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王華偉
1. 還在好奇自己瀏覽某些小網站是否會被網警抓的人可要小心啦
科技 的發展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有人覺得他能帶來 社會 發展、人類進步嗎,而有人卻覺得 科技 限制人類,甚至成為壞人手中的武器。網路的發展也規避不了這個問題,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不同的人使用網路的形式和方式必然各不相同。
不過也不能放任這件事不管,否則更加可怕的事情就會發生。這就要求我們作為一個合格的網民,學會文明使用網路。
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江溯主編, ,騰訊安全法律部總經理、騰訊網路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負責人 李 佳 和北京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博雅博士後,德國弗萊堡大學(馬普刑法研究所)法學博士 王華偉副主編 的書籍《網路刑法原理》, 立足於網路刑法的理論學說、法律規范和司法判例,充分借鑒了國內外以往研究的經驗,搭建了實體刑法(總論)—實體刑法(分論)—程序法—管轄與國際合作的網路刑法體系。全書共四編:在「實體刑法(總論)」編,本書對罪刑法定原則、法益、故意、不作為、共犯等網路刑法總論的問題展開論述,展現了傳統刑法總論經典議題在網路刑法領域的獨特性;在「實體刑法(分論)」編,本書創造性地將網路犯罪區分為三類,並針對每種類型之下最為重要的罪名,結合司法實踐展開深入研究;在「程序法」編,本書對網路犯罪的重要程序和電子證據的相關問題展開論述;在「管轄與國際合作」編,本書對跨國網路犯罪的管轄權沖突以及打擊網路犯罪的國際合作展開論述,強調正在聯合國層面推動《聯合國網路犯罪公約》的起草和制定,對於今後全球合作打擊網路犯罪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的作者既有我國網路刑法研究領域的青年才俊,又有我國網路刑法實務中的中流砥柱,本書的出版是我國網路刑法學者的一次集體亮相。
本書全面闡述了網路刑法的基本原理,為法科學生、司法實務人員以及相關研究者描繪了網路刑法的整體性知識圖景,填補了網路刑法研究的學術空白,對推動我國網路刑法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開創性意義,也為我國網路刑法研究與司法實踐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為治理網路犯罪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刑法是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應當把握好其「二次法」的功能,這就要求系統掌握相關犯罪的前置法律規范。而且,與傳統的盜竊、殺人等自然犯有所不同,網路犯罪具有明顯的行政犯屬性。不少網路犯罪的刑法規范相對簡單,但其前置的行政規范則相對復雜,只有系統掌握前置規范,才能確保准確適用相關罪名規定,實現對相關犯罪的有效規制。
例如,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以「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為前提。《侵犯個人信息案件解釋》第3條第2款規定:「未經被收集者同意,將合法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這一規定的正當性恰恰在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前置法律規定。基於大數據發展的現實需要,《網路安全法》在法律層面為個人信息交易和流動留有一定空間,第44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即不僅允許合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而且為合法出售和交易公民個人信息留有空間。而且,《網路安全法》第42條第1款進一步明確了合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情形,規定:「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據此,經被收集者同意,以及匿名化處理(剔除個人關聯),是合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兩種情形,不能納入刑事規制的范圍。正是基於此,才形成了《侵犯個人信息案件解釋》第3條第2款的規定。
再如,關於網路盜竊虛擬財產的性質,存在不同看法。其中主要的爭議在於虛擬財產是否屬於「公私財物」。對此問題,如果局限於刑法領域,實際上爭論可能會長久持續。盜竊罪通常屬於自然犯,但盜竊虛擬財產的案件則帶有明顯的行政犯色彩,搞清了前置的民事、行政法律關於虛擬財產的屬性規定,則可以更為清楚地認識相關盜竊行為的定性。實際上,從前置規定來看,目前關於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尚不明確。《民法典》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目前似未見其他法律的規定。在前置法律依據不明的情況下,具有財產屬性並不必然意味著成為刑法上的財物,對相關行為不一定要適用財產犯罪的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罪的適用就是例證。同理,可以認為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對象「數據」同樣具有財產屬性。正是基於此,目前主流的司法觀點對盜竊網路虛財產案件主張適用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罪名。在前置法律供給不足,同時確實無法適用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罪名的情況下,沒有使用技術手段而是直接敲詐勒索、搶劫虛擬貨幣的,也可以考慮通過手段行為予以評價;在極個別法益侵害程度高、 社會 危害大,手段行為確實難以罰當其罪的情況下,作為例外,可以考慮將行為對象解釋為財產性利益,嘗試適用財產犯罪定罪處罰。當然,這樣一個處理路徑實屬當下的「權宜之計」,系統妥當解決相關問題只能寄希望於民法等前置法的不斷完善。當然,如果未來相關民事法律明確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作為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的刑法再行跟上,對於盜竊虛擬財產的行為適用盜竊罪等財產犯罪,也屬必然。
又如,對於相關網路犯罪現象的規制更要重視發揮前置法的功能。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不斷增加,此類犯罪的司法適用成效十分明顯,充分發揮了強化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維護人民群眾個人信息安全以及財產、人身權益的重要作用,應當予以充分肯定。然而,反觀這一司法適用效果,一般公民卻難以感受到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情況得到了明顯好轉。這實際上與「刑法先行」,忽視與其他部門法協調不無關系。刑法先於其他部門法明確了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界限,爾後才有對網路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作出集中規定的《網路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通過刑法積極適用防止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持續蔓延,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但並非上策。刑法只能治標,尚難治本。而且,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司法適用存在相當多的爭議,不少與行為之時缺乏前置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規范直接相關。當下,應當構建起公民個人信息民事、行政、刑事的全方位保護體系,推進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的系統治理。而且,不僅要有效適用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規定,更要重視相關前置規定。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關於公民個人信息的收集、保存、流轉、使用等方面的管理亟須加強,特別是要嚴防內部人員非法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切實防止公民個人信息泄露事件的發生,有效切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的「源頭」。只有將刑法作為「保障法」,將相關犯罪的前置法「挺在前面」,才能真正發揮刑法與其他部門法的「協同作戰」,實現預期效果。
2. 幫信罪的司法認定
第五屆全國青年刑法學者實務論壇在西南政法大學渝北校區成功舉辦,匯集了來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機構的領導、學界和實務界專家學者。論壇以幫信罪的司法認定為主題,探討了幫信罪的司法適用、治理模式優化以及相關理論問題。
開幕式上,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林維校長致辭,感謝與會者,並強調了此次論壇在刑法學發展和青年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意義。林校長提出,論壇圍繞「青年」和「實務」關鍵點,聚焦幫信罪的司法認定,旨在產生學術成果,為幫信罪的司法適用和治理提供智慧支持。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賈宇對論壇召開表示祝賀,回顧了歷屆論壇的歷程,強調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問題。賈宇院長分析了當前幫信罪的司法現狀,指出幫信罪的輕罪性質,並以真實案例強調了在處理涉幫信罪的在校學生等特殊群體時,應綜合判斷主觀認識和客觀行為,依法從輕、減輕、免除處罰或不作為犯罪處理。他強調,處理幫信案件時應明確罪與非罪的界限,實現三個效果的統一,並指出「明知」的認定必須精準,應做到不枉不縱。
北京大學文科一級教授陳興良認為,論壇以幫信罪的司法認定為主題,體現了青年學者與司法實務人員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理論與實務意義。陳教授提出,當前電詐等信息網路犯罪活動頻繁,幫信罪入罪容易,實務中的證明標准較低,已成為第三大罪。為此,從立法、司法和刑事政策三個維度進行反思和探討是必要的。教義學層面,應盡可能限縮幫信罪的構成要件,如規范「明知」的認定規則、細化支付結算行為的判斷、明確情節嚴重標准,以提供法教義學規則。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廳長張曉津對論壇表示祝賀,感謝理論與實務界的大力支持,指出電信網路詐騙黑灰產的不斷發展變化導致幫信犯罪增加,強調理論與實務界應共同研究,推進幫信罪的輕罪治理、梯次治理模式,提升犯罪治理水平,減少社會對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趙春雨副主任回顧了歷次論壇的學術價值與實務貢獻,強調青年學者的重要性,建議論壇主題與實務緊密結合,探尋專業真理,確保刑法理論正確指導司法實踐。
車浩教授代表北京大學法學院和北京大學犯罪問題研究中心,感謝與會者的支持,強調了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提議由參與兩高司法解釋起草的法官和檢察官在主題報告前進行發言,以確立論壇的實務基調。車浩教授對西南政法大學和盈科律師事務所的支持表示感謝,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梅傳強主持了論壇的開幕式。
主旨發言環節,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審判長陳攀、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廳主辦檢察官侯若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於改之、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敬力嘉、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魏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郭澤強、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教授馬寅翔、湖北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繼坤、北京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王華偉、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羅世龍、重慶市兩江地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東海、江蘇省高郵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湯智、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博士生劉暢、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李蘭英、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錢葉六、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鄒兵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姚萬勤、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郭旨龍、中南大學法學院講師鄭澤星、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育、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歐明艷、北京市盈科(海淀區)律師事務所刑事法律事務部主任於靖民等專家進行了報告與評議。
第一單元討論了幫信罪的構成要件解釋,包括報告一由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何榮功主持,重慶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高穎文進行主題報告,以及報告二由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徐岱主持,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法律應用研究處處長吳嶠濱進行主題報告。評議階段由相關專家進行了深入討論。
第二單元則關注了幫信罪的治理模式優化,包括主題報告一由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教授付玉明主持,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甄航進行主題報告,以及主題報告二由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偉主持,甄航博士進行主題報告。評議階段同樣由多位專家參與。
論壇期間,青年學者與實務工作者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共同探討了幫信罪的司法認定問題、治理模式優化以及相關理論問題。閉幕式上,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丁勝明主持了學術總結,由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院長譚堃和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副教授徐然對發言進行了總結。閉幕致辭環節由車浩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石經海、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士心分別致辭,對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並對第六屆全國青年刑法學者實務論壇的召開表示期待。車浩教授總結了論壇的主要成果與意義,對未來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寄予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