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司法優點
❶ 大陸法系國家司法審查制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在大陸法系國家,司法審查主要採取如下幾種模式
第一,德國和義大利的摸式。此種模式是設立專門的憲法法院審查違憲情況,保障憲法的實施。1924年德國頒布了波昂憲法,設立聯邦憲法法院,該法院由24名法官組成,其管轄的范圍很寬,有權審理的案件達15種之多。根據憲法,對各級法院已經受理的訴訟案件,如果法院發現該案必須適用的法律涉及違憲的問題,法院必須中止其訴訟程序,而將該按送至聯邦憲法法院請求裁定法律的合憲問題。如果訴訟當事人對其訴訟案件中所援用的法律是否符合憲法發生疑問,也可以在上訴程序終結後向憲法法院專門提出有關法律的合憲性問題。憲法法院職責是根據各個憲法案件作符合憲法的解釋,監督聯邦及各地在施政中行憲法、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尊重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根據波昂憲法第93條,當人民的基本****及其他憲法所規定的權利遭受公權力的侵害以後,受害人可以在憲法法院提起憲法法院受理該訴願後有權對案件予以裁決,甚至有權命令行使公權力的機關,停止行使權利。同時對受害人要提供適當的補救。如果某個法院被裁定違憲,則實際上具有對世的效力,並應當受到普遍的尊守。德國憲法法院不僅是享有司法審查權的機構,而且也是解釋憲法的專門機構。
義大利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立了專門的憲法法院。根據憲法規定,憲法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憲法法院的法官由總統、國會聯序會議、最高法院及行政法院分別選舉產生。法官任期12年,依法律規定分期改選,不得繼續連任。法官不得兼任國會及州議會議員,也不得擔任律師或其他職務。憲法法院的職責是審理涉及國家及州所制定的法律以及有法律效力的命令是否符合憲法的規定的案件,審理涉及國家各機關之間、國家與州之間以及各州之間的許可權爭議的案件。依憲法規定對共和國總統及內閣成員所提出的彈劾案。憲法法院也是專門解釋憲法的機構。
德國和義大利模式為大陸法國家司法審查的典型的模式。此種模式產生的理論根據在於所謂「第四種權力」理論:此種理論認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解釋憲法的權力是國家最重要的權力,此種權力必須由一個專門的機構享有,使其具有高於立法、司法、行政機構之外的權威,從而使其作出的解釋也具有最高的權威性。並使憲法的尊嚴得到充分的維護,為此需要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機構之外創立第四個機構使其享有第四種權力[30].德國和義大利的模式的優點在於,不僅使憲法法院所作出的司法審查和憲法解釋具有極大的權威性,而且因將司法審查和憲法解釋的權威專門集中於憲法法院,從而也避免了將此種權力授予普通法院而可能產生的導致普通法院高於立法、行政機構的狀態。尤其應當看到,由於大陸法國家不存在遵循先例原則,因此將司法審查權不由各個法院而由一個專門的法院享有,也可以避免因各個法院在行使司法審查權時,因觀點不一而由不受先例拘束,導致對同類案件的處理存在著極大分歧的現象。
第二,日本的模式,日本並沒有設置專門的憲法法院,而是由最高裁判所(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根據1946年的憲法第81條:最高裁判所為有權決定一切法律、命令、規定或處分是否適合憲法的終審裁判權。最高裁判所由15名法官組成,專門行使違憲審查權。涉及違憲案件一般都需要上訴至最高裁判所,由最高裁判所就涉及憲法的問題專門解釋或宣布某個法律文件和行政命令無效。
第三,模仿美國的模式,即移植美國的方式,由一般的法院實施司法審查,而並不設置特別的憲法法院進行司法審查,此種方式主要為瑞士等國家所採納。此種方式的弊病在於:因不承認「先例拘束」,而要借鑒美國的模式,則不同種類、審級的法院對法律的合憲性問題作出各種不同的判決,必然影響法律的程序及效力,甚至在同一個法院內部如無「先例拘束」原則,也會在不同時期對相同案件作出不同的判決。而如果要採納「先例拘束」原則,由與大陸法並非判例法的性質相悖。據此許多學者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建立專門從事司法審查的憲法法院,使其排除這些弊病,同時由具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的功能。
除上述幾種模式以外,對違憲審查還存在著另一種模式即法國的模式。此種模式是並不採用司法審查的方式,而是由議會設立專門的委員會來維護憲法的實施。
法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司法權不得干涉立法權的思想。1709年的一個法律便規定:「法院不得直接、間接參與立法權之行使,對於經立法機關議決、國王裁決的法令,不得妨礙或停止其執行,否則構成瀆職罪」。該規定被1791年的憲法採用。該憲法第3條規定:「法院不得干涉立法權的行使或停止法律的執行」。尤其是因為在法國大革命以前,法國的法院常常幫助君主抵制「等級會議」,助紂為孽,且****不堪,在法國大革命以後,法國人寧願信賴自由所選舉成立的議會,而不信賴法院。因此對司法審查理論始終採取排斥態度,認為其結果會導致「法官統治」,在二戰以後,在1946年制訂第4共和國憲法時,就是否應賦予法院以違憲審查權問題,發生了激烈爭論。結果仍然排斥美國做法,沿襲法國傳統模式,即設立憲法委員會維護憲法[31].根據第四共和國憲法第9條規定「憲法委員會以總統為主席,其委員為眾議院議長、參議院議長、眾議院於每年舉會之初,以黨團代表比例方式,就議院外人士選出10名委員,眾議院以同樣方式選出3名委員,以全部13名委員組成」。而憲法委員會的主要功能在於審查憲法是否應修改的問題,但也要審查法律是否符合憲法。不過,依據程序,如果審查結果認為某個法律違反憲法,憲法委員會只能將法律送還眾議院要求其復議,不能直接宣告該法律違憲。如果復議結果,仍要維護原法律效力,則應修改憲法,使憲法與法律相符合。
然而在1958年戴高樂領導制訂第5共和國憲法時發出巨大的改變,專門設立了「憲法法院(Le Conseil Constitutionnel)憲法法院主要由總統、參議院院長和眾議院院長各提名任命三位」評事「,任期五年,每三年改選三分之一。憲法法院的違憲審查的范圍比較狹窄,主要限於協調國會與政府之間的紛爭,防止國會從事憲法第34條所規定的事項以外的立法。對國家機關的重要組織法進行審查等。有權提請審查的人限於總統、內閣總理、參議院院長幾眾議院院長等四人,至1974年修改憲法後,使參議院60人以上或眾議院60熱以上聯名也有權提出要求審查,但范圍仍然很狹小,且違憲審查也不採取訴訟程序,並不實行公開審理,所以法國的」憲法法院「並非完全的司法機構,其在性質與功能上與德國、義大利等國家的憲法法院也完全不同。
❷ 德日、英美刑法的犯罪構成理論特點,優缺點。
以德國、日本為代表的「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 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構成。構成要件的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之間,應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各要件之間的邏輯關系必須明確。根據這種遞進式結構,在將某一行為認定為犯罪時,須進行三次評價,構成要件該當性是事實評價,為犯罪提供行為事實的基礎;違法性是法律評價,排除正當防衛等違法阻卻事由;有責性是主觀評價,為追究刑事責任提供主觀根據。以上三個要件,形成一個過濾機制,各構成要件之間具有遞進關系,形成獨特的定罪模式。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構成要件該當性具有推定功能,只要行為符合構成要件,原則上可推定構成犯罪;存在違法性,原則上可推定行為人有責任。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考慮一般情況,其評價標准對所有人平等適用,違法阻卻、責任是考慮特殊、例外情況,當存在例外情況時,遞進式推理即中斷。
英美法系犯罪構成的特點
英美法系沒有大陸法系系統的犯罪構成理論,但長期的刑事司法活動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犯罪構成。
(一)"合法辯護"地位特殊
一般認為英美法系犯罪構成具有雙層次的特點,即有實體意義上的犯罪要件和訴訟意義上的犯罪要件。前者指犯罪行為和犯罪意圖,後者指"合法辯護"。大陸法系將後者內容置於犯罪構成范疇之內,從反面來填補犯罪構成要件,而英美法系則置於犯罪構成范疇之外獨立成章,直接定名為"合法辯護",合法辯護作為廣義的犯罪構成要件中的消極要件而存在。英美法系刑事訴訟采當事人主義模式,強調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的主體地位和訴訟作用,使他們在訴訟中積極主動互相對抗爭辯,而審判機關則只起著居中公斷的作用。刑事訴訟主要通過控辯雙方對證人的交叉詢問來推動。這樣的訴訟模式決定了其犯罪構成要件的特點,集中體現的就是"合法辯護"。
(二)沒有違法性這一實體要件
英美刑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民間司法資源之於國家刑罰權的對抗作用,發揮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積極性,在動態中實現國家權力和個人自由的平衡。英美法系是典型的判例法,三權分立和民主是其思想基礎。在這樣的體制下,一切是與非都交給法院來判決,警察只是負責維護社會的安全。因此違法性就安排在合法抗辯這個環節,即訴訟法的環節,這樣也是合理的。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通常將違法性作為犯罪構成要件,主要研究違法阻卻事由,例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而在英美法系刑法理論中,並沒有違法性這一實體要件,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作為合法辯護理由,在犯罪構成加以論述。而在訴訟中僅把其作為合法抗辯理由。而在我國和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中,違法性僅是犯罪的一個特徵,在恆定是否社會危害的時候用。
(三)舉證責任分配特殊
在訴訟中,實施了符合法定犯罪要件行為的人,即被推定是有實際危害和應承擔刑事責任的,控方的證據必須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程度,被告人則沒有協助證明自己實施犯罪行為的義務。在行為特徵符合犯罪實體要件後,如果行為人能說明自己不具有責任能力,如是未成年人、精神病或者說明行為是合法的,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再或者是說明有其它免責的情況,如認識錯誤、被脅迫、警察圈套等,就不負刑事責任。可見英美法系在訴訟中直接融入了犯罪構成的內容,雙方當事人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訴訟活動,與訴訟活動的緊密聯系,增加了犯罪構成操作上的便利性。英美法系偏重自由主義和程序公正,認為如果犯罪構成僅僅反映犯罪而無法體現定罪過程,只能是刑法的社會保護機能。"刑法是犯罪人的人權宣言"社會保護機能的單方體現會忽視甚至會損害公民的合法權利。其犯罪構成正是應此理念設計。控方就被告人的行為和心態作出有罪指控,達到"排除合理懷疑",辯方就指控提出辯護證明行為沒有實際危害或主觀責任,也就是所謂的"合法辯護"。合法辯護在此過程中發揮著突出作用,它從反面來說明行為負刑事責任的根據,實質則在於限制所能認定的犯罪的行為范圍,並且通過控辯雙方對抗的直觀審判進程來實現刑法的人權保護機能。
❸ 日本君主立憲制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相比,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共同點
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君主為世襲元首,但君主權力受到憲法和議會不同程度的限制
不同點
英國是以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君主不直接支配國家政權的政體形式。在這種政體形式下,內閣必須從議會中產生,通常由議會中的多數黨或政黨聯盟組閣,並對議會負責,君主只履行任命手續。內閣如失去議會信任,則必須辭職或提請君主解散議會 ,君主也要例行公事表示同意 。君主是「虛位元首」,按內閣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權力,主要代表國家進行禮儀活動。但君主仍保留顯赫的地位和象徵國家團結統一的尊嚴,仍是國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日本君主立憲制雖然也制定了憲法,設立了議會,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專制時代的權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於一身,是權力中心和最高的實際統治者。憲法往往是欽定的,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議會是君主的咨詢機構,立法權是形式的,君主不僅擁有否決議會立法的權力,而且還通過任命或指定議員控制議會;內閣是君主行使行政權的機構,首相由君主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