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發布時間: 2025-02-04 10:02:38

『壹』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一是某一次案件的審判結果是否公正,二是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是否代表公正。不管是從何種定義來看,網路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都是弊大於利。
首先,司法之所以能夠公正就在他的獨立性,難為外物左右。法律並不是完善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當中進行改善和修正。但是,法律作為大多數人意見的集合體,符合絕大多數人關於公平正義的判斷標准。
我們維護的所謂的司法公正,一是讓絕大多數人在某一次案件審判的結果中感受到公正,這是嚴格執行法律就可以獲得的效果;二是維持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的公正形象,這個形象的建立,除了保證每一次審判結果的公正之外,還需要司法的獨立和公開。比如三權分立使得權利之間互相制衡,從而建立起人民對於司法公正的信賴和信心,而司法過程透明公開,也能有效的杜絕權利的腐敗,堵上造謠者的嘴。
法律的完善過程是對原有規定的變革。凡變革必有流血者,足夠慘淡才足夠觸目驚心,才能使社會為之顫動。遲到的是正義不是正義,微小的聲音也算不上力量,你必須要有很大的、足夠蓋過一切的聲音,這,才是力量。
其次,輿論是民意的基礎,而網路輿論卻不一定是。首先網路輿論具有主體廣泛性和匿名性,這就導致信息海量且容易滋生流言謠言,產生更多不理智的無效言論,更容易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被有心人操縱利用,也使得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權威和領袖的優勢減弱。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網路暴力之所以形成,往往因為對於事件本身關鍵點的關注被弱化而劍走偏鋒,轉為無法推動事件解決的人身攻擊。比如在於歡案的審判中,近一半的網路輿論的重點都在於不理智地抨擊案件法官,而忽略了案件的關鍵其實在於涉案民警的是否存在玩忽職守以及防衛是否過當導致量刑是否准確。
最後,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在短期內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弊卻是一定存在並且影響深遠的。有部分案件在輿論的推動下進行了更符合民意的審判,比如蘇格拉底之死,比如鄧玉嬌殺人獲無罪釋放。但是,這里的民意到底是暴民的集合、還是更貼近法律本意的提醒?我們不得而知。
同時,正是對這些案件的大肆宣傳使得民眾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不是找民警而是找微博,一旦輿論高於司法的印象形成,司法的公信力何在?失去公信力的司法又談何公正?
這個社會有思辨者,但是不思考的拿來主義更是泛濫。試想一下,這些偏激的觀點一旦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我們還如何相信司法公正?
綜上所述,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貳』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文檔

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

近幾年,隨著我國傳媒技術的提高,傳媒手段的多元化,社會輿論對司法的監督在我國的司法監督體制中的地位日趨上升。正本清源,社會輿論是社會中相當數量的人對於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態度和信念的集合體。司法公正的基本內容是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堅持正當平等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

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司法審判的積極影響,即促進司法獨立與司法公正;另一方面過度的輿論監督會干擾司法獨立,錯誤的輿論會妨礙司法公正。

今天我們判斷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究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應該看社會輿論對司法過程、司法體制和司法精神的建立完善究竟起到長效性的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

我方認為,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理由有三。

1、社會輿論的監督對司法公正起促進作用,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適當監督,使司法在公眾的監督下進行,使其司法過程公開透明,促進司法過程的合理化以及司法體制的完善。而司法機關以及司法工作人員在輿論的影響下會產生一種心理壓力,從而使司法人員依法辦事,對司法腐敗能有效抑制,促進司法過程的公正化發展。

2、社會輿論是現階段下最有效的權力制衡手段。平民與權力階層的沖突能夠促進司法獨立。在社會環境中,尤其是大陸法系下,往往存在行政權力干預司法的現象,影響司法人員和司法結果。平民掌握話語權,通過社會輿論聚集成強大的社會力量,能夠與權力階層進行博弈,與權力階層所存在的沖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權力的不正當使用,起到一種平衡的作用。

3、社會輿論能夠促進司法精神和法治社會的建立完善。從長遠來看,隨著司法獨立的日趨成熟,司法體制日趨完善,也不需要輿論的力量來平衡會妨礙司法公正的力量,這時社會輿論對具體的案件影響減小,在此過程中,社會輿論在法治社會的形成和尊重法律風氣的普及上,起到重要作用。民眾通過關注司法,提升民眾本身的主人翁意識和法制意識,促進司法人員在長期監督下堅持司法公正的行為方式,公平、公正、公開的司法精神得以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對司法體制的長遠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

反駁:

【社會輿論影響判罰】

1、證明最後的判罰結果確實是不公正的。【如果不是具有損害性的結果,可以說民眾是監督作用,促進結果的公正化】

您方說 …… ,那我方也可以說最終的結果是公正的,社會輿論發揮了監督作用達到了結果公正。所以這樣論證沒意義

2、證明最後不好的結果是社會輿論導致的,而不是司法人員的判罰不當,不是司法體制的不完善導致的。

【主動權在法官手裡,綜合的結果;一類較為輕松的作出判決,二類人情和法理的劇烈沖突,社會對法理人情的大討論,是的結果更加公正】

『叄』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1、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影響
(1)監督司法運行,預防司法腐敗:網路輿論影響的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很多腐敗案件往往都在媒體的曝光下進入民眾視野,經過網路輿論傳播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從而起到打擊犯罪腐敗的目的。
(2)提高司法隊伍的業務能力:公民享有輿論監督的權利,與此同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也必須接受社會及網路輿論的監督,新聞媒體報道的強度越來越大,案件的跟進和報導無形之中將司法活動放置在「陽光」下進行。
(3)不斷更新和完善法律法規,推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網路輿論一般都是網路媒體及網民對社會上熱點案件的討論,進而發宏薯現現行法律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過一些部門法的修改、最高院相關司法解釋的出台從而對法律進行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步代。
2、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消極影響
(1)監管不當會造成謠言四起,違背「以事實為依據」原則:當今社會,新聞媒體報道魚龍混雜,大量謠言不絕於耳,混淆視聽,事情的真相往往難以辨別,一些錯誤的輿論不免會對司法機關形成一定的誤導,導致錯誤的判斷,從而違背「以事實為依據」的司法原則。
(2)規制不力會造成道德綁架,違背「以法律為准繩」原則:網路媒體、新聞報道往往在法院最終判決前就對案件進行個人片面的價值判斷的報道,公眾畢竟不是專門從事法律的工作者,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評判標准往往是道德而非法律,具有很強的情緒性和隨意性。
(3)不實的網路奧論會導致可法機關權威性和獨立性受到挑戰,影響司法公正:輿論不是真相,網民素質參差不齊,教育程度高低不平,案件一味地受制於網路輿論,會造成民眾對司法機關不信任,公信力降低,導致司法機關權威性的缺失。獨立性是司法最重要的品格,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而在網路輿論肆意泛濫的大環境下,司法的獨立性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道德綁架、連論審判,帶給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巨大的社會壓力和輿論干擾,造成法官很難根據相關事實和法律依據作出裁判。
司法公正的特性:
1、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包括兩個方面,即主體合法與程序合法。主體合法:專業化、職業化的定位;需要對訴訟參與人的身份進行謹慎的認定,方可允許進入司法程序,程序合法:嚴格遵守程序的規定
2、司法人員的中立性:司法人員的中立性包括兩個方面:
(1)法官與雙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離;
(2)司法人員的情感自控性,應避免先入為主的判斷
3、司法活動的公開性:司法公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標志和保障在我國是指審判公開和檢務公開;
4、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包括兩個方面:
(1)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
(2)法院平等地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行使。
5、司法程序的參與性:程序參與性又稱為「獲得法庭審判機會」,指的是那些利益或權利可能會受到民事裁判或訴訟結局直接影響的人應當有充分的機會富有意義地參與訴訟的過程,並對裁判結果的形成發揮其有效的影響和作用;
6、司法結果的正確性:司法結果的正確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核實證據和認定事實要正確;適用法律要正確;
綜上所述,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褲敬刑事訴訟法》第五條
【人民法院蔽純者、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依靠群眾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平等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肆』 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是利還是弊

總體來講是弊大於利,畢竟法官會有獨立的判斷,而不能被輿論所左右,這個西版方國權家是非常忌諱的,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畢竟中國人的法律素養太低了,我們喜歡干預法院的審判,往往是輿論擔任法官,最終影響了判決結果,所謂了民憤極大之類 的玩意兒

『伍』 輿論可以影響司法么

法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會,依法審判,摒棄輿論審判。互聯網上經常有一些為犯罪嫌疑人開脫,或提前「定罪」的現象,有的甚至輿論一邊倒,來勢洶洶。這種試圖以「輿論審判」來影響甚至左右司法審判的現象,引起了人們對於「輿論審判」和司法審判關系的深思。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於實現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動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武器越銳利,用起來就越要當心。輿論表達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難免產生一些消極的東西,這些消極的東西如果影響了司法人員對案件的正確判斷,就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用法律的尺度,認真負責謹慎地發表自己對某一案件的看法,這是公民的權利,而任何背離法律准繩的聲音,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損害法律的尊嚴。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決定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或者案件當事人一致同意相關民事爭議在行政訴訟中一並解決,人民法院准許的,由受理行政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人民法院經審查發現行政案件已經超過起訴期限,民事案件尚未立案的,告知當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民事案件已經立案的,由原審判組織繼續審理。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發現民事爭議為解決行政爭議的基礎,當事人沒有請求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依法申請一並解決民事爭議。當事人就民事爭議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並已立案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行政訴訟的審理。民事爭議處理期間不計算在行政訴訟審理期限內。

『陸』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法律分析:判斷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大還是消極作用大,其關鍵在於網路輿論能否在司法執行的過程中提供理性的參考與監督,使其更加公正。顯而易見,網路輿論沒有這個功能。由於網路謠言的大量存在、網民強烈的主觀性和情緒偏向,網路輿論常常表現出一種顯然的非理性。網路輿論中確實存在小部分的理性,但因為大多數網民對法律的不了解,這個理性的標準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不理性的網路輿論只能帶來類似於「群體極化」和」多數暴政」的」輿論審判」只有理性的監督才是監督,不理性的監督只能稱為干擾甚至破壞。網路輿論不僅不能給予司法活動理性的參考和監督,反而會破壞司法獨立與司法權威。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臨聘人員適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04 12:46:29 瀏覽:281
銀行放貸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12:02:27 瀏覽:172
出售非賣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1:24:23 瀏覽:189
公司頒布規章制度後的結束語 發布:2025-02-04 10:37:18 瀏覽:907
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0:37:10 瀏覽:358
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確定 發布:2025-02-04 10:35:44 瀏覽:605
招募刑辯法律援助律師 發布:2025-02-04 10:08:03 瀏覽:559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發布:2025-02-04 10:02:38 瀏覽:631
2016年訴訟法收費標准 發布:2025-02-04 09:55:14 瀏覽:841
商法之商 發布:2025-02-04 09:23:02 瀏覽: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