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輿論司法公正辯論

輿論司法公正辯論

發布時間: 2025-02-24 16:06:19

『壹』 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關系

一、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促進作用

輿論監督有利於司法公正,輿論監督就像一面鏡子放在司法工作者的面前,時刻警醒他們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維護司法公正,並且我國對於輿論監督的態度也越來越開明。2009年12月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第一條中就明確指出,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

(一)輿論監督有利於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基本原則司法腐敗是維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大「短板」。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發表了《人權宣言》。第一條指出:「在權利面前,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這是首次提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人們傾向於安全,有序,可預見的世界,不希望出於混亂,難以控制的境地……在法律適應中,由於權勢,金錢的影響,導致一方受到偏袒,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無序的狀態。」人們對於自己的出身是無法選擇的,所以人們渴望在後天的到法律平等。有了輿論監督,司法活動就被置於公眾的眼前,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由於金錢和權勢帶來的不公,為司法審判塗上了一層防腐劑,從而有利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實現。

(二)輿論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輿論不僅對社會、對群眾起著特殊的監督作用,它對於黨、對於政府、對於一切領導機關和領導者也起著監督作用……經過這樣經常的輿論監督,這類行為將會大大減少。例如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以及各地方衛視的法制節目在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正如前文提到的河南農民時建峰偽造軍車牌照騙免高速公路通行費案,電視台對其庭審進行了現場直播。類似的輿論監督使得案件在公開、公平、公正環境中的解決,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糾紛。此外,輿論監督是的廣大的普通的民眾參與到案件的評論中來,一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司法監督力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司法專斷以及冤假錯案的出現。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於案件的持續跟蹤報道,也起到了普及法律知識以及警示社會大眾的效果。

(三)社會監督有利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絕對的正義需要完善的追求正義的環境和設備。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員在處理具體案件的時候要堅決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嚴格依法辦事,禁止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假公濟私,以權謀私,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社會監督可以使司法活動在陽光下運行,從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四)輿論監督可以促使司法工作人員提高其業務水平由於我國建國較晚,法學教育起步晚,各個地區的司法工作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偏遠地地區,司法工作人員的水平更無法保證。輿論監督對於一些案件的關注和評論,迫使司法工作人員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辦案水平。2009年的在「躲貓貓」事件中被處理的民警,就值得整個司法系統人員學習,以及在2010年年底,河南農民時建鋒被指控偽造軍牌騙免368萬多元高速通行費案件中被處理的法官敲醒了警鍾。廣大司法工作人員應該切實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作為人民的公僕應該用好人民賦予你們的權利,盡心盡力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切實

(五)社會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改革和立法改革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披露了孫志剛死亡的情況。此後有關孫志剛死亡的報道在各大門戶網站上被轉載,引起國人的一片嘩然。一時間孫志剛以及導致此次悲劇的收容制度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6月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第381號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全國各地的收容所紛紛摘牌,舊的收容遣送制度逐漸被救助管理制度所代替。再比如,正在討論的勞教制度的改革無不體現著輿論監督的作用。勞教制度很難保證程序正義,並且做不到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適應,是不符合現行的司法制度以及相關的法律原則。改革勞動教養制度,不僅是符合法治精神的當然要求,也是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必由之路。相信社會輿論會像促進收容制度的改革那樣監督勞教制度改革的。

二、輿論監督對於司法公正的妨礙作用

如文章開頭關於許霆的案例,一些法學家認為是社會輿論綁架了法官,干擾了司法獨立。在中國有關新聞、網路媒體的相關立法不健全,媒體在報道有關案件的時候缺少監管,新聞媒體便會做一些捕風捉影的報道,或者只對整個事件的一部分做傾向性的報道,從而給了輿論錯誤的導向。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利益相關者為了逃避自身的責任,濫用新聞輿論的報道、媒體輿論的善意炒作以及公眾同情弱示群體的心態,擾亂司法人員正常的辦案程序。(本文來自於《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雜志。《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一)在中國人情社會的大背景下,道德評判有失法律公正影響司法審判。輿論監督對具體案件往往以道德的標准來進行評判,而司法審判則要求司法人員以法律的標准來進行審判,二者評判標准不同,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能達成共識。社會輿論對於一個案件的判斷總是出於主觀的感性的認識,所謂的公知很少從法律的角度對一個案件作出評判。而新聞媒體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會用生活中的道德標准報道一些案件中的熱點問題,在案件沒有作出最後的法律審判之前盲目的做一些報道。作為司法裁判者的工作人員難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在做最後的法律判決的時候難免會考慮社會大眾的承受度。這樣的話,輿論監督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監督司法活動作用,反而干預了司法,左右了法官的判斷,造成司法的不公正。

(二)給審判人員帶來很大的壓力。媒體對於案件的熱點做失真的盲目報道,這樣的話法律裁判者就有來自案件本身和社會輿論兩方面的壓力,他們勢必為了平衡這兩種壓力而做出一些妥協,而很多時候法律裁判者會向社會輿論妥協。因為那樣或許會導致司法的不公,但不會有來自公眾的不理解和社會的輿論壓力。

(三)作為輿論監督主力軍的各種媒體素質參差不齊,盲目的報道會侵害法律權威。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由於缺少法律監管和行政監管。逐利性使得廣大媒體會迅速的介入一宗案件的報道中,並且會做持續的跟蹤報道。甚至會為了利益做一些盲目的、不真實的、具有傾向性的報道去迎合公眾的情緒。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媒體本身的形象,也使得法律的權威性受到侵害,損害了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民眾心中的形象。

(四)輿論監督會擾亂司法程序。輿論監督具有炒作性、制約性、傾向性的特點。輿論監督的這些這些特點決定了輿論監督在促進司法公正的同時也會妨礙司法公正。在實踐中,由於缺少監管,一些媒體炒作某一案件,對某一案件做具有傾向性的評價來博的讀者的眼球。於是一些人便利用媒體的這些特點,炒作一些關鍵詞,欺騙廣大的讀者。利用人們同情弱者的心態來干擾辦案人員的視線,以期做出有利於把自己的司法裁判。現階段,由於有關新聞媒體的立法不足,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因此,我國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處於不確定的狀態,輿論監督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有利也有弊。這就要求我們通過立法規范新聞監督、完善司法獨立制度、吸收國際立法,公約的先進經驗等方法來完善輿論監督。從而更好的平衡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的關系。掌握好輿論監管的度,發揮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促進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實踐中,法院和檢察院應該努力做到既保證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和知情權,又合理的處理輿論的監督,做到辦案不受社會輿論的傾向性引導,保證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公開。這就要求廣大法院檢察院應該堅持依法辦事,依章程辦事,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同時要求作為司法工作者的法官、檢察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提高辦案能力,樹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平衡好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兩者的關系,共同努力為中國的司法改革進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作者:包華斌李新鵬單位: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人民法院福建省永春縣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貳』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弊大於利。
司法講究獨立性。目前國內因為輿論而重判錯判的案件不在團簡少數。
而且,法律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沒念皮有專業的接觸過法律的人很難全面思考仔或差問題。
所以,司法不應因社會輿論而被左右。當然社會監督還是好的

『叄』 鑸嗚哄湪鍙告硶鍒ゅ喅浜х敓涓鎵婕旂潃鍏抽敭鐨勪綔鐢ㄣ()a瀵筨閿

鑸嗚哄湪鍙告硶鍒ゅ喅浜х敓涓鎵婕旂潃鍏抽敭鐨勪綔鐢ㄦ槸閿欑殑銆

璇勫斻佽備紬涓嬪崍濂姐傛垜鏄姝f柟涓杈╋紝鎺ヤ笅鏉ョ敱鎴戞潵闄堣堪鎴戞柟瑙傜偣銆傛垜鏂硅や負澶т紬鑸嗚哄瑰徃娉曞″垽閫犳垚縐鏋佸獎鍝嶃

棣栧厛鎴戜滑璁や負澶т紬鑸嗚烘垨縐扮ぞ浼氳垎璁烘垨姘戞剰錛屾槸鎸囩浉褰撴暟閲忕殑鍏姘戝規煇涓闂棰樼殑鍏卞悓鐨勫懼悜鎬х湅娉曘佹佸害鐨勬誨拰錛屼唬琛ㄤ漢姘戠殑鍛煎0銆傚徃娉曞″垽鏄鍙告硶鏈哄叧鏍規嵁鐜版湁娉曞緥瀵瑰㈣備簨浠惰繘琛屽″垽銆

涓嬮潰鎴戝皢閫愭ヨ存槑澶т紬鑸嗚哄瑰徃娉曞″垽鐨勭Н鏋佸獎鍝嶏細

1銆佽垎璁哄拰鍙告硶瀹″垽鏈緇堢洰鐨勪竴鑷達紝鑸嗚哄拰鍙告硶鍏卞悓杈炬垚緇存姢騫垮ぇ浜烘皯緹や紬鍒╃泭鍜屾潈鍒╃殑鐩鐨勩

鎴戝浗鏄鎴愭枃娉曞浗瀹訛紝鎴愭枃娉曟潵婧愪簬瀹娉曪紝鍦ㄦ垜鍥藉娉曟槸鐢卞叏鍥戒漢姘戜唬琛ㄥぇ浼氬埗瀹氱殑錛屽叏鍥戒漢姘戜唬琛ㄥぇ浼氫唬琛ㄧ殑鏄鍏ㄥ浗浜烘皯鐨勬剰鎰匡紝鎵浠ュ徃娉曞″垽搴旀槸鍙嶆槧騫剁淮鎶ゅ箍澶т漢姘戠兢浼楃殑鍒╃泭鐨勩

鑰屽彟涓鏂歸潰錛屼漢姘戠兢浼楀嬬粓緇存姢鑷宸辯殑鍒╃泭涓斾笉浼氳儗鍙涜嚜宸辯殑鍒╃泭錛岃屽徃娉曞″垽鍙嶆槧浜烘皯緹や紬鍒╃泭錛屽嵆姘戞剰鐩鐨勬寚鍚戜笌瀹″垽鐨勫畻鏃ㄤ竴鑷達紝鎵浠ユ皯鎰忓瑰徃娉曞″垽鐨勫叧娉ㄦ槸涓轟簡瀹炵幇鍚屼竴鐩鐨勶紝姘戞剰鐩戝療騫朵績榪涘徃娉曞″垽杈炬垚涓よ呬竴鑷寸殑鐩鐨勶紝鎵浠ュぇ浼楄垎璁哄瑰徃娉曡瘎鍒ら犳垚縐鏋佸獎鍝嶃

2銆佽垎璁哄叧娉ㄥ徃娉曞″垽鏈夊埄浜庨槻姝㈠徃娉曡厫璐ャ

鑸嗚虹殑鍏寮鎬у箍娉涙х壒鐐逛細璁╂堜歡鏇濆厜錛屾彁楂樺徃娉曞″垽鐨勯忔槑搴︼紝浠庤屽皢鏉冨姏鍏寵繘鍒跺害鐨勭煎瓙閲屻傚懠鏍兼堢殑閲嶇敵寮曞彂鑸嗚哄瑰啢鍋囬敊妗堢殑鎸佺畫鍏蟲敞錛屽苟淇冧嬌鍙告硶涓哄啢妗堝鉤鍙嶃傚啀濡傚噺鍒戝亣閲婃湰鏄嬋鍔卞叆鐙辮呪滈噸鏂板仛浜衡濈殑鐨勫埗搴﹁捐★紝浣嗗疄璺典腑寮傚寲涓衡滃悗闂ㄢ濊緹や紬鎬掓枼涓衡滄彁閽卞嚭鐙扁濆彧鏈夌ぞ浼氳垎璁虹殑鏇濆厜錛屽仛鍙告硶浜哄憳鐨勫悗鐩撅紝鎵嶈兘鏇村ソ鍦扮淮鎶ゅ徃娉曞叕姝h繍琛屻

3銆佸ぇ浼楄垎璁轟負鍙告硶瀹″垽澧炴坊浜烘枃鍏蟲錛屼綋鐜版硶鐞嗕漢鎯呫

娉曠悊涓嶅栦箮浜烘儏錛屾硶寰嬫槸閬撳痙鐨勫簳綰褲傛垜鍥借嚜鍙ゅ氨鏈夆滃痙涓誨垜杈呪濈殑浼犵粺錛屾硶寰嬫潵婧愪簬閬撳痙錛岃佸皧閲嶉亾寰瘋佸皧閲嶆皯鎰忋傝嫢闈炲ぇ浼楄垎璁猴紝鍗栧嵃搴﹀埗鑽闄嗗媷寰椾笉鍒板藉ぇ澶勭悊錛屽ぉ浠瘋嵂鏍煎崼鍒楁垨璁歌繕鏈綰沖叆鍖諱繚錛涜嫢闈炲ぇ浼楄垎璁猴紝鈥滆頸姣嶆潃浜烘堚濈殑浜庢㈡棤娉曞噺鍒戱紱鑻ラ潪澶т紬鑸嗚猴紝奼熸瓕妗堝彲鑳戒笉浜嗕簡涔嬨傛墍浠ヨ垎璁哄彲浠ュ譏琛ュ徃娉曞″垽鐨勪笉瓚籌紝緇煎悎姘戞剰鍜屾硶寰嬶紝浠庤屽仛鍑哄叕姝g殑鍒ゅ喅銆

『肆』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在近年來發生的重大司法案件之中,我們多多少少能夠看到媒體輿論的影子;在這些案件中,媒體自始至終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輿論角色。但這些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卻引起兩種不同的聲音。

有人認為:媒體在廣泛傳播的同時,打破了官方對信息的封鎖,使更多的案情信息暴露在大眾眼前,這一方面有助於大眾行使監督權利,另一方面對審判機關公開公平公正的審判有促進作用,對司法公正是利大於弊。

也有人認為: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興起,導致媒體從業人員素質的整體降低,一些媒體在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博取眼球,甚至不可避免的帶入審判情緒,使得媒體輿論出現偏差,對於司法公正是弊大於利。

『伍』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文檔

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

近幾年,隨著我國傳媒技術的提高,傳媒手段的多元化,社會輿論對司法的監督在我國的司法監督體制中的地位日趨上升。正本清源,社會輿論是社會中相當數量的人對於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態度和信念的集合體。司法公正的基本內容是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堅持正當平等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

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司法審判的積極影響,即促進司法獨立與司法公正;另一方面過度的輿論監督會干擾司法獨立,錯誤的輿論會妨礙司法公正。

今天我們判斷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究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應該看社會輿論對司法過程、司法體制和司法精神的建立完善究竟起到長效性的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

我方認為,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理由有三。

1、社會輿論的監督對司法公正起促進作用,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適當監督,使司法在公眾的監督下進行,使其司法過程公開透明,促進司法過程的合理化以及司法體制的完善。而司法機關以及司法工作人員在輿論的影響下會產生一種心理壓力,從而使司法人員依法辦事,對司法腐敗能有效抑制,促進司法過程的公正化發展。

2、社會輿論是現階段下最有效的權力制衡手段。平民與權力階層的沖突能夠促進司法獨立。在社會環境中,尤其是大陸法系下,往往存在行政權力干預司法的現象,影響司法人員和司法結果。平民掌握話語權,通過社會輿論聚集成強大的社會力量,能夠與權力階層進行博弈,與權力階層所存在的沖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權力的不正當使用,起到一種平衡的作用。

3、社會輿論能夠促進司法精神和法治社會的建立完善。從長遠來看,隨著司法獨立的日趨成熟,司法體制日趨完善,也不需要輿論的力量來平衡會妨礙司法公正的力量,這時社會輿論對具體的案件影響減小,在此過程中,社會輿論在法治社會的形成和尊重法律風氣的普及上,起到重要作用。民眾通過關注司法,提升民眾本身的主人翁意識和法制意識,促進司法人員在長期監督下堅持司法公正的行為方式,公平、公正、公開的司法精神得以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對司法體制的長遠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

反駁:

【社會輿論影響判罰】

1、證明最後的判罰結果確實是不公正的。【如果不是具有損害性的結果,可以說民眾是監督作用,促進結果的公正化】

您方說 …… ,那我方也可以說最終的結果是公正的,社會輿論發揮了監督作用達到了結果公正。所以這樣論證沒意義

2、證明最後不好的結果是社會輿論導致的,而不是司法人員的判罰不當,不是司法體制的不完善導致的。

【主動權在法官手裡,綜合的結果;一類較為輕松的作出判決,二類人情和法理的劇烈沖突,社會對法理人情的大討論,是的結果更加公正】

『陸』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法律分析:判斷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大還是消極作用大,其關鍵在於網路輿論能否在司法執行的過程中提供理性的參考與監督,使其更加公正。顯而易見,網路輿論沒有這個功能。由於網路謠言的大量存在、網民強烈的主觀性和情緒偏向,網路輿論常常表現出一種顯然的非理性。網路輿論中確實存在小部分的理性,但因為大多數網民對法律的不了解,這個理性的標準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不理性的網路輿論只能帶來類似於「群體極化」和」多數暴政」的」輿論審判」只有理性的監督才是監督,不理性的監督只能稱為干擾甚至破壞。網路輿論不僅不能給予司法活動理性的參考和監督,反而會破壞司法獨立與司法權威。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熱點內容
開展民法典宣傳的通知 發布:2025-02-24 19:01:22 瀏覽:953
在線普法學習 發布:2025-02-24 18:37:32 瀏覽:281
關於道德的片段 發布:2025-02-24 18:13:54 瀏覽:428
上海醫院病區各種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24 17:40:51 瀏覽:199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2-24 16:57:59 瀏覽:34
新民事訴訟法視頻 發布:2025-02-24 16:55:07 瀏覽:44
2016行政法徐金桂講義 發布:2025-02-24 16:42:21 瀏覽:844
侯永斌經濟法基礎網盤 發布:2025-02-24 16:28:58 瀏覽:541
台灣民事訴訟法2013下載 發布:2025-02-24 16:16:40 瀏覽:581
輿論司法公正辯論 發布:2025-02-24 16:06:19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