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公平原則論文

民法的公平原則論文

發布時間: 2025-04-02 20:11:25

民法公平原則

法律分析:1.民事主體有同等機會參與民事活動,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

2.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要對等。在雙務民事法律行為中,任何一方當事人都是既要享有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義務,權利義務 要對等,不能一方承擔義務另一方享有權利,也不能一方享受的權利和義務 相差懸殊。對於相互獨立平等的民事主體,不得強迫他們進行不等價的交換。 雖然公平原則要求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要對等,但是不能對此作絕對的理解, 在市場關系中,商品的價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總是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 並沒有絕對的等價交換。

我國《合同法》規定,對於顯失公平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 法院或者仲裁機關變更或者撤銷。對於顯失公平的合同,法律以變更或撤銷 的方法予以救濟,然而對於此處的顯失公平的合同,必須是因一方當事人的 意思表示有瑕疵而造成的。因為合同是建立在當事人完全自願的基礎之上, 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無瑕疵,該合同不能被認為顯失公平。

3.合同關系存續期間,客觀情勢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事由,發生事先 不可預料的異常變化,從而導致原來的合同關系顯失公平時,應變更原來的

合同關系。情勢變更原則實際上是公平原則的具體體現。在合同法律關系存 在期間,如發生特殊情況使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嚴重失去平衡時,處於優越地 位的一方不得利用對自己有利的客觀情況威逼對方,而應通過協商對合同關 系的內容進行調整,求得雙方利益的重新平衡。運用情勢變更原理,其目的 在於消除合同因情勢變更造成的不公平後果。

4.公平原則不僅體現在對待給付的平衡、情勢變更的具體運用,還體現 在對免責條款的限制、違約責任的承擔和風險的承擔等方而。免責條款是當 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約定的免責事由時,免除當事 人的違約責任、侵權責任的條款。對於當事人約定的免責事由,法律一般承認其效力,但是為了追求公平,以下的免責條款無效:(1)因故意或者重大 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2)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另外,當違約情況 出現時,違約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的違約責任應當公平合理,因違約而產生的 損害賠償責任,要受到法定規則的限制,如果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或者低 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適當減少或者 增加。如果雙方當事人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當風險岀 現,造成財產損失時,如果法律對損失的承擔沒有規定,當事人對損失的承 擔也沒有約定時,應按照公平原則要求當事人合理地承擔或分擔損失。

5.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經濟糾紛案件要公正、合理,不偏不倚,依法保 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公平」 一詞的模糊度很大,因此相應地授予 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在法律缺乏明確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法官可根據公 平原則作出判斷,確定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以補救法律規定的 不足。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② 論法律的公平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是我國民法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它旨在彌補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不足,但在理論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本文從公平責任原則的概念、適用條件和具體情況等方面進行闡述,以防止其濫用。
一、公平責任原則的概念及內容
公平責任原則的概念是指在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都無過錯的情況下,侵權行為人也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公平責任原則具有獨特的法律價值,能彌補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任務。然而,公平責任原則在理論上存在模糊性,可能導致其濫用。
公平責任原則的具體內容包括:當事人自願、平等,民事主體參加民事活動的機會要均等;民事主體在民事權利的享有和民事義務的承擔上要對等,不能顯失公平;民事主體在承擔民事責任上要公平、合理。
二、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條件和具體情況
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當事人雙方都沒有過錯,有較為嚴重的損害結果發生,不由雙方當事人分擔損失,有違公平的民法理念。
具體適用情況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監護人已盡監護責任的;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採取的措施又無不當的;行為人見義勇為而遭受損害的;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
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應考慮的因素
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應考慮「實際情況」,主要包括損害程度和當事人的經濟狀況。損害程度必須較嚴重,且受害人的經濟承受能力較低;考慮當事人的經濟狀況,應既考慮加害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也考慮受害人的經濟承受能力。
四、公平責任原則是獨立的歸責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是獨立的歸責原則,不同於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它依據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和人們共同生活規則的要求,根據雙方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具體情況裁判。
五、公平責任原則是侵權行為立法的發展
公平責任原則是對侵權行為立法的發展,它把人們共同生活規則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上升為民事法律規范,確立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補救法律規定的不足。
綜上所述,公平責任原則是我國民法的一個重要原則,它彌補了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不足,但在理論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一定要嚴格掌握其使用的條件和范圍,防止其濫用。

③ 關於民法論文3000字

從民法的基本原則來認識公法與私法的劃分 關鍵詞] 公法;私法;法律規范體系 [摘要] 很長一段時間來,我國法學界不承認在我國法律規范體系中有公法和私法的劃分,過多 強調民事關系的國家意志性,忽視對公民和法人意志的尊重。近年來,隨著我國法制的不斷健全完善,我 們不得不修正原有的觀點,承認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本文主要從民法的平等、自願、公平等基本原則的角 度來討論公法與私法的劃分。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與經濟高度一體化格局開始分解,民事方面和商事方面的立法 逐漸增多,我國法學理論中的否認公法與私法劃分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和要求。我國的 法學家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修正原有的觀點,接受公法與私法相對獨立的事實以及私法優先的觀點。 一般認為,公法主要調整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由此而形成的權利稱為公權。公法通常包括憲法、 行政法訴訟法刑法、稅收法和軍事法等。私法主要調整公民個人之間的關系,由此而形成的權利稱為 私權。私法通常特指民法。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立法中明文規定「公法」或「私法」概念。最早提出公法與 私法的劃分是古羅馬的法學家馬爾比安。他認為,有關羅馬國家的法為公法;有關羅馬人的法為私法[1]。 而最初的劃分意義只在於使研習法律的人們便於認識法律、了解法律規范體系,後來法學家們認識到, 更重要的是這種劃分有利於研究法律的價值導向。由於《羅馬法》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商品經濟的法律 ——《拿破崙法典》的基礎,因而,它的很多原理又為後世的許多民法系國家所普遍效法。 為什麼從羅馬法學家開始,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學家們都十分推崇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筆 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一方面是為了防止體現每一個法律部門的固有本質或它的相對獨立性「異化」;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體現國家與公民之間的公權關系的法律對體現公民與公民之間的私權關系的法 律侵擾,以便建立起涇渭分明的部門法體系。那麼,為什麼公有制國家建立後,要極力摒棄公法與私法的 劃分呢?究其原因,正像列寧所說是為了擴大國家干預私權關系的范圍,包括國家擁有廢除私人合同的 權力,以便形成蘇維埃國家賴以存在的公有制基礎。從客觀上看,列寧不承認公法與私法的劃分,與布爾 什維克黨消滅私有制,實行土地、銀行、礦產、運輸等企業逐漸國有化的綱領和實踐是一致的。因為不這 樣,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難以在沒有現成的社會主義經濟萌芽的空地上建立起來。而我國法學理論在相當 長時期內也否認公法與私法的劃分,這與兩個原因不可分:其一,馬列主義經典之理論對我國約束太深; 其二,列寧的這一理論恰恰符合我國長期以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需要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全面 干預的法律要求。其實,恩格斯早就有公法與私法的觀點,在論述法律產生時就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 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 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隨著法 律的產生,就必然產生出以維護法律為職責的機關——公共權力,即國家。」[2]這一體現歷史和邏輯統一 的論述,不僅充分說明了在法律的進程中私法先於公法,更蘊含著一個深刻的觀點,即公法、公共權力是 為私法而設立的。而我們過去卻恰恰忽略了這一論述對法律分類的意義。 在現代法律體系中,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現代法秩序的基礎,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前提,在現代國家 一切法律規范,無不屬於公法或私法的一方,而且因其所屬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效果。如何確立公法和私 法的劃分標准,大致有三種學說,其一為利益說,即以規定國家利益者為公法,以規定私人利益者為私 法;其二為意思說,即規定國家與公民之間的權力服從關系的意思為公法,規定有關公民相互間平等關 系的意思為私法(這也是以法律關系的內容和性質為區分標準的法律關系說);其三為主體說,即公法主 體至少有一方為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者,私法主體法律地位平等。其中第三種學說為法學家們普遍認 同。要正確認識公法和私法的劃分,筆者認為還得從民法的有關基本原則上加以考證。 一、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平等是一個具有多種不同含義的概念。我們在此討論的是私法主體所 涉及的法律地位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 等原則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的法律人格,能夠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作為民事主體當事人,是財產 在靜態中的所有者,在動態中的交換者,而不是國家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上級下級。即使是國家作為民事 主體,也必須受民事規范的約束,與其他民事主體保持平等地位。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在受到侵 害時,平等地位受到法律保護。自然人生而平等;法人不論行業、性質、財產狀況,人格也一律平等(法人 的人格平等是法人地位平等的依據)。從平等原則中就能讓我們領悟到,私法的法律關系是法律地位平 等的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它與公法的法律關系即國家憑藉公共權力對市場進行干預的關系是截然不 同的。 不過,民事主體在人格上的平等,不等於在實際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每個當事人所享有的具體民事 權利和民事義務都是一樣的。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各個當事人根據法律和自身的意志享有不同有 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尤其是對法人而言,在權利的享有和義務的承擔上,還要受法人本身性質、法律 和行政命令以及法人的目的范圍等限制。 二、自願原則。《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它是指民事主體在從民事活動 時,應當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志,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和終止某種民事關系。該原則的確立就是 要賦予民事主體在法定范圍內享有廣泛的行為自由,實際上也是私法所奉行的意思自治原則的充分體 現。通過對傳統法學理論的學習和認識,可以概括出意思自治在三個層面上的內涵:第一,從法哲學和 法律社會學的角度看[3],意思自治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哲學思潮的直接產物,這大致可定義為,每個社 會成員依自己的理性判斷,管理自己的事務,自主地選擇,自主地參與。黑格爾曾在《權利哲學》里指出, 國家應當賦予其公民以擁有私人財產的權利的同時給予個人以自由締結契約的權利[4]。第二,從公法與 私法劃分角度來看,意思自治是私法自治,其基本含義是私法主體有權自主實施私法行為,他人不得非 法干預;私法主體僅對基於自由表達的真實意思而實施的私法行為負責;在不違反強行法的前提下,私 法主體自願達到的協議優先於私法的適用,即私人間協議中變通私法。意思自治是羅馬法時期公法與私 法劃分理論的直接產物,它以承認民法是私法為理論前提,成為民法的精髓。隨著現代民法的發展,私法 自治分演為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三大民法基本原則。第三,從沖突法角度來看[5],意思自治 是指為當事人協商選擇處理糾紛所適用的准據法的權利。意思自治原則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商品經 濟的客觀要求在民法上的必然反映,由於該原則恰恰符合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個人本位和自由主義 的思想,所以被《拿破崙法典》以來的近現代民法始終奉為一項神聖的法律准則。但隨著現代國家干預主 義的興起,哲學上個人主義和經濟上自由主義的衰落,也必然導致意思自治原則的削弱。從本世紀開始, 民法上的契約自由原則受到沖擊,民事主體之間的交易自由不得與公共利益、道德規范和占支配地位的 公共政策相矛盾、相抵觸,許多國家的法律對以損害或侵擾社會其他成員的方式使用私人財產的行為作 出較為嚴厲的處罰規定,按照被其他商人或整個社會認為是完全不公正的慣例而進行的商業活動則受 到法律的限制。這樣,就使得意思自治原則因注入新的內容而所改變。 三、公平、等價有償原則。法律的一個理念是追求正義的實現。正義所蘊含的公平、公正、平等等價 值內涵,是政治社會中所有價值體系追求的最高目標。私法自然也將公平和正義作為其最終的理想。 《民法通則》第4條還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是道德規范的法律化。該原則要求民 事主體應以公平的觀念從事民事活動,正當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在民事活動中兼顧他人利益和社會 公共利益,同時,司法機關在處理民事糾紛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使案件的處理既符合法律又公平合理。 公平正義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但就從事民事活動的主體來說,公平正義理念的要求體現在:第 一,一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必須為其每個成員的自由發展提供公平平等的機會,為其每個成員利益的獲取 和合理分配提供手段及程序規則,並且在利益分配和公平的實現出現不均衡時能夠予以有效補正及救 濟;第二,社會關系主體即社會成員的交易活動應當遵循普遍公認的行為准則,主體實現經濟目的的手 段應當是正當的、合理的,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利益並且自覺接受社會義務的約束。 根據《民法通則》第4條的規定,民事活動還應當遵循等價有償的原則。該原則在要求民事主體在從 事移轉財產等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任何一方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和侵害他方的權 益,如果構成對他方的損害,應負損害賠償的責任。筆者認為,該原則已涉及到交換對等之平等領域的有 關問題。例如在交換的交易中,人的正義感在某些情形下要求在允諾與對應允諾之間、在履行與對應履 行之間達到某種程度的平等。一般說來,合同當事人是通過行使其私人自治權來確定他們各自履行行為 的價值的,這與公法通過行使國家權力來確定公民行為價值是顯然不同的。 雖然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以其不同的性質、內容來進行的,但從以上所討論到的民法有關原則上考 證,法律確實有公與私之分。不能把公法領域的強制性原則適用於平等、自願、互利的私法領域,換言之, 要收縮行政權力在私人或民間領域不適當的延伸和干預。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強調公法與私法的分 離,有利於明確私人的獨立地位,私人權利義務的協商性以及民事權利不可侵犯性,尊重公民和法人在 民事交往中的意志;也有利於樹立私法是公法及整個法治的法律基礎的觀念。 [參考文獻 ] [1] 潘念之.法學總論——國外法學知識譯外[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2.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8卷[C].第538-539頁. [3] 姚輝.民法的精神[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6. [4] 〔德〕黑格爾.權利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5] 江平,張禮洪.市場與意思自治[J].載法學研究,1993,(6)

熱點內容
大學生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 發布:2025-04-03 19:04:10 瀏覽:132
個體戶涉及的法律責任會有哪些 發布:2025-04-03 18:54:18 瀏覽:706
人民法企業 發布:2025-04-03 18:46:41 瀏覽:576
法院孝 發布:2025-04-03 18:46:07 瀏覽:269
廣東律師協會官方網站 發布:2025-04-03 18:20:58 瀏覽:133
傳統道德與現代道德 發布:2025-04-03 18:20:55 瀏覽:699
女團考法院 發布:2025-04-03 18:19:09 瀏覽:720
環境部法規 發布:2025-04-03 18:16:08 瀏覽:355
法律義務道德義務是 發布:2025-04-03 18:15:21 瀏覽:221
國防法規包括 發布:2025-04-03 18:15:12 瀏覽: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