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體制的問題

司法體制的問題

發布時間: 2025-02-13 10:50:19

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
1、法官員額制改革;
2、巡迴法庭;
3、立案登記制;
4、庭審實質化;
5、司法救助。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司法部提出了三條保障措施有哪些
1、建立工作機制。司法部調整充實了司法行政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制定了分工方案,明確了各項改革任務的專項小組,由分管部領導任組長,牽頭單位和參與單位選派得力人員參加;
2、抓好推進落實。各項措施明確了工作進度和工作成果要求;
3、督促檢查和宣傳引導。提出了要加強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加強改革成果和改革舉措的宣傳,為順利完成改革任務營造良好氛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Ⅱ 執法司法理念方面存在的問題

1、立法滯後且法條過於原則2、執法條件落後,執法人員素質不高 3、現行司法體制存在的局限性4、法律監督機制運行不暢。

Ⅲ 司法體制改革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

司法實踐中,面臨許多問題在現有的司法體制下難以解決,司法體制改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1、司法獨立性難以保證,司法權的地方化傾向明顯。
2、 法院管理體制沒有理順,審判活動行政化色彩濃厚。‍‍‍
3、法官職業的准入制度不嚴,相當一部分法官職業化程度不夠。
4、司法活動存在很大程度的隨意性,司法權威不足,效率低下。
5、司法腐敗成為社會公害,司法形象和法律尊嚴面臨嚴重挑戰。

Ⅳ 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主要包括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實行法官、檢察官員額制,加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等。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司法體制改革是「重頭戲」。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緊密結合自身國情,及時回應社會需要,合理借鑒國際經驗,使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漸次展開、與時俱進,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司法規律的司法體制改革之路,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全面依法治國邁出堅實步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第八條規定:人民法院實行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權責統一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第八條 人民法院實行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權責統一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Ⅳ 司法監督制約方面存在的問題

法律分析:從司法實踐出發,我國現行司法權力的監督制約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司法權力內部自我制約機制不健全;二是外部對司法權力的監督不力。 (一)司法權力內部制約機制存在的問題 1.司法體制行政化,司法獨立難保證。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民事執行活動法律監督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民事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人民法寬滲態院依法接受人民檢察院的喊含法律監督。

第二條 人民檢察院辦理民事執行監督案件,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慎源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原則,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監督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執行權。

Ⅵ 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

法律分析:一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要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是明確主要目標任務,要求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更好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三是推進司法機構改革,要求加強和優化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重新組建司法部,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深化跨軍地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機構職能體系。

四是推進司法權運行機制改革,要求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責任制,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五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要把改革的指向聚焦到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提高執法水平和執法公信力、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上來,著力完善現代警務運行機制和公安執法權力運行機制,建立符合公安機關性質任務的管理體制,建立體現人民警察職業特點,有別於其他公務員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六是全面深化國家安全機關改革,要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七是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要求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加快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深入推進監獄管理、戒毒管理、社區矯正、律師管理、司法鑒定、法律援助、法治宣傳、人民調解等領域改革。

法律依據:《關於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面對改革大趨勢,基層法院的改革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由於沒有經驗可循,司法體制改革更需集思廣益,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司法體制改革方案。根據縣委政法委通知要求,我院隊司法體制改革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鹽山法院司法改革工作成效 鹽山法院在縣委的堅強領導、縣人大的正確監督和市中院的精心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_,堅持以審判為中心,以法官為主體,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積極參與和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構建符合司法規律的審判工作新機制,努力實現公平正義。

Ⅶ 我國司法制度改革

我國現行的司法制度與市場 經濟 之間存在諸多 問題 :我國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司法機構的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均由各級行政機關支配和管理,從而導致我國司法權的地方化; 我國的司法體制、運行過程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法院管理體制不 科學 ;法官素質不理想;審判方式陳舊落後,審判流程管理和監督機制不完善;司法腐敗、地方保護主義、執行難現象;「人情案」、「關系案」,甚至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情況普遍存在,個別司法裁判不公,使公眾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信任危機」。這種情況不僅不利於市場經濟的 發展 ,而且不利於依法治國、建設 社會 主義法治國家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本文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以上問題進行了 分析 和思考,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國司法制度的 方法 和對策:一要打破司法機關按行政區劃設置的體系,創制出一套適合 中國 國情的可使司法機關免受利益誘惑和其他地方權力 影響 的司法體系,二要從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據審判 規律 而形成的模式轉換,三要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隊伍素質,建立嚴格的選拔制度和淘汰制度,四要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五要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六要完善司法監督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關鍵詞:司法改革 司法公正 司法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 政治 經濟形勢和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行的司法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日益顯露出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 目前 ,司法改革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所謂的司法不公、司法腐敗表現出的強烈不滿,為司法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與動力。司法改革已經成為時下整個社會的強烈期待。。因此,盡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職能為市場經濟服務,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 當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 司法權地方化

由於我國現行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司法機構的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均由各級行政機關支配和管理,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經費依靠地方政府供給;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人員編制由地方政府決定,法官及院長由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工作條件的改善、裝備的更新依賴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批准。這種體制上的弊端導致司法機關在適用 法律 解決案件時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潛在的威脅。其後果是使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喪失了作為國家司法機關應有的中立性而淪為保護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國家的司法活動地方化,使國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僅嚴重製約了審判工作的發展,而且破壞了國家法制的統一,直接影響國家法律的權威。

(二)司法權行政化

由於受到傳統文化的制約,我國的司法體制、運行過程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國家機關的外部關繫上,法院往往被視為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一個專門負責司法活動的職能部門,它和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其他下屬部門之間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機關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從法院內部結構看,司法行政化表現為從檢察長(院長)、副檢察長(副院長)、處(科、庭)長到普通檢察官、法官形成一個等級體系,這種等級是按照行政官員的職級套用的。工資獎金也一律只與其行政級別掛鉤。行政性職級成為檢察官、法官能力與水平高低的計量器。從而使司法過程貫穿著強烈的行政管理色彩。法官在司法中難以獨立、自主的進行審理,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

(三)法官素質不高

我國的法官隊伍基本上形成於《法官法》頒布以前。當時以工代乾的人可以成為法官,法院的司機、打字員能提成法官,還有復轉軍人等皆可輕而易舉地成為法官。《法官法》將法官入門的起點規定為大學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國法院符合規定的卻不足三分之一。長期以來人們對法官職業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法官選拔標准與程序上的偏差,表現為:一是准入條件過低,導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國,以往的初任法官 考試 和人大任命審判員考試內容難度尚不及律師資格考試,無論是否經過正規的法律 教育 ,是否有從事法律職業的知識背景,是否從事審判工作,有無審判職稱等,都屬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國法官絕對數量龐大,與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較低,不利於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員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夠高。而且,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任命,而助理審判員也屬於法官,這樣無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實際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質的法官給法院工作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直接產生兩個方面的惡果。一方面是錯案往往難免,由於一些法官素質不高,對法條理解能力偏低,對證據的判斷失誤,不能勝任高度專業化的審判工作;辦案水平低,超審限辦案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對審判技能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審判技能較差,無法獨立地、高質量地處理復雜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賦予的公正司法的職責;另一方面是法官違法違紀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法官甚至貪贓枉法,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殉私舞弊。這兩個惡果已嚴重危害了法院的權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

( 四) 審判方式不科學

1 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審判方式是法官職權主義,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調查取證、審理、裁判等全過程。而這種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閉進行,從而使審判權的行使得不到監督和制約,給法官偏袒一方創造了條件,這種「暗箱操作」難以保證實體公正的結果。

2 在我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都是審判組織。合議庭負責審理絕大部分案件,審判委員會則對合議庭審理的重大、復雜、疑難案件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但在實踐中,許多合議庭只是負責審查事實,提出適用法律的意見,最終判決則是通過請示領導等方式得到了最終結論後才能作出和宣判,從而導致了「先定後審」的走過場現象;法官對案件只有審理的權力,而無裁判的權力,審判委員會集權太多,討論案件過多,而審判委員會成員又大多不參予具體案件的審理,這就形成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判分離的現象;這不僅不利於調動審判人員的積極性,還人為地延長了審判時間,導致超審限現象的出現。由於集體討論,責任分散,出了錯案無人負責,違法審判的責任追究落實不了。

3 法院的審判結果最終要體現在裁判文書上。而過去裁判文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不講理,既不講判決的道理,也不講判決的法理,使當事人不信服,導致上訴、申訴居高不下。因此,為了實現審判結果的公正,體現裁判結果的法律文書的改革勢在必行。

(五)「執行難」問題

生效的判決應當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受到保護,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職能。但多年來,法院「執行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已成為困擾法院工作,影響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突出問題。執行機構互不隸屬,力量分散,裝備薄弱,嚴重製約執行效率,影響執行效果;整個社會的協助執行觀念仍很淡薄,對生效的法律文書缺乏應有的尊重;少數領導幹部濫用權力,以權壓法,公然非法干預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書得不到執行,就會動搖人民群眾對國家法律的信心,損害法律的尊嚴。當發生糾紛時,許多當事人要麼是「屈死不告狀」,自認倒霉;要麼是以私了方式解決;更有甚者,僱傭社會黑勢力,以「黑」對「黑」,因經濟糾紛引起殺人越貨、綁架勒索的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執行難」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痼疾。

(六)司法腐敗嚴重

司法腐敗,是對當今社會危害最大的腐敗,因為它危害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公平正義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敗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將公共權力私有化;表現在地方,是將公共權力地方化。國家賦予司法人員的職權,成為個人、地方謀取個人私利、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動被用作權錢交易的工具。近幾年來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賄受賄,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有些法院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導致司法不公的問題較突出;這些司法腐敗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和司法的權威,而且嚴重地敗壞了黨和國家的崇高威望。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 關於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

( 一) 改革司法體制,確保司法獨立

實現司法獨立是我們實現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國家的司法審判權只能有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來行使,其它任何機關均不得行使這項權力。為了使法院擺脫行政的束縛,就必須改革現有法院的組織方式、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變各級地方司法機關的財政體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機關按行政區劃設置的體系,創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可使司法機關免受利益誘惑和其他地方權力影響的司法體系。同時還必須改革現行司法機關的財政、人事體制,讓司法機關擺脫在經費上對地方上的依賴,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於:(1)改「平行管理」模式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級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人、財、物的決定權和供應權,改由中央統一管理。地方不再負擔司法機關的經費。充分發揮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支配作用,從而實現國家法制的統一。(2)將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務分中央和地方兩級進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的管理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管理權。

(二) 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審判人員的整體素質

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從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據審判規律而形成的模式轉換,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隊伍素質,建立嚴格的選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資格取得的難度,嚴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選拔關,要嚴格按照修正後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選拔、任用、管理法官、檢察官,要大力拓展經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進入司法機關的渠道,建立一套從律師隊伍中選拔檢察官、法官的制度,堅決杜絕非專業人員進入司法隊伍從事司法工作。調離、辭退業務能力低下的檢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級選任,縮減法官人數,實現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訓機制,實行法官輪訓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業務、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懂外語的專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會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中來。在法院組織體系、人事體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與地方政府發生脫離,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以減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

(三) 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

審判方式的改革首先應以審判公開為核心,公開審判的實質就是要當庭舉證、質證、認證和裁判,案件事實調查和認定的整個過程都應當在法庭公開。其次要改革審判方式:一是庭審方式要從詢問制向對抗制轉變,強調當事人舉證,加強對證據的質證和開庭辯論,充分發揮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把開庭審理的過程真正變成調查案件事實、核實證據和雙方當事人說理辯論的過程;二是審判方式要採取法官的獨立負責的責任制,改革現行合議制與審判委員會制,建立主審法官制。改變現行中的審判集體負責制,要改變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與判脫節的狀況,取消層層審批制度,使參加案件審理的主審法官享有獨立裁判的權力,同時讓其真正獨立地負起責任。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應對主審法官起監督和指導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審法官承擔責任,一旦出現錯案,應由主審法官個人承擔責任。同時還要確定法官獨立審判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且對違反該行為規范的後果作出具體規定,從而在制度上確保審判是在嚴格遵循訴訟程序的前提之下實現的。三是簡化訴訟程序,真正體現「兩便」原則,避免重復勞動,以最少的訴訟消耗,取得最佳的審判效果。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實現案件繁簡分離,從機制上確保案件審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經濟糾紛,能得以及時處理,及時解決。四是凡是能夠調解,當事人也願意調解的,開庭前可以調解,庭上庭下也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審判庭予以受理和審判,不應久調不決。

(四)切實解決「執行難」

切實解決「執行難」,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審判的正義、高效、有序落到實處,必須加快建立執行工作的新體制和新機制,設立獨立執行局,對執行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協調,統一調度指揮執行裝備和力量,組織進行集中執行;確定執行重點地區、重點案件,組織、實施對重大案件的專項執行。各級法院還要積極探索解決執行難的有效途徑,強化執行措施,加大執行力度,依法懲處拒不執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維護案件勝訴方的合法權益。規范執行程序和秩序,對秩序中應當公開的事項一律公開,增大執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覺將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充分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同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執行救濟,提高執行的公信度。

熱點內容
法考過了cpa免考經濟法嗎 發布:2025-02-13 14:19:22 瀏覽:662
臨海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13 13:42:37 瀏覽:211
合同法江平 發布:2025-02-13 13:31:01 瀏覽:241
電信服務不適用合同法 發布:2025-02-13 13:23:11 瀏覽:336
法律顧問讓調解更高效 發布:2025-02-13 13:12:53 瀏覽:651
人民法院最高審 發布:2025-02-13 12:58:04 瀏覽:491
沈陽市供暖條例 發布:2025-02-13 12:55:11 瀏覽:816
民法典河邊 發布:2025-02-13 12:26:49 瀏覽:46
公司不發底薪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3 12:22:41 瀏覽:594
濟南市鐵路法院 發布:2025-02-13 11:17:20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