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評估規定
『壹』 訴前司法鑒定評估的規定
我們知道司法鑒定結論在民事訴訟中發揮著其他證據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在訴訟前就已經進行了司法鑒定評估,那麼對於訴訟來說有很大的好處,那麼訴前司法鑒定評估的實際意義是什麼呢?我整理了以下內容為您答疑解惑,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一、訴前司法鑒定評估的規定
訴前鑒定是指在法院尚未立案受理前,一方當事人,或雙方當時人協商後委託鑒定機構對民事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作出專業分析和鑒別的行為。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民商事爭議的發生日益增加,當事人自行進行相關鑒定後再起訴的情形不在少數。而訴前委託的法律地位也有人存在疑慮,擔心事前鑒定在訴訟中無法得到採信,因而無法切實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對此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首先族謹世,訴前鑒定不是司法行為,它屬於當事人舉證責任的范疇。從訴訟立案程序的角度講,當事人起訴必須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款第三項之規定: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這些事實和理由一般包括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事實,還有實體權利義務關系受到侵犯或發生爭議的事實等等,如合同糾紛中的有關質量問題及由此造成損失的事實,如不經過專業鑒定或評估,其責任原因和經濟損失就不能確定,原告起訴時其訴訟請求及訴訟標的額也就不能具體明確。因此從《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原告起訴的條件來分析,訴前鑒定是某些當事人為起訴進行舉證准備的必要手段和方式,它不僅對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有著重要意義,還對訴訟程序的啟動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八條規定,一方當事人自行委託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並申請重新鑒定,法院應予准許。該法條無論從正向或反向解釋來看,都可以得出在立法層面已承認和肯定訴前鑒定價值功能,另一方當事人即使提出異議但沒有證據足以反駁的,法院也不應准許其申請重新鑒定。因此,訴前鑒定行為並非沒有法律依據,任何人不得對其橫加干涉和阻止。
再者,對當事人而言,鑒定可以在訴前自行委託或在訴訟中向法院提出鑒定申請後完成。兩者雖然時間發生上有區別,但鑒定行為在本質上屬一項科學實證活動,它是由具有資質的司法鑒定機構的鑒定人或單位藉助一定的技術或手段對專門性問題而作出的判斷,無論訴前或訴訟中完成的鑒定,鑒定結論在法律上只屬於法定證據形式之一,它必須經過庭審質證審查屬實後才能作為兆肢定案依據。《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七條對鑒定後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情形作了列舉規定:
1、鑒定機構或人員不具備相關鑒定資格;
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4、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該條文第二款為此還進一步明確,能夠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因此,對訴前鑒定結論當事人如有異議,是否可以重新申請鑒定,審判人員應根據具體情況對照上述法律條文來加以判斷。而不是以是否由司法機關進行委託來判斷。
因而,司法鑒定無論是發生在訴前,還是訴訟中,由司法機關還是由當事人進行委託的司法鑒定,只要程序和實質合法就應當被法院所採信。
二、司晌絕法鑒定的啟動
鑒定的啟動與質證主要通過站在對立或相反立場上的主體圍繞司法鑒定是否啟動、鑒定結論是否正確進行質疑、辯駁,從而使案件信息的獲得更加全面完備。它不僅是確認鑒定結論證據效力的手段,更是運用鑒定結論的必經程序。
司法鑒定啟動
除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為主的人身傷害類糾紛外,民事訴訟中絕大多數鑒定系由當事人申請、法院決定並委託鑒定方式啟動。實踐中,對於當事人提出的鑒定申請,法官往往在對鑒定的必要性、科學性未進行認真審查並保障對方當事人行使異議權的基礎上就啟動鑒定程序;未告知申請人鑒定的風險;在鑒定機構確定後,法官在鑒定事項、鑒定標准等問題上往往未徵求當事人的意見,未告知雙方當事人鑒定機構確定的鑒定人及申請鑒定人迴避權、行使迴避權期限,讓當事人充分參與到司法鑒定程序中。
在民事訴訟中,法院裁判所依賴的證據資料只能來源於當事人,當事人享有自行啟動鑒定程序和申請法院啟動鑒定程序的權利,是否進行鑒定、進行何種鑒定或由誰鑒定等事項應由當事人自行決定。如遇為查明案件事實確需進行鑒定的情形,一方當事人在法院釋明後仍不申請鑒定的,則應由該方當事人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當事人向法院申請鑒定應於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法庭應予充分注意和認真對待當事人的鑒定申請,告知申請的一方當事人鑒定的風險,保障對方當事人行使鑒定啟動異議權,審查鑒定是否必要並且可能,以附理由的決定的形式決定採納申請與否。對於法律規定應當以當事人同意作為鑒定啟動條件而當事人不同意的,或非法取得證據的,或法官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認為不需要專業的特別知識,或通過勘驗等調查證據的方法能夠作出判斷的,應當決定不啟動鑒定程序,避免當事人隨意、濫用鑒定啟動權。法庭決定啟動鑒定的,應組織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鑒定機構,協商不成的由法院採取搖號等隨機產生方式確定鑒定機構,同時確認法官最終決定的委託鑒定事項及鑒定標准。鑒定機構確定鑒定人後,法院應告知雙方當事人鑒定人情況及申請鑒定人迴避權、行使迴避權期限。由此,鑒定啟動程序不斷優化完善,才能使鑒定結論成為實現實體正義的最佳證據方法,並為鑒定結論進入庭審質證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司法鑒定雖然是依據法律規定所進行科學活動,但由於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所以鑒定結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只能作為證據的一種補充。
『貳』 人民法院委託評估工作規范
法律分析:為依法規范人民法院委託評估工作,提高委託評估工作的效率,保護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參考價規定)的規定,制定本規范。
法律依據:《人民法院委託評估工作規范》 第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根據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土地估價師與土地登記代理人協會、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中國礦業權評估師協會、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等全國性評估行業協會推薦的評估機構名單建立人民法院涉執財產處置司法評估機構名單庫。按評估專業領域和評估機構的執業范圍在名單庫下設資產、土地、房地產、礦業權、珠寶玉石首飾等名單分庫;在分庫下根據行政區劃設省、市兩級名單子庫;市級行政區劃內的評估機構滿三家的,設市級名單子庫;除青海、西藏兩地省級行政區劃內的評估機構滿五家即設省級名單子庫外,其他省級行政區劃內的評估機構滿十家的,設省級名單子庫。
『叄』 司法評估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資產評估司法鑒定是指依法取得有關資產評估司法鑒定資格的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受司法機關或當事人委託,依據國家的規定和有關資料,根據特定的目的,遵循適用的原則,選擇適當的價值類型,按照法定的程序,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資產價值進行評定和估算並提供鑒定結論的活動。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委託評估、拍賣工作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司法輔助部門負責統一管理和協調司法委託評估、拍賣工作。
第二條 取得政府管理部門行政許可並達到一定資質等級的評估、拍賣機構,可以自願報名參加人民法院委託的評估、拍賣活動。人民法院不再編制委託評估、拍賣機構名冊。
第三條 人民法院採用隨機方式確定評估、拍賣機構。高級人民法院或者中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統一實施對外委託。
『肆』 法院判刑前司法評估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通常在判決緩刑之前,法院會進行司法評估,以判斷罪犯是否有可能再次犯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在審理刑事案件時,總體上有二個月的審限,除非特殊情況下,最遲不得超過三個月。對於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案件、附帶民事訴訟案件,或者存在特定情形的案件,法院可以經過上級人民法院批准,延長審理期限。此外,如果法院認為有必要,可以要求當地司法所進行社區評估,以確定被告人是否符合緩刑條件。如果評估結果顯示被告人具備適用緩刑的條件,法院在判決時通常會考慮緩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應當在受案後二個月以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三個月。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上一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因特殊情況還需要延長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變管轄的案件,從改變後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計算審理期限。 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的案件,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法院後,人民法院重新計算審理期限。
『伍』 司法評估規定的期限是什麼
司法評估作為一種訴訟活動,旨在通過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專業知識,對訴訟中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並給出相應的鑒定意見。一般來說,司法評估的期限是10至15日,這一期限會在鑒定書尾部明確告知。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七條,若當事人對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並申請重新鑒定,需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以下情形之一:鑒定機構或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鑒定資格;鑒定程序嚴重違法;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或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而對於存在缺陷的鑒定結論,可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無需重新鑒定。
這些規定確保了司法評估的公正性和專業性,為當事人提供了申請重新鑒定的機會,並明確了重新鑒定的條件和程序。通過司法評估,可以更加准確地解決訴訟中的專門性問題,為法律判決提供有力的證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