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批民法典
① 審批和批準的區別有哪些
一、審批和批準的區別有哪些
1、審批和批準的區別包括:
(1)性質不同。審批者和被審批者不一定是上下級關系,只要符合規定就可能獲得同意。批准指同意或拒絕;
(2)對象不同。審批和批準的主體和對象不同;
(3)產生的結果不同。審批表示一件事還未進行,還在等待完成的過程中,而批准表示一個結果:同意,通過,通常表示一件事已經完成,已經獲得了最後的結果。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七條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有權拒絕向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債務人下落不明,且無財產可供執行;
(二)人民法院已經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
(三)債權人有證據證明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履行全部債務或者喪失履行債務能力;
(四)保證人書面表示放棄本款規定的權利。
二、審批機關是指哪些部門
審批機關的部門包括:
1、針對一般的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是指縣級以上外經貿或商務主管部門;
2、針對特殊的行業,如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審批機關分別是銀監部門、保監部門、證監部門。
② 外資股權轉讓協議未審批有效力嗎
在外資股權轉讓中,協議未經過審批機構批准,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此問題涉及到合同成立與生效的法律框架。根據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合同依法成立自成立時生效,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除外。若法律規定需辦理批准手續後合同方生效,且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未完成此手續,則法院將認定合同未生效。這表明,協議成立與生效並非同一概念,成立僅意味著協議被各方接受,而生效則要求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
法律依據指出,合同的生效可能受到額外條件的限制,如批准、登記等。若這些手續影響合同生效,則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及與之相關條款的效力。同時,未履行報批義務的一方可能需承擔違反義務的責任。此外,合同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需辦理批准手續的,同樣適用上述規定。
綜上所述,外資股權轉讓協議未經過審批機構批准,被視為未生效。在未完成法定審批手續之前,協議效力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企業在進行此類交易時,必須確保遵守相關法律要求,尤其是涉及審批的環節,以確保交易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合同成立後,若需合同生效,需按照法律規定及時完成所有必要的審批手續。
③ 貸款審批過了未放款能取消嗎
1. 貸款審批通過但未放款,借款人能否取消貸款?
2. 在貸款審批通過但未放款的情況下,銀行通常不會立即同意取消貸款,可能會以領導審批手續等理由延遲取消。
3. 貸款行為屬於借款人與銀行間的合同,違約行為可能會導致違約金的產生。
4.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三條,若借款人未按約定用途使用借款,貸款人有權停止發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解除合同。
5.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一條,若貸款人未按約定日期、數額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損失的,應賠償損失。借款人未按約定日期、數額收取借款的,應按約定支付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