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有關民商法的案例

有關民商法的案例

發布時間: 2025-04-01 02:30:38

1. 求8條簡短法律案例

商法案例 2008年10月3日,鄱陽縣35歲的職工劉封平與同事李濤相約到自己家中飲酒,平時酒量還行的李濤喝了幾杯啤酒後就覺得有點不舒服,但其認為自己酒量還行接著陪劉封平喝到晚上9時。後來劉封平將李濤送到離其家不遠的路邊,李濤自行回家。第二天劉封平才知道李濤因頭部受傷,正在醫院搶救,被診斷為「特重型顱腦損傷,創傷性休克。」公安局對李濤受傷一事進行了調查,但最終沒有結果,也沒有列犯罪嫌疑人。 刑法案例 2008年3月28日3時許,被告人楚某夥同於某、高某預謀盜竊後來到某市一超市准備實施盜竊。楚某一人先從超市後窗戶進入超市,被居住在超市內的業主劉某發現,楚某用隨身攜帶的尖刀威脅劉某,雙方發生廝打。在廝打中,被告人楚某看見於某、高某站在窗外向超市內看時便喊:「進來,快點。」於某、高某就用石頭將超市前門玻璃砸碎進入超市,楚某、高某用拳頭擊打劉某,將劉某制服後,於某和高某將收款台內的人民幣49.50元以及香煙十條(價值人民幣1 036元)搶走。 行政法案例 村民甲和村民乙因宅基地使用權爭議申請鎮政府處理。村民甲不服鎮政府的土地處理決定,向縣政府申請復議。縣政府維持了該處理決定。在起訴期限內,鎮政府認為該處理決定認定事實有誤,於是撤銷了該處理決定。村民乙不服,對鎮政府的撤銷決定提起行政訴訟,認為鎮政府不能撤銷經過上級政府復議維持的處理決定。 2008年3月1日,A稅務局在檢查中發現某公司在2007年度漏繳各種稅款53000萬元,遂作出處理決定:限甲公司十日繳清露繳各項稅款及滯納金89000元,逾期不繳的,將採取強制措施並處以罰款。後甲公司在規定的期限內未繳納稅款,A稅務局依法作出了行政處罰決定,決定對甲公司處於漏繳稅款2倍的罰款。甲公司收到處理決定書和行政處罰處罰決定書後在法定期限內沒有履行,並既不申請行政復議,也沒提起行政訴訟。為此,A稅務局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其稅務行政處理決定和稅務行政處罰決定。 經濟法案例 1995年12月C公司向A銀行某辦事處申請貸款130萬元,某投資公司(簡稱B公司)存入A銀行辦事處150萬元,辦成一年定期,以此為C公司提供擔保。之後,C公司與A銀行辦事處簽定了借款合同,期限10個月,B公司工作人員孫某在擔保合同上簽字並蓋章。後經查明,擔保合同上的公章和B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名章系孫某偽造,孫某與C公司的總經理武某涉嫌詐騙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一年後,B公司向A銀行辦事處支取存款,被拒付,由此形成訴訟。 程序法案例 張某與李某原系一對夫妻,經法院主持調解離婚,婚生兒子張某某(8周歲)由父親張某獨立撫養至成年,對李某行使探望權的次數、方式作出如下約定:如張某某在當地讀書、生活,李某每年可以探望3次,如在外地,則不予探望。不久,張某到外地務工並將張某某一起帶往該地,在該地就讀、生活。後李某思子心切,希望探望兒子,張某以兒子在外地為由拒絕李某探望,因此李某至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要求探望其兒子。 仲裁案例 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和其他二人合夥承包一煤礦,並依法取得了經營權。期後,確定被申請人為該煤礦法定代表人。次年,其中一人將股權轉讓給現有股東,退出合夥。承包滿一年,被申請人與煤礦所有者和另一公司簽訂了「一攬子協議書」,終止了承包經營。煤礦所有者同意支付給合夥人2800萬元人民幣,作為他們在煤礦經營期間的投入及解除承包關系的補償。在協議生效後,煤礦所有者償付了1600萬元,餘款尚未到位之際,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因結算、分配問題產生分歧,申請人遂依協議及法律規定向本委提出仲裁申請。本委根據申請人與被申請人所簽協議中的仲裁條款,受理立案。 其他案例 1982年,實行林業生產責任制時,政府劃給原告張某二塊荒山進行經營管理,並於同年11月20日頒發給張某社員自留山使用證。張某在自留山上種植了林木。2007年5月,黃某(村小組會計)通知村民討論收回張某自留山事宜。全村15戶村民中有11戶(每戶由一人代表)參加會議,一致決定將張某經營管理的自留山收歸集體所有並出賣山上部分林木。此後,黃某向相關單位申報辦理採伐手續,以村小組的名義將原告自留山的林木以3200元價格賣給他人。3200元由黃某保管。張某向法院起訴,要求村小組賠償3200元。

2. 案例分析題

案例分析如下:張某確實按法定程序申請了個人獨資企業,相關手續和手續齊全,但其申請被工商局駁回,問題在於張某的申請前置條件不符合。換句話說,AIC不注冊是合法的。原因是張原本是一家電子企業的技術人員,辭職當月應聘到了個人獨資企業。我國民商法規定,企業中的技術人員在辭職後的規定期限內,不得將從企業學到的技術作為技術資本經營與原企業性質相同的法人組織。這是對我們目前市場經濟的一種維護,否則會造成市場經濟體制的混亂。因此,張的行為雖不構成違法行為,但確實是在法律法規范圍內的行為,工商行政管理局不予登記是合法的。片面之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增資事宜未辦理工商登記手續,構成根本違約,可以要求與目標公司解除增資協議,返還投資款

在商業合作的領域,法律的嚴謹性不容忽視。郭亞男律師,作為邦盛律師事務所的資深民商法專家,以其深厚的法律功底,為投資者提供專業的投融資法律保障。當投資人與目標公司簽訂了一份增資協議後,若未能如期完成工商變更登記,這看似微小的疏忽可能引發重大法律後果。因為,根據法律,目標公司的這一行為可能被視為根本違約,投資者有權尋求解除合同並追討投資款。


以周偉與重慶盈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案例為例,法院明確認定盈升公司未完成注冊資本的增加以及單方面減少的行為構成根本違約。法院依據《公司法》和《合同法》/《民法典》的明確規定,確認了股東權利的法定保障以及合同解除的條件。《公司法》強調,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變更必須在工商登記中體現,否則無法對抗第三方,這為投資者權益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持。



  • 《公司法》規定,股東變更必須載明姓名、出資額及出資證明書編號,若未經正式登記,就無法在法律層面保護投資者的權益,這正是構成違約的關鍵所在。

  • 《合同法》/《民法典》列舉了合同可解除的多種情況,包括不可抗力、一方明確拒絕履行義務或延遲履行等,這為了解除合同並追回投資提供了法律依據。


因此,當面臨此類投資糾紛時,投資者不應忽視合同細節,而應積極尋求法律援助,確保自己的權益得到充分保護。只有當法律程序得到遵守,合同雙方才能在公平的環境下進行商業合作,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郭亞男律師的經驗和專業知識,無疑為投資者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指導,幫助他們在復雜的商業環境中做出明智的決策。

4. 惡意串通的案例研究

刑法案例:惡意串通損人利己 構成詐騙領刑 淮上區法院一審宣判一起合同詐騙案,被告人陳某犯合同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並處罰金50萬元。 2007年11月22日,江蘇吳江市某織造有限公司陳某與蚌埠市某紡織品公司簽訂價值495萬余元的坯布購銷合同,合同約定貨款一個月內結清。蚌埠公司分別於2007年11月22日、27日和12月9日將價值121萬余元的坯布發給被告人陳某。陳某在收到坯布後分4次共計付款45萬元,餘款76萬余元一直拒不支付。由於陳某未按合同約定付款,蚌埠公司就沒有再向其供貨。2008年元月,蚌埠公司經理於某經他人介紹認識李某並委託李某催討公司貨款。此後,在李某找被告人陳某催要貨款時,陳某以給付十幾萬元好處費的方式拉攏李某,二人惡意串通,將價值明顯低於貨款的衣服抵給蚌埠公司,並簽訂了有關協議。事過一個多月,李某才將此協議內容告知蚌埠公司經理於某,於某知道後當即表示不同意簽訂此協議,李某當面應承,但此後,於某就再也聯系不上陳某和李某,欠款76萬余元至今未付。
法院審理後認為,對於被告人陳某辯稱其已用服裝折抵欠款,已不欠蚌埠市某紡織品公司貨款的辯解,經查,公訴機關當庭出示的於某、李某等人的證言及有關書證等均能證實,被告人陳某在簽訂購銷合同並收到坯布後,將貨物坯布進行了處理,坯布款均已收回,但大部分貨款一直拒不支付。並串通李某,損害蚌埠市某紡織品公司的利益,至使欠款76萬余元至今未能追回。由此可見,被告人陳某利用簽訂合同的形式,騙取貨款的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且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合同詐騙罪。
民商法案例:製造債務 惡意串通自己償還 2010年2月21日,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人民法院依法審理一起原告連軍義訴原夫妻雙方劉大偉、宋燕要求二人承擔連帶欠款案,判決劉大偉清償原告連軍義欠款10萬元。 劉大偉與宋燕原系夫妻,根據法院的生效判決,兩人於2007年9月解除婚姻關系。原告連軍義訴稱,在兩被告離婚前,劉大偉曾向其借款10萬元,現要求二人共同償還債務,並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被告劉大偉辯稱,借款屬實,同意還款,但上述款項屬於其和宋燕婚姻存續期間產生,且用於工作調動等家庭開支,應由原夫妻雙方共同還款。而被告宋燕辯稱其與劉大偉離婚後,法院判令劉大偉向其補償的20萬元劉大偉不願補償才提出兩人還有共同債務,故宋燕不同意承擔還款責任。
法院審理查明,原告連軍義提供的借條等證據確實證明該借貸關系發生在被告劉大偉和宋燕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按照有關規定,該借款確屬共同債務,按照法律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關系共同債務處理」。但是被告宋燕舉證證明其對該借貸關系毫不知情,且證明根據他們當時的經濟條件完全不具備借款的需要,並有能力支付10萬元家庭開支等費用,且在離婚之時,劉大偉從未向法院及其提起該共同債務的存在,故宋燕主張該債務是被告劉大偉為逃避法院生效離婚判決要求其支付補償費20萬元而與他人的惡意串通。因此法院通過對案情的全面掌握,從立法體系和目的出發,對離婚一方與其他人惡意串通製造借貸糾紛的現象,做出有力回應,認定債務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的一方的個人債務,判決被告劉大偉獨自清償欠款10萬元。

5. 讀《民法典》細品委託代理的一點思考

日常生產和生活之中,離不開各種類型的委託代理服務,大到委託第三方對大宗貨物的采購、委託第三方所做的質量檢測,小到請專業人士代為申報納稅、甚至生活中幫他人購買彩票,都是「代理」。代理制度方便了各項交易和生活,但也因其「非本人直接行為」的特點,又引發了很多糾紛。為此,中夏律師李瑞結合即將生效的《民法典》中關於委託代理的條款,拋磚引玉嘗試解讀委託代理。


一 、 托合同與代理權之間的關繫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希望與專業的機構合作並由其提供訴訟代理活動中,會簽訂委託代理合同。委託代理,

實際上是委託合同和代理關系兩者的結合

,委託合同是委託方和受託方簽署的約束彼此權利義務的合同,代理權來源於委託合同(也可能是口頭的委託合同),而將其外化之後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一個憑證,比如代理商的代理證書,以

具體的案例來解釋委託合同和代理權的關系就是

:甲委託乙辦理納稅申報,雙方簽訂了委託納稅申報合同,這個合同從一簽訂就成立生效,並對甲和乙產生約束力,但是當乙要去稅務機關具體辦理納稅申報事項時,乙不能直接拿著委託合同去辦理,需要向稅務機關遞交乙有權辦理該事項的權利外觀,進而就有了乙必須要持有授權委託書,去代理甲辦理納稅申報事宜。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代理權並不都是基於委託合同產生的,委託合同也並不必然直接產生代理權,委託合同不是代理權產生的唯一來源,還有一些別的情形會引發代理權,比如說基於勞動關系,公司授權員工對外簽訂合同。

二、 代理的核心是什麼?

代理的核心,就是藉助他人的專業技能、知識、時間等,通過他人的法律行為使得法律結果為自己享有,所以要想產生這樣的效果,行為人(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間就需要滿足:行為人(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名義對外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不可代理的行為在此不做討論)。


至此,需要區分顯名代理和隱名代理。

顯名代理,正如在上一段所述,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具體的行為,法律後果歸屬於被代理人。

隱名代理,是代理人對第三人是以自己的名義實施具體的行為,但代理人本質上是為被代理人的利益對外實施具體的行為。雖然在代理篇未涉及到該法條,但在第九百二十五條、九百二十六條中對隱名代理有所規定,

對此,我們也可以說《民法典》所規定的顯名代理制度是基本原則,也即發生代理時,應當披露代理事宜,而隱名代理則是顯名代理的例外。

當發生隱名代理時,在不同情形下分別給予委託人和第三人選擇權,即:如果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的關系,當發生第三人對受託人不履行義務的情形,受託人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

當發生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的,受託人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主張權利,但只能選擇一次。

三、 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的區別是什麼

在代理制度中,最易引發訴訟爭議的就是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無權代理和有權代理是相對的一個概念,

通俗的講,如果是在許可權內就是有權代理,如果反之則為無權代理

。無權代理意味著當發生無權代理時,代理行為是無效的,但無權代理的效力則被定性為效力待定,其根本的原因是為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因為在效力待定的這段時間內,不用等本人的追認,給予善意相對人催告權和撤銷權,目的就是讓原本不確定的法律關系盡快確定,但這里相對人一定是「善意」的,也就是說在交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無權代理人無權的事實。但如果在這個交易發生後,本人沒有追認,那這個代理行為就不能對本人發生效力,第三人就只能請求無權代理人履行,

因為只是在第三人和無權代理人之間產生合同約束的效力

而對於表見代理來說,一定是無權代理,要想形成表見代理,就必須要有一個被授予代理權的外在形式,比如說是代理證書、空白介紹信、空白合同,當無權代理人拿著這些外在形式的文件,第三人有正當理由相信並產生合理信賴,對於善意的第三人就要優先進行保護並促成交易的穩定性,

這實際上也體現了誠實信用原則

。這些代理證書、空白介紹信、空白合同中的公章或簽字一定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不是表見代理制度所管轄的范圍,而是可能涉及刑事類犯罪了。

在實踐中,還有一種容易發生糾紛的情形是超越職權的職務代理行為

,職務代理並不意味著必須要有勞動合同關系,行為人可能是僱傭、甚至是勞務派遣的人員,既然是職務代理,那代理人就應當是在履行自己職務范圍內的行為,那問題來了,如果超越了應有的職權對外行使了權利能不能對抗善意的第三人呢,根據上述法條規定,雖然沒有直接說超越職權是否能對抗做結論,但是從反面點出了法人或非法人內部對執行任務的人員職許可權制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進而可以有條件的推論,當超越職權對外行使了權利,

如果第三人有正當理由相信並產生合理信賴的,則應當認定該行為應由法人或非法人來承擔


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所以,針對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的問題總結三點:

其一,在表見代理之下的善意相對人,產生的效果是善意相對人直接主張代理行為有效,代理的效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而無權代理之下的善意相對人如果不認可該交易,則只能行使撤銷權或直接向無權代理人主張權利。

其二

,表見代理之下第三人要想證明其是善意的,所需要提供的證明文件要求遠高於無權代理之下善意的證明責任。

其三

,如果發生了表見代理,善意第三人認為行使撤銷權更有利於保護自己的權利,可以按照普通的無權代理之下行使撤銷權的,而不是必須要承受表見代理發生的後果。

所以,您get到了委託代理的關鍵點了嗎?


------------------------------------------

作者/李瑞律師

李瑞律師,畢業於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執業期間代理訴訟案件超百餘件,在企業常法方面也擁有豐富的經驗,曾為多家國企及民營企業提供了專業、高效的法律服務

做事認真、負責,與客戶溝通有耐心,現為上海中夏(銀川)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業務領域:保險類糾紛、公司類糾紛、法律培訓

------------------------------------------

本文為律師個人觀點,旨在拋磚引玉、學術交流,不代表中夏律師事務所的觀點,亦非法律意見。如果您需要律師法律意見或擬尋求法律幫助,請聯系律師獲取法律服務。

6. 有關經濟法即民商法的一些案列問題分析題,希望有關法律的專業人士尤其是大學的經濟法老師幫忙解圍。

本人僅是法律人士復,不是大制學法學老師,在此做簡要回答,對否,還請各位指正。
案例1,車子被燒毀,張三不能討回已付車款,原因有:其一,車子已交付,所有權歸張三所有,張三負有承擔車子遭風險的責任。其二,車子雖由車庫專門保管,但雷擊屬不可抗力因素,根據民法通則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案例2,給保險費,原因有:車子所有權已屬於張三,掛牌只是車子上路的一個通行證,聽說買車之初不上牌也可以上路,當然了,如果過了相關期限仍然不上牌,就上路,出了事故,肯定有過錯,故意?那是不賠的。
案例3,分析如下:甲和乙----合同1。甲和丙----合同2,因丙不能向甲供貨,導致甲對乙的違約,根據合同相對性,甲對乙承擔違約責任,同時,丙不能向甲供貨,丙對甲違約,丙應當承擔對甲的違約責任。乙和丙沒有任何關系。甲不能以丙的違約來對抗乙。

以上,供參考。

熱點內容
二七法院人員 發布:2025-04-02 14:42:14 瀏覽:393
小額貸款公司法律主體 發布:2025-04-02 14:40:36 瀏覽:65
公司法拆夥 發布:2025-04-02 14:34:57 瀏覽:303
社會與法頻道12湖北十堰 發布:2025-04-02 05:45:50 瀏覽:986
涉港國安法加強立法 發布:2025-04-02 04:25:13 瀏覽:154
中國海洋環保法規需完善 發布:2025-04-02 03:27:10 瀏覽:723
2014年國家司法考試大綱 發布:2025-04-02 03:23:01 瀏覽:434
法官單獨序列管理 發布:2025-04-02 03:06:10 瀏覽:935
合同法合同履行問題 發布:2025-04-02 03:02:51 瀏覽:446
杭州市法律援助電話是多少 發布:2025-04-02 02:48:31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