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清與西方司法獨立
『壹』 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要堅持什麼原則不變
必須堅持如下原則不變:
1、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司法體制的政治優勢和重要特徵,也是司法體制改革攻堅克難的重要保障。
2、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指導思想
3、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4、必須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
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既認真研究和吸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照抄照搬外國的司法制度和司法體制;既與時俱進,又不超越現階段實際提出過高要求。
5、必須堅持遵循司法規律。
司法活動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有正確地認識、把握、遵循和運用司法規律,才能實現預期的改革目標。
6、必須堅持依法有序。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涉及司法權力調整和司法資源配置,事關重大,必須依法有序推進。在落實各項改革措施過程中,既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又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穩步實施。
7、必須堅持統籌協調。
必須立足於提高司法機關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使命的能力,統籌協調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和其他部門、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統籌司法機關上下級之間、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兼顧公正和效率。
(1)劃清與西方司法獨立擴展閱讀: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公正司法事關人民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公平正義,事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要堅持司法體制改革的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堅持符合國情和遵循司法規律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勇於攻堅克難,堅定信心,凝聚共識,銳意進取,破解難題,堅定不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我國司法制度是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總體上與我國國情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適應的。同時,由於多種因素影響,司法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司法不公、冤假錯案、司法腐敗以及金錢案、權力案、人情案等問題。
這些問題如果不抓緊解決,就會嚴重影響全面依法治國進程,嚴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司法體制改革高度重視,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緊緊圍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抓緊落實有關改革舉措,取得了重要進展。
『貳』 尊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尊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
(1)信仰法律。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法律要發生作用,全社會都要信仰法律。
(2)遵守法律。要用實際行動捍衛法律尊嚴,保障法律實施。參與社會活動,實施個人行為,都要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反法律規范。
(3)服從法律。應當擁護法律的規定,接受法律的約束,履行法定的義務,服從依法進行的管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維護法律。爭當法律權威的守望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具有良知的護法者。
(2)劃清與西方司法獨立擴展閱讀
法律的作用:
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
矯正作用
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矯正。
預防作用
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
『叄』 我國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與西方司法獨立之區別
1、屬性不同
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概念具有專屬性特徵。就是說,「司法獨立」只屬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專屬性直接決定了對其解釋的排他性,就是除了西方國家固有的解釋,其他解釋都是不能成立的。
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2、表現不同
法律上司法不受其他國家機關(包括總統)和任何政黨的監督和管理;司法權行使時,不受其他任何事物和形勢的牽制和影響;在審判案件中審判權完全獨立,不受任何人指揮和命令的拘束;
我國的司法制度,必須體現「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性質,「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
(3)劃清與西方司法獨立擴展閱讀
司法從來都是與立法和行政緊密相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揭示過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司法是司所立之法,離開立法,何談司法、資本主義立法的階級偏私,決定了司法的階級偏私。因此,在剝削和壓迫制度下,司法的公平正義是不存在的。
那種強調「立法機關對審判的監督通過立法來監督」的觀點,是不符合我國憲法規定的。我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本身依據憲法規定的許可權,有權對司法、審判直接進行監督,司法權不能獨立於立法權而孤立存在。在我國,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是法的形式之一,具有法律性質和效力。行政法規是各級法院司法審判的重要依據,可見司法權也不能獨立於行政權而孤立存在。
『肆』 歷史比較題
中西方各自的特點
一.我國法律重刑法輕民法,西方則比較注重民法的調節功能 中國法產生於夏朝,當時稱為「禹刑」,它最初主要是用來對付異族的反抗,是勝利了的民族強加於失敗者的專橫意志。因此刑罰異常殘暴,表現為奴隸制「五刑」(墨、劓、刖、宮、大辟)。刑在氏族內部是鎮壓的工具,在氏族爭戰中表現為對外誅伐的武力。三代的刑、秦漢的律,乃至唐律和明、清律仍然是刑法典。這說明,中國古代的法律一開始就與權力有緣而與權利無關,法律被看作是束縛和控制人的手段,這種狹隘性排除了法的民事功能,這並不是說它不能調節民事關系,而是說它不能離開國家、離開刑罰來處理民事關系。《唐律疏議》十二篇堪稱中國封建法律的典範,其特點是法律條文以刑為主,民事法律行為和道德行為也做刑事化處理。 而在西方,古希臘、羅馬國家的法是在氏族內部斗爭及其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社會力量相互妥協的結果。古希臘的人們把法看成是一種全社會的調節器,一種確定權利義務的尺度和保障權利的手段。由於法在雅典、羅馬的早期形成過程中代表並等同於國家全部的政治制度,因而法的觀念便與中國截然不同,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比中國的法觀念(以刑為中心)更為豐富和廣泛。它不僅包含具體規則、規范的內容,還擁有正義、平等、道德的含義,像中國古代的「刑」只是它內容中的一個部分,且所佔比例較小。因此,法在西方從來就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特徵。另一方面,雅典和羅馬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正是通過一次次對法的變革來實現的,是社會妥協的結果,法在西方具有了社會進步的杠桿作用,也是歷史本身進步的表現。
二.中 重公法輕私法 西方 公私法分開 中國古代則無公法、私法的劃分,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基本上是公法文化、刑罰文化居於絕對優位,法律在事實上也被認為只具有公法性質。由於國家的宗法倫理性,家族義務也深深滲入到所謂「公法」的領域中。中國古代社會是把本應適用於政治國家的公法用來調整市民社會中的法律關系,比如,官員任職須避父祖名諱,若在職期間父母亡故,法律則規定丁憂,違者均有刑罰。這種家族義務與國家義務的混而不分正好反映出中國古代公、私法不分的傳統。 由於公法、私法不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大異於西方法律文化,其典型特徵是其個人獨立人格之缺失,個人平等自由之不可得,個人的地位,只能存在於家、族等群體與等級之中。法律要求於每一個人的,首先是對於社會(家族、國家)的各種絕對義務,它主要表現為要求與禁忌,同時它又沒有或很少地賦予其權利。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由於公、私法不分,從而法律不能夠也不可能以維護社會成員合法利益,維護其精神安寧,激發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從而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不能以「權利」為本位,它只能朝著遠離現代理性法律文化的軌道發展。 原因 1 政治制度 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君王的「特權」、「專制」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權力的觀念根深蒂固.而權利的觀念單薄 近現代 社會主義 強調公有制 集體主義 西方 封建制度相對短,近代的資本主義更是強調私權利的不可侵犯性 2 思想文化領域 中國的傳統文化 儒家文化 強調 貴賤有別 "君君臣臣夫夫子子"以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 宋代朱熹的呈朱理學更是 "存天理,滅人慾" 西方 資產階級宣揚 自由 平等 天賦人權
三,對法律的信仰程度不同 (一) 法的含義或者說人們對法的感性認識. ,中國人提到法 往往想到的是 刑 罰 是統治者鎮壓人民的工具 所以 我們往往對法"敬而遠之" 我們相信法律能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但現實中發生糾紛時能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的 我們一般不原藉助訴訟 這也就是所謂的"厭訴心理" 而在西方法的觀念便截然不同,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比中國的法觀念(以刑為中心)更為豐富和廣泛。它不僅包含具體規則、規范的內容,還擁有正義、平等、道德的含義 人們相信通過法律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而現實生活中訴訟也相當普遍 甚至會出現好多在我們看來不值得訴訟的訴訟. (二) 司法機構的設置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司法機關由權力機關即人民代表大會產生 對它負責,受它監督.理論上雖然也強調司法獨立.但現實生活中司法受行政干預的現象相當普遍,法官也遠不及西方的法官受人尊重 西方根據三權分立的理論,立法,行政.司法 完全獨立.法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也是備受人們尊重的.
法律的保護性和懲罰性
如前所述,西方古代法律是以保護性為主,而中國古代法律是以懲罰性為主,這與中西的歷史文化差異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民刑不分,而西方明確分開了刑法和民法,注重事前預防和保護,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正正符合了公民對法的法律和社會的要求。因此人民尊重法律,崇拜法律。公民對正義的法律有感恩的精神,因為法律給公民帶來了幸福、和諧的保障,這樣就會形成社會對法律的整體的遵守,使法制的實踐不要再藉助於強制性的力量,而是公民自覺自願的行為。 而中國古代注重事後的懲罰,對公民的違法行為進行懲戒,且多以身體刑為主,民刑不分。而且法律由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來制定。帶有個人色彩,經過國家的不斷更迭,法律也經常隨之變動。所以,中國古代的公民,乃至現代部分公民對法律所抱有的態度仍然是懼怕、懷疑,不相信政府更不相信法律。公民拒絕主動尋求法律的幫助,認為上了法庭必定出現懲罰。這樣給我們的法制對公民的保護就沒有了意義,就會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而站在現代的司法意義上來看,現代人更加註重人權和平等,更加嚮往被保護的法律,希望法律更加的公平、正義。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是每一位公民的願望,只有當實現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的構建和諧社會、法治社會。 關於現代法制建設的建議——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堅持以德治國 法治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意味著法律向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和層次的擴張和滲透,而且意味著法律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知識和技能,是人們用於創造新型社會的重要手段。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一項基礎性工程。美國著名法哲學家和法律史家伯爾曼指出,「確保遵從規則的因素如信任、公正、可靠性的歸屬感,遠比強制力更為重要。法律只在受到信任,並且因而並不要求強力制裁的時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統治者無須處處都仰賴警察。„„總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傳統,這種傳統又植根於一種深切而熱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 還是生活終極目的和意義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現代法律觀念,沒有公民對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圍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實現。而要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就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傳,使人人知法,懂法,樹立正確的法律價值觀,「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從維護社會的秩序、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社會大變動的時期,舊有的各種制度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建立新的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制度有著更為迫切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十分重視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並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為,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 盡管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所謂「說服力」,主要是指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培養和形成古人所說的「羞恥之心」,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成人的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所謂「勸導力」,就是指通過形成廣泛的道德輿論,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增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使人們認識到,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甚至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社會輿論的力量是無形的,卻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夠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重要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和氣質,改變社會的風氣,形成某種道德的氛圍。這種社會輿論,一旦同內心信念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人們就能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有利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伍』 尊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有
尊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
(1)信仰法律。我們應該相信法律,相信法律,樹立倡導法律和信仰法律的堅定理念,增強法律中的信任和認同感。法律必須運作,整個社會必須相信法律。
(2)遵重法律。我們必須採取實際行動來捍衛法律的尊嚴,並保證法律的實施。參與社會活動和個人行為的實施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反法律規范。
(3)服從法律。應當維護法律規定,接受法律,履行法定義務,依法服從,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維護法律。爭當法律權威的守望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具有良知的護法者。
(5)劃清與西方司法獨立擴展閱讀
1、法律的內在說服力是法律權威的內在基礎。
2、法律權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強制力的基礎之上。法律權威的建立主要依靠外部強制力和法律的內部說服力。法律固有的說服力是法律權威的內在基礎,必要的外部強制力是建立法律權威不可或缺的條件。只有當他真正從內心深處承認,信任和信仰法律時,他才能有意識地維護法律的權威。
3、如,老人摔倒無人攙扶、做好事反被誣告甚至見死不救等現象,雖然並不普遍,卻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其實,幫扶弱者、見義勇為,不僅是一種道德訴求,也為我國法律所規定和保護,已經成為具有法律性質的社會行為。
它體現在中國的「殘疾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地方性法律法規等的獎勵和保護條例中。許多地方都是正直勇敢的人。這是法律和促進的做法。在促進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陸』 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嗎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百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里的「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指人民法院行使權力的方式,並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司法獨立。按照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必須接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向產生它的權力機關負責,並向其報告工作。這與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有著本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