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終審權
Ⅰ 簡述中國法律的淵源
法律的淵源(法律形式):指那些來源不同(制定法與非制定法、立法機關制定與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義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現形式。當代中國法律淵源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憲法
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特別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高的法律淵源。憲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基本規范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是其它附屬的憲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籍法、國旗法、國徽法、保護公民權利法及其他憲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
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談戚棗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法)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3、最高行政機關的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行政法規是仔寬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大的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4、地方國家機關的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地方性法規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就地方性事務以及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需要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
5、規章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稱規章。內容限於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的規定,以及相關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適用范圍是該民族自治地方。
7、特別行政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同中央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但特別行政區享有一般地方所沒有的高度自治權,包括依據全國人大制定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權。特別行政區的各類法的形式,是我國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國法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8、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
國際條約指我國與外國締結、參加、簽訂、加入、承認的雙邊、多邊的條約、協定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國際條約的名稱,除條約外還有公約、協議、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這些文件的內容除我國在締結時宣布持保留意見不受其約束的以外,都與國內法具有一樣的約束力,所以也是我國法的淵源。行政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間簽訂的有關政治、經濟、貿易、法律、文件和軍事等方面內容的協議。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國家名義簽訂,後者以政府名義簽訂。註:我們國家和政府一旦與外國或外國政府簽訂了條約或協定,所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對國內的機關、組織和公民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
9、非正式法律淵源類別
(一)判例含拆
所謂判例,是指那些事先存在的、可能構成法官審理案件依據的判決範例。
(二)習慣
習慣與法律一樣,都是人們在社會中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
(三)法理
所謂法理,是指普遍的正義觀念與要求。
Ⅱ 一審、二審、三審、終審都是怎麼回事
沒有三審。
1、一審是指法院對案件的最初一級審判。一審的程序可以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兩種。在中國,普通的第一審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但是性質較嚴重、問題較復雜、影響較廣大的第一審案件,按其不同程度,分別由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就是終審。
2、二審又稱上訴審程序,是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上訴人的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
3、終審是法院對案件的最後一級審判。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二審案件,或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都是終審,當事人不能再上訴。
(2)刑法終審權擴展閱讀
我國兩審終審制的現狀:
第一,基層法院本身的法官素質結構的組成不合理,還要承擔大部分的案件審判,難以符合現代審判的精神。例如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案件: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認為由本院審理的案件。也就是說,我國四級法院均有權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是通常由基層法院來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大部分上訴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使到當事人的正義需求的具有程序局限性。
Ⅲ 我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有哪些
高度自治權即指香港、澳門擁有高度的自治權,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什麼叫高度自治?
特別行政權高度自治權的內容
特別行政權的高度自治權是特別行政區獨特法律地位的體現。具體如下:
①行政管理權,凡屬於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內的行政事務,均由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管理或處理。
②立法權,除了有關外交、國防和其它按基本法規定不屬於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的法律,特別行政區不能自行制定外,其餘所有民事的、刑事的、商事的和訴訟程序方面的法律都可以制定。特別行政區制定的法律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但備案不影響該法律的生效。對於不符合憲法和基本法的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可將法律發回,既不修改,也不撤銷,由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決定。
③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各級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干涉;終審權屬於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特別行政區各級法院在行使審判權時,應繼續保持港澳原有法律制度和原則對法院審判權所作的限制。它們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無管轄權。
高度自治權的介紹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區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規定,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區行使自治權。特別行政區和民族自治區在國家行政區域設置中都屬於省級,但兩者的自治權是有區別的。相同點:特別行政區和民族自治區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區域,所以它們所享有的自治權都是一種地方權力。不同點:(1)實行的社會制度不同。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經濟上實行私有制,政治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民族自治區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經濟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政治上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許可權的范圍和程度不同。特別行政區所享有的一些權力是民族自治區所沒有的,例如,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自行處理某些涉外事務等。有些權力雖然民族自治區也享有,但自治程度沒有特別行政區那麼高。具體地說,在立法權方面:民族自治區雖然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但不能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等基本法律;而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權大、范圍廣泛,可以制定包括刑法。
Ⅳ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
刑法抄,是國家的基本法律襲之一,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的總稱。具體說來,就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根據本階級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對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的總和。
我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個。
1.罪刑法定原則。《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刑法》第4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是憲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刑法上的具體體現。
3.罪刑相適應原則。《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