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司法
1. 古羅馬的法學為何非常繁榮
羅馬法發展早期階段:法律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羅馬在國家形成的初期,沒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並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之規則的習慣法。由於習慣法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而這種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後的古代又往往會導致法律規范的不精確,無形中就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為了改變這種不平等的地位,平民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就曾主動組織起來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編纂成文法。公元前450—449年頒布的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就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取得的成果。《十二銅表法》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公法與私法、刑法與民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同態復仇與罰金、氏族繼承與遺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貴族的專橫和濫用權力作了限制。此後,隨著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繼續,羅馬進一步調整了公民內部的階級關系,也不斷促進國家立法工作的繼續進行。發展階段:從法律內容來看,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完成階段: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之後,為了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統治,帝國前期的皇帝都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同時許多著名的法學家從法理上對公民法和萬民法作了詳細的論述,大大豐富和完善了羅馬法的內容。從3世紀開始,帝國內部自由民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消失,原先適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實際意義。羅馬法進入整理和提煉的階段。羅馬帝國的哈德良皇帝、戴克里先帝、東羅馬帝國的狄奧多西二世都曾組織人力進行過法典的整理和編纂工作。公元7世紀的查士丁尼皇帝勵精圖治,希望重振羅馬帝國的國威。他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匯編》、《法學總論》、《法律匯編》、《新敕令》四種法律文獻在內的法律匯編,統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這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總結:
我們通過羅馬法的發展歷史就可以看出,羅馬法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統治的有利和合法的工具,為統治人民、佔有土地做了有力辯護。古代羅馬雖然在政治上實現了統一,但其思想文化源於古希臘,因此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的人文精神,因此有大量的學者和知識階級,這就為法律的發達提供了人才基礎,而不斷擴張的羅馬共和國(後期擴張成羅馬帝國)為保證各階層的穩定,要出台相應的規范和律令,這就為更為系統的法律提供了前提准備,再加上當時羅馬的統治者注重法制和開明的統治,構成了羅馬法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從而促進了羅馬法的繁榮。
2. 高一歷史古羅馬的法律
習慣法。 由祖先的規矩來解決一些日常糾紛。 十二銅表法 目的在於嚴格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秩序,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權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於羅馬廣場。 公民法 羅馬共和國前期,形成了一個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體系——市民法。其內容主要是國家行政管理、訴訟程序、財產、婚姻家庭和繼承等方面的規范。其淵源包括羅馬議會制定的法律(如《十二表法》)、元老院的決議、裁判官的告示以及羅馬法學家對法律的解釋等。
萬民法 :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共和國後期形成了適用於羅馬市民與外來人以及外來人與外來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萬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動中逐步創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市民法和外來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發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關於所有權和債權方面的規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繼承等內容。萬民法的產生,使羅馬私法出現兩個不同體系。但是市民法和萬民法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後來,查士丁尼將兩者統一起來。
自然法。 自然法是獨立於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
3. 陪審制度源於希臘還是羅馬
古希臘和古羅馬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就司法制度而言,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曾採用過奴隸主或自由民集體裁決的模式。例如,在古希臘的眾多城邦國家中,斯巴達和雅典是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其中,前者採用貴族政體,後者採用民主政體,但是二者在其司法活動中都適用「集體負責制」。斯巴達當時的司法審判權屬於長老會議即貴族代表會議。長老會議由28人組成。成員從年滿60歲的貴族中選舉產生。當城邦中發生重大案件的時候,長老會議就要進行「審判」,聽取當事人和有關證人的陳述,並做出裁決。由此可見,那些貴族代表實際上都是共同裁決訴訟的法官 [1].雅典當時的司法審判權屬於由全體自由民組成的民眾大會。當地居民發生訴訟糾紛的時候就要召開民眾大會來進行裁決。這等於說全體自由民都是法官。公元前6世紀,雅典時期著名政治家梭倫領導了一系列改革,其措施之一是設立了陪審法院。陪審法官從年滿30歲的雅典公民中選舉產生,然後按照一定順序輪流參加案件的審判。每次參加審判的陪審法官人數大概是法院陪審法官總數的十分之一。審判結果由陪審法官投票表決。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內投放石子[2].這大概是西方國家最早出現的陪審制度。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及陪審制,和現代民主政治及陪審團殊為不同,在現代民主政治中,個體一面從屬於群體,一面卻享有作為個體獨立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臘民主政治中,個體是完全從屬於群體的。古羅馬的司法審判權最初也屬於民眾大會。雖然那些暴動、叛亂和殺害奴隸主等重大刑事案件由臨時設立的專門機構(類似於後來英美法系國家中的大陪審團)負責調查案情,但是最終的裁判權仍然歸民眾大會。公元2世紀,羅馬共和國設立刑事法院,司法職能與行政職能分離。不過,這種刑事法院仍具有民眾集體負責的性質,因為法官都從公民中選舉產生(一般為貴族或富人),每年改選一次,而且每個案件都要由30至40名法官共同審理。[3]這種集體裁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西方國家奴隸主民主制度的特點,而且其中蘊含了陪審制度的思想文化淵源。但羅馬帝國的消亡使得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陪審制度沒能生長起來。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陪審」還不具備現代陪審制度的涵義,但它是古希臘城邦和古羅馬國家政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直接民主的體現。正是這個文明的源頭為歐洲的法律文化種植下民主的種子,形成了歐洲法律文化中由外行參與司法程序的傳統,對後來歐洲法律和文化的影響意義深遠,並通過歐洲對世界地區產生影響。後來,西方陪審制度的發展中心也就從歐洲大陸轉移到了英國。論文天下 http://www.lunwentianxia.com/
4. 古羅馬的法律
所謂羅馬法,一般乏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存在於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它既包括自羅馬國家產生至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時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7世紀以前羅馬帝國的法律。
羅馬最古老的立法文獻——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十二表法。
元老院――是羅馬國家最高政權機關,享有軍事、外交、財政以及監督等方面的權利。立法方面,除對各種會議通過的法律有批准權外,不符合社會需要的法律可宣告為無效,遇有緊急情況能停止法律的適用等。
進入帝國時期,法學界空前活躍,諸家爭鳴,形成了普羅庫路士和沙比努士兩大學派。
帝國後期,由於君主制公開確立,立法權被視為皇帝個人的神聖權利,皇帝敕令在法律體系中占據統治地位,其形式較多,大致分為敕諭(對全國發布的命令)、敕裁(對非常訴訟及主要上訴案件所作的裁判)、敕答(對官吏或個人提出的法律疑難問題做出的解答)和敕示(對官吏下達的訓令)四種。
第一部官方的羅馬皇帝敕令匯編――狄奧多西二世統治時頒布的(狄奧多西法典)。
查士丁尼在位期間和死後不久,當時先後編出《查士丁尼法典》、《欽定法學階梯》(又稱《法學總論》)《學說匯纂》和《新律》等四部匯編,中世紀時期統稱為《國法大全》(又譯《民法大全》、《羅馬法大全》),其中有理論性的法學專著、學說,又有許多法律、決議、法令、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是歷史上一部最完備的奴隸製成文法典。標志著羅馬法本身發展到最發達、最完備階段。
羅馬法的分類
羅馬法學家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標准將羅馬法劃分為下列四類:
(一) 公法和私法
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是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的首創。前者包括宗教信仰、祭司的法律地位、司法官吏的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規定;後者主要指財產所有權、債權、婚姻家庭和繼承方面的規范。
(二)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指一切用書面形式發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成文法的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
狹義主要包括各種民眾大會通過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敕令。廣義除包括上述幾種外,還包括裁判官的告示、法學家的解答等。
不成文法乏指習慣法,內容包括過去的一些傳統的風俗習慣和通行的慣例。
(三) 市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
市民法專指羅馬固有的、僅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羅馬公民以外的外來人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不受其保護。
萬民法是市民法的對稱,指適用於外國人與外國人、外國人與羅馬人所發生的法律關系的法律。
自然法思想是羅馬法學家承襲希臘思想家關於自然法的思想,並進一步加以系統化而提出來的。
羅馬法歷來有二分法和三分法的爭論,蓋尤斯認為萬民法即變相的自然法,故在自己著作《法學階梯》里分為市民法與自然法。烏爾比安採用了三分法,查士丁尼安編纂的《法學階梯》採納了烏爾比安的見解。
(四) 市民法和長官法(裁判官法)
長官法又稱官吏法、大法官法,專指由羅馬國家高級官吏發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構成的法律,其中以最高裁判官頒布的告示數量最多,是長官法的主要組成部分。
與市民法不同,裁判官法不是通過羅馬的立法機關制定的。而是*裁判官的審判實踐活動逐步形成的。
(這里大家注意一下:在古羅馬,相同國籍的外國人之間發生法律關系時,適用當事人本國法)
第二節 羅馬私法的基本制度
羅馬私法的結構和體系是以權利主體、權利客體和私權保護為編制順序,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部分。(=人法+物法+訴訟法)
一、 人法制度
A.權利主體:
1、 自然人(自然人:人格權=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自>市>家。)
在古代羅馬,自然人的含義有二:一是指生物學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二是指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不包括奴隸,在法律上奴隸被視為物件,不是權利主體。
自然人要有法律地位,享有權利能力,必須具有人格。所謂人格就是享有權利能力的資格,它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等三種身份權構成,總稱人格權。其中以自由權為最高,市民權次之,家族權再次之。
羅馬人根據不同的社會地位,自由權有很大差別,享有自由身份的人為自由人,沒有自由身份的為奴隸,介於兩者之間,自由權受到一定限制的稱為准奴隸。市民權是羅馬公民所享有的特權,根據是否享有市民權或享有多少,自然人分為羅馬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
家族權是指家族團體中的一員在家族關系中所享有的權利。
按照羅馬法,家庭中父有父的身份,子女有子女的身份。
家長(家父)對外能代表一家獨立行使各種權利,故又稱「自權人」。
其他出於家父權力之下的人(妻、子女等)稱為「他權人」。
只有同時具有這三種身份權,才能在政治、經濟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完全的權力能力,才是一個享有完全人格的人,否則,三種身份權中有一種或兩種喪失或發生變化,便成為人格不完全的人,這在羅馬法上稱為「人格減等」。
2、法人:
無完整法人制度,也沒有法人的概念和術語。
羅馬的團體分為兩種:社團、財團。
B. 婚姻家庭制度:兩種-----有夫權婚姻、無夫權婚姻。P52
二、物法制度
物法由物權、繼承、債法三部分組成。
A.物權:在羅馬有五種:所有權、役權(地役權、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擔保權(信託、典質、抵押)。
B.繼承:
C.債法:
債發生的原因:在古典時代,發生債的原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因當事人簽訂契約而發生債的關系,另一類是由於不法行為(叫做私犯)而發生債的關系。
羅馬法學家把契約分為四大類,即要物、口頭、文書和合意契約。
三訴訟法制度:
羅馬法學家把法分為公法與私法的同時也將訴訟分為公訴和私訴
私訴方面,採用
1、法定訴訟-----〔共和國初期〕最古老又原始的訴訟形式
2、程式訴訟-----〔帝國初期〕比較流行,它克服了一些形式主義的色彩,又擴大了適用范圍,不僅限於羅馬公民,也審理外國人的違法案件。其審理仍分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但已有不同。
3、特別訴訟-----〔帝國後期〕唯一通行的訴訟制度
第三節羅馬法的影響:P60(作為論述考過)
a.羅馬法適應羅馬奴隸制社會相當發達的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要求,全面維護了奴隸社會的私有制,鞏固了羅馬經濟基礎,促進了商品經濟關系廣泛的發展;它維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保證國家機關實現權力。
b.羅馬私法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自己的特點。它主要憑借法學家的研究、著述和羅馬長官的司法活動來對各種財產關系進行調整。
c.羅馬法的影響超出了歐洲,遍及亞、非、南北美各國,形成具有世界影響的羅馬日耳曼體系。如德、法等國,以羅馬法為基礎,結合本國的實際,先後制定了民法典。英國普通法中的契約原則、遺囑制度和信託規則均來源於羅馬法。
d.綜上所述,羅馬法在歷史上的作用、影響不僅在於它曾服務於羅馬奴隸制社會,而且通過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促進新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推動資本主義社會商品和貨幣關系的發展,為後世調整和保障商品生產以及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關系提供了借鑒的現成形式。
5. 古代羅馬法律是什麼
古代羅馬法律
1、含義:
是指古代羅馬在BC6末至7世紀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多年。從形式上可分成文法和習慣法;從適用范圍上可分為公民法和萬民法。從內容內容:廣義的羅馬法指通行於羅馬帝國統治地區的全部法律制度,包括公民法和萬國法,狹義的羅馬法僅指羅馬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屬於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一些習慣法。萬民法是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國際法。
2、形成過程
A淵源——習慣法
所謂的習慣法就是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許多貴族出身的法官,往往循舊例裁判,隨心所欲解釋法律。為保護貴族特權提供了方便從而激化了平民與貴族的矛盾。
B成文法的開端——《十二銅表法》
誕生的原因:共和國的誕生促進了法律的制定;平民和貴族斗爭;平民保民官的強烈建議;貴族妥協。
時間:公元前5世紀
內容:龐雜,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
實質:明確維護私有財產和貴族既得利益
適應范圍:羅馬的公民
評價(作用):
對平民而言:一定程度上的勝利。雖維護貴族利益,但按律判決和量刑,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利益。
對羅馬而言:羅馬史上也是西方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羅馬法的淵源,是羅馬的基本法。
根本目的:維護奴隸主的統治
C羅馬法的發展——不同時期的法律 從公民法到萬民法。
在共和國時期,為了緩和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保證對外戰爭的勝利,羅馬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平民權益的法律。
在帝國時期,羅馬法又增加了許多內容,以調解羅馬人與被征服民族的關系,鞏固帝國的統治。
《十二銅表法》就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自從公元前3世紀以來,羅馬共和國展開了開疆拓土,而成為地中海霸主,隨著征服地區版圖的擴大,很多有著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國土內,勢必會出現新的矛盾,尤其是被征服者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不受公民法保護,引起社會動盪;另外,國際交往擴大,引起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經濟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因此,原來的公民法已經無法應對這些新變化。為鞏固統治,帝國對各行省上層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權。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之間的區別開始消失,萬民法得以制定。由於它適用於羅馬帝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外籍人,與適用范圍相對狹窄的羅馬公民法相區別,因而是帝國范圍內的國際法。
D總結:體系完備 查士丁尼法典
原因:(1)繼《十二銅表法》之後,羅馬又根據不同時期的立法需要陸續制定了許多法律,對維系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公元3世紀以後,因歷代制定的法律規模龐大駁雜,利用起來多有不便,於是帝國統治者開始著手整理、匯編各種法律。
(3)查士丁尼有感於西羅馬帝國的覆滅。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
《查士丁尼學說匯編 》《查士丁尼新敕》
適應范圍:帝國境內各民族居民(萬民法或國際法)
評價(作用)完備階段;保留成果、提供法律手段、維系統治工具
3、羅馬法的目的
通過調整人和人、人和國家之間的關系、財產關系、協調社會矛盾來維系和穩定了帝國的統治
4、古羅馬法律在維系帝國統治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A它為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奴隸主統治提供了法律依據)
B保護私有財產,鞏固了羅馬奴隸制統治的經濟基礎,籠絡上層階級;。
C 推廣到帝國其他地區,穩定社會秩序
5、羅馬法中體現的原則?
羅馬法中體現了自然法則的思想:理性、自由、平等、正義等。
6、古羅馬的法律對當今社會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A歐洲國家大多數以羅馬法為基礎制定本國法律。B 現在許多國家的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直接來源於羅馬法。C「不告不理」、「一事不再理」等原則被繼承。
7、評價羅馬法(作用或影響)
實質:羅馬法是保障和維護羅馬奴隸主的地位和統治的工具。
地位:歷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 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體系
作用:對羅馬: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承認公民的權利,擴大了統治基礎;具有一定民主性。
對世界:①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系統的法律體系(嚴格界定法律主體權利義務、法理),是現代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為近代資產階級的立法提供了藍本(《權利法案》、《獨立宣言》、《法國民法典》等就繼了羅馬法);為西方司法制度、政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陪審制、律師制、司法原則等)。
②自然法思想影響資階級的啟蒙思想,天賦人權、權利平等為近代資本主義啟蒙思想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③羅馬法也影響著東方的立法,司法。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繼承法》也借鑒了羅馬法
局限性:羅馬法的制定主要是體現帝國統治者的利益,對於被統治者來說,只能承擔義務,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法律有力地規范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有力的維系了統治。成為人類政治活動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探究題:
古代的希臘、羅馬、中國在治理國家方面都有獨特性:希臘用民主、羅馬用法律、中國用集權或專制。請回答
1、羅馬是走上法律治國的原因是什麼?
羅馬共和國的民主傳統;平民與貴族的斗爭;是跨三洲的超級帝國,情況復雜;
經濟(海洋經濟)發展的需要;傑出人物和皇帝的重視。
2、希臘和羅馬治國思想不同,導致了兩國在政治觀念和文化成就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什麼呢?
希臘人鍾情於自由和民主;羅馬人更熱衷於權威和安定;
希臘文化全面輝煌,且文化人才輩出; 羅馬除建築、法學與演講學成就外,其它方面建樹甚微
6. 古羅馬有什麼法學成就
德國著名的法學家耶林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亡,宗教隨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羅馬帝國不僅在當時成就了並遠播了古代社會最發達、最完備的法律體系——羅馬法,而且,整個中世紀西歐法學智識的發端與發展就是一部羅馬法的詮釋與發展史。在古代羅馬遺留給後世的諸多遺產中,羅馬法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其影響逾千年而不衰。
以歷史的長時段鍛造羅馬法。正如羅馬城不是一天造起來的一樣,羅馬法也不是一夜之間驟成的。從公元前451年至前450年間的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表法》的問世,到公元530年至533年完成的《國法大全》中的《優士丁尼法典》、《學說匯纂》和《法學階梯》為止,羅馬法歷經了一千餘年的發展。它從最初一種狹小和簡陋的農村共同體的法,發展成一種強大的城邦國家的法,進而發展成一種帝國的法。羅馬法的發展與完善,有賴於多項因素,撇開政治的、經濟的這些宏大的背景性的動因不論,僅就法本身來看,在一千餘年的時間跨度中,羅馬法從粗陋質朴走向精細縝密,有賴於法學家窮經皓首地著書立說,親力親為地解答、撰約、協助訴訟,條分縷析地對每一項法律規則的討論與爭鳴;有賴於裁判官通過擬制訴訟和擴用訴訟的方式,在司法實踐中擬制某種法定要素,或參照已有的法定訴訟形式,對社會中新衍生出的而立法又來不及規定專門的司法救濟手段的情況和關系,以具體、靈活、變通的做法提供司法保護,以至於裁判官法成為市民法的活的聲音;還有賴於普通社會民眾的參與與推進。可以說,羅馬法諸項法律規則的形成,發端於當事人對糾紛的提起,確定於裁判官的裁決與處理,抽象化、理論化於法學家的著述。由羅馬法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法律規則、法律制度、法律理念乃至法學傳統的形成,必須假以時日,不可能百十年間一蹴而就。在一千多年的時光流轉中,那些對日常生活的持之以恆的關注,那些對因社會變遷而引發的新問題、新挑戰的不斷的回應,那些對司法實踐的一再的審慎的反思,最終沉澱為了一種規則體系、一種邏輯體系和一種意義體系。不誇張地說,羅馬法系積千年人類生活經驗和理性智慧鍛造而成的。
以追求藝術的精細與完美之心雕琢羅馬法。古代羅馬法並不單純是法條文本、皇帝敕令或法學家的解答與著述的集合物,超乎文本和法典之上的是法的精神與法的理念,從中我們可以明白無誤地發現,羅馬人不是僅僅把法律作為經時務世的技術工具,而是將法律作為體現了一定價值觀念的藝術來對待的。公元1世紀初期的法學家P?J?塞爾蘇斯定義道:「法(ius)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優士丁尼的《學說匯纂》中注稱:善良指合乎道德,公正即合乎正義。由此又引申出,「法」當是符合正義的。烏爾比安指出:法律是關於神和人的學問——是關於公正和不公正的科學;法的箴言不是別的,就是誠實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這些是古代社會對法和法學最精練的概括與說明。由此,有學者斷言:「羅馬法是歐洲文化史上最偉大的精神力量之一」(薩拜因)。
羅馬法的實踐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一面,體現在流傳甚廣的諸多法律格言中。這些法律格言涉及各個方面。在法的一般理論方面的格言有:法不是針對個別人的,而是為所有人普遍創設的;法律應當能被所有人理解;通曉法律不在於了解它的文字表述,而在於掌握它的精神和實質;違反法律原則的規定不應得到因循;習慣是法律的最好解釋者;法則產生於事實;對法的不知是不可原諒的;任何人不得通過損害他人的方式為自己獲利;行使自己的權利以不損害他人權利為限等。在刑法方面的格言有:刑罰應當成為對人的改造;法律考慮激憤者,激憤者卻不考慮法律(指刑法一般對在激憤狀態中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減輕處罰);疑罪從無;任何人均無義務指控自己有罪等。在私法方面的格言有:公法不得被私人簡約變通;契約起源於意願,隨後變為必須遵守的義務;和解協議相當於已決案;不得要求任何人履行不可能的給付;不得推定任何人遺棄自己的財產物;不情願者之間締結不了婚姻等。在程序方面的格言有:訴訟只不過是通過審判獲取應得之物的權利;沒有原告就沒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動審判;審判員不得審理與己有關的案件;法官只知法,事實須證明;舉證的義務由主張者而不是否認者承擔;一目瞭然之事無須證明;單一證據不能證明,與其他證據相結合可以證明;判決應當與請求相對應;一事不再理等。我們還很難發現其他哪個民族有如此豐富的法律格言。而且,這些格言不是類似於我國古代宋、明、清時期的律學讀本或訟師秘本中的僅僅是方便記誦的法律歌謠,而是對法律規則高度濃縮化後的藝術錘煉的結晶。今天,透過這些格言,我們仍能夠領略到規則背後的信念。今天,也仍有法學家堅持這樣的見解:「在任何時代中,法的確定性都是通過如下方面得到保證:一是法律藝術,它居於統治地位;二是法學,它的任務局限於形成法的技術因素……;三是立法,它相對於法學只能居於次位,其任務是構成法的政治因素。」(�德�霍爾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
以信仰鞏固和弘揚羅馬法。在古代羅馬,指稱「法」的有兩個詞:ius和Lex。ius指自然形成的法與習俗,它本身即含有潛在的完善性,是所有人定法Lex的正當性源泉。而lex則專指由世俗權力機構制定、認可的人定法或曰制定法。Lex的含義比ius要狹窄,Lex的中心意義是命令。西塞羅把Lex稱為「有關命令和禁止的正確理性」。五大法學家之一的莫德斯丁則說,法律(Lex)的效力在於命令、禁止、允許和懲罰。制定法(Lex)要盡可能地遵循、符合自然的固有的法與習俗(ius)。羅馬法的這一觀念我們簡言之謂「自然法觀念」。
自然法觀念為羅馬法的被信仰奠定了道德基礎。對於這一觀念,西塞羅有過美妙的闡述:
「真正的法律是與自然相一致的正確理性;它適用於所有人且不變而永恆,……對於真正的法律,其神聖性不可能被貶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廢止;我們不能通過元老院抑或公民大會的命令來驅逐它,我們無須訴諸任何人來確定和解釋它;若是真正的法,……它是唯一而一同的法,永恆而不可改變,約束所有時代的所有民族;……對永恆的法的違反即是對人自己以及人的本性的違背,因此,誰若違背之,哪怕他逃避了對他的行為作出的其他相應懲罰,也將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在此基礎上,西塞羅陳述了法律至上原則:
「環顧我們國家中的其他部分,你會發現一切都依照規則和法律的規定而運轉。」
「在一個以法律為根基的國度,棄法律於不顧的行徑將會是更大的恥辱。因為法律是維系個人在共同體中的利益的紐帶,是我們得享自由的基礎,是正義的源頭……沒有法律的國家猶如缺失頭腦的人體……執政官司掌法律之執行,法官照看法律之解釋。總而言之,我們遵守法律,是因為法律賦予我們自由。」
如果說西塞羅的觀念多少還帶有某種永恆的神聖的色彩的話,那麼羅馬法中實踐性的自然法及信仰法律的例子亦俯拾可得:例如《十二表法》自從頒行後,千年間幾乎未經任何改動,也從未被宣布廢止過,它一直居於准神聖的地位;又如,羅馬最早的一些法學家,把解釋法律當作對社會公共生活的貢獻,他們公開和無償地提供法律咨詢,同時在此過程中完善自己,努力追求法律智慧與道德正義感相統一的高尚的倫理形象。直至烏爾比安時代,法學家仍把法律職業看作是獻身於人類的善好生活的神職人員的工作。
法律被信仰,在古代羅馬不僅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