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論民法的精神

論民法的精神

發布時間: 2025-02-09 08:24:31

A. 怎麼理解民法的精神

民法之精神在於保護私權,在於尊重平等,在於契約精神,在於意思自治,在於對彼此民事權利(Private right)的容忍。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間及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經濟法的區別

兩者調整范圍不同,有重合但有區別。經濟法調整以生產經營管理為中心所發生的經濟關系,民法調整以交換為中心所發生的財產關系,經濟法調整縱向的經濟關系與一定范圍的橫向的經濟關系,還調整經濟組織內部一些重要經濟關系。

民法則不調整縱向的經濟管理關系,也不調整經濟組織內部關系,經濟法不調整民法中的平等的人身關系。

主體構成不同,民法中的主體分自然人與法人兩類,經濟法主體體系包括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和內部組織。

主旨思想不同,民法是「個體權利本位」,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

調整手段不完全相同,民法主要採取民事手段,經濟法除了採取民事手段,還運用行政手段,刑事手段,實行綜合調整。

B. 民法典的立法精神

法律分析: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是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預,充分尊重民事主體的意思自治。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C. 如何認識《民法總則》的時代精神與中國特色

您好!具體反應在很多方面。
首先從歷史角度來看,成文法的法律傳統里,專一個國家屬常通過編纂民法典的方式表達國家和民族對基本問題的看法。基本的問題包括比如對人的定位和表達對人期待的問題,人和人之間、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超國家形勢、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看法問題。在《民法總則》里,就國家、民族對一些基本問題所表達的看法,體現了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也體現出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民法總則》第九條就確立了這樣的基本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媒體所講的綠色原則。表達了中國人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D. 民法典的時代精神

法律分析:

民法典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回應數字科技、適應疫情防控新需求等方面的規定,展現了新時代民法典的時代特色。通觀民法典的整體框架及具體內容,民法典較為完整地引領了良法善治的治理邏輯及精神實質,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治國重器,也是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保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E. 《民法總則》的精神與理性有哪些

您好,民法總則的精神和理性包括:
1、《民法總則》第三條,將權利神聖不可侵犯作為民法基本原則。
在全球范圍內幾十部民法典中,還沒有如此規定。甚至很多國家沒有規定民法的基本原則。我國歷來在立法實踐中有確立基本原則的傳統。基本原則是一種強烈的價值宣示,是對社會公眾法律與道德的雙重教化。在本次立法審議中,曾經在草案中將「權利不可侵犯」放在了第五章民事權利中,但是,不少人大代表提出,既然說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是人民自由神聖的聖經」,在《民法總則》第三條,出現了「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2、《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民法總則》的規定是對物權法規定的總領性的進步。不止民事主體的物權,所有的財產權都受法律保護。
3、《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七條,民事責任優先的規定。
在2009年《侵權責任法》中即規定的侵權責任優先原則,我國司法似乎有這樣一個傳統,那就是,民事責任很容易被掩蓋在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公法責任之中,甚至是可能被吞沒。長期以來,民事責任是沒有優先地位的。這對於公民權利的保護無疑不利。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了,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責任獲得了獨立性與優先性的確認。在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我們的民事權利將會優先得到保護,然後再去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這項對於保護受害人的切身利益的舉措是跨越性的。
4、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正常化。
國際人權保護運動的一大環節即在於,得讓未成年、成年人被監護人自我決定。讓他們盡可能的融入社會。盡管《民法通則》對於被監護人有著種種關愛,但沒有像《民法總則》那樣從監護人的確定,到監護人職責的大篇幅規定,都體現了《民法總則》對於實現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即使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以書面的形式,先行確定在自己喪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的監護人。《民法總則》第三十一條第二款有這樣的表述:「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民法總則》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於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F. 《民法總則》的精神與理性有哪些

您好,民法總則的精神和理性包括:
1、《民法總則》第三條,將權利神聖不可侵犯作為民法基本原則。
在全球范圍內幾十部民法典中,還沒有如此規定。甚至很多國家沒有規定民法的基本原則。我國歷來在立法實踐中有確立基本原則的傳統。基本原則是一種強烈的價值宣示,是對社會公眾法律與道德的雙重教化。在本次立法審議中,曾經在草案中將「權利不可侵犯」放在了第五章民事權利中,但是,不少人大代表提出,既然說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是人民自由神聖的聖經」,在《民法總則》第三條,出現了「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2、《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民法總則》的規定是對物權法規定的總領性的進步。不止民事主體的物權,所有的財產權都受法律保護。
3、《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七條,民事責任優先的規定。
在2009年《侵權責任法》中即規定的侵權責任優先原則,我國司法似乎有這樣一個傳統,那就是,民事責任很容易被掩蓋在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公法責任之中,甚至是可能被吞沒。長期以來,民事責任是沒有優先地位的。這對於公民權利的保護無疑不利。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了,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責任獲得了獨立性與優先性的確認。在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我們的民事權利將會優先得到保護,然後再去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這項對於保護受害人的切身利益的舉措是跨越性的。
4、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正常化。
國際人權保護運動的一大環節即在於,得讓未成年、成年人被監護人自我決定。讓他們盡可能的融入社會。盡管《民法通則》對於被監護人有著種種關愛,但沒有像《民法總則》那樣從監護人的確定,到監護人職責的大篇幅規定,都體現了《民法總則》對於實現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即使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以書面的形式,先行確定在自己喪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的監護人。《民法總則》第三十一條第二款有這樣的表述:「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民法總則》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於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
刑事訴訟法再審抗訴 發布:2025-02-09 08:58:44 瀏覽:371
財經法規習題集 發布:2025-02-09 08:53:13 瀏覽:838
集體土地司法強拆 發布:2025-02-09 08:37:26 瀏覽:538
第三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08:26:03 瀏覽:301
行政法派出機關類型 發布:2025-02-09 08:25:17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