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結構圖
⑴ 歷史必修一各個單元的結構框架圖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實行分封制。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從公 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後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鬆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於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
⑵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結構圖
八年級 的 歷史 知識應該說是有 初一 的歷史做基礎的,歷史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下面由我為你提供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結構圖,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結構圖欣賞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結構圖1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結構圖2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結構圖3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結構圖4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結構圖5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一1、關於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1978年)
背景:粉碎「_」以後,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兩個凡是」的方針,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
意義(影響):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2、偉大的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北京)
內容:
①(思想上)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 政治 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 口號 ,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第二代國家領導人)
意義:
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
②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③從此,中國歷史進入 社會主義 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3、黨歷史上的2次偉大轉折:遵義會議(1935、1)和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
相似處:都具有轉折意義;都糾正了黨的左傾錯誤;都確立了黨的正確領導核心。
4、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法制宣傳日是每年的12月4日)
1980年,為劉少奇恢復名譽,使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1982年,我國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比較完善的憲法。此後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法 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系列 法律 。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二1、對內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1978)進行→1985年的城市
2、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安徽鳳陽小崗村(1978年)
背景:農村改革前,我國農村經濟落後,農村人民公社制度實行政社合一,在計劃經濟下,統一經營,集中勞動,統一分配,農民缺乏生產經營的自主權,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前提:以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為基礎。
特點: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
作用(意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3、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1985年
內容: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⑤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對外開放原因:為了引進和吸收外資、僑資;引進新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 經驗 ;加快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對外開放的根本)
5、對外開放過程
(1)經濟特區的建立——打開對外開放的突破口——「1979年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四個地方建立經濟特區。(1988年增設了海南省)(深圳——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
(2)開放沿海14個城市——1984年
1984年,國家進一步開放上海、天津等14個沿海城市。
(3)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5年,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作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4)並在內地省份設立一些開放城市
1991年,設立上海浦東開放區(現已成為 國際 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新體現
5、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改革開放:促進 中國經濟 的迅速發展,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四次變革和調整?
答:分別是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猜你喜歡:
1. 八年級歷史思維導圖的圖片大全
2. 八上歷史知識整理框圖
3.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結構圖
4. 八上歷史知識梳理圖
5. 初中歷史知識框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