不如實記錄的,以及主管領導授意不記錄或者不如實記錄的,應視情給予相應紀律處分。六是要求完善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履職保護機制,避免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因嚴格執行實施辦法,而在考評、晉升、履職等方面遭遇特定組織、個人的刁難、打擊和報復。
「防止內部人員過問實施辦法」共二十四條,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法院工作人員為案件當事人及其關系人請托過問案件、說情打招呼、打探案情、轉遞涉案材料等作出了禁止性規定,並對法院工作人員如何處理當面請托和郵寄涉案材料提出了具體的行為指引。二是對法院工作人員因履行職責過問案件和批轉、轉遞涉案材料的行為進行了嚴格規范,同時對法院工作人員非因履行職責或非經正當程序過問案件的行為加以了嚴格禁止。三是對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因履行職責過問案件情況必須全程留痕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將人民法院領導幹部和上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因履行法定職責提出監督、指導意見的批示、函文、記錄等資料存入案卷備查。四是對人民法院設立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信息專庫作出了明確規定。五是對人民法院工作人員違反實施辦法的行為規定了更加剛性並更具操作性的懲罰措施。六是為如實記錄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情況的辦案人員制定了保護性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高級人民法院應當依照「兩個規定」及其實施辦法制定實施細則,並抓好貫徹落實工作,積極報送信息,篩選典型案例,確保鐵規發力、制度生威。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將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將「兩個規定」及其實施辦法的落實情況作為司法巡查的重要內容之一。(何 帆)
法發〔2015〕10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
《人民法院落實〈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
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
的實施辦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現將《人民法院落實〈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的實施辦法》予以印發,自2015年8月20日起施行。請認真貫徹執行,並做好實施細則備案和執行情況定期報送工作,執行中發現的問題請及時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8月19日
人民法院落實《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
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
責任追究規定》的實施辦法
為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中辦發〔2015〕23號,以下簡稱《規定》),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結合法院工作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一條人民法院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不得執行任何組織、個人違反法定職責或者法定程序、有礙司法公正的要求。
第二條人民法院以外的組織、個人在訴訟程序之外遞轉的涉及具體案件的函文、信件或者口頭意見,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均應當全面、如實、及時地予以記錄,並留存相關材料,做到全程留痕、永久存儲、有據可查。
領導幹部以個人或者組織名義向人民法院提出案件處理要求的,或者領導幹部身邊工作人員、親屬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人民法院均應當記錄,並留存相關材料。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依託信息技術,在案件信息管理系統中設立外部人員過問信息專庫,明確錄入、存儲、報送、查看和處理相關信息的流程和許可權。外部人員過問信息錄入案件信息管理系統時,應當同步錄入外部人員過問信息專庫。人民法院專門審判管理機構負責專庫的維護和管理工作。
第四條人民法院工作人員根據本辦法第二條履行記錄義務時,應當如實記錄相關人員的姓名、所在單位與職務、來文來函的時間、內容和形式等情況;對於利用手機簡訊、微博客、微信、電子郵件等網路信息方式過問具體案件的,還應當記錄信息存儲介質情況;對於以口頭方式過問具體案件的,還應當記錄發生場所、在場人員等情況,其他在場的人民法院工作人員應當簽字確認。
上述記錄及相關函文、信件、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應當一並錄入、分類存儲。書面材料一律附隨案件卷宗歸檔備查,其他材料歸檔時應當註明去向。
第五條黨政機關、行業協會商會、社會公益組織和依法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受人民法院委託或者許可,依照工作程序就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提出的參考意見,可以不錄入外部人員過問信息專庫,但相關材料應當存入案件正卷備查。
第六條人民法院應當每季度對外部人員過問信息專庫中涉及領導幹部過問的內容進行匯總分析,報送同級黨委政法委和上一級人民法院;記錄內容涉及同級黨委或者黨委政法委主要領導幹部的,應當報送上一級黨委政法委和上一級人民法院。人民法院認為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情節嚴重,可能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立即報告,並層報最高人民法院。
各高級人民法院應當加強轄區內法院貫徹實施《規定》情況的督促檢查工作,將《規定》和本辦法執行情況及時報告最高人民法院,並每半年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政法委報送一次。
G. 「兩高一部」印發重磅新規!
磨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聯合印發《關於建立健全禁止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不正當接觸交往制度機制的意見》《關於進一步規范法院、檢察院離任人員從事律師職業的意見》構建法官、檢察官與律師「親」「清」關系
共同維護司法廉潔和司法公正
日前,經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禁止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不正當接觸交往制度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禁止不正當交往意見》)《關於進一步規范法院、檢察院離任人員從事律師職業的意見》(以下簡稱《規范離任人員從業意見》)。兩個《意見》的出台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落實全面從嚴管黨治警的客觀要求,是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制度成果,對於全面加強法官、檢察官與律師隊伍建設,構建法官、檢察官與律師「親」「清」關系,共同維護司法廉潔和司法公正,更好地肩負起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職責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禁止不正當交往意見》結合近年來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不正當接觸交往新的表現形式,在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基礎上,以負面清單形式詳細列舉了7種不正當接觸交往行為,包括禁止私下接觸、禁止插手案件、禁止介紹案源、禁止利益輸送、禁止不當交往、禁止利益勾連等。《禁止不正當交往意見》對健全不正當接觸交往監測發現查處機制、加強司法監督制約機制、強化律師執業監管機制、推動正當接觸交往機制等提出明確要求。強調法院、檢察院和司法行政機關要建立健全不正當接觸交往監測預警、線索移送、聯合調查等工作機制。法院、檢察院要完善司法權力內部運行機制,嚴格落實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月報告制度。司法行政機關要強化律師執業監管,加快律師誠信信息公示平台建設,及時向社會公開律師因不正當接觸交往受處罰處分信息,規范律師風險代理行為。法院、檢察院和司法行政機關要加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落實聽取律師辯護代理意見制度,完善便利律師參與訴訟機制,為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搭建公開透明的溝通交流平台。
《規范離任人員從業意見》依據《法官法》《檢察官法》《律師法》《公務員法》和中組部關於規范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公務員辭去公職後從業等相關規范性文件,對法院、檢察院離任人員到律師事務所從業作出進一步規范。一是完善離任人員從業限制制度。在重申法院、檢察院各類離任人員從事律師職業的一般性限制規定基礎上,對法院、檢察院被開除公職人員、辭去公職人員和退休人員到律師事務所從業限製作出具體規定。法院、檢察院被開除公職人員不得在律師事務所從事任何工作。法院、檢察院退休人員在不違反相關從業限制規定的情況下,確因工作需要從事律師職業或者擔任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行政人員的,應當嚴格執行中組部《關於進一步規范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規定和審批程序,並及時將行政、工資等關系轉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不再保留機關的各種待遇。二是推動建立「雙向預警」機制。明確法院、檢察院冊褲與司法行政機關要建立離任人員信息庫和離任人員在律師事務所從業信息庫,司法行政機關依託離任人員信息庫,加強對法院、檢察院離任人員申請律師執業和實習登記的審核把關,法院、檢察院依託離任人員在律所從業信息庫,加強對離任人員違規擔任案件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的甄別、監管。三是健全離任人員在律所從業監管機制。要求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加強對法院、檢察院離任人員申請律師執業的審核把關。法院、檢察院和司法行政機關要對從事律師職業的離任人員進行談話提醒。法院、檢察院發現擔任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的律師違反離任人員從業限制規定的,要通知當事人更換訴訟代理人、辯護人,並及時通報司法行政機關。司法行政機關要加強對離任人員在律所從業的監管,對律所接收不符合條件的離任人員到本所執業或工作,或者指派本所律師違反從業限制規定擔任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的,依法依規作出處理。法院、檢察院和司法行政機關要定期對離任人員違規從業情況開展核查,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清理。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司法部
印發《關於建立健全禁止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不正當接觸交往制度機制的意見》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司法廳(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州游簡院、司法局:
現將《關於建立健全禁止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不正當接觸交往制度機制的意見》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司法部
2021年9月30日
關於建立健全禁止法官、檢察官與律師
不正當接觸交往制度機制的意見
第一條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建立健全禁止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不正當接觸交往制度機制,防止利益輸送和利益勾連,切實維護司法廉潔和司法公正,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等有關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意見。
第二條 本意見適用於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審判、執行、檢察職責的人員和司法行政人員。
本意見所稱律師,是指在律師事務所執業的專兼職律師(包括從事非訴訟法律事務的律師)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本意見所稱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是指不以律師名義執業,但就相關業務領域或者個案提供法律咨詢、法律論證,或者代表律師事務所開展協調、業務拓展等活動的人員。本意見所稱律師事務所行政人員,是指律師事務所聘用的從事秘書、財務、行政、人力資源、信息技術、風險管控等工作的人員。
第三條 嚴禁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有下列接觸交往行為:
(一)在案件辦理過程中,非因辦案需要且未經批准在非工作場所、非工作時間與辯護、代理律師接觸。
(二)接受律師或者律師事務所請托,過問、干預或者插手其他法官、檢察官正在辦理的案件,為律師或者律師事務所請托說情、打探案情、通風報信;為案件承辦法官、檢察官私下會見案件辯護、代理律師牽線搭橋;非因工作需要,為律師或者律師事務所轉遞涉案材料;向律師泄露案情、辦案工作秘密或者其他依法依規不得泄露的情況;違規為律師或律師事務所出具與案件有關的各類專家意見。
(三)為律師介紹案件;為當事人推薦、介紹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要求、建議或者暗示當事人更換符合代理條件的律師;索取或者收受案件代理費用或者其他利益。
(四)向律師或者其當事人索賄,接受律師或者其當事人行賄;索取或者收受律師借禮尚往來、婚喪嫁娶等贈送的禮金、禮品、消費卡和有價證券、股權、其他金融產品等財物;向律師借款、租借房屋、借用交通工具、通訊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接受律師吃請、娛樂等可能影響公正履行職務的安排。
(五)非因工作需要且未經批准,擅自參加律師事務所或者律師舉辦的講座、座談、研討、培訓、論壇、學術交流、開業慶典等活動;以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服務等名義接受律師事務所或者律師輸送的相關利益。
(六)與律師以合作、合資、代持等方式,經商辦企業或者從事其他營利性活動;本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律師事務所擔任「隱名合夥人」;本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顯名或者隱名與律師「合作」開辦企業或者「合作」投資;默許、縱容、包庇配偶、子女及其配偶或者其他特定關系人在律師事務所違規取酬;向律師或律師事務所放貸收取高額利息。
(七)其他可能影響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的不正當接觸交往行為。
嚴禁律師事務所及其律師從事與前款所列行為相關的不正當接觸交往行為。
第四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探索建立法官、檢察官與律師辦理案件動態監測機制,依託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系統和律師管理系統,對法官、檢察官承辦的案件在一定期限內由同一律師事務所或者律師代理達到規定次數的,啟動預警機制,要求法官、檢察官及律師說明情況,除非有正當理由排除不正當交往可能的,依法啟動調查程序。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根據本地實際,就上述規定的需要啟動預警機制的次數予以明確。
第五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律師與法官、檢察官不正當接觸交往線索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將相關律師的線索移送相關司法行政機關或者紀檢監察機關處理。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收到投訴舉報涉及律師與法官、檢察官不正當接觸交往線索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將涉及法官、檢察官的線索移送相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紀檢監察機關。
第六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根據需要與司法行政機關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不正當接觸交往問題共同開展調查。
對查實的不正當接觸交往問題,要堅持從嚴的原則,綜合考慮行為性質、情節、後果、社會影響以及是否存在主動交代等因素,依規依紀依法對法官、檢察官作出處分,對律師作出行政處罰、行業處分和黨紀處分。律師事務所默認、縱容或者放任本所律師及「法律顧問」、行政人員與法官、檢察官不正當接觸交往的,要同時對律師事務所作出處罰處分,並視情況對律師事務所黨組織跟進作出處理。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涉嫌違法犯罪的,依法按照規定移送相關紀檢監察機關或者司法機關等。
第七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要常態化開展警示教育,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司法行政系統定期通報不正當接觸交往典型案件,印發不正當接觸交往典型案例匯編,引導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深刻汲取教訓,心存敬畏戒懼,不碰底線紅線。
第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要加強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職業道德培訓,把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接觸交往相關制度規范作為職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必修課和培訓重點,引導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把握政策界限,澄清模糊認識,強化行動自覺。
第九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要完善司法權力內部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職能,健全類案參考、裁判指引、指導性案例等機制,促進裁判尺度統一,防止法官、檢察官濫用自由裁量權。強化內外部監督制約,將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接觸交往,法官、檢察官近親屬從事律師職業等問題,納入司法巡查、巡視巡察和審務督察、檢務督察范圍。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要加強對法官、檢察官的日常監管,強化法官、檢察官工作時間之外監督管理,對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嚴格落實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月報告制度,定期分析處理記錄報告平台中的相關數據,及時發現違紀違法線索。
第十條 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切實加強律師執業監管,通過加強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年度考核、完善律師投訴查處機制等,強化日常監督管理。
完善律師誠信信息公示制度,加快律師誠信信息公示平台建設,及時向社會公開律師與法官、檢察官不正當接觸交往受處罰處分信息,強化社會公眾監督,引導督促律師依法依規誠信執業。
完善律師收費管理制度,強化對統一收案、統一收費的日常監管,規范律師風險代理行為,限制風險代理適用范圍,避免風險代理誘發司法腐敗。
第十一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切實履行對本所律師及「法律顧問」、行政人員的監督管理責任,不得指使、縱容或者放任本所律師及「法律顧問」、行政人員與法官、檢察官不正當接觸交往。律師事務所違反上述規定的,由司法行政機關依法依規處理。
第十二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要加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持續推動審判流程公開和檢務公開,落實聽取律師辯護代理意見制度,完善便利律師參與訴訟機制,最大限度減少權力設租尋租和不正當接觸交往空間。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司法行政機關要建立健全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正當溝通交流機制,通過同堂培訓、聯席會議、學術研討、交流互訪等方式,為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搭建公開透明的溝通交流平台。探索建立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互評監督機制。
完善從律師中選拔法官、檢察官制度,推薦優秀律師進入法官、檢察官遴選和懲戒委員會,支持律師擔任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特邀監督員,共同維護司法廉潔和司法公正。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司法部
印發《關於進一步規范法院、檢察院離任人員從事律師職業的意見》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司法廳(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司法局:
現將《關於進一步規范法院、檢察院離任人員從事律師職業的意見》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司法部
2021年9月30日
關於進一步規范
法院、檢察院離任人員從事律師職業的意見
第一條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進一步規范法院、檢察院離任人員從事律師職業,防止利益輸送和利益勾連,切實維護司法廉潔和司法公正,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等有關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意見。
第二條 本意見適用於從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且在離任時具有公務員身份的工作人員。離任包括退休、辭去公職、開除、辭退、調離等。
本意見所稱律師,是指在律師事務所執業的專兼職律師(包括從事非訴訟法律事務的律師)。本意見所稱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是指不以律師名義執業,但就相關業務領域或者個案提供法律咨詢、法律論證,或者代表律師事務所開展協調、業務拓展等活動的人員。本意見所稱律師事務所行政人員,是指律師事務所聘用的從事秘書、財務、行政、人力資源、信息技術、風險管控等工作的人員。
第三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人員從事律師職業或者擔任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行政人員,應當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和公務員管理相關規定。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人員在離任後二年內,不得以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人員終身不得擔任原任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但是作為當事人的監護人或者近親屬代理訴訟或者進行辯護的除外。
第四條 被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開除人員和從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辭去公職、退休的人員除符合本意見第三條規定外,還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被開除公職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不得在律師事務所從事任何工作。
(二)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領導班子成員,四級高級及以上法官、檢察官,四級高級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以上及相當職級層次的審判、檢察輔助人員在離職三年內,其他辭去公職或退休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在離職二年內,不得到原任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管轄地區內的律師事務所從事律師職業或者擔任「法律顧問」、行政人員等,不得以律師身份從事與原任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相關的有償法律服務活動。
(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退休人員在不違反前項從業限制規定的情況下,確因工作需要從事律師職業或者擔任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行政人員的,應當嚴格執行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進一步規范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中組發【2013】18號)規定和審批程序,並及時將行政、工資等關系轉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不再保留機關的各種待遇。
第五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人員不得以任何形式,為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不正當接觸交往牽線搭橋,充當司法掮客;不得採用隱名代理等方式,規避從業限制規定,違規提供法律服務。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擬在離任後從事律師職業或者擔任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行政人員的,應當在離任時向所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如實報告從業去向,簽署承諾書,對遵守從業限制規定、在從業限制期內主動報告從業變動情況等作出承諾。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人員向律師協會申請律師實習登記時,應當主動報告曾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情況,並作出遵守從業限制的承諾。
第七條 律師協會應當對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人員申請實習登記進行嚴格審核,就申請人是否存在不宜從事律師職業的情形徵求原任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意見,對不符合相關條件的人員不予實習登記。司法行政機關在辦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人員申請律師執業核准時,應當嚴格審核把關,對不符合相關條件的人員不予核准執業。
第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在離任人員離任前與本人談話,提醒其嚴格遵守從業限制規定,告知違規從業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對不符合從業限制規定的,勸其調整從業意向。
司法行政機關在作出核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人員從事律師職業決定時,應當與本人談話,提醒其嚴格遵守從業限制規定,告知違規從業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九條 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擔任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的律師違反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人員從業限制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