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研討

民法總則研討

發布時間: 2025-04-03 17:34:07

民法總則是什麼

《民法總則》系著名法學家施啟揚先生之重要著作。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Ⅱ 民法總則規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何時生效

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即生效。這一法律規定明確了公告發布的即時效力,確保公眾能夠及時知悉相關信息。

《民法總則》是一部由著名法學家施啟揚先生編著的重要著作。書中詳細介述與研討了民法基礎理論,內容涵蓋法條釋義、典型案例評析以及部院解釋與指令等,使讀者能夠全面理解民法的精神實質。

施啟揚先生在書中不僅具備三十餘年的法務公職經驗,而且在理論闡釋中融入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的著作比一般的學院派作品更具實踐指導意義,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

自《民法》出版以來,物權法配套法規規章不斷完善,其他民事法律規范也相繼更新。為了使本書內容保持最新,我們對各編作了相應修訂,確保讀者能夠獲取最新的法律知識

考慮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我們增加了「繼承權」編,使教材內容更加全面。修訂後的《民法》教材共分為七編四十一章,包括民法總論、物權、債權總論、債權分論、人身權、繼承權和民事責任等。

修訂工作由各編著者分頭完成,最後由王利明教授審訂統稿,確保了教材的質量和准確性。通過不斷修訂和更新,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最權威、最實用的民法知識。

Ⅲ 《民法總則》法的不溯及既往及其例外

我國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則,主要規定在《立法法》:

簡單說來,《立法法》規定的溯及力原則,是以不溯及既往為原則,溯及既往為例外。但是這個例外,應當以「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權益」為前提。

《民法總則》實施後,出現了部分之前《民法通則》及其他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情形。比如,「《民法總則》規定的訴訟時效,與《民法通則》規定的訴訟時效發生沖突,應如何處理該沖突?」 「《民法通則》未規定的通謀虛偽,規定於《民法總則》,應當如何適用法律?」

這些問題的出現,意味著新舊法之間存在明顯的沖突,顯然已經符合《立法法》九十三條規定的不溯及既往的情形。而如依據《立法法》的規定嘗試適用新法,則可能難以論述新法可以「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權益」這一前提。

因此,現實中出現的困難,難以直接用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做一刀切的處理。法官無法無視新舊法律的沖突,案件也不能因為新舊法律存在不同的規定而使判決而陷入僵局。

通說認為,對於法不溯及既往不應機械化應用,而要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適用法律。

在案件無「對當事人有利」或「對當事人無利」的傾向的情況下,經過立法者的裁量,認為新法有溯及既往的必要的,可以溯及既往。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於2019年11月8日發布《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稱《九民紀要》),對於民法總則的效力時間,做出了如下指引:

換言之,對於「虛偽意思表示、第三人實施欺詐」等行為,法院可以依照《九民紀要》確立的立法精神,直接突破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新規定。

盡管最高院的「立法者」身份存在一定的疑問,但這份紀要的內容,無疑為法院審理相關案件,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本月底,我將參加一個《九民紀要》的研討會,期待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Ⅳ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相比的幾點重大變化

《民法總則》2017年3月15日通過,並於201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對《民法總則》相較《民法通則》的重要變化做個總結。

民法是與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適用頻率最高的法律,值得每個人花時間去了解和學習。《民法總則》生效後,對於與老《民法通則》不一致的地方,應當適用新《民法總則》的規定。

下面就來逐條看看都有哪些具體的變化:

1.此次《民法總則》最大的變化,應是第九章「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尤其是將訴訟時效由之前的「二年」變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民法總則》第190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民法總則》第191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以上兩條體現了法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

《民法總則》第193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此條意在說明關於訴訟時效的適用只能由訴訟的當事人先提出而不能由人民法院主動進行審查適用,體現了公權力不幹涉雙方當事人自願實現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債務之宗旨。

《民法總則》第196條規定,某些物上請求權(侵害狀態持續存在,如要求不動產及登記動產返還財產、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以及基於人身關系的請求權(要求支付贍養費、撫養費等)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97條規定,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此條意在說明「訴訟時效」只能依照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約定進行變通。

《民法總則》第199條明確規定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2.將因重大誤解的撤銷權行使期間由一年縮減到三個月

與第一點變化相關的,《民法總則》第152條將因重大誤解的撤銷權行使期間由一年縮減到三個月,並且規定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3.與國際接軌,增加了「習慣」作為法律淵源的一種,去掉了原《民法通則》規定的「國家政策」,增加了「公序良俗」作為處理民事糾紛的依據之一

《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143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153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4.增加了胎兒具有繼承權及接受贈與權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5.與經濟社會及人類發展相適應,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由十周歲降為八周歲

6.明確規定法人可以向法定代表人追償

《民法總則》第62條規定,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7.完善並整合了關於「民事權利」的相關規定,除基本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之外,特別增加了關於自然人「個人信息權」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8.增加了「意思表示」一節規定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沒有意思表示則無所謂法律行為,只有有效的意思表示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該節將意思表示分為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和和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9.增加了代理人代理民事法律行為的范圍規以及轉委託的責任承擔問題

《民法總則》第168條規定,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同時代理的其他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的雙方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

《民法總則》第169條規定,代理人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應當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認。轉委託代理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務直接指示轉委託的第三人,代理人僅就第三人的選任以及對第三人的指示承擔責任。轉委託代理未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代理人應當對轉委託的第三人的行為承擔責任,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代理人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除外。

10.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增加了無權代理中善意相對人的撤銷權和賠償請求權

《民法總則》第171條規定,無代理權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11.明確了連帶責任的內涵

《民法總則》第178條規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12.增加了因自願救助不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13.增加了優先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87條規定,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14.根據之前的相關司法解釋、司法實踐及法學理論:

完善了關於「監護」的規定,完善了關於「財產代管」的規定;

完善了關於「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規定;

完善了第三章「法人」的相關規定,並將法人分為「營利性法人」、「非營利性法人」、「特別法人」,邏輯上更為嚴密與周全;

增加了第四章「非法人組織」的相關規定,至此「民事主體」的內涵得以完整,即民事主體包括了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

Ⅳ 如何看待《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差異

通則和總則是兩回事,前者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權於民法分則的內容。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距今已有30年,限於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立法技術,其中許多制度已經過時,比如「聯營」;而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又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拓展資料: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實施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

Ⅵ 民法典總則解釋

法律分析:一是理念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細化習慣的適用規則、監護制度、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訴訟時效等制度規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彰顯民法典強調公平正義、倡導誠實守信的價值導向。特別是細化了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見義勇為的制度規則,進一步在「扶不扶」「勸不勸」「追不追」「救不救」「為不為」「管不管」等問題上亮明態度,堅決防止「和稀泥」,讓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讓群眾有溫暖、有遵循、有保障。

二是內容上突出強調權利保護。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自然人的權利保護置於中心位置,從保護未成年人、胎兒利益,規范權利的行使,平衡失蹤人與利害關系人利益等方面作出系統規定,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立場。

三是形式上體現小而精的起草思路。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審判執行需求為出發點、以准確理解和適用民法典為原則,不追求大而全的體系,不追求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聚焦總則編適用中審判實踐亟待解決、有較為豐富的實踐基礎,且能夠最大限度凝聚共識的問題明確相應的法律適用規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熱點內容
教育規章立法時間 發布:2025-04-04 12:10:07 瀏覽:190
律師事務所催收信用卡 發布:2025-04-04 12:10:02 瀏覽:23
2014年社會救助法 發布:2025-04-04 12:05:46 瀏覽:595
政府法律顧問收入 發布:2025-04-04 12:05:45 瀏覽:435
有幾個婚姻法司法解釋 發布:2025-04-04 12:00:41 瀏覽:909
刑法打工人 發布:2025-04-04 11:55:53 瀏覽:466
洗浴經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04 11:48:56 瀏覽:508
道交法實施條例91條 發布:2025-04-04 11:48:53 瀏覽:298
合同法哪裡重要 發布:2025-04-04 11:48:49 瀏覽:508
無錫中級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4-04 11:48:45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