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虛飾
㈠ 武則天時期有個宰相叫狄仁傑,誰知道他的生平事跡
狄仁傑(630-700)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生平
狄仁傑為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高祖狄湛,隨宇文泰西走咸陽。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時期的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
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年—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與外族的關系,深得人心。
垂拱四年(688年),張光迅奏狄仁傑出言不遜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宰相),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長壽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誣告狄仁傑等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狄仁傑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狀。仁傑子狄光遠持書上告朝廷。女皇召狄仁傑等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釋放此案七人,俱貶為地方官,仁傑貶為彭澤令(今江西彭澤)。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官拜鸞台(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女皇治理國家大政的左右手。
聖歷元年(698年),狄仁傑以政治人物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曰:「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曰:「此聯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答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皇帝採納了狄仁傑的意見,為表示心跡,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賜武姓,使李唐得以維系。
聖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女皇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迅速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凄慟,女皇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
㈡ 狄仁傑真有那麼神嗎
狄仁傑真有那麼神歷史上都有記載的。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舉明經。歷官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後入為內史,封燕國公。在武則天當政時,以不畏權貴著稱。
電視劇和電影只是誇大了拍攝而已。
你是說他的破案能力神不神吧? 其實沒有那麼神的,影視劇裡面描寫的的「神探」啊之類的大多數都是虛構出來的 狄仁傑這個人做官還行,正直清廉 或許當官的任上也破過一些案子,但和神探這名關系不大,剛才已經說了狄仁傑比較清廉,所以只要是本著公正的態度 頭腦又不昏的話 很多的案子都是不難破的 但不管什麼時代正直的官又很少 所以狄仁傑這樣公正斷案的人自然會被百姓傳成是神探… 類似的例子還有包拯,真正的歷史的人物也不是斷案高手 但和狄仁傑一樣同樣是正直的官
《新唐書》中的狄仁傑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薦授並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傑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蘭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坐誤斧昭陵柏,罪當免,高宗詔誅之。仁傑奏不應死,帝怒曰:「是使我為不孝子,必殺之。」仁傑曰:「漢有盜高廟玉環,文帝欲當之族,張釋之廷諍曰:『假令取長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棄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數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寵自肆,仁傑劾奏其惡,有詔原之。仁傑曰:「朝廷借乏賢,如本立者不鮮。陛下惜有罪,虧成法,奈何?臣願先斥,為群臣戒。」本立抵罪。繇是朝廷肅然。使岐州,亡卒數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余曹紛紛不能制。仁傑曰:「是其計窮,且為患。」乃明開首原格,出系者,稟而縱之,使相曉,皆自縛歸。帝嘆其達權宜。
遷度支郎中。帝幸汾陽宮,為知頓使。並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石女祠,俗言盛服過者,致風雷之變,更發卒數萬改馳道。仁傑曰:「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石女避邪?」止其役。帝壯之,曰:「真丈夫哉!」出為寧州刺史,撫和戎落,得其歡心,郡人勒碑以頌。入拜冬官侍郎、持節江南巡撫使。吳、楚俗多淫祠,仁傑一禁止,凡毀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而已。
轉文昌右丞,出豫州刺史。時越王兵敗,支黨餘二千人論死。仁傑釋其械,密疏曰:「臣欲有所陳,似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欽恤意。表成復毀,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惡,詿誤至此。」有詔悉謫戍邊。囚出寧州,父老迎勞曰:「狄使君活汝耶!」因相與哭碑下。囚齋三日乃去。至流所,亦為立碑。初,宰相張光輔討越王。軍中恃功,多暴索,仁傑拒之。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邪?」仁傑曰:「亂河南者一越王,公董士三十萬以平亂,縱使暴橫,使無辜之人咸墜塗炭,是一越王死,百越王生也。且王師之至,民歸順以萬計,自縋而下,四面成蹊。奈何縱邀賞之人殺降以為功,冤痛徹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君頸,雖死不恨!」光輔還,奏仁傑不遜,左授復州刺史。徙洛州司馬。
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後謂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譖卿者,欲知之乎?」謝曰:「陛下以為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譖者乃不願知。」後嘆其長者。時太學生謁急,後亦報可。仁傑曰:「人君惟生殺柄不以假人,至簿書期會,宜責有司。尚書省決事,左、右丞不句杖,左、右丞相不判徒,況天子乎?學徒取告,丞、簿職耳,若為報可,則胄子數千,凡幾詔耶?為定令示之而已。」後納其言。
會為來俊臣所構,捕送制獄。於時,訊反者一問即臣,聽減死。俊臣引仁傑置對,答曰:「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實。」俊臣乃挺系。其屬王德壽以情謂曰:「我意求少遷,公為我引楊執柔為黨,公且免死。」仁傑嘆曰;「皇天後土,使仁傑為此乎!」即以首觸柱,血流沫面。德壽懼而謝。守者浸弛,即丐筆書帛,置褚衣中,好謂吏曰;「方暑,請付家徹絮。」仁傑子光遠得書上變,後遣使案視。俊臣命仁傑冠帶見使者,私令德壽作謝死表,附使以聞。後乃召見仁傑,謂曰:「承反何耶?」對曰:「不承反,死笞掠矣。」示其表,曰:「無之。」後知代署,因免死。武承嗣屢請誅之,後曰:「命已行,不可返。」時同被誣者鳳閣侍郎任知古等七族悉得貸。御史霍獻可以首叩殿陛苦爭,欲必殺仁傑等,乃貶仁傑彭澤令,邑人為置生祠。
萬歲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動,擢仁傑為魏州刺史。前刺史懼賊至,驅民保城,修守具。仁傑至,曰:「賊在遠,何自疲民?萬一虜來,吾自辦之,何預若輩?」悉縱就田。虜聞,亦引去,民愛仰之,復為立祠。俄轉幽州都督,賜紫袍、龜帶,後自製金字十二於袍,以旌其忠。
召拜鸞台侍郎,復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發兵戍疏勒四鎮,百姓怨苦。仁傑諫曰:
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東距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天所以限中外也。自典籍所紀,聲教所暨,三代不能至者,國家既已兼之。詩人矜薄伐於太原,化行於江、漢,前代之遐裔,而我之域中,過夏、商遠矣。今乃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確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可以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不務固本安人,此秦皇、漢武之所行也。傳曰:「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臣伏見國家師旅歲出,調度之費狃以浸廣,右戍四鎮,左屯安東,杼軸空匱,轉輸不絕,行役既久,怨曠者多。上不是恤,則政不行;政不行,則害氣作;害氣作,則蟲螟生,水旱起矣。方今關東薦飢,蜀漢流亡,江、淮而南,賦斂不息。人不復本,則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非淺。所以然者,皆貪功方外,耗竭中國也。昔漢元帝納賈捐之之謀而罷珠崖,宣帝用魏相之策而棄車師田。貞觀中,克平九姓,冊拜李思摩為可汗,使統諸部,夷狄叛則伐,降則撫,得推亡固存之義,無遠戍勞人之役。今阿史那斛瑟羅,皆陰山貴種,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鎮,以統諸蕃,建為可汗,遣禦寇患,則國家有繼絕之美,無轉輸之苦。損四鎮,肥中國,罷安東,實遼西,省軍費於遠方,並甲兵於要塞,恆、代之鎮重,而邊州之備豐矣。
且王者外寧,容有內危。陛下姑敕邊兵謹守備,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御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寇無所得。自然深入有顛躓之慮,淺入無虜獲之益。不數年,二虜不討而服矣。
又請廢安東,復高姓為君長,省江南轉餉以息民,不見納。
張易之嘗從容問自安計,仁傑曰:「惟勸迎廬陵王可以免禍。」會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傑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後怒,罷議。久之,召謂曰:「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於是,仁傑與王方慶俱在,二人同辭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鋒鏑,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寢疾,詔陛下監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為後。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後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於房州。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仁傑語廬陵事。仁傑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仁傑降拜頓首,曰:「太子歸,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後然之。更令太子舍龍門。具禮迎還,中外大悅。初,吉頊、李昭德數請還太子,而後意不回,唯仁傑每以母子天性為言,後雖忮忍,不能無感,故卒復唐嗣。
尋拜納言,兼右肅政御史大夫。突厥入趙、定,殺掠甚眾,詔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假以便宜。突厥盡殺所得男女萬計,由五回道去,仁傑追不能逮。更拜河北安撫大使。時民多脅從於賊,賊已去,懼誅,逃匿。仁傑上疏曰:「議者以為虜入寇,始明人之逆順,或迫脅,或願從,或受偽官,或為招慰。誠以山東之人重氣,一往死不為悔。比緣軍興,調發煩重,傷破家產,剔屋賣田,人不為售。又官吏侵漁,州縣科役,督趣鞭笞,情危事迫,不循禮義,投跡犬羊,以圖賒死,此君子所愧,而小人之常。民猶水也,壅則為淵,疏則為川,通塞隨流,豈有常性。昔董卓之亂,神器播越,卓已誅禽,部曲無赦,故事窮變生,流毒京室。此由恩不溥洽,失在機先。今負罪之伍,潛竄山澤,赦之則出,不赦則狂。山東群盜,緣茲聚結。故臣以為邊鄙暫警不足憂,中土不寧可為慮也。夫持大國者不可以小治,事廣者不可以細分。人主所務,弗檢常法。願曲赦河北,一不問罪。」詔可。
還,除內史。後幸三陽宮,王公皆從,獨賜仁傑第一區,眷禮卓異,時無輩者。是時李楷固、駱務整討契丹,克之,獻俘含樞殿,後大悅。二人者,本契丹李盡忠部將,盡忠入寇,楷固等數挫王師,後降,有司請論如法。仁傑稱其驍勇可任,若貸死,必感恩納節,可以責功。至是凱旋,後舉酒屬仁傑,賞其知人。授楷固左玉鈐衛大將軍、燕國公,賜姓武;務整右武威衛將軍。
後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官不能足,更詔天下僧日施一錢助之。仁傑諫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終由地出。不損百姓,且將何求?今邊垂未寧,宜寬征鎮之傜,省不急之務。就令顧作,以濟窮人,既失農時,是為棄本。且無官助,理不得成。既費官財,又竭人力,一方有難,何以救之?」後由是罷役。
㈢ 狄仁傑敢於犯顏直諫的三個事例是什麼
1、犯顏直諫保將軍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砍昭陵上的柏樹而惹得唐高宗大怒,隨即被捕入獄。唐高宗下令處死權善才,這時,狄仁傑卻提出權善才罪不至死。唐高宗聽後憤怒地說:「權善才砍昭陵的樹木,是陷朕於不孝的境地,罪該萬死!」
狄仁傑不慌不亂地對答說:「臣深知直言進諫,自古就是很難的事情。然而,臣以為,遇到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直諫固然難;而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直諫則很容易。如今,權善才的行為按照大唐律法不應判死罪,而陛下堅持要殺他,則使律法無法取信於人。」
看到唐高宗面色稍緩,狄仁傑接著說:「何況,陛下因權善才誤砍樹木而殺他,千百年後人們將如何評價陛下呢?臣不敢奉旨殺權善才,而損害陛下的身後聲名啊!」一席話竟說動了唐高宗,權善才因此被免除了死罪。
2、剛正不阿懲惡人
當時有一個叫王立本的大臣,仗著皇帝的寵信,濫用職權,幹了不少壞事,朝廷的大臣們敢怒不敢言。狄仁傑上奏高宗,指明此人罪行嚴重,應交給大理寺審理。高宗要狄仁傑看在王立本還算個人才的分上,破例寬恕他。
狄仁傑回復道:「國家就算再缺乏人才,也不缺他一個王立本吧?陛下為什麼要包庇罪人而破壞王法呢?如果陛下堅持這樣做,那就把臣流放到荒無人煙的邊疆去吧,日後,也好讓忠心報國者引以為戒。」高宗聽了這話,無言以對。王立本終於被判刑,朝廷的風氣由此大為好轉。
3、明察善斷護百姓
公元688年,武則天令宰相張光輔率兵三十萬去平息豫州叛亂。叛軍本聽說朝廷派兵來了,便都逃走了,但張光輔卻示意部下,不分青紅皂白,屠殺無辜百姓。之後,又以查尋叛黨為名,四處抄家濫殺,一時間冤獄四起,受害者不計其數。這時,狄仁傑奉武則天之命,赴豫州任刺史之職。
到了豫州,他看到哀鴻遍野,無辜受牽連的人極多,內心非常不安。於是,他一面下令給那些死囚開釋刑具,一面秘密上書武則天,奏明案件的實情,請求武則天網開一面。武則天深知狄仁傑為人剛正,相信所奏屬實,於是下詔改死刑為流放。
(3)司法虛飾擴展閱讀
狄仁傑出身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
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㈣ 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是指中國所特有的、在過去產生、經過了歷史的社會化過程、至今仍然在政治生活中活著的東西,是相對穩定地積淀在中國民眾心理層面上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取向,是中國政治系統和政治運作層面的依託。尋求文化的由來,探究政治文化的根源,不能不追問反映著生存樣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文化價值觀念的育成與演化,以及人類主體精神活動的可能性空間都可以從中找到解釋。中國政治文化來自於中國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歸納起來,影響著中國政治文化性狀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小農自然經濟方式,二是宗法族制的社會構造,三是國家意識形態化的儒家學說,四是國家制度和權力階層的支配與匡約。它們結成互為依存、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態系統,成為育化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土壤。
按照經典政治文化的分類標准,可以說中國屬於依附型政治文化,積淀於國民心理層面的政治價值意識與行為習慣取向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徵主要是:家長本位的政治文化;權力崇拜的政治文化;潛規則的政治文化;以及均平取向的政治文化。
作為一種主觀理性存在,家長制體現的是在政治生活的序列中,人們自上而下擁有絕對權力而無相應的義務;由下而上只有絕對的義務而無相應的權利。與家長制相映隨形的,是中國特有的禮制秩序或倫理角色定位系統。五倫三綱既是一種禮制秩序,又是一種角色規范,從而固化了家長本位的政治文化。由於政治是一種利益分配機制,所以家長的全能地位就必然造就出權威主義人格:以己為政治序列中的原點,對下位是頤指氣使的主子,而對上位則是卑躬屈膝的奴才。具體來說,家長制導致的權威主義人格主要表現為皇權崇拜意識、虛飾好偽傾向和奴性仆從習慣。
權力崇拜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其存在前提是政治的泛化,即是說國家與社會、政治與經濟的一體化。在這種環境中,國家政治功能無限膨脹、無限覆蓋,而社會自主空間則極度狹小和社會經濟功能微弱。在這一政治是一切、一切是政治的社會中,權力當然成為最活躍、最有價值的生存工具和生活杠桿,這一點清楚體現於王權時代權力與特權、權力與土地、權力與工商、權力與讀書等多重關系之中。以封建皇權為尖頂的金字塔型官僚體系按權力大小和官位高低進行社會資源分割的現實,成為對於社會成員的直感刺激,由此在社會成員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權力崇拜意識。其源遠流長的影響在當代的依稀反映是:依然超常的權力支配空間;賣官鬻爵的官場腐敗,以及名人入仕的激勵傳統等等。
潛規則這一提法是針對正式規則即由官方明文規定的法律法規規章條例以及種種紅頭文件而言的。這兩種規則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經歷著兩種極為不同的命運。正式規則經過了嚴肅認真的制定過程,有冠冕堂皇的身份地位,在官場語言和官樣文章中連篇累牘耳熟能詳。但是這類具有合法性和官方基礎的規則條文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歸於有令難行、有禁不止的結局。相比之下,非正式規則雖然不成具文,卻能深入人心,雖然不登檯面,卻是約定俗成。它是合情不合法的規矩,是意會而非言傳的陋規,是當事者彼此的認可和期待。潛規則深植於中國宗法制度的悠久歷史和人情大國的深厚土壤,血緣、學緣、鄉緣、業緣四個圈子是其暢行其道的基礎依託,人情開道、旁門左道是其基本交往方式,由腐敗走向制度失靈是其不可避免的結果。
當人們不否認政治這一事物的利益分配功能時,便會認可均平主義是一種政治觀念和實踐。均平主義成為一種普遍思潮主要見於兩個原因:人之物質本體的存在需求與生產供給缺口的矛盾;由匱乏經濟決定的利益分配意識。此外,均平主義在中國的格式化還有一特殊原因,即能滿足政治需要。盡管在自古至今的長時段中人們一直孜孜以求去實現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均平主義夢想,可迄今所有的實驗無不以失敗告終。歷史昭示,在均平主義和家長政治、特權現象及無政府主義之間存有某種親緣關系,它一碗水端平的實踐不依市場調節而只能靠人為擺布,這就為實施人治、加固集權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理由,其主張從來都是按照三綱五倫角色定位系統將利益分配建立在均平旗幟掩蓋下菌生權力階層相對於平民大眾的種種特權,均平主義中還潛伏著無政府主義,這不僅因為人們對均平的要求必然會由經濟生活伸向政治和其他社會生活,而且還因為與均平共生的家長政治會製造社會反彈從而積蓄起反抗與無政府情緒。所以在均平主義高調存在的地方,人們完全有理由對集權、特權和無政府傾向保持足夠警惕。
㈤ 是誰將狄仁傑變成「神探」的他的斷案能力究竟如何
說到狄仁傑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狄仁傑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在歷史上,狄仁傑是一個斷案如神的人,不管是什麼案子,到了狄仁傑的手上便可以輕松的化解,那麼,狄仁傑到底是怎麼成為這么一位厲害的人物的?狄仁傑有著怎樣的生平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是誰將狄仁傑變成神探的?他的斷案能力究竟如何?
在古代斷案高手這個圈裡,熒幕上一直由兩個人物牢牢把持,那就是包拯和狄仁傑。記得小時候,《包青天》系列非常火,大江南北都在放,而這些年,狄仁傑的神探之名後來居上,占據了各大影視。
與包青天不同,人們給狄仁傑冠上的頭銜是一個極具西方化的名號——神探,而真實歷史上,狄仁傑的破案記錄卻很少,這一點與包拯相類似。說白了,包拯和狄仁傑這樣的人物形象,多數是當時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幻想而已。
不過,自古以來,清官還是不少的,讓狄仁傑能與神探掛鉤,就證明他並非與刑事案件毫無關聯。
先來說說狄仁傑這個人。狄仁傑生於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曾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曾任夔州長史。小時候狄仁傑是個讀書種子,據記載,某次他家發生命案,全家人都在接受縣吏質詢,唯獨狄仁傑仍坐在書房埋頭讀書。縣吏見後很生氣,說:你這孩子,發生這么大的事,咋就絲毫不為所動?狄仁傑頭也不抬,說:正在書卷中與聖賢神遊,哪有空理會你們俗吏!
根據史料記載,狄仁傑應該是個美男子,算是風度翩翩那種。在唐代做官,長相是很重要的,有四個標准:身、言、書、判。其中這個身就是說要體貌壯美,長得有官派才行,狄仁傑的相貌顯然屬於這一類。而且,狄仁傑留有鬍子,還是美髯飄飄那種,所以在當時人看來,他絕對是個才華與相貌並重的男子。
長大後的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隨後出任汴州判佐。判佐是從八品的司法官,官不大,麻煩還挺多,上任沒多久,狄仁傑就被人誣告。
好在受理案子的是歷史上著名的畫家兼工部尚書閻立本,他在弄清事件真相,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才,並親自寫推薦信,稱其為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於是狄仁傑因禍得福,走馬並州任都督府法曹。
職位雖然不高,但狄仁傑幹得是有聲有色,就連同事也稱贊他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南熏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中的狄仁傑畫像
可能因為狄仁傑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懇,應該是在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積累了將近20年的斷案經驗後,上元二年(675年),調任大理丞。這個官職品級不高,只是從六品,但地位重要,負責京師案件拘審判斷罪,同時也復核全國各地的判案。
從他這些年的升遷軌跡中我們可以判斷出,狄仁傑在斷案方面就算不是神探也是經驗豐富,能給後人留下各種傳奇故事的同時,也說明狄仁傑這些年在地方上最起碼是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的。
另一個能證明狄仁傑斷案能力的記載就是他在當大理寺丞的時候,曾經一年破案一萬七千多件,這就意味著一年都不休息,每一天要完成四十九件案子。審理的結果是無一冤訴,這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有記載。
要知道,狄仁傑這個大理寺丞,一是要審理中央文武百官的案子,二是要審理地方再次上訴的案子,還有地方的重案。也就是說,到了大理寺的案子,全都是不好判的案子,這樣的情況下,他一年都能解決一萬七千件,而且沒有人說判冤了或者是判錯了,可見他這方面的能力肯定是當時社會里數一數二的。
關於狄仁傑斷案的細節,《舊唐書》和《新唐書》里記載了一件事,這件事和推理沒有關系,卻和公正有關系。當時有一個大將軍叫權善才,不知道怎麼回事,誤把昭陵的柏樹給砍掉了,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唐高宗知道之後勃然大怒,要把這個大將軍處以死刑。
這時候身為大理寺丞的狄仁傑就進言說,堅決不能處死,因為依法,沒有人因為砍樹就要被處死。
高宗怒道:是使我為不孝子,必殺之!狄仁傑繼續神色淡定,從容辯曰:漢有盜高廟玉環,文帝欲當之族,張釋之廷諍曰:『假令取長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新唐書·狄仁傑傳》)這是狄仁傑當大理寺丞的時候唯一一個有清晰記載的案子。
這樣一件案子能被記載下來,證明當時高宗已經十分看重狄仁傑了。不久,高宗就提拔他當了 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員,屬於監察系統。此官的品級雖不高,和大理丞一樣也是從六品,但屬於 清望官。這個官位對日後的仕途有很大幫助,一般來說,它的升遷速度比其他機構要快。
那麼既然史書記載的就這么一個事情,又是誰編出了那些離奇的命案,將其安在了狄仁傑的身上呢?有意思的是,狄仁傑的神探之名,竟然是一個外國人捧起來的。
這首先就得說說明清時公案小說的盛行,當時像什麼《包公案》、《施公案》一個一個都出版了,小說的主人公多為歷代清官,而其內容大多是虛構的。
清初,有一本名為《武則天四大奇案》的小說行世,這就是狄仁傑走向中國第一神探的開始。
但令狄仁傑最終成為名滿全球,在西方世界與福爾摩斯比肩的人物是拜荷蘭人高羅佩之賜。
高羅佩,本名范·古立克,荷蘭聚特芬人,生於1910年,去世於1967年。他出版於1949年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說的影響遠超過任何中國研究著作。
高羅佩的父親是荷屬東印度的軍醫。高羅佩1910年出生於荷蘭,但是5歲起就到雅加達上小學。16歲時,他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一個學農業的中國留學生教他中文,後在萊頓與烏特雷支大學攻讀中文。
1935年高羅佩大學畢業後,在荷蘭外交界供職,主要任職於遠東各國。1943-1945年為荷蘭流亡政府任駐重慶使館第一秘書。此時他就讀到清初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
民國版《武則天四大奇案》內圖
他隨把此書翻譯成英文,就襲用其主人公狄仁傑,用英文寫了本《銅鍾案》,出版後大獲成功,一發不可收,高羅佩只能再寫四本,《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等,合成一組,此為初期《狄公案》。
在中國傳統公案小說中,陰司斷案、鬼神托夢等陰陽共判情節常常出現,甚至構成破案的主要渠道。而現代偵探小說認為超自然的因素違背理性,所以通常禁止在推理中使用。
清代中國本土狄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中,狄公找不到被害者的墳墓時會有鬼魂為他帶路,入夢時神人前來啟示他整個案情,甚至還留下喻示兇犯名字的一首詩。對於中國公案小說中常見的狗瀨告狀,杯鍋稟辭,閻王指犯,魔鬼斷案這些情節,高羅佩認為類此妄說,頗乖常識,不足以引今人之趣。在高羅佩筆下,狄公偵破案件的依據只來自第一手的勘探。讓證據說話,以及基於此發展的邏輯推理。
和其他同時代公案小說一樣,《武則天四大奇案》毫不吝於細細描述刑訊拷虐場景。在《武則天四大奇案》中,對嫌犯第一次用刑即鞭背四十,第二次用刑使用夾棍,第三次用刑是掌嘴。而高羅佩自己筆下的狄公很少使用刑訊,通常是尋找充足的證據迫使罪犯招認。
狄仁傑等這些古代刑事訴訟官員,除了像宋慈這樣會採用專業法醫手段來判定案件,多數人都是在審案上比較有方法,而像探案根據證據推理這樣的情節不多,反而是西方人對此十分熱衷,在高羅佩的改編下,狄仁傑完全成了不折不扣的西方神探。
但也並非完全照搬西方,小說中說到中國的典獄、刑律、習俗都是於史有據的。高羅佩對明代中國情有獨鍾,書中社會習俗與明朝基本相符,而不是唐朝,但不少司法問題,卻符合《唐律疏》等法典。例如《銅鍾案》中的和尚不守規矩,勾結京官干預朝政,的確是唐朝政治的特色。
即使到了1953年,新加坡南洋印刷社出版了中文版《狄仁傑奇案》(即《狄公探案集》中的《迷宮案》),也並未引起廣泛注意與回響。反而是英文版出版後,引起其他書商興趣,開啟高羅佩之後與英國出版社的合作,在1958至1961年間連續出版英文四冊探案系列書籍,暢銷百萬余冊。
高羅佩的小說最早的一篇應該是在1948年,最晚的一篇是在1968,全名為《大唐狄公案》,其中包括16個長箱和8個短篇。
這期間高羅佩曾至少2次決定停筆不再寫作英文狄公小說,但都在出版商的要求下繼續寫了下去。最先捧起狄公熱的竟然是西方人而不是東方人。
多數西方人了解的中國,往往來自《狄公案》。而且此套小說在西方雅俗共賞,影響不限於只讀通俗小說的大眾,伯克萊加州大學法學院長貝林教授研究中國法制史,就是從狄公小說入手的。
神探狄仁傑在中國大陸開始聲名大噪,已是20世紀80年代。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學者趙毅衡得知狄公探案集(Judge DeeMysteries )這套書籍,勸其友人、中國外交官陳來元加以中譯,由此開始,陳來元等人才著手譯出全套小說。
1981年,曲藝雜志《天津演唱》的第6至8期連載了高羅佩創作的狄公案故事之一《四漆屏》,自此,狄仁傑的神探之名從海外漂了回來。
可以說,狄仁傑的神探之名得來非常有戲劇性,而在真實歷史上,他之所以可以名垂千古,則是他的政治才能。
凡是有狄仁傑的地方,就不得不提武則天,他們二人的關系一直以來都為人所樂道。有人覺得,武則天為人狠毒,對人對事都是不擇手段的,偏偏願意聽狄仁傑的話,因此有人覺得他們的關系非比尋常,然而這是非常荒謬的。
其實,拋開武則天女人的身份不表,她說到底還是個君主,並且大體算一個明君,明君與賢臣之間歷來都是可以傳為佳話的,他們二人之間的關系更像這一種。
武則天清楚,想要一個清正廉明的朝廷,想要一個穩定的朝綱,那必須用賢臣,她更清楚,狄仁傑絕對是賢臣中的佼佼者。
電視劇《武則天》中的君臣談話,這里的狄仁傑可以說很還原了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狄仁傑出任寧州刺史。當時的寧州並不太平,各族雜處,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兵變。狄仁傑到任後,注意妥善處理邊疆游牧半游牧民族與漢人的關系,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當地百姓深感為念,在其離任時,他們立碑勒石,以頌揚他的德政。
不久,狄仁傑升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撫使。南下後,狄仁傑發現吳楚多淫祠,遂奏請焚毀祠廟1700餘所,唯保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大大減輕了當地民眾的負擔。
垂拱四年(688),博州刺史、琅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響應,兵敗後,武則天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
狄仁傑看到,因為本次叛亂而株連者有六七百人被監押,籍沒者多達五千餘人。他認為,大多數人不是自願,於是上疏武則天: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一向對謀反的人都是寧殺錯不放過的,偏偏聽了狄仁傑的話,依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穩定了豫州局勢。
天授二年(691),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由此開始了宰相生涯。
只是狄仁傑的宰相生涯其實非常坎坷,就在任命後不久的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
狄仁傑看透了這些酷吏的手段,即便受盡酷刑死不招人,他們也有其他手段羅織罪行,索性就一開始認罪了。他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這時候來俊臣就沒把狄仁傑放在眼裡了,於是狄仁傑在獄中把被子拆開弄出一條布,在上面給武則天寫了申訴狀。他又想了一個辦法,對獄卒說現在是春天了,想讓家裡人把棉襖拿回去換一件單衣過來。獄卒沒當回事,就讓狄仁傑的兒子去了,後來這份訴狀通過狄仁傑的兒子就到了武則天那裡。
武則天接到訴狀後,召見狄仁傑,詢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又問為何要作《謝死表》,狄仁傑則答稱並未寫過。武則天便讓人拿出《謝死表》,方知道表章是偽造的,但是仍談將其貶到彭澤,擔任縣令。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於是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驅虜保民,當地人為之立祠。之後,狄仁傑再轉幽州都督,武則天賜紫袍、龜帶,並親制十二金字於袍上,以旌其忠。
這個紫袍上面寫了四句話,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敷政術是指他把也方官做得好; 守清勤是說他非常清廉、勤勉;升顯位是指把狄仁傑升到宰相這個位置上;勵相臣是指以此激勵天下的官員,以後都要向狄仁傑看齊。
在地方的戰亂平定後,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但又沒多久,到了聖歷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遂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
久視元年(700) ,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算高昂,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錢以助。狄仁傑上疏勸阻:如來設教,以然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早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聽後,打消了念頭。
太原市唐槐公園內的狄仁傑銅像
此時,武則天與狄仁傑之間已經稱為君臣密友,而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倚重已經不言而喻。
他們君臣二人的關系好到了什麼程度?在《資治通鑒》中有過相關的記載。
武則天尊稱狄仁傑為國老,所有的大臣見了皇帝都得下跪,唯獨狄仁傑除外。武則天特地講,國老千萬不要下跪,國老一下跪我也跟著疼,可見其地位之尊貴。
還有一件事是,狄仁傑跟武則天一塊兒騎馬,一陣風吹過來,把官帽給吹丟了,這個時候馬也驚到了沒法停下,武則天看後便讓天子李顯去撿。在武則天眼中,狄仁傑的分量顯然比自己的太子還重。
為了能讓狄仁傑休息好,武則天甚至告誡其他人,如果不是軍國大事,都不要去打擾狄仁傑。
狄仁傑對於武則天的影響還在繼承人的人選上。
有一次,武則天和近臣們談起一個夢,說她夢見一隻大而美麗的鸚鵡,但奇怪的是,鸚鵡雙翼已折。狄仁傑乘機回奏說:臣以為,那隻大而美麗的鸚雞鵡就是陛下自己,因為陛下姓武,兩翅,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現在他們都被囚禁,所以鸚鵡的兩翅折斷,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如陛下起用皇子,鸚鵡就能飛翔了。
武則天明白狄仁傑的意思,但是此時她還在立皇儲的事情上猶豫不決,因此並未直接回應狄仁傑。
聖歷元年(698) ,武則天之侄武承嗣數次游說太後,請立其為太子。武則天在這種情況下召見了狄仁傑,想問他關於後繼者的事情。
狄仁傑勸她說:姑侄母子,哪種關系更為親密?我只聽說兒子當了皇帝,母後可以干秋萬歲配食太廟,從沒有聽說侄兒成為天子後,會在太廟中供奉姑媽的。武則天聽後臉色一沉,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仍從容答道:四海之內,孰非皇土?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
其實狄仁傑是說到了武則天的心坎上的,身為封建社會的君主,對於後世的祭祀更為看重,因此武則天放棄了侄子而立了廬陵王為太子。
任宰相期間,狄仁傑舉薦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如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時人稱贊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久視元年(700),狄仁傑病故,武則天聞訊嘆息:朝堂空也!後贈文昌右相,謚文惠。唐中宗繼位後,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後,再封為梁國公。後世稱狄仁傑為狄梁公,即由此出。可以說,狄仁傑得到了兩朝皇帝的高度評價,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對於武周和李唐,狄仁傑都是功不可沒的賢相。
電影中的狄仁傑形象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他在政治上的成就要遠高於在刑案上的,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視其斷案上的能力。
後世百姓之所以更多關注狄仁傑的斷案之事,一方面是因為此類題材的懸疑性容易吸引人,另一方面也是對狄仁傑這方面能力的認可和對出現這類清官明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