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司法救助的程序
Ⅰ 申請司法救助的條件和程序
使用國家司法救助資金應當嚴格遵循以下程序:
(一)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在辦理案件、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過程中,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告知其有權提出救助申請。
(二)申請。救助申請由當事人向辦案機關提出;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符合條件的近親屬提出。申請一般採取書面形式。確有困難,不能提供書面申請的,可以採用口頭方式。申請人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真實身份、實際損害後果、生活困難、是否獲得其他賠償等相關證明材料。
(三)審批。辦案機關應當認真核實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綜合相關情況,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意見。決定不予救助的,及時將審批意見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四)發放。對批准同意的,財政部門應及時將救助資金撥付辦案機關,辦案機關在收到撥付款後2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領取救助資金。對急需醫療救治等特殊情況,辦案機關可以依據救助標准,先行墊付救助資金,救助後及時補辦審批手續。
法律依據:
《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 第三條 國家司法救助的方式和標准
(一)救助方式。國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為主要方式。同時,與思想疏導、宣傳教育相結合,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建立刑事案件傷員急救"綠色通道"、對遭受嚴重心理創傷的被害人實施心理治療、對行動不便的受害人提供社工幫助等多種救助方式,進一步增強救助效果。
(二)救助標准。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具體救助標准,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一般在36個月的工資總額之內。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
(三)救助金額。確定救助金具體數額,要綜合考慮救助對象實際遭受的損害後果、有無過錯以及過錯大小、個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以及賠償義務人實際賠償情況等。
Ⅱ 申請司法救助的條件和程序
法律分析: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使用需要嚴格遵守以下程序:
1. 告知:在辦理案件或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時,如果當事人符合救助條件,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告知其有權提出救助申請。
2. 申請:救助申請應由當事人直接向辦案機關提出;若刑事被害人死亡,則由符合條件的近親屬提出。申請通常應以書面形式提交,如遇困難無法提供書面申請,可以口頭提出。申請人需如實提供個人真實身份、實際損害後果、生活困難情況以及是否已獲得其他賠償等相關證明材料。
3. 審批:辦案機關應對申請人提供的材料進行核實,綜合情況後,在1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救助及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批決定。對於決定不給予救助的情況,應及時告知當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4. 發放:對於批准同意救助的,財政部門應及時將救助資金撥付給辦案機關,辦案機關在收到撥付款後2個工作日內,應通知申請人領取救助資金。在特殊情況下,如急需醫療救治,辦案機關可以根據救助標准先行墊付資金,救助後及時補辦審批手續。
法律依據:
《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
第三條 國家司法救助的方式和標准
(一)救助方式:國家司法救助主要通過支付救助金的方式實施。同時,結合思想疏導、宣傳教育,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刑事案件傷員急救"綠色通道"、為遭受嚴重心理創傷的被害人提供心理治療、為行動不便的受害人提供社工幫助等多種救助方式,以增強救助效果。
(二)救助標准: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設定具體救助標准,以案件管轄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救助金額一般不超過36個月的工資總額。對於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的情況,需適當突破救助限額,但應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
(三)救助金額:確定救助金具體數額時,需綜合考慮救助對象的損害後果、過錯大小、個人及家庭經濟狀況、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最低支出以及賠償義務人的實際賠償情況等因素。
Ⅲ 司法救助金審批流程
1. 人民檢察院在收到司法救助金申請後,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迅速指定專人負責處理。負責人員需對相關材料進行及時審查,並在必要時進行事實調查,隨後製作《國家司法救助申請審查報告》。報告中應全面反映審查過程,並對是否提供救助提出具體意見和理由。
2. 在審查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過程中,如果需要向外地調查或核實情況,審查機關可以委託當地人民檢察院進行。受委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迅速完成任務並反饋結果。
3. 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在審查後,如果認為申請符合救助條件,應提出救助建議和具體救助金額,並向檢察長報告,由其進行審批決定。
4. 一旦決定提供救助,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填寫《國家司法救助審批表》,連同相關申請材料和調查核實材料一同上報。經審批同意救助的,應製作並送達《國家司法救助決定書》給申請人。
5. 人民檢察院應在受理救助申請後的十個工作日內完成是否提供救助及救助金額的決定。
法律依據:《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第四條,規定了國家司法救助程序的實施步驟。
Ⅳ 司法救助案件辦理程序規定
司法救助案件辦理程序規定是指在司法救助活動中,國家機關、律師等應當遵守的相關規定。如在案件移送、調查取證、財產保全等多個方面,都有相應的規定。
《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均對司法救助進行了明確規定。在司法救助過程中,國家機關、律師等應當嚴格遵守以下規定:1. 司法救助案件移送:當一個案件需要進行司法救助時,受理該案件的法院應當及時將該案件移送到專門的司法救助機構或者其他有關機關。2. 司法救助案件調查取證:在司法救助過程中,有關機關可以採取調查、核實、勘驗、鑒定等方式收集證據,並可以向涉案的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情況。3. 司法救助案件財產保全:在司法救助過程中,有關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保全。4. 司法救助案件強制執行:在司法救助過程中,有關機關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被執行人的財產、證件等採取強制措施。
什麼情況下需要進行司法救助? 司法救助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律師等在審判活動以外,依法對當事人的訴訟行為提供協助。需要進行司法救助的情況包括但不限於:當事人提交的證據被收回或者收繳,無法取回;當事人的財產被占或者保全期間發現有額外的財產需要保全;被執行人攜帶的財產或者重要文件證照被拒絕出示等情況。
司法救助案件辦理程序規定是司法救助活動中的相關規定,包括了案件移送、調查取證、財產保全等多個方面。在司法救助過程中,國家機關、律師等應當嚴格遵守相關規定,確保司法救助活動的有效進行。需要進行司法救助的情況包括但不限於當事人提交的證據被收回或者收繳、被執行人攜帶的財產或者重要文件證照被拒絕出示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 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認為需要司法救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