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多因一果案例
『壹』 多因一果如何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貳』 刑法中偶然因果聯系和介入因素的區別
結果情形下行為與結果的聯系。它是兩個首尾連接的必然因果關系之間的聯系。如教唆犯的教唆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間接因果關系;如行為人的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間接因果關系。偶然因果關系是發生在兩個必然因果環節發生聯系的情況下,即第一個原因在引起一個必然結果的過程中或引起後,又偶然與另一原因相交叉或相銜接,又引起另一結果發生。是由偶然因果關系連接兩個必然因果關系,是由一個「偶然」將兩個「必然」聯系在一起形成的因果關系鏈。
第二,次要性。最後結果發生的根據存在於後來出現的原因之中,也就是說,後原因對結果的發生起了決定性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原因而不是前原因。否則前原因與後結果之間就是必然因果關系了。但是,先前的原因也是最後結果的發生所必不可少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前原因決定發展的趨勢,後原因改變了發展方向,如果前原因前結果與後結果沒有緊密的聯系,則前行為與後結果之間的這種作用關系也不可能存在偶然因果關系,充其量只是一個客觀聯系的一般條件。將前因理解為後果的次要原因更為妥當。
第三,復雜性。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內在聯系,有的是外表聯系;有的是必然聯系,有的是偶然聯系。因果關系大多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在抽取特定環節時必須多方考察。偶然因果關系經人為的簡化和孤立加以考察,它至少有三個因果關系鏈,一個偶然因果關系鏈和兩個必然因果關系鏈,在每個關系鏈中又可能存在多因或多果或多因多果同時存在的情形。在多因的情況下,毫無疑問地要區分主要次要原因,這都使得因果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加大了考察分析因果關系的難度。
試舉例說明刑法上的偶然因果關系。如甲騎車將乙撞倒在馬路上,恰巧丙駕駛汽車而將乙扎死。該案例中乙因為被甲車撞而倒地,甲的行為與乙的倒地有必然因果關系;乙被丙開的車碾壓而死,丙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有必然因果關系;但乙倒地時丙正好開車過來則具有偶然性,因為乙倒地與丙的車開來的聯系是不穩定的,並非乙倒地車肯定就來,或者是車來前乙必然倒地。一個被撞倒在馬路上的人不是必然要被過往車輛碾壓,但在馬路上隨時都有車通行,一個突然倒地的人被車碾壓的可能性是確實存在的,在馬路上突然倒地與被車碾壓存在偶然因果關系,由此可以認定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有刑法上偶然因果關系。關系鏈是:甲撞乙-乙倒地-車扎倒地乙-乙死亡。四個現象分別是前因、前果、後因、後果。甲撞乙與乙死亡之間就是刑法上的偶然因果關系。又如上例中,若甲被撞倒在車流很密的高速公路上,被來不及剎車的數輛汽車扎死。此種情形下,即可以認定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關系。因為此時甲必然要被車輛扎死,特別是行為人故意利用高速公路上的車輛來殺人時,更應認定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必然因果關系。
判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只是追究刑事責任的一個依據,並不是所有的具有刑法因果關系的行為都要被追究責任,否則,犯罪構成就是一要件而不是多要件了。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刑法偶然因果關系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不具有刑法偶然因果關系(當然更是沒有必然因果關系)的一律不被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