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司法審判
⑴ 關於對憲法司法化的看法和理解
這個問題由我來答,先列一個題綱:
前言: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公民因憲法使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受到侵害而產生的糾紛大量涌現,所以把憲法引入司法程序,使之直接成為法院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據,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憲法的意義。憲法,它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我國,憲法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人民的幸福和安寧、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但是,在新中國成立的60年期間,我們還未曾有過處理違憲案件的實際經驗,所以憲法在中國的法律適用過程中就面臨著十分尷尬的處境:一方面它是法律體系中的根本大法,另一方面它的很大部分內容在司法實踐中被長期「虛置」,沒有產生實際的法律效力,因此憲法司法化必須引起應該有的重視。
2、所謂憲法司法化的概念。就是法院可以像運用其他法律法規一樣運用憲法條文來作為裁判案件的依據,解決糾紛。
長期以來,中國憲法除了發揮政治宣言等功能外,在社會生活、法律實踐中很難找出因違反憲法而直接定罪量刑的案例(齊玉苓案除外)。但憲法首先是法,法律應該能被實施,因此憲法應當從神壇走向世俗,融入百姓生活,為民所用。
3、原因:第一,體制問題,我國最高法院無權對憲法進行解釋。第二,我國憲法至上權威地位的觀念沒有樹立起來。憲法適用狀況與一個國家的民主法制完善程度、憲法傳統和民眾的憲法觀念有很大的關系。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國人治傳統根深蒂固,憲法法治觀念淡薄,也因為憲法沒有在司法實踐中得到運用,所以無論公民還是國家的行政、司法、立法機關,都沒有在心中樹立起憲法權威至上的觀念,從而也無法進一步形成憲法可以被律師用來打官司,可以被法院援引作為判案的根據,可以被公民直接引用為自己冤案提起上訴或是申訴的觀念。第三,司法獨立程度不高和法官素質相對較低,給憲法適用帶來了操作上的困難。一方面,法官不能在審判中處於相對獨立地位,法官受到憲法和法律之外的諸多因素影響和干擾,這樣導致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原則難以貫徹;另一方面法官在審判中傾向於保守,不敢革新和突破,也不敢突破適用的「禁區」,造成了憲法在司法上很少直接適用這個既定事實。
4、解決途徑:應當採取各種形式進一步深入宣傳和學習憲法,使憲法觀念和基本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教育廣大公民自覺遵守憲法和維護憲法權威;
為進一步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當前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特別是與各國在經濟貿易的密切聯系,需繼續加強相關立法,切實保障憲法規定的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履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要使行政機關嚴格執行憲法和法律,司法機關切實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能,為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而努力奮斗。
以上是基本概況,應該通俗易懂,你是大一學生,可參考具體憲法內容,予以增刪。特別是查一下山東省齊玉苓案,結合案例進行說明和闡述。
希望能幫到你。
⑵ 司法審判機關應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
司法審判機關應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
1. 司法的泛政治化傾向符合公正司法的理念嗎?在國家權力結構安排中,法院是一個獨立的機構,它所具有的獨立審判職能,是與其他國家權力機關職能相區別的根本標志,也反映了其超越於黨派、團體利益之上的特質。因此,從本質上說,法院不應成為為政治利益服務的工具,它應當只服從憲法、法律,只追求公平和正義。在共產黨為惟一執政黨的體制下,由於黨的利益、政策已通過憲法、法律得到體現,法院也只應依憲法、法律行事。如果法院只臣服於黨的某一級組織或某級領導人,不但會損害黨的整體利益,而且會導致嚴重的司法不公。歷史上發生在眾多共產黨官員和群眾身上的冤假錯案,不就是司法不獨立而鑄就的可悲後果嗎?因此,法院的天職是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而不是去完成某一階段特定的政治任務。長期以來,法院司法的泛政治化傾向,一方面表現在過於緊跟形勢,忽視司法審判本身的職能和規律;另一方面表現在將正確行使審判權與黨和國家的政策目標人為對立起來,比如,認為以共同訴訟形式受理證券市場投資者的訴訟案件,就必然影響社會穩定。實質上,與其說法院高級官員擔心影響社會穩定,毋寧說是擔心沒有能力審判好這類案件會影響他們自己頭上的」烏紗帽」。經驗證明,如果不祛除司法的泛政治化傾向,公正司法的理念追求就只能是一句動聽的空話。
2. 法院可以將當事人的訴求拒之門外嗎?從法律層面講,法院的審判權是憲法所賦予的,民事糾紛案件的受理與審理,須嚴格遵循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因此,只要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四項起訴條件,法院就必須受理。法院沒有任何權力,以任何借口(包括所謂」受目前的立法及司法條件的局限」)拒絕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主體提起的民事權益爭議案件。從審判權產生的自然屬性來講,法院審判權源於社會公眾和組織的契約安排,該契約賦予審判機關管理所有權益爭議案件的職能,法院只能履行這一職能而無權違約推諉。再從審判機關的性質來看,由於作為納稅義務人的社會成員的供養,法院的審判活動具有公共商品性質,它應當平等地向所有有需求的社會成員提供優質公正的審判服務。
3.法院對民事糾紛案件的類型可以選擇嗎?在民事審判領域,只要屬於民事權益爭議的案件,法院就應當以民事案件立案和審理。民事糾紛案件的類型多種多樣,千差萬別,並不斷發展變化,在此情況下,法院不能以司法條件不成熟為由,按自己的主觀意志對民事案件進行類型化區分以後,選擇一些類型受理,而排斥另一些類型於法院大門之外。在證券民事糾紛領域,最高法院只選擇受理虛假陳述糾紛案件,而排斥受理內幕交易糾紛案件、操縱市場糾紛案件,這是毫無道理的。這樣做不但與法院為社會成員提供民事審判服務的職能相悖,而且也不能公平、公正地對投資者利益提供司法保護。投資者在受內幕交易、操縱行為損害的情況下,不能得到司法救濟。對被告而言,其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不能得到民事制裁,從而降低了違法成本。
4.行政前置程序是受理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嗎?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將證監會等行政機構對被告的行政處罰決定,法院對被告的刑事裁判文書作為受理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的前置程序。盡管這一做法的最大好處是為原告提供了免於對被告侵權行為進行事實舉證的義務,但總體上看弊大於利。司法權的行使竟然要建立在行政權的基礎上,社會成員的民事訴權竟然要以行政權為前提,這既是對司法獨立的損害,也是對司法地位的貶低,更是對社會成員私人訴權的剝奪。在中國的現代化法制建設已逾20多年,並已成為WTO成員國的今天,竟然毫無遮掩地將這種類似以前法院內部掌握的」先刑後民」違背常識和法理的政策予以司法文件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
5.法院內部對案件的決策可以超越法律規定嗎?我們經常批評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現象,認為這是對法律尊嚴的褻瀆。殊不知在掌握法律准繩的法院,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現象也非常嚴重。下級法院可以以未接到上級法院指示為借口,拒不受理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條件的案件;受理案件以後可以不按法定期限、法定訴訟形式立案和審理,甚至為了將案件拒之門外而通過文字游戲曲解法律條文;高一級的法院可以逾越法律的規定指示下一級法院不受理和審理案件;個別領導的一句口頭表態,就可以使符合共同訴訟條件的案件分拆為單個訴訟或不超過10人一組這樣嚴重浪費司法資源、加大訴訟成本的低效率訴訟。基於體制弊病的原因,我們有時對社會輿論指責司法不公還對法院深表同情,但法院內部這些不依法履行職能的行為已到了應該引起警醒並加以改革的時候了。
三、轉變觀念:法院應積極保護私人利益
受大陸法系成文法典固有思維模式的影響,中國的法官習慣於在成文法的框架內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這本身也是成文法的特點與長處。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往往會突破原有法律設定的規范,要求法官對法律進行擴張運用或在法律原則允許的范圍內以司法解釋、批復或判決的形式創制新」法」。在這方面,法官的主觀努力顯然不足,其思維仍然停留在西方20世紀以前曾流行過的」概念法學」階段。概念法學認為:成文法典為人們的社會關系提供了普遍的結構,足以解決所有的糾紛,法官」只不過是宣布法律條文的喉舌」(孟德斯鳩語),只需依據一定的邏輯推理,就可以從由概念構成的現有法律條文中作出正確的判決,而無需求助法律之外的東西,更不需要考慮法律的目的、公平正義的理念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在當代社會,概念法學的立論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法律的不完備性是永恆的。這就決定了現代的職業法官僅僅依靠對現有法律條文的詮釋、運用進行判案已經不足。法律和司法必須平衡利益關系,保護社會和個人的利益。從一定意義上說,法律就是平衡和保護利益的科學。利益法學派的代表人物赫克(Heck)認為:法官僅僅依靠邏輯結構不能令人滿意地處理生活的需要,法律必須保護利益,平衡利益。德國法學家耶林在論述」法的目的」時指出:權利的基礎是利益,法律的目的是平衡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實現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的結合,建立個人和社會的和諧關系。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中,習慣於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並往往將個人利益斥之為」私利」(貶義),經常壓制、排斥、漠視個人利益。另一方面,誤將機構利益、團體利益、黨派利益、官僚機構利益等同於社會利益、公共利益或國家利益,因此,當個人利益與它們發生沖突時,往往保護後者而犧牲前者。在一些權益糾紛案件中,我們經常聽到損害儲戶利益的銀行,損害股民利益的證券經紀商,損害購房者利益的開發商……振振有詞地標榜自己的」國有」身份,要求司法機關不要將」國有」利益判給受害個人。在證券投資者民事賠償機制建立的過程中,不少人(甚至不乏證券監管機構和法院的人)力主應考慮從事證券欺詐的上市公司的承受能力,實質上就是上述觀點的反映。這些觀點完全忽視了私人權利是整個社會權利結構的基礎。一個不尊重、不保護私人權利的社會,不但沒有公平、公正、自由可言,而且潛伏著巨大的不穩定危機。在現代中國社會,法律既不應當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也不應當是強勢團體壓制弱勢群體的工具。公正司法,意味著法院應平衡社會利益,並特別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當個人權利受到侵犯時,法院的大門永遠向受害者敞開。法院是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直接關繫到社會成員對司法制度、國家憲政制度的信心。不但政府要認真對待個人權利,法院也必須認真對待個人權利,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德沃金(R.Dworkin)所說:法院在處理案件,尤其是憲法案件和棘手案件時,應根據公認的道德原則作出保護個人權利的決定。為了公正、有效地保護私人利益,平衡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法院需要在轉變不合適宜的若干價值觀的基礎上,積極改革司法體制,改革訴訟機制,堅持司法的獨立性,提高司法的效率性,增強法官受理、審理案件的主觀能動性。面對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和急劇變化的社會關系,法院應秉承公正司法的理念積極跟進,為社會成員提供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
⑶ 2014法庭庭審觀後感2000字
法庭庭審觀後感
就像龐德曾經說過那樣完全只對法律本身的邏輯進行研究是毫無意義可言的一樣,我們在學習法律的時候除了認真研究理論知識,還應當注重對於法律的實踐,通過觀看此次法庭審判,讓我感受到了法庭的庄嚴和肅穆與作為一個法律人應有的職業素養和一個法律人肩負的責任。
為加強對民事訴訟程序的掌握,遂觀看了此次的民事訴訟法庭。參加完法庭後了解了民訴程序的大體流程,對案件的印象更加深刻,從這次法庭中,我也切實的明白了法庭的審判程序,讓書本上的間接印象轉換成了直觀印象,這對於我的專業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同時,從此次實踐中我也認識到了證據的重要性。
故有以下感想:模擬法庭中的法庭審判程序分成了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審判四個階段。本次法庭開庭時,書記員先查點當事人及其訴訟參加人的到庭情況並請入席,隨後宣讀審判紀律。接著全體起立,請審判長、人民陪審員入庭,坐下後,帶被告入庭,由審判長宣布開庭。開庭前書記員也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案情,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整個案件。書記員宣讀法庭程序後,法官和審判員相繼入庭以及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等。
法庭調查階段,由公訴人宣讀起訴書,控訴被告人的罪行,要求法院予以公平公正的刑罰。對於公訴人起訴的犯罪事實被告人有異議,表現出好的反對態度。接下來由公訴人當庭舉證,證據確實不真實並不具有關聯性,被告人及辯護人都有異議。公證人一一舉證完畢之後,被告人並無新的證據要提交法庭,法庭調查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當事人陳述;二是舉證和質證。在這個法庭中,當事人雙方 通過舉證、質證,力求為自己的當事人爭取更大的權利。這個階段是最能體現辯護雙方的法律知識儲備及觀察力,作為一名律師要先會聽,才知道怎麼辯。進入下一個階段,即法庭辯論階段。首先也是由公訴人發表意見。被告人自行辯護,辯護人發表意見,公訴人再進行答辯。法庭辯論階段,法庭辯論是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在合議庭的主持下,根據法庭調查階段查明的事實和證據,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相互進行言詞辯駁的訴訟活動。這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案件評議和宣告判決,這是開庭審理的最後階段,是合議庭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依照法律和政策,分清是非,明確責任,做出判決並宣告判決結果,從而解決當事人之間民事爭議的階段。此階段,由被告人就本案的事實、證據、罪行有無及輕重,對犯罪的認識及對定罪量刑方面的要求作簡要的發言。最後經審判員對事實進行認定,鑒於控辯雙方相應意見,予以調解。到此,這個案件就這樣完結了。
程序法不同於實體法,因此民事訴訟程序的法庭的側重點也在於弄清整個程序,通過這次法庭,了解了民訴程序的實際操作,用法庭的形式把枯燥的程序法學習生動形象化,讓我們在練習中學習,記憶。
其中在這次法庭審判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官與律師。眾所周知由於司法活動的特殊性,法官在司法審判中應當忠實地體現國家在處理社會沖突中的特殊的角色職能,這種角色職能要求法官應在「第三方」的角色定位上,在糾紛雙方當事人之間恪守中立,並始終在糾紛解決過程中保持中立,平等對待雙方當事人。因此,法官的職責在於居中裁判,使一切社會成員都有權利得到與他人相同的法律對待,真正做到同事同處、同過同裁、同罪同罰,以實現最終的司法公正。
作為一個法官,我認為衡量其是否完成了司法公正的使命的標準是看他是否嚴格按照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來處理各種案件,而法官要想完成司法公正的使命,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素質,所以我要認真學習,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通過觀看此案的審理,我也深感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重要意義,它不但提高了司法的公信力,彰顯司法的進步,同時體會到只有當法院審判工作的透明度不斷提高,審判結果才能更加公正、公開、公平,才能收到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豐收。
今天的社會是法律統治的世界,是法治社會。社會發展的規律已經昭示:一個國家在治理社會時,必須把法律奉為治國之法寶或自由的保障,崇法必須也必將會成為國家或公民的一種精神和信念;沒有這樣的信仰,依法治國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所謂崇法,就是要有一種捍衛正義和公平的精神,具備一種為國家、為社會、為當事人盡心辦事、全力負責的信念,崇尚法律、相信法律、敬重法律。故擁有崇尚法律的精神和信念是法官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
其次,作為一個法律工作者,優良的法律職業能力和專業適應能力也是必備的素質。專業知識是從事法律工作的起碼要求,是職業能力的基礎,在具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後,所需要做的便是把這知識融入實踐中,法律實踐經驗是一個人理解案件事實真相、掌握案件事實的實質以及找到解決糾紛的合理方式的必要條件。
而對於律師來說,就需要更多的知識補充,專業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因此我要走的征程才剛剛開始。另外,我覺得作為一個律師,辯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只有擁有好的辯才,才能把自己的想法、邏輯與思路傳達給法官,讓法官明白自己的想法,從而為己方證據更大的勝局。另外,擁有好的辯才我認為還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讓自己在法庭上更加才思敏捷,有利於自己的發揮。當然,律師還要培養自己的調取證據、分析證據和運用證據的能力,在法庭審判中,證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律師要從各方面去調查取證,並通過法律分析和邏輯分析充分運用證據,盡量避免、減少不利證據的負面影響,強調有利證據的正面作用,來促使案件審理向有利於委託人的方向努力。
我一直的夢想是加入這個職業群體,但此時不得不說有些茫然和無所適從,這可能也是自己必須要經歷和面對的,這是我職業的必修課。因為你要記住:律師不僅要幫當事人打贏官司,而且還要贏的漂亮、精彩!即使這個高度離現在的自己還非常的遙遠,但你應該時刻准備迎戰這一光輝的頂點!這是一次情、理、法相結合的庭審,庭審中充分體現了公平和正義。
從這次觀看法庭審理中,我也了解到了我與一個職業法律人之間的差距,這更激勵了我努力學習的信念,我會朝著一個職業法律人的目標而努力。爭取在實踐中來完善我的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法律知識,來保障社會的法律秩序能更加地公平公正,讓人們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護!
⑷ 司法審判的定義
司法審判:司法審虧含判是司法機關根據現有法律對客觀事實進行審判。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司法審判的...
2.
民意:廣義的講,是指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意空空鋒願;狹義上說,是老百姓想要的。
3.
你們要辯論的應該是司法審判是否真實代表民意吧?簡單的說兩者間的關系:
司法審判的依據是法律條文,法律的淵源主要是憲法斗晌,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
查看更多
⑸ 為什麼說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司法這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定就難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