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認識

民法的認識

發布時間: 2025-04-03 21:02:45

民法的基礎是什麼

法律主觀:

民法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第1則-擴大了民事主體范圍-民法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平等民事主體簡稱平等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與《民法通則》相比,《民法總則》增加規定了非法人組織這種民事主體,調整范圍更加全面。自然人是指在自然狀態下出生而作為民事主體的人,既包括中國公民,也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包括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營利法人,如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也包括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還包括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等特別法人。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平等主體是指這些民事主體之間地位平等,沒有相互領導和服從關系。法律關系主體平等,是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部門的重要特徵。所謂「平等主體」的「平等」,是指民事交往中的雙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方,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時完全基於其自由意志。即使民事主體之間存在著行政隸屬關系、尊卑血親關系、經濟實力強弱關系等,也不能改變他們之間在民事活動中的平等地位。判斷發生法律關系的主體之間是否處於平等地位是決定案件是否由民法調整的先決條件。第2則-高度重視對人身權利的保護-《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把財產關系放在人身關系之前,規定了等價有償的基本原則,是受「民法是商品經濟關系法說」的影響所致。但隨著對民法認識的深化,民法是市民社會的一般私法的觀念已經為學界廣為接受。《民法總則》將調整對象改為「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意味著人法應當放在財產法之前,其根本原因在於人是主體,而財產只是客體,人身利益比財產利益更具有基礎性,民法典應當將對人格和人身權的尊重置於相當重要的位置,這不僅合乎邏輯,也合乎情理。把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表述順序做了調整,把人身關系放在財產關系前面,凸顯了人文主義精神。人身關系,是指沒有財產內容但有人身屬性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基於一定的人格與身份產生,相應地,其包括人格關系與身份關系兩類。人格關系即自然人基於彼此的人格或者人格要素所形成的社會關系。這里所謂人格,其實是指自然人主體性要素的總稱。人格要素是與自然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沒有直接經濟內容的,包括生命、身體、健康等物質性要素和姓名、肖像、榮譽、名譽、隱私等精神性要素。人格在法律上不可拋棄、不得轉讓且不得剝奪。法人也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有限的人格權。身份關系,即指自然人基於彼此的特定身份形成的相互之間以身份利益為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如基於親屬、婚姻、智力勞動成果等而產生的身份關系,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親屬關系和配偶關系,以及作者、發明者等身份關系。民法上所指的身份,是自然人在社會群體中所處的據以適用特別規范的地位。身份關系僅存在於自然人之間,不得拋棄和轉讓。財產是指人們可以支配的有經濟價值的資源與物品,也包括無體財產以及其他合法權益。故財產關系就是人們基於財產的支配與交易而形成的社會關系。財產關系主要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歸屬關系主要包括物權關系和知識產權關系,典型體現為財產所有關系,是指民事主體因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財產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財產流轉關系主要包括債權關系,是指財產由一個民事主體向另一民事主體轉移而發生的關系。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是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經濟關系,二者緊密相連。財產歸屬關系是財產流轉關系發生的前提和目的,而財產流轉關系是財產歸屬關系的根據。財產所有人往往是通過財產流轉取得對財產的所有權或行使對其財產的處分權。第3則-強調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民法通則》第六條和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與此相比,《民法總則》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將守法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綜合規定在一個條文中,用詞更具有抽象概括性。遵守法律是每一個主體的法定義務,但需要注意民法規范分為任意性規范和強制性規范。民法作為私法,著重於對私人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的法律調整,因而在規范形態上存在許多可以經由當事人特別協商予以排除的任意性規范,以及為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所設置的倡導性規范。任意性規范僅在當事人對有關事項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方可作為補充性規范,彌補當事人意思表示上的欠缺。倡導性規范也不具有強制當事人遵循的效力。不遵守倡導性規范,屬於自甘冒險的行為,當事人有可能承受由此帶來的不利後果。因此,守法原則一般不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任意性規范和倡導性規范,而是指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強行性規范,不得有所違反。一旦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將作出否定性評價,使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不按照民事主體的預期發生相應的法律效果。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簡稱,是法國、日本、義大利等大陸法系國家以及我國澳門和台灣地區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我國之前的法律並未使用公序良俗的概念,但《民法通則》第七條、《合同法》第七條和《物權法》第七條關於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的規定,法學界通常認為就是公序良俗原則。《民法總則》在立法上首次使用「公序良俗」一詞代替了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等表述。第4則-提出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民法總則》特別提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關於保護環境原則的規定,亦可稱為綠色原則。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本條所稱節約資源中的資源,是指自然資源。節約資源,是指通過對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環利用、有效保護和替代,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使污染物產生量最小化並使廢棄物得到無害化處理,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包括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生活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總和。生態環境,則是指生物有機體周圍生存空間的生態條件的總和。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二者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空間,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賴以生存的條件。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時也應當保護環境。《民法通則》中未規定此原則,而《民法總則》新增規定了這一原則。在我國,環境污染和資源緊缺問題目益嚴峻,將綠色原則作為一項生態原則在物權、債權、婚姻、繼承、侵權責任等民法體系中進行適用,不僅可以使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而且對人類社會的長久持續發展具有特別的意義。第5則-將習慣作為新的民法淵源-《民法通則》第六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與其相比,《民法總則》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一規定不再將國家政策作為民法的淵源,而是在立法上明確承認習慣作為民法的淵源,當然習慣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法律是國家立法機關根據《憲法》及憲法性法律如《立法法》等的授權,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頒布的,代表國家意志,具有公信力和強制保障力的規范性文件,是最主要的法律淵源。習慣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自發形成的具有約束力的規則,習慣法是指以習慣形式存在著的法律。不是所有的習慣都能成為法律,一個習慣要能被作為法源引用,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習慣必須得到公眾持續不斷的遵守和實施從而成為慣行;習慣內容合理並為相應領域的人所周知;習慣涉及人們的權利義務;習慣調整的領域是制定法沒有規定的,或雖有規定但制定法作出了允許例外的明示的。

㈡ 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民法提供了社會活動最普遍、最常用、最活躍的法律規范群體,它們構成我國法律體系的基礎,也構成我國社會最一般的法律保障。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部重要的部門法律,其內容博大精深,是萬法之基礎。

中國民法的現代化作為一系列復雜社會因素促成的產物,具有其深刻依據,且不可逆轉。實現法律的現代化,以現代化的法律促成並維護社會的現代轉型,已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歸選擇。

「在全球現代化甚囂塵上的今天,無論我們給出什麼樣的理由來解釋中國人對民法典的想像和渴望,其本質仍然沒有逃離現代化編織的普遍主義的功利羅網。」囿於大陸法系的法治傳統,中國民法的現代化必然要以現代化、體系化的成文民法典為載體。

但「自從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各個國家都毫無例外地面臨現代性的挑戰,尤其是那些傳統深厚的文明古國」。中國正是如此。中國民法學者在向著既定目標奮勇前行的步伐中,卻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特殊的來自民法現代性問題的羈絆,斬不斷、理還亂,使他們經常產生壯志難酬的感慨。

(2)民法的認識擴展閱讀

所謂民法的體系定位,是指人們對民法在國家整體的法律體系中應發揮作用的基本認識。關於民法的體系如何定位,最重要的是國家治理者對民法基本功能的看法,在大陸法系國家,民法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的制定工作。

關於民法的體系定位這個問題,法學界的認識存在不足。一些人學習的民法知識源於蘇聯法學,至今也沒有更新。蘇聯法學認為,民法在法律體系中處於部門法的地位,只能在指定的狹小范圍內發揮有限作用。

這種功能定位的原因是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社會的人、財、物、供、產、銷這些領域受計劃支配,民事權利主體被當作勞動力資源,主體意思自治的范圍受到限制,而且社會主要財產的支配和流通制度也不由民法規范,甚至婚姻法也不被當作民法。

在這種情況下,民法能夠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法學把民法定義為部門法。這種做法以及法學理論與市場經濟體製法學完全不同,因為市場經濟體製法學都是把民法定位為基本法。

蘇聯法學的這個民法觀,不但壓縮了民法的作用范圍,也損害了民法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制度,使得民法應有的基本內容無法充分展現,在社會需要民法的時候,民法也難以順利成長。關於民法體系定位的錯誤認識得不到糾正,民法典編纂工作、我國法律制度整體的發展都會受到很大阻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㈢ 通俗解釋什麼叫民法

法律主觀:

一、民法意思表示是什麼
意思表示為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為是私法自治的實踐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義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為。意思表示由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構成。客觀要件是指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主觀要件,是指內心的意思,更可分為行為意思、表示意識與效果意思。意思存於內心,是不能發生法律效果的。當事人要使自己的內心意思產生法律效果,就必須將意思表現於外部,即將意思發表。發表則須藉助語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體語匯。意思表示所發表的意-思,是體現為私法效果的意思,亦即關於權利義務取得、喪失及變更的意思。
二、意思表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意思表示的構成要件無論是在德國、日本還是在我國大陸和台灣都存在較大的爭議。有五要件說、四要件說、三要件說和二要件說。同時主張三要件說的觀點,又由於內部構成要件有所區分而體現出不同。學生分析國內外各種觀點,根據意思表示的產生過程進行分析,個人認為意思表示由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兩部分組成。
是指表意人慾通過一定表示行為而產生法律上的效果的意思,是意思表示的必備要件。效果意思以目的意思為基礎和前提。目的意思通過效果意思表達於外,是表示相對人得以確認表意人意思產生設立、變更和終止特定法律關系
是指表意人將目的意思與效果意思想要表達於外部的意思。即連接效果意思與表示行為的橋梁。關於表示意思是否為意思表示構成要件,中外學術界都有很大的爭議。將表示意思作為意思表示構成要件根據意思表示形成的過程,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產生在表示意思之前。
將表意人內在心理意思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於外部的行為要件。表示行為時意思表示必不可少的客觀要件。如果缺少表示行為,表意人即使具備效果意思,也僅僅局限於心理內部無法表達於外部。從外部上看,亦無法查明、確認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故缺少表示行為,意思表示不成立。但在判斷表示意思時應當注意兩個問題:第一,表示行為必須在表示人意志控制之下。若表意人在夢游、昏迷等無法對自己行為作出意識判斷情況下,所實施的行為不應當認定為表示行為,而意思是否出於本人真意則再說不問。第二,表示行為沒有固定的模式,表意人可以通過口頭、書面、動作、作為或不作為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只須使相對人在客觀情況下可以理解、辨認即可。
三、意思表示的分類有哪些
(一)有相對人的、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依其是否以向相對人實施為要件,劃分為有相對人的表示與無相對人的表示。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應向相對人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通常有相對人,如訂立合同中的要約與承諾、債務免除、合同解除、授予代理權等均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可分為對特定的人的意思表示和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的對象是特定的,如要約和承諾。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的對象是不特定的,如懸賞廣告。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無須向相對人的所為的意思表示,如遺囑行為、拋棄動產所有權的行為。構成雙方行為的意思表示,必須有相對人,單方行為的意思表示不必皆無相對人,如承認、撤銷、抵銷、免除皆有相對人。
區分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與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意義在於: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必須遇到達相對人時才發生效力,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一般於意思表示完成時,立即發生效力,如拋棄動產所有權的行為,也有的在意思表示後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法律效力,如遺囑行為。
(二)對話表示和非對話表示
在有相對人的雙方意思表示中,相對人可同步受領意思表示的,為對話的意思表示,如口頭(包括打電話)直接訂立合同等;相對人不可同步受領意思表示的,為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如由信函交往而訂立合同。
區分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的意義在於二者的生效時間不同。對話的意思表示何時發生效力,通說認為,從意思表示到達對方,處於客觀上可了解的狀態時其發生效力。至於相對人是否了解,則應依一般的情形而定。若相對人故意掩耳不聞,亦不因此阻卻其效力的發生。若因相對人是生理上有客觀障礙的聾啞人或者對外語能力不足者以外語表示,則相對人是否已經了解,應斟酌相對人的反應動作和表示行為加以判斷。
非對話的意思表示,由於其經過傳達媒介,才能溝通意見,情況較為復雜。其意思表示應於何時發生效力,主要有四種立法例:
1、表示主義,又稱表白主義,於表意人完成其表示行為,即發生效力。
2、發信主義,又稱投郵主義,於意思表示離開表意人,如函件已付郵時發生效力。
3、到達主義,於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的支配范圍時發生效力。
4、了解主義,於意思表示為相對人所了解時發生效力。我國現行民事法律採到達主義,如《民法典》表示,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三)要式表示和非要式表示
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當事人要求以特定方式為構成意思表示的必要。非要式的意思表示,是指法律上或當事人不要求以特定方式為構成意思表示的必要。區分要式與否的意義在於:有些意思表示的成立要求特別方式,此即為要式的意思表示。
我國現行法,對法律行為未依法定方式進行的後果,未設統一規定。其一,原則上不成立。按照合同法的規定,未履行法定不甘落後後果,原則上不成立,其例外,即在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的情形,視為合同已經成立(第36、37條),及其在租賃合同未履行法定不甘落後,視為不定期租賃。其二,經補正有效。
(四)健全的意思表示與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出於真心及自由的意思表示所為的行為。一般的意思表示,如非行為人有其他特別因素或者受其他不正當影響,其意思表示均為健全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並非出於行為人真意的或者不自由的意思表示。如被欺詐、脅迫、錯誤情形的意思表示,均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具備一定條件時,表意人可以撤銷。區分健全的意思表示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的意義在於:兩種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同,健全的意思表示為有效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影響民事行為的效力。
意思表示是實施法律行為所必須具備的,意思表示主要包括行為意思、表示意識及效果意思。

㈣ 民法典的認識和感悟

法律分析:民法典相當於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一本網路全書,其中包含了各種各類的民事糾紛處理的法律依據。民法典的作用在其修改了關於合同法、物權法、婚姻法、繼承法等等法律的部分法律條文,使其更符合當代中國的民情,使法官在判決時有法可依。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㈤ 民法典心得體會例文大全

【 #心得體會# 導語】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內容廣泛,涉及到人民群眾的方方面面,有了它,我們可以更好的維護自身權益,有法可依,內心更加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作為教師黨員要將民法典的精神和內容內化於心、外踐於行,立德樹人,依法執教。以下是由 為您帶來的《民法典心得體會例文大全》,供您品鑒。

【篇一】民法典心得體會例文大全


《民法典》是一個囊括公民從出生到死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民事法律基本法。從學習中,我們了解到,《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基本原則,強化對胎兒民事權利的保護,完善了監護制度;增設了個人信息保護條款,加大了對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增補了人格權部分,強調維護公民人格尊嚴,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進行保護;明確禁止高利放貸、禁止性騷擾,解決高空拋物難題,保障了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等等,對我們的實際生活將產生巨大影響,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關注和了解。

【篇二】民法典心得體會例文大全


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現在是草案,一共分為7編,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總共84章、1260條,10萬多字。這部法律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家庭婚姻、鄰里糾紛等,都能從中找到依據。如在明確胎兒權利保護、住宅70年後自動續期、虛擬財產繼承權等方面,都是近年來社會上討論較多的話題。毫不誇張的講,一個人從出生到死去,一生中各個階段的權利,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篇三】民法典心得體會例文大全


古語有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發生過很多事情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治理國家和社會,我們需要這種鏡鑒,需要這種法治,需要這種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習主席強調:「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廳升明能做好今天的事業。」中國民法典是人類法律制度文明的偉大創造,中華民族優秀法律文化傳統是中國民法典的歷史根基。《民法典》與每位公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作為社會公民的良好示範,尊法守法,善於應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篇四】民法典心得體會例文大全


2020年7月29日下午,我在線收看學習了「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專場報告會,此次活動由「人民網」直播。今天學習聆聽了報告會,對《民法典》的起草、制定、頒布以及實施的重大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對於我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有著重要意義,在我國法律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全面依法治國有著重要的標志性意義。作為一名黨員教師,要帶頭學習領會,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爭做《民法典》宣傳、貫徹、實施的「領航員」。

【篇五】民法典心得體會例文大全


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與過去的法律規定相比有很多變化,新增對生命尊嚴、健康權、患者自主決定權、患者個人信息等規定,對患者的權利保障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據,為衛生健康事業的內在宗旨和發展方向提供了指引。《民法典》宣示性地規定了生命權、身體權與健康權的權利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為醫療活動提供了一個行為准繩,即患者的生命權、身體權與健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侵害。如果一個政府沒有民法觀念,就可能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更難說是一個法治的政府,如果一個人沒有民法觀念,那麼,他的人格觀念、權利觀念、利益觀念、自由觀念以及責任觀念就不可能完善。因此,民法意識的培養既是政府的責笑螞任,也是全民的自覺行為。

【篇六】民法典心得體會例扮告文大全


2020年5月28日,xx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民法典》施行後,《民法通則》、《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侵權責任法》九部法律同時廢止。

利用實施前的時間,開始學習《民法典》,首先通讀《物權編》。通讀一遍後,並未發現特別明顯的變化;通讀第二遍後確實感受到了一些變化,可以預見這些改變將對社會規范產生影響,小結膚淺的心得體會,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一、增強意思自治的范疇

意思自治,指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是獨立且自由的,不受國家權力和其他當事人的非法干預。當事人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來決定民事法律關系的設立、變更和終止。《民法典》許多條文將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圍擴張更加廣泛且明確。例如第一分編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將不動產預告登記的范圍擴大到了不動產物權協議,不再局限於買賣房屋協議可以預告登記,未來自然人之間的不動產抵押合同,完全可以預告登記,登記機關不得拒絕。第二分編第二百六十四條明確了農村集體成員的查閱權、復制權。查閱權、復制權原本出現在《公司法》、《刑事訴訟法》中,本條將其用在廣大的村集體中,體現了從民法上保障村集體成員的自治原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降低了村幹部的貪污腐敗發生。第二百七十八條關於業主共同決定的完善和修改,明確了小區業主的共決機制,增加了共決事項,降低了最低通過表決要求,有助於業主自治的操作性的提升,使得業主自治能夠更容易實現。第四分編中第四百零四條,將流押條款效力做了變更,從以前的無效條款變更為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這種相對緩和的改變,也體現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更好在意思自治和維護抵押財產的交換價值兩者間做到了平衡。

二、橫空出世了居住權

常見的用益物權為「城市一個農村兩,還有一個管大家」,既城市一個為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兩分別是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一個管大家則是地役權。但是根據《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條規定,居住權成為了一項全新登場的用益物權。居住權人有權依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目的是滿足生活居住需要。居住權合同應當書面且登記設立。設立居住權的房屋不得出租,除非雙方當事人約定。感覺很像租賃關系,居住權與租賃合同不同點是,1居住權原則無償設立(除非當事人約定)。2居住房登記設立。3不受租賃合同租賃期限20年以上部分無效的限制。4居住權屬於物權范疇。由此可見不動產登記機構未來將承擔居住權登記的業務的辦理,與日常生活對應的是,城市中的廉租房、公租房、長租房,以及以房養老的無房老人。居住權的設立對不不動產的價值應當產生很大影響,如果購買已設立了居住權的不動產,佔有和使用仍為居住權人,勢必會導致不動產的價值受到影響,有可能體現為交易價格的腰斬。居住權的誕生將對房地產市場增加諸多不確定性,但肯定增加了執行不動產的難度。

三、擔保物權鼓勵登記

根據《民法典》第四百零三條規定,動產抵押的設立仍採用意思主義,但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這句話已從動產浮動抵押的條款中擴大了所有動產抵押。意義在於動產抵押鼓勵登記。第四百一十四條規定,同一財產設立多個抵押的,按照登記優先的原則,該原則未變,只是在兩處抵押都登記時,舊法按債權比例清償,本條則是嚴格按照登記的時間確定先後清償順序,同一清償順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進一步倒逼抵押權人不僅要登記而且還要快登記。第四百一十五條規定,質權和抵押權競合時,按照登記、交付的時間先後順序確定清償順序。

《民法典》物權編的變化雖不是,但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是難以預料的。受認知所限,物權編小結中還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原因是部分條文沒有完全領悟,有些認知甚至需要糾偏,無疑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和實踐,但對新事物的學習都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日積跬步,或許總有一刻能領悟之前不能領悟的,看到之前不曾看到的。

㈥ 對民法的認識和理解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民法為文明法 ,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
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和參與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5.作用: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准則"。它具有極其重要的功能:
一、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民法可以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人權是人按其本質屬性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民法實質上是權利法。它首先給人的人格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以規定和保護,為其他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護提供基礎。
三、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進民主政治。民法是私法。它要求私法與公法、民事生活和政治生活區
分開來。私法自治原則不僅有利於抑制行政專橫和行政過度干預,而且有利於經濟基礎的發展。這必將從客觀上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

㈦ 對民法典的認識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翔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熱點內容
葬殯條例 發布:2025-04-04 15:51:32 瀏覽:521
房地產常用法規目錄 發布:2025-04-04 15:43:35 瀏覽:569
懲治叛亂條例 發布:2025-04-04 15:40:10 瀏覽:545
道德的看法 發布:2025-04-04 15:26:53 瀏覽:225
民法典具體是什麼 發布:2025-04-04 15:26:05 瀏覽:28
相對論道德經 發布:2025-04-04 15:23:56 瀏覽:705
貿大法學院 發布:2025-04-04 15:21:17 瀏覽:203
刑事訴訟活動中第二審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04 15:06:11 瀏覽:942
防範金融詐騙黨員在行動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4-04 14:58:16 瀏覽:848
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 發布:2025-04-04 14:56:30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