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輕朝代
㈠ 論述西周的世輕世重的刑事政策
即,「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主張刑罰的輕重要隨著社會的變化和各地的情形做相應的調整,區別對待。
其理論基礎或者說指導思想是「明德慎罰」.
㈡ 秦朝法律是所有朝代里最嚴的嗎
秦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成文法。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秦國已經建立了一個相當完善的法律。正是始定於商鞅的秦律使原處西陲小國的秦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但秦律的固有弊端也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體現出來。
造成秦朝的速亡的因素有很多,但卻秦律的弊端與秦朝速亡是有必然聯系的。首先,法在發展過程中,其公正權威完全被君權至上所替代。商鞅極力倡導法治,把法作為治國的根本。但事實上,法家所主張的法治,並不是絕對的人人平等的法治。因為作為統治者的君主是超越於法律之上的。法完全跟著君主一個人走。
如果說先秦法家在強調君權至上的同時,還注意到法的公正權威,那麼到秦始皇時期,法卻是以維護君權至上為惟一目的,在秦始皇眼中,「法治」就是「人治」,而「人治」也就是「法治」。完全成了君主實現個人慾望的工具。
商鞅變法的主觀目的是為了使秦國迅速富強,商鞅認為是用法來規范、引導民眾的行為。同時,他認為賞與刑是法治的主要手段,但以刑為主,以賞為輔。刑罰是用來禁止邪惡的,賞賜只能起輔助作用,但是,按照商鞅的邏輯,就是「刑輕」的時候,要再加重刑罰。如此推演,其重刑必然走向極端。
因此,在秦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不僅基本沿用了商鞅變法時頒布的法律,並且,他完全拋棄了商鞅的「以賞為輔」的思想,他不主張「重罰輕賞」,而是主張「專任刑罰」的「重罰不賞」。他認為只有重刑多殺才能統治萬世。法在秦始皇手中,完全成了他「舉錯暴眾」、與民為敵的殘忍而野蠻的統治工具。
其次,刑法嚴苛,廣征徭役,使「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還使社會缺少進行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同時,秦始皇與秦二世兩朝都在進行極為繁重的工程建設,例如,長城等軍事工程、阿房宮的擴建工程、驪山陵墓工程;同時又四齣用兵,近30餘年的戰爭征伐、工程建設,舉國剩餘勞動力基本已經斷絕。人民無法進行基本的農業生產,「獎勵農耕」的法令也成了一紙空文。
在經歷了多年征戰後,人民渴望一個安定的環境進行勞動。但秦朝推行的嚴酷的刑法和廣征徭役的政策,使人民無法進行基本的生產活動。廣大人民長期生活在生存線以下,社會矛盾激化。陳勝吳廣起義就是一個例子,陳吳兩人所在刑徒因為天氣原因不能按時到達指定地方,按秦法是處死。真的是秦法逼民反。因此在陳勝吳廣起義後,曾經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帝國便迅速土崩瓦解了。
㈢ 古代死刑條款最少的是哪個朝代
古人也有好生之德, 古代死刑條款最少的竟然是元朝!
炮烙
從上述統計可以看出,自北魏以後,中國的死刑數量雖然增減反復,但大趨勢在減少。中國歷史上死刑最少的時期,竟然是執政者文明程度相對較低的元朝。
中國古代不僅死刑條款多,連行刑方式也特別多,商朝著名的炮烙和蠆盆之邢。據《周禮·秋官》所記,司法已比商朝文明得多的周朝還有腰斬、肢解等恐怖刑罰。到了後世,還有凌遲、剝皮揎草,但一般能享受這種待遇的是特別少的。
減少死刑是中國司法文明進步的表現,「慎刑」思想也一直存在於中國各個歷代時期。遠在上古夏代,就出現了「慎殺」思想。到了東漢時期更是用「流刑」即徒邊充軍替代死刑。清代的時候皇帝如果要判人斬立決的時候要點燭、素服,大臣們還要求情三次。
㈣ 古代刑罰之一打屁股,究竟是誰提出來的
打屁股這個想法是由唐太宗想出來的,但是源頭是是隋唐時期就有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社會是由很多刑罰的,都是朝廷發明出來用來懲罰那些犯人的。在比較早地朝代,懲罰的方式還沒有那麼多,主要就是死刑和其他一些不是很嚴重的刑罰。後來由皇帝覺得死刑太殘忍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呢,就想到一些刑罰來代替。早在隋唐時期,就發明了五刑來代替一些本應該死刑的案例。五刑即為死、流、徒、杖、笞。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打屁股的由來了,但是看到電視上那些公堂上打屁股好像還是特別用力,直接就可以把人打暈。至於現代早就沒有了什麼打屁股的刑罰,都是用來游戲的懲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