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法不發達
① 中國古代民法薄弱的文化原因
在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 與其他國家相比 , 中國封建法律表現出重刑輕民、諸法合體、民事法律極不發達的特點。民事法例規定的比較零散和缺乏理論性,大多都是刑事法律關系中的附屬關系。從公元前二世紀秦朝統一中國始到公元二十世紀的清朝,歷代王朝的法律都採取以刑為主、刑民不分的編纂形式 ,而同時期的西歐各國民法則較發達,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民法典。
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嚴重阻礙了民法的發展
(一)重農抑商, 阻礙了民事關系的發展。
長期以來 , 中國的封建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他們極為重視能直接產出生活或戰爭所需物質的農業,認為「農業是立國之根本」 , 而把發展商品生產認為是本末倒置。如商鞅認為:「國之所以興旺 ,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富 , 主待農戰而尊。 」唐太宗李世民也認為:「凡事皆須務農 , 國以人為本 , 人以衣食為本。 」歷代統治者對商品生產的發展多方加以限制 , 阻礙了民事關系的產生。一方面 , 對有利可圖的鹽、鐵、絲稠、瓷器、茶葉、酒、礦山等重要的手工業生產和貿易實行國家壟斷 , 還頒布《鹽法》、《茶律》限制私人經營 , 另一方面 , 對於民間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給予種種限制和打擊。如漢高祖劉邦對富商課以重稅 , 不允許其子孫為吏 , 唐朝時將工商之人列為百工雜流 , 同巫師相提並論 , 宋朝時定商稅以比較 , 明代禁止出境營商 , 禁止官宦家庭經營商業 , 否則子孫累世不得為吏 , 對宦官經商者處罪。
(二)禮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約束人們思想、行為的最高准則。
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階級斗爭與西歐封建社會有不同的特點。西歐封建社會存在著兩種命、媒妁之言、七出七條 , 家庭關系中的夫婦之別、妻妾之別 , 嫡長子在宗祧繼承中的優先權 , 親屬關系中的親疏遠近等等 , 大都是由禮調整。可以說 , 禮的某些部分 , 在本質上就是民法。當然 , 這並不是意味著法的作用的減弱 , 而是禮入法中 , 禮法並用。禮以法為推行工具 , 法以禮為指導原則 ,凡屬禮不允許必法所禁 , 而法之所禁 , 又必定為禮所不容。一旦禮起不到使人向善、防止犯罪的作用,便要繩之以法,動用殘酷野蠻的刑罰方法 , 給予暴力鎮壓。總之 ,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正是在禮的指導下建立社會秩序的 , 禮的內容充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 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倫理、宗教、婚姻家庭等領域無不折射出禮的影子 , 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要受到禮的約束 , 禮成為歷代統治者維護其封建專制統治的萬能工具。禮是人們行為的最高准則。
②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出現像西歐國家那樣發達的民商法
民商法是指民法與商法。關於民法和商法的關系,有兩種體例:一是民商合一,一內是民商分立。所謂民容商合一,是指民法包含商法,是商法的母法,並指導和統帥母法,而商法是民法的子法或者特別法。如瑞士、義大利等國;所謂民商分立,是指民法與商法屬兩個並存的獨立的部門法,通常在民法典以外還制定了商法典,如法國、德國等國。我國尚未就屬於何種體例作出明確說明,但根據我國現今要求和現代民法發展趨勢,我國應採取民商合一體例。看到沒,如今天朝都沒有民商合一。。。。自古天朝以農業為主,重農輕商,認為商人是下九流的 對於商業重視不夠,另外,古代以皇權為重,皇帝一言九鼎,尊重讀書人,對於從商也不是那麼看重,所以更別提給予什麼法律地位了。 西方不一樣,靠掠奪起家,掠奪完要銷贓啊,所以商業超級發達。畢竟 市場起來了嘛 法律也就跟著來了。
③ 中國古代民事法律法規不發達的表現和原因
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第一,中國社會治理不錯,人都比較本分民事糾紛比較低發,這樣不利於法律的發展和完善。
第二,中國古代重農抑商,大家都老老實實種地,沒有交易,就沒有糾紛。
第三,民事糾紛本身對國家統治威脅不大,不是國家防範重點。
第四,法治本身是雙刃劍,它會束縛官員的手腳降低行政效率,影響治理能力
④ 中國古代民事法律法規不發達的原因
中國古代民事法律法規不發達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會觸動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古代封建社會的法律更多考慮的是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
⑤ 古代民商法不發達的表現
首先,中國古代在經歷商鞅變法後力行重農抑商政策,加上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進一步發展了農耕經濟。本質上說,中國古代經濟是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封建小農經濟。這種經濟模式構成了封建社會統治的經濟基石。所以商業大體上來說在中國的發展是受到抑制的。當然也有例外,在個別朝代個別時期也會因為種種原因有所開放,比如南宋時期就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以充實國庫。宋朝的經濟實力還是很強的。
而在西方國家,尤其是西歐地區,他們是海洋經濟,文化基因里就有一種外向型模式,所以他們奉行重商主義,為了促進商業發展自然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尤其是各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為了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出台了航海條例並引起三次英荷戰爭。法國拿破崙也出台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一言以蔽之,經濟模式不同。
⑥ 概括中國古代民商法不發達的表現並簡析其原因
首先,中國古代在經歷商鞅變法後力行重農抑商政策,加上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進一步內發展了農耕經濟容。本質上說,中國古代經濟是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封建小農經濟。這種經濟模式構成了封建社會統治的經濟基石。所以商業大體上來說在中國的發展是受到抑制的。當然也有例外,在個別朝代個別時期也會因為種種原因有所開放,比如南宋時期就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以充實國庫。宋朝的經濟實力還是很強的。
⑦ 中國古代立法技術是如何逐步完善的
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他四個分別是: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其中印度法系和中華法系已經解體,現存的共三大法系。中華法系在歷史上不但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而且對古代日本、朝鮮和越南的法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華法系開始形成於秦朝 (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 ,到隋唐時期(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成熟。最初的國家與法產生於夏朝,以後經商朝到西周時期逐漸完備。經過春秋戰國時期法律制度的大變革,成文法在各國頒布,到秦朝時中華法系有了雛形。秦朝的法律制度從現在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來看,已經很完備,初步確立了中國古代各項法律的原則。
此後,經過西漢和東漢,以及三國兩晉南北朝長達八百多年的發展,到隋唐時,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很成熟,自成體系了。代表性的法典就是保存至今的《唐律疏議》,這是中華法系完備的標志。唐朝以後,宋元明清各朝都以此為藍本創制自己朝代的法律制度。日本所學的正是隋唐的法制,至今日本還用的省(相當於中國的部)、地方的縣(相當於中國的省)、府、道都是學習隋唐法制的結果。
到清朝末年,在修律的過程中中華法系宣告解體,同時建立了中國近代法制的雛形。中華法系的特點有: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為主。第二,禮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則。第三,刑法發達,民法薄弱。第四,行政司法合一。
中國古代法的含義
在中國古代,「法」這個字寫作「灋」,《說文解字》中對這個有專門解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音志),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傳說廌是堯時的法官皋陶審案時蹲坐一旁的獨角神獸,能辯曲直、斷疑案,如果誰有罪,就會用角去觸他。後來,廌又寫為獬豸,古代法官都戴一種獬豸冠,來表示自己執法公正。現在北京故宮太和殿房檐上的小獸中就有獬豸。
在夏、商、周的文獻中,「刑」就是法,春秋時期的一些成文法也稱《刑書》、《竹刑》。戰國時「法」才有了法律的含義,「律」也同時作為成文法的主要形式出現,如商鞅的「改法為律」,表示法要有穩定性。在古代,刑、法和律經常通用,不過,歷代各朝的基本法典都以「律」為名,通稱為刑律。
八 議
八議是封建社會官員、貴族享受的一種特權法,是「刑不上大夫」具體體現。
具體內容是:議親,即皇帝的親戚;議故,即皇帝的故舊;議賢,即德行出眾的人;議能,即有大才乾的人;議功,即對國家有大功勞的人;議貴,即三品以上的官員和有一品爵位的人;議勤,即特別勤於政務的人;議賓,即前朝國君的後裔被尊為國賓的;
唐朝法律規定,上述八種人犯了死罪時,司法機關不能直接審判,要先稟報皇帝,說明他們犯的罪行,以及應議的種類,然後請求大臣商議處罰方案,然後交皇帝決定批准。如果犯的是「流」罪以下,就不必再議,照慣例減一等處理。但如果犯了十惡重罪,享受八議的人也不能完全免罪,有的只是改變處死方式,有的則仍然流放。
禮與刑
周公制禮後,禮在西周就具備了法的性質。禮從積極方面來規定人們應該做什麼,而刑則從消極方面來規定人違禮以後如何處罰。禮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系統的典章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和國家活動等,二是人們的行為規范和婚、喪、冠、祭等各種禮儀。刑則指《呂刑》,是西周中期穆王命司寇呂侯製作的,以論刑為主,強調執法慎重。
禮主要在貴族內部執行,所以一般都是用教化的方式推行,使人們自覺遵守,防止犯上作亂。如果違背了禮,就要受到刑的制裁。「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對兩者關系的概述。因為庶人忙於勞動,沒有時間也沒有財力按照禮的要求做事,但他們要受禮的約束,嚴重違禮的行為也要受處罰。另一方面,大夫以上犯罪,一般可以得到減免或寬恕,比如不用殘酷的肉刑,不公開處死等,但嚴重違禮也會受制裁,甚至被處死。
殺和戮
殺和戮都有殺死的意思,但二者又有一些區別。在古代,人們將戮刑視為奇恥大辱,所以,在這里戮又有了羞辱和恥辱的含義。戮可以分為兩種,即生戮和死戮。
生戮即先將犯人示眾,然後再殺死。死戮是先將人殺死,然後再陳屍示眾,如果沒有被殺就已經死的,就陳屍示眾,有時為了泄憤,還要鞭屍。或者將屍骨故意弄得到處都是,叫做鞭屍揚灰,這不但是對死者的侮辱,還是對他在世的親屬的羞辱。
戮刑是對要受刑的人的一種羞辱,所以,到近代以後,都注重人的尊嚴和榮譽,處死犯人時一般要秘密處死。
禹 刑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總稱,基本是夏啟以及後來的繼承者根據氏族晚期的習俗積累起來的習慣法,其具體內容已無法考證了。有的史籍中記載說「夏刑三千條」,實際並沒有那麼多,現在知道的包括墨、劓、刖、宮、大辟(具體參見「五刑和肉刑」)。
具體內容包括三種:昏、墨、賊。這三種罪名都要殺頭。其中的昏是指自己做了壞事卻竊取別人的美名。墨是指人貪得無厭,敗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