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進校園的主題
1. 吉林長春寬城法院開展普法進校園活動
吉林長春寬城法院開展普法進校園活動
為深入推進「法治副校長」「普法進校園」活動深入開展,進一步加強學校法治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牢固樹立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近日,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和工作人員走進長春市第一中學,開展以「護航青春 伴法成長」為主題的普法宣傳活動。活動首先舉辦了聘任儀式, 長春市一中黨委書記為寬城法院民一庭庭長頒發了「法治副校長」聘書,並對寬城法院大力支持學校法治教育工作表示感謝。
隨後,民一庭法官助理以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方式為在校師生開展了「護航青春 伴法成長」專題講座,講座內容根據青少年年齡和心理特徵,帶領大家從認識法庭開始,圍繞模擬法庭、校園安全、校園欺凌三個主題進行講解。她首先結合具體案例,通過讓同學們當一次法官的模擬體驗,帶領大家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關於校園安全侵權責任的內容,強調青少年要多學習安全知識,對於日常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風險要有所預知並做到及時防範。
緊接著,她又向同學們講解了校園欺凌的概念、主要類型以及應對方法,並詳細講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相關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教育和引導同學們不做校園欺凌的施害者、受害者和旁觀者。此次普法宣傳活動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今後將學會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下一步,寬城法院將不斷深化與學校的常態化溝通聯絡機制,積極主動推進「法治副校長」「普法進校園」等活動深入開展,定期組織幹警深入校園開展法治教育,為轄區法治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2. 學憲法學民法典的手抄報 國學經典的手抄報
學畫民法典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含內容文字
法制進校園手抄報實用簡單的民法典旦鄭配法制手抄報作品憲法民法典在我心中
製作一張有關模指民法典的手抄報國學經典的手抄報
青寨小學學生手抄報
青苗班憲法學習主題手抄報
青苗班憲法學習主題手抄報
克拉瑪依市委老幹部局九月份學習民法典宣傳活動手抄報線上展示
民法典和憲法典的手抄報國學經典的手抄報
學習《民法典》手抄報
各年級叢扒進行了主題手抄報評比活動加深了隊員們對憲法精神民法典等
關於民法典的兒童手抄報 國學經典的手抄報
學畫民法典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含內容文字
相關民法典的普法手抄報 國學經典的手抄報
到的民法典知識和懷著對憲法的崇高敬意繪制了豐富精美的主題手抄報
學憲法民法典防校園欺凌手抄報憲法手抄報
小學講憲法學憲法知民法手抄報 憲法手抄報
如何製作有關民法典的手抄報如何製作手抄報
2020民法典手抄報圖片初中2020民法典手抄報圖片大全
3. 精選法制安全進校園演講稿範文大全
精選法制安全進校園 演講稿 範文大全
生命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的,要享受這一切必須以人身安全為前提。我們的安全不僅關乎我們自己,更關乎著我們的家人、甚至社會各界成長的人。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法制安全進校園演講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法制安全進校園演講稿範文 1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正如我們所知,法律是規范人們日常行為的准繩,依法治國也是我們國家堅持的治國政策之一。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當中,法律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憲法,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行政法規,其中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國家專門為我們青少年所設立的。
那麼,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約束不到我們,只要遵守校紀就行。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因為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請問,如果法律作用甚微,為什麼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穆拉比因他的《石柱法》——即眾所周知的漢穆拉比法典而流芳百世?請問,如果法律只是一紙空文,為什麼拿破倫會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卻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歷史不會說謊。法律,無疑是一個國家國泰民安的先決條件。它的重要性更是無庸質疑。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的規定和精神。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在這個經濟社會,道德的約束在不斷的被人們所淡忘,甚至開始討論起一些傳統美德是否過時的問題。這促使我們更加呼籲法律來維護我們社會的秩序。紐約,這個世界最繁華的都市,卻也是犯罪率最高的惡源。有統計表明,每5分鍾,就有一場搶劫上演。犯罪,無疑永遠在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但是,我們應當堅信的是,法律永遠維護的是正義。
誠然,就我國現階段的法律體制而言,的確存在一些疏漏和不完善。也不可否認,有一些人背離職業道德,背離良心,鑽法律的空子。為的只是金錢,只是一個“利”字。但我仍要說,我們的法律正在不斷的健全,完善中。我們應當毫不動搖的堅信法律的正義性。並學會捍衛它,這也是在捍衛國家的尊嚴,捍衛自己的尊嚴。
而作為小學生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礎。從認真聽課做起,從保證每一節自習課紀律開始。從同學之間的互相監督,到能夠做到嚴格自律。從被動的受約束到主動的養成遵紀的習慣。從杜絕抄襲作業開始到自覺抵制社會不良思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搏碼會釀成將來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體會到法律制裁的威嚴才悔恨呢?因此,讓我們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有法律武裝自己的頭腦,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讓我們大家共同攜手,在成長得到律上與法同行吧!!
法制安全進校園演講稿範文2
各位同學:
你們好!
今天我以法制副校長的身份,給大家上的第一堂法制課,希望大家進一步提高法制觀念,在學法、知法、守法上有所幫助。,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同時更是拋磚引玉。由於本人的學識和能力所限,加上時間有限,准備不足,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學法、懂法、做一個守法的公民》
一、我們應懂得哪些法律常識:
(一)法是如何解釋的這個問題,有無數種說法,漢語中的法字。古代寫作。左旁的水字是公基辯哪平的意思。右旁的來自“神明裁判”故事裡的一頭剛直的獨角神獸。傳說當兩方打官司時,審判官便把拉出來,它的角去頂撞誰,誰就是不直者,誰就敗訴。律字是“均布”既“不偏不倚的意思。由此可知,在我國法律一詞的本來含義就是以國家強制力作保證的“公平、公正”,它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規定公民權利和義務,對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
(二)法制,有廣義和狹義之解,廣義的法制,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總和。狹義的法制,指全體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灶高民都一律平等地嚴格按照法律辦事。社會主義法制是按照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它是立法、執法、守法和監督法律實施幾個方面的統一。中心環節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職人員和全體公民都要嚴格地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以確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實現統治和進行建設所必須的法律秩序。
(三)法律體系:我國的法律可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憲法和法律,另一類從屬於憲法和法律的規范性文件。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礎。它經過嚴格的立法程序,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就其內容和制定機關而言,可分為基本法律和其它法律,基本法律是指刑法、民法、訴訟法律、行政法律、經濟法律。其它法律是指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如森林法、商標法、海關法、食品衛生法。
(四)什麼是違法與犯罪?
在這里,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案例,事情發生在2004年5月26日某縣城水上花園小區的住宅樓,這天是星期日,三位中學生在四樓的樓道窗前嘻玩,甲失手將乙推出窗外,重重地從高達20米的四樓摔下,當時乙的臉色鐵青,血從鼻孔、耳孔直往外流,在這里我給同學們出三個思考題:(1)第一步應該怎麼做,(2)甲失手致傷乙,算不算犯罪,(3)如果甲構成犯罪,犯什麼罪。結果應是(1)盡快送附近醫院或是拔打120急救電話,治療傷者,同時報警。前提是如果鑒定部門確定為重傷,且甲的年齡已滿16周歲,首先是甲的這種行為構成犯罪,其次違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條,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處三年以下有徒刑或拘役。這個案例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受害人的傷勢,如果是輕微傷,構成治安違法,如果是輕傷,則是自訴案件,適用刑法。再次就要考慮的是刑事責任年齡的問題。所謂刑事責任年齡,就是指對犯罪後果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的,應負刑事責任。同時《刑法》第十四條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搶劫、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所以在這個案件中,如果某甲不滿16周歲,不構成犯罪。因為他是過失傷害,而不是故意傷害,但是某甲的監護人將承擔治療費用和行政處理。這里我特要提醒違法和犯罪不是同一個概念。
首先違法是指違反法律、法規禁止做的及不允許做的或是應當做的而不去做的行為。犯罪是指觸犯《刑法》,嚴重危害社會,依照《刑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
其次根據我們的辦案實踐,違法行為主要表現在違法治安管理的行為,觸犯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犯罪觸犯的是《刑法》。
第三,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違法的處罰種類有治安警告、治安罰款、治安拘留。按照《刑法》對犯罪分子處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罰金、沒收財產。
從以上我給大家介紹的有關法律常識和案例分析,違法不等於犯罪,犯罪必定違法,無論是違法與犯罪,同學們都不能觸犯,要從點滴做起,從遵守校紀、校規入手,做學法守法的好學生、好公民,禁止對老師的教育置若罔聞,否則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法制安全進校園演講稿範文3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教育和培養好青少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根本大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基礎工程,是全黨全社會共同的社會責任。我們一方面對侵害校園的.犯罪要進行嚴厲的打擊,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校園治安環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衛能力。
對學生來說,讓犯罪遠離校園,應從自身做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從而鏟除校園犯罪滋生的土壤。許多案例表明,校園犯罪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條件,一定的氣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學生紀律差的學校,發生的事件越多。學校犯罪事件又是一種見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當,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進行。如果我們讓陽光普照校園,那麼參與犯罪者就不敢出現。陽光是什麼,陽光就是學校的正氣,就是全校同學的正氣,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我們在打擊侵害校園犯罪的同時,還應加強自我防衛能力:
1、提高法律意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們要多學點法律知識,弄明白什麼是違法、什麼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麼是違法,什麼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違法犯罪的事,同時也有可能制止他人違法犯罪。
2、增強同犯罪分子作斗爭的勇氣。為什麼侵害校園犯罪屢禁不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同學們沒有團結起來,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爭的勇氣。面對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脅,竟然會束手無策,讓他們得逞,原因是他們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3、掌握防衛方法。一是要看好自家門,宿舍門要隨時關好,錢財要妥善保管;二是外出要請假,夜行要結伴,讓同學老師知道你去哪裡,或者遇到問題有個照應,防止犯罪分子襲擊;二是同學們應該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青少年在哪些方面應受到保護。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險或可能發生危險時,要主動、及時地與老師、家長、公安人員取得聯系,積極爭取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保護和幫助。
總之,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民主與法制的推進,這都寄希望於廣大的青少年。為推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開展,全社會都應當行動起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4. 民法典進校園手抄報內容
1、學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 2、學法以正,普法以誠,明法以精,尚法以恆。 3、誠信是生活的通行證,法治顫洞慧是社會的安全網。 4、傳播法律知識,培養法制觀念,弘揚法治精神。 5、依法治國,執政為民。 6、與法同行,成長有保障。
1、學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 2、學法以正,普法以誠,明法以精,尚法以恆。 3、誠信是茄答生活的通行證,法治是社會的安全網。 4、傳播法律知顫知識,培養法制觀念,弘揚法治精神。 5、依法治國,執政為民。 6、與法同行,成長有保障。
5. 為什麼民法典要進校園
因為民法典裡面的知識很豐富,在學校裡面學的政治課也包含了民法典知識。民法典進入學校,也是遵循全民學法守法的宗旨,從小抓起,從學生時代開始,教育我國青年一代,讓他們德智體美勞的德這方面得到更好認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更好的讓他們健康成長。
6. 「民法典」進校園的背景
為進一步推動落實最高檢「一號檢察建議」,深入開展《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近日,額爾古納市人民檢察院聯合額爾古納市教科局,先後前往額爾古納市7所中小學開展民法典進校園宣講活動,為700餘名學生講授了一堂精彩生動的法治課。
根據學生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未檢檢察官以平實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講解了未成年人的行為能力、姓名權、肖像權等相關法律知識。一個個貼近未成年日常生活的事例,讓在場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並對《民法典》有了初步認知。課堂上,學生們積極參與互動,學習氛圍熱烈而愉悅。
授課結束時,未檢檢察官以「學法,是人生必修課;用法,是平安的護身符」為寄語,希望同學們通過此次宣講活動加深對民法典的了解,樹立法治觀念。
少年強則國強,抓好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成長的法治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額爾古納市檢察院將持續做好法治進校園活動,深入開展法治教育,為未成年人提供全面的司法保護,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7. 民法典進校園手抄報
民法典進校園手抄報如下:
民法典和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關,除附則外,民法典共七編一千二百六十條,創下新中國立法史的新紀錄,民法典有合同編、總則編、物權編、人格權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等六個分編,以及附則構成,這就是民法典的基本構成。
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保障私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充分保護私權,才能全面保障和維護公民的切身利益,並有利於規范公權。
民法典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匯編,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新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反映出一個民族對生存發展民生關鍵問題的基本立場。縱觀世界法制發展史,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法典,通常都是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形成的,凝聚起這一時期社會發展要求的廣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