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原因行為民法

原因行為民法

發布時間: 2025-02-12 14:51:44

民法典中適用公平原則的情形

一、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但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二、見義勇為受益人對受害人的補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如果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喪失意識侵權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條第一款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
四、提供勞務弊橡方因第三方侵權,接受勞務方的補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提供勞務期間,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有權請求接受勞務一方給予補償。接受勞念卜彎務一方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五、不明拋擲物、墜落物致害,可能加害方的補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⑵ 民事法律行為分類中,有因行為和無因行為與主行為和從行為有什麼不同

標准不同,角度不同。學理上,根據不同的標准將民事法律行為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以法律行為與原因的關系為標准,可以將其劃分為有因行為和無因行為。
梁慧星《民法總論》中的觀點是,有因行為,指行為與其原因在法律上相互結合不可分離的法律行為;無因行為指行為與其原因可以分離的法律行為。
梅仲協的《民法要義》對該對概念稱謂是要因行為和非要因行為。要因行為雲者,以原因為法律行為之要件之謂也;非要因行為則異是。在非要因行為,原因超然屹立於法律行為之外,不以原因之欠缺致法律行為之效力受其影響。
江平的《民法學》中指出,有因民事行為指財產為給付的民事行為中,以給付原因為成立和有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為;無因民事法律行為是指以財產為給付標的的民事法律行為中,不以給付原因為成立和生效要件的民事法律行為。
馬駿駒,余延滿的《民法原論》中的觀點是:有因行為,是指財產給付行為中,以原因存在為必要,若其原因無效則行為亦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無因行為,是指在財產給付行為中,不以原因的存在為必要,即使原因無效而其行為仍然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彭萬林在《民法學》中指出,有因法律行為指給付原因與行為在法律上互相結合不可分離的法律行為,其特點是,給付原因是行為成立,有效的要件,即欠缺給付原因將影響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無因法律行為指給付原因與行為可以分離,獨立的法律行為,其特點是,給付原因不是行為成立,有效的要件,即欠缺給付原因,不影響法律行為的效力。
王澤鑒的《民法總則》中指出,法律行為以得否與其原因相分離,亦即是否以其原因要件,可分為要因行為(有因行為,原因行為)及不要因行為(無因行為)。要因行為,指法律行為與其原因不相分離,以其原因為要件的法律行為。不要因行為,指法律行為與其原因分離,不以其原因為要件的法律行為而言。進而,王澤鑒認為無因行為包括債權契約(買賣和消費借貸等);無因行為包括無因契約和無因單獨行為(票據行為),無因契約包括處分契約(物權契約,債權讓與)和債權契約(債務拘束,債務承認)。
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學者對這一對概念的含義並不存在多大的分歧,只是各自的表述不一。其內涵都是法律原因是否是法律行為的一個基本構成部分,即法律原因和其他要件共同組成一個法律行為成立,生效的支架。如果在有因行為中,抽離了法律原因,那麼法律行為就喪失了一個要件,不得成立。無因行為,則反之。
在此,我們必須弄清楚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法律原因。法律原因在羅馬法上被稱為causa(原因),是指主體之間財產給付的目的。梅仲協先生說「法律上直接之目的,吾人均稱之為法律行為之原因。」它與動機有所區別,法律原因是指直接的法律目的,為法律行為的內容,而動機不具有法律意義。梅迪庫斯也指出了行為雙方當事人通常所追求的其他目的,則不能作為有意義的法律原因,只有在例外情形,此類目的才能通過條件或交易基礎學說,獲得法律上的意義。在這里,梅迪庫斯指的是將此類動機作為法律行為成就的條件。
梅迪庫斯關於無因性的觀點較具特色,在這里,我將簡要地論述一下。他認為絕大多數債務合同都是有因行為,而卻大多數處分行為都是無因行為,他還舉出了幾種例外的情形,如負擔行為也可以是無因的,處分行為的法律原因也可以是純粹的原因約定,有些處分行為無須具備任何法律原因。他還將無因性分為外在的無因性和內在的無因性。外在的無因性指處分行為的效力不以該行為以外的存在的負擔行為的效力為前提。內在的無因性,或稱內容上的無因性,是指處分行為本身在內容上也是無目的的。
根據其相互間的關系,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分為:主行為和從行為。從行為依賴於主行為。

⑶ 民法因果關系的認定標准

法律主觀: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如何認定一、民法上因果關系的特殊性法學上的因果關系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法學上的因果關系不是研究一般自然現象的因果關系,而是研究一定的社會現象,是有人的行為參與的現象間的因果關系,並且一般地說主要是研究有一定法律意義的人的行為與特定的法律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也就決定了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中的因果關系有一定的聯系性。然而,同樣不能忘記,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同,其主要表現在:第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的社會危害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它的目的是確認一定的危害行為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後果,即確認主體的特定行為是造成犯罪結果的原因;而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的目的在於確認某一特定的損害後果是由誰的行為造成的,以便確定應由誰來承擔責任。因此,如果說刑法上研究因果關系首先是以一定人的危害行為為基點截出客觀現象之間的一定因果鏈條的話,那麼民法上的研究因果關系則首先從一定的損害後果為基點截取因果鏈條,向前去追尋引起這一損害後果的特定原因。第二、刑法上研究因果關系時,作為原因的行為多是積極的行為,即作為;而民法可作為原因的行為卻相當一部分是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形式。例如,違反合同的行為,多數是不作為的形式。一個人借了他人的一輛自行車放在門外,晚上另一個人損壞。從刑法上講,該人的行為與自行車的損害沒有因果關系的,但從民法上講就不能否認它們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第三、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只是犯罪主體一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卻往往是雙方的行為。換句話說,如果說刑法上在多因一果的場合下考慮的只是犯罪者一方作為原因的行為的作用,而民法上則要考慮各個行為在諸多原因中的作用。例如,行人橫穿馬路,被駛來的車輛撞傷,對於追究駕駛員的責任來說,一般只考慮駕駛員的行為性質;在民法上則既要考慮行人的行為,又要分析駕駛員的行為。而且,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往往是利益相反的人(例如債權人和債務人,受害人和加害人)的行為。第四、刑法上的原因行為一般都是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的原因行為則往往是集體(法人)的行為。就某一個人的具體行為說,在刑法上一般只能是他本人實施該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後果的原因,而在民法上這一行為會被看成是法人的行為,成為法人造成的損害後果的原因。刑法上因果關系與民法上因果關系的區別決定了民法上不應當也不能照搬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對於研究民法因果關系有重要的無可爭議的借鑒或啟迪作用,但刑法上因果關系問題的解決不等於民法上因果關系問題的解決。確認因果關系應當注意的問題民事確定因果關系不能從抽象的概念出發,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作客觀的具體分析。由於客觀世界是復雜的,當事人的行為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客觀的,因果關系既有先後順序性、又有連鎖性。因此,我們在分析某一具體損害後果和當事人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時,不能從主觀意念出發,不可用一成不變的模式去套,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根據法律的規定,不擴大也不縮小抽出來的聯系面。具體說來,應當做到:第一,要重視因果關系的時間的連續性。因果關系的時間連續性表現為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前一現象是原因,後一現象是結果。從因果性上說,總是一定的原因引出一定的結果的,但從我們分析案件的具體情況說,一般是從損害事實開始,將損害事實作為結果,去探索引起這一結果的原因中有無當事人的行為。這時我們應當注意,不能把當事人的違法行為實施前已存在的現象作為結果。第二,要注意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由常人的觀念所決定的。所以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必須建立在對實際情況的客觀調查研究上,反映事實的真相,而不能建立在主觀臆斷上。第三,要注意因果性表現的多樣性。所謂多樣性是指損害結果原因包括當事人行為在內的諸因素引起的,當事人行為作為原因力的表現是不同的。以上內容由小編整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若仍有問題,歡迎到進行了解。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⑷ 民法上有因行為和無因行為是什麼

有因行為:指的是給付財產的原因是該法律行為的組成部分,即當原因不存在時,法律行為即不存在或不發生效力。通常的負擔行為都是有因行為,包括買賣、互易、租賃等。

無因行為:是不以原因為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即不論原因是否欠缺、違法等,該行為自完成時起發生效力,不受原因行為的制約。無因行為非常典型的當屬票據行為——票據行為就是典型的無因行為,一個人無論他取得票據的方式是什麼,理論上來講他都享有票據上記載的權利(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支付人還享有一定的物上抗辯權)。

⑸ 民法上的原因行為是什麼意思

原因上自由行為,是指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由於自己故意或者過失的行為,導致自己陷入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狀態,並在此狀態之中,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行為人應當就此危害社會的結果負責任。

例如,自知飲酒過量會陷入病理性醉酒狀態,而疏於節制酒量,以致飲酒過量陷入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狀態,賣施了殺人行為的,應負過失殺人罪的刑事責任。

再如,鐵路上的扳道員,意圖傾覆火車,而故意超量飲酒,使自己陷入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狀態,從而不履行扳道義務,致使火車傾覆的,扳道員應當負故意破壞交通工具罪的刑事責任。

(5)原因行為民法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第18條第4款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由此可見,在我國刑法中,生理性醉酒並非免除刑事責任的事由。生理性醉酒之所以不能免責,並非醉酒人的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沒有影響。

實際上,在某些醉酒的情況下,由於精神過度興奮而使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有所減弱;如果因為醉酒而神志不清,則可能使辨認或者控制能力完全喪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醉酒人為什麼仍應負刑事責任呢?在此可用原因上的自由行為來加以解釋。

原因上的自由行為,是指行為時雖沒有責任能力,但使之陷於這種無責任能力狀況的原因行為是自由的,是在完全責任能力狀態下之所為。

行為人是故意使自己陷於無刑事責任能力或者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狀態的,並藉此去實施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因而可以將之前故意使自己陷於無刑事責任能力或者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狀態的行為視為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一個前期准備行為或者是預備行為。

將先前的原因行為與後來的結果行為(即犯罪行為)視為一個連續的整體,故視為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是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故此行為人應當對其在無刑事責任能力或者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狀態下實施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因此,刑法規定醉酒的人仍應負刑事責任,應當是具有正當根據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原因上自由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原因自由行為

熱點內容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
法院是法律嗎 發布:2025-02-12 17:16:04 瀏覽:658
關於收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6:57:34 瀏覽:684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
考法官公務員經驗談 發布:2025-02-12 15:41:00 瀏覽:707
建築設計方法學 發布:2025-02-12 15:28:06 瀏覽:800
安陽法院月薪 發布:2025-02-12 15:26:06 瀏覽:127
美國就香港立法 發布:2025-02-12 15:25:14 瀏覽:731
原因行為民法 發布:2025-02-12 14:51:44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