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
⑴ 三商法是國家的政策嗎
法律分析:是的。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商法的一般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現代商法主要有四大基本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⑵ 商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什麼
商法調整的主體和民法調整的主體一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1986年4月12日通過 2009年8月27日修訂同日公布施行)2009年8月27日修訂同日公布施行)
第二條【調整對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⑶ 商法和民法的區別
商法和民法的區別分為四類,分別為:
1、調整的主體不同:民法調整的主體是民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國家),商法調整的是商事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
2、調整的對象不同:民法調整的對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法只調整流通領域;
3、立法目的不同:民法追求的是社會的公平公正,商法注重交易的安全;
4、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不同:民法是國家的部門法,是基本法。商法不是,是民法的特別法。
民法與商法的聯系:
1、民法與商法同屬私法范疇,是調整民商事行為的法律;
2、民法的主體制度是對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資格的一般規定,商法上的主體制度是對民事主體制度的具體化和特殊化;
3、民法的物權制度是對從事商品經濟活動的正常條件的一般規定,商法中的物權制度則是對商事交易中的物權制度作出的補充規定,其適用以民法物權制度為前提;
4、民法的債權制度是關於流通領域中的商品交換活動的一般規定,商法中的債權制度是市場交易活動中的特殊規定與補充規定,其適用以民法債權制度為基礎。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⑷ 近代民法的概念和商法的地位分別是什麼
近代民法的概念
近代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民法一詞既可以指民法典,也可以指民法部門,包括《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婚姻法》等法律。
商法的地位:
首先,主張民商分立的。這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同時也是與國際化接軌的必然要求。
所謂民商分立,其基本含義是指民法典與商法典自成體系,分別立法,分別各自調整社會關系中平等主體的民事關系與商事關系。
首先從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角度看。
眾所周之,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意市場經濟體制,是在摸索中前進的。從馬克思列寧主意的基本理論來看,市場經濟應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而且也是資本主義典型特徵之一。在中國這一社會主義國家中引入市場經濟體制並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疑是一個極大的突破。實踐證明,雖然現在深度的問題還沒有浮現,矛盾也未到不可調和的地步,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確是大有幫助的。因此這一制度勢必要長期存在和發展。
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勢必需要統一成型的法律去規范,例如《商事通則》,以應對在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新中國成立至今只有六十幾年的時間,立法歷史同世界其它發達國家相比更是短暫。以同為大陸法系國家的德國民法典為例。德國《民法典》從制定到施行經歷了百年以上的時間,而中國尚無法建立統一的民法典。
不得不說,我國的商事立法已經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了。意圖通過制定民法
典解決商法和商法總則欠缺的問題並不可行。事實上,起草中的民法典不可能囊括商法總則的內容,更不可能包括商法分則中龐雜的全部內容。由於自身性質的局限,民法的內容不可能無限膨脹,更不可能取代商法形成「私法一元化」的局面,而司法一元化是我國某些學者所追求的理念,在此我不敢苟同。
民法(尤其是親屬篇等)有著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倫理色彩,而民族和倫理都有著其深厚的社會根源和社會現實,換言之,每個國家的民族和倫理都具有或大或小的差異性。如果不顧及民法自身的屬性,讓民法典涵蓋了商法總則的全部內容,那就勢必造成民法的異化,使民法典變得不倫不類。據此,解決單行商事法律缺少總則統率的問題不能寄希望於民法,必須靠商法自身的健全與完善。
再次,就我國商事立法的現狀分析,由於長期以來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分別管理,加之國內市場的多頭管理,導致政出多門,立法多雜,與統一市場、統一規制的市場經濟的法制要求極不適應。同時由於商事立法缺少系統性和前瞻性,致使商事法律、法規雜亂無章,缺乏統率,不成體系。我國採用單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雖然有靈活、務實、簡便等優點,但由於缺乏總則的統率,難收綱舉目張之效,使單行商事法律變成了孤立、單一的法律,不能形成商法內在應有的體系,這顯然不利於對我國市場經濟關系的統一規制,亦無助於對單行商事法律原則、制度、規則的統一理解,更不利於對單行商事法律的貫徹實施。如果不妥善解決,將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法制建設是極其不利的。接著從國際化的角度來看民商分立這一問題。
世界本是分隔的,由於經濟的一體化而使世界連在了一起。因為世界經濟的一體化,
商法內容上的國際化和統一化趨勢是當今商法立法的必然走向,法國的童克教授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他指出,商法的國際性「可能帶來根本的變革,對此我們應有所准備」。
民法在國家中受到民族習慣和倫理的局限性,當今世界的變更速度比較快,而且所衍生出來的民法和商法范疇的問題也比較多,所以當今民商法立法趨勢是越來越細致,而且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商法屬於特別法,其中所規定的法律范疇的局限性很強,比較符合立法細致化趨向,如果民商合一,因為價值取向的差異性必然導致商法的不健全或者無法健全。
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商務貿易中不僅需要精通國際私法,同時本國內也應當制定統一的,規范國內商事主體的法律,里應外合,才是我國今後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的必由之路。
綜上所述,
我國應當制定統一的獨立於民法之外的《商法典》。但是,民商分立也是有弊端的。比如究竟哪些主體可以歸結為商事主體,在民法和商法沖突中的法律適用問題,還有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等等。
因此,建立類似民法通則的《商法通則》,才是解決商法統一,符合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和立法實踐的最佳途徑。在實行實質商法主義的民商分立體制下制定《商法通則》,既可矯正追求形式商法主義的偏頗,又可實現商法體系的完善,同時又不根本性地改變我國採用單行商事法律的立法模式。等到時機成熟,再將這些單行法律法規納入《商法典》之中,達到商法獨立統一之目的。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發展,經濟才能繁榮,國家才能昌盛,法制才能完善,人民才能富裕。
⑸ 論述我國商法的基本原則。
【答案】:商法的基本原則是商法的主旨和基本准則,是對於各類商事關系具有普遍性適用意義或司法指導意義,對於統一的商法規則體系具有統領作用的某些基本法律規則。
(一)依法自由行使權利原則:從本質上講,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間發生的商事關系的私法。基於商事主體的平等地位,商事主體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並且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商事主體可以自由地行使權利,任何機關,個人不得非法干預其權利的行使。
(二)商事主體意思自治原則:基於商法的本質特徵,商法最基本的原則為意思自治原則。意思自治,是指商事主體有權基於自己的意思形成其私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三)尊重公共利益原則:社會公共利益是指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法律保障社會公共利益,也就是保護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保護每一個公民的自身利益。
(四)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所謂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則。
(五)合法原則:商事行為是法律行為,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合法原則要求商事主體的商事活動既要遵守由國家立法機關統一制定的法律,也要遵守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章以及地方各級權力機關和各級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六)公序良俗原則: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是現代商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在現代交易中,它具有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功能。
(七)保障交易便捷原則:商業以營利為目的,在現代商業實踐中,交易速度或商品流轉速度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商法中確認交易便捷原則,要求商法的各項具體規則反映商事活動不同於一般民事活動的特徵。
(八)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維護商事交易安全構成商法的又一基本原則。商法上對於交易安全之維護主要表現為對於商事交易條件採取強制主義、公示主義、外觀主義及嚴格責任主義之編制。
⑹ 商法 經濟法 稅法的區別
商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商事行為
經濟法則是從國家的角度對經濟運行做出規范
稅法屬於經濟法中的一項
⑺ 民法,商法以及經濟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您好!通常我們會把民法和商法統稱為民商法,和經濟法作比較,詳細情況如下:
1、調整對象不同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經濟關系,它不調整人身關系。而民商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是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杠桿之一,屬於以國家為本位的公法。而民商法雖然有公法化的現象,但其基本屬性還是私法,體現私法原則。
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
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指行政機關中的經濟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
3、調整方式不同
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
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基於經濟法的本質,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顯示了與傳統法律大不相同的機制功能。「概括說:全面、系統、綜合;具體說:經濟法由外及里全面地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自始至終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運用多種手段綜合地調整經濟關系。」
4、內容不同
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經濟法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拍賣法、招投標法、金融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證券法(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財稅法(稅收征管法、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會計法、審計法、預演算法)、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環境保護法。
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民法包括: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法包括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破產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
民法以人身關系法與財產關系法為其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在財產關系法中,又可進一步分為物權法和債權法。物權法保護的是物權、知識產權等靜態的絕對財產權,物權法具體包括債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債權法保護的是動態的債權關系,債權法具體包括合同法和擔保法。
5、價值取向不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
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為保護重心,為解決民商法、行政法均無法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而產生。它的本質是國家管理經濟的法,是平衡協調國民經濟運行的法。
經濟法對社會經濟生活發揮著機制效用功能,即從更高層次上全面、一體、綜合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它通過引導、促進、保障和制約途徑來指導預測、激勵限制、整體協調與個別規制經濟活動。可以這樣認為,在現代社會,沒有經濟法,整個經濟秩序將重復本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經歷的「磨難」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