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司法信仰
法治抄信仰,是發自內心地認同法律、信賴法律、遵守和捍衛法律。沒有精神的法治,猶如沒有靈魂的人體,再剛性的法條也難免淪為擺設。一旦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人們就會長期持續、自覺自願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法律只有被信仰,成為堅定的信念,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深入,我們的法律條文越來越完善,人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越來越豐富,但為什麼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中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法律懸空、制度空轉現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只有對法治有著發自內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維,才能主動、自覺和善於運用法治方式。對於一般公民來說,法治的根基在於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力量在於人民真誠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才能源源不斷地釋放規則的正能量。
⑵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
第一,立法且立良法。
其二,司法且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靈魂,也是培育國人法律信仰的關鍵。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良法,即使司法公正,法律信仰亦是牆上蘆葦。
其三,執法且嚴執法。嚴格執法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之一,因為任何一個法院的判決若無法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無異於一紙空文。公正執法是嚴格執法的應有之意,因為此處的執法機關不僅僅是指法院的執行庭,更多的是指向行政機關的執法權。嚴格執法是政府取信於民的重要保證,不僅事關政府的光輝形象,而且關乎民眾法律信仰的形成
⑶ 司法公信是指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客觀表現,是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的高度反映。簡言之,司法公信力一方面體現為民眾對司法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包括對司法主體的充分信任與尊敬,對司法過程的充分信賴與認同,對司法裁判的自覺服從與執行;另一方面則體現為法律在整個社會的權威與尊嚴已經樹立,廣大民眾對法律持有十足的信心,公民的法律信仰包括司法信仰得到空前的加強。可見,司法公信力不僅與司法權的行使密切相關,而且與整個社會的法律信仰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司法公信力還與宗教信仰、法律文化等因素也有著「剪不斷」的聯系。司法公信是社會誠信的基本保障,是指在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重點圍繞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進司法公開、加強司法工作監督和司法執法能力建設等領域,加強誠信建設,促進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不僅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保證,而且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要以司法公開為原則,著力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執法人員信譽,進一步加強司法,檢察,警察,監獄(辦公室)事務的公開度,因此以促進司法公正和增強公眾信任。 一、法官如何維護司法公信
1、完善司法保障制度,確保法院公正司法。為保證法院能夠抵禦各種干預,必須建立完善保障制度,通過身份保障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兩方面,使法院能夠獨立公正地辦理案件,切實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2、加強法院隊伍建設,提高法官職業素養。日常工作中,應加強文書寫作、提高裁判文書質量,規范庭審行為,使審判權在陽光下運行,應向「執行亂」開刀,提高執行隊伍整體素質。並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健全法官管理問責制度,進一步樹立司法權威。
3、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切實優化司法環境。妥善處理「涉法信訪」問題。信訪是公民的權利,應予保護。但是,應區別對待:一是對於正常的信訪,要做到熱誠接待,明理釋法;二是對於有理有據的信訪問題,要深入調查研究,及時落實解決。三是對於纏訴纏訪問題,應該慎重對待。對濫用信訪權的行為絕不姑息遷就,依法予以制裁;對於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則保持高壓姿態,絕不允許因信訪問題影響到社會發展和穩定。
4、注重溝通新聞媒介,正確指引輿論導向。減少其對法院司法工作的不利報道和干擾。對於濫用媒體為實現私利進行不正當報道的行為依法給予嚴厲打擊,同時規范法院內部接受媒體采訪的條件、標准。最高司法機關盡量與國家新聞部門加強聯動,結合我國現階段實際,聯合出台相關的內部規定,規范媒體的監督,通過宣傳報道向公眾傳遞法院正能量。
5、加強司法宣傳教育,提高民眾法律信仰。司法機關要積極倡導並重視法律文化建設,引領社會形成濃厚的法律文化氛圍,教育廣大公民自覺守法,依法辦事。積極開展法律宣傳活動,送法下鄉,就地辦案,以案釋法,引導廣大群眾學法、懂法、守法、護法,不斷增強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促進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二、司法工作人員包括哪些
1、負有偵查職責的人員。這些人員包括各級公安、國家安全、檢察等依法行使偵查權的機關中負責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進行偵查、訊問職責的人員。
2、負有檢察職責的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中擔任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進行法律監督的人員。
3、負有審判職責的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中擔任刑事、民事、行政等各類案件審判工作的人員,包括院長、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書記員。
4、負有監管職責的人員。包括各級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以及司法行政部門所屬的監獄中擔任監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職責的人員;也包括在勞動教養場所中擔任監管勞教人員職責的人員。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三條 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⑷ 司法公信是指什麼等司法部門通過公證的使用法律
司法是用以定紛止爭、懲治犯罪的手段。「司法」的概念來自西方洛克、孟德斯鳩等一批啟蒙思想家學說,司法一詞和「正義」、「正當」是同義詞語。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說,把國家權力劃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部分,其中,「司法」指的主要是國家被動中立裁斷糾紛的權力,一切爭議的終極解決辦法就是司法解決(正義的解決)。司法人員(法官)通過長期司法活動向受眾提供正義、公平、可信、權威的執法案例,在受眾心目中建立起來的誠實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響力被稱之為司法公信[1]。公信的內涵包括公平、正義、效率、人道、民主、責任的信任力,反映了民眾對司法的內心認同、信服和信任。近年來,司法公信不高的問題日益突出,因而,促進司法公正,提高法官職業道德構成司法公信建設核心,而司法主體—法官的職業道德則是體現司法公信的核心之基礎。
一、司法公信的核心
司法主要指法院的審判活動。在法治社會,司法被認為是救治社會沖突最終的方式,與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權益密切相關,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環節。司法公正是司法的價值取向,是社會公平正義對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司法公正基本內涵就是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包括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等。司法只有公正才能產生司法魅力,才能贏得廣泛認同和信任。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是司法公信的基礎。
(一)司法公正的本質。司法公正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評價活動,是人把握世界、事物、事件等對自己的價值的觀念活動,是人觀念地把握事物的意義的活動,並具有相對性和絕對性、主觀性和客觀性、應然性和實然性的特徵[2]。司法公正是檢驗法治是否實現的關鍵環節,也是評價一個社會是否實現公平正義的具體標准。一個能夠實現公平正義的社會,有助於人們樹立法治信念,並自覺地維護公平正義的秩序。當司法機關嚴格公正依法執法與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守法用法有機的結合起來之時,我國距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秩序的目標又邁進了堅實的一步[3]。司法公正通過司法人員即法官的司法活動來實現的,因此,在司法過程中,法官的業道德直接影響司法公信。
公正是司法永恆的追求,廉潔司法是最基本的職業操守。公正廉潔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公信力的「信」應該包括三層含義,即信仰、信任、信賴,只有法官和社會公眾都具有信仰、信任、信賴,司法公信力才可能產生,公正廉潔司法也才可能真正實現。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官信仰法律,才會有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不把法律作為謀生手段和牟取不當利益的砝碼,有公正廉潔司法的「不願為」動力;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是司法公信力的合法性來源,「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4]」
溫家寶總理指出:「我們現在的社會還存在許多不公平的現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國家的發展不僅是要搞好經濟建設,而且要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溫總理的話語擲地有聲,再次強調了社會公平正義對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當前推進社會公平正義,要高度重視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司法權威內涵。司法的基本職能是公平而有效地解決糾紛,而司法權實質上是一種在法律上認定事實並作出終局結論的權力,因而,在司法程序中,「法律的權威」和「司法的權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實質同一的。 學術界說法:權威是一種被正當化了的權力,能夠引起人們的自願服從,而不僅僅甚至主要不是以強制手段引起服從。司法權是公共權力,必須具有以司法強制手段引起服從的能力,必須同時具有引起人們自願服從的能力。
司法權威是由司法拘束力和司法公信力所構成的、公平而有效地解決糾紛並引起普遍服從的公共性力量。其中,司法拘束力是引起普遍服從的強制性力量,它表現為司法權在法律上所具有的、不以當事人和相關人意志為轉移而對其行為予以控制的能力;這是司法權威的體現。司法公信力則是既能夠引起普遍服從,又能夠引起普遍尊重的公共性力量,它表現為司法權所具有的、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司法權威是以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為載體的,是體現在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之中的,因此,司法權威的主體同樣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
(三)法官職業本質。法官應該是法治的化身,法官之於法治的意義,甚至遠遠超過了任何法律規範本身。司法公正與司法權威都是通過法官司法過程來實現的。法官的道德與學術品質將直接影響人們的法治理念的建立,影響社會和公眾對法院裁判的認同。「由於法律專門化程度的提高,法律將越來越多地體現為一種專門的技術知識。[5]」法官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法官職業道德與一般社會道德相比,有著更為嚴格的職責性、強制性和自律性,這是因為,法官職業道德從屬於政治權力,在法官職務范圍內的一切職業活動都與權力的運作緊密相連。法院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社會中諸多矛盾,需要法律調整,由法院來解決,因此,法官承擔著維護社會正義的重大職責,對法官職業道德的要求應當高於其他職業道德的要求。
(四)法官職業道德構成司法公信的核心。司法公信力作為司法權贏得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首先意味著司法裁判者的判斷力可以信任和信賴。在美國,人們比較普遍尊敬和敬仰法官,甚至在並不同意他們的判決時也是如此,就是因為美國法官具有精通「法理」的司法職業智慧。美國民眾把法官定位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最優秀的人,使法官憑借其公認的職業素質和經驗獲得認同和尊重。法官在司法過程中,只有把「忠誠、為民、公正、廉潔」作為法官的共同價值追求,才能塑造法官群體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業尊榮。法官應當具有很高的社會信任度,從司法公正與司法公信角度來說,法官是由社會中最講職業操守、最有法律技能的人充任的。人的行為是靠人的思想支配的,即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這是一般性的標准。法官的司法行為受道德思想控制,鑒於職業要求,法官的職業道德,應當是具有群體共性的職業操守和個性修養。共性操守包括具有共同的法律知識基礎、共同的法律思維方式、共同的法律價值觀念和共同的法律理想目標,同時還需有正義感、責任感和榮譽感;個性道德修養包括富有智慧,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個人聲譽。
法官的職業技能、職業倫理和職業道德等綜合職業素質。構成法官職業道德的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高素質的法官隊伍,就不會有法治國家的形成。法官素質的提高會增加社會公眾追求公平正義的信心。 法官應當具有的職業素養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糾紛解決觀、維護穩定觀、群眾利益觀和司法權威觀,著力提升法官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做好當事人思想工作和理順群眾情緒的能力、對突發性糾紛的應急處置能力」。其次,要努力增強駕馭庭審的本領、辯法明理的本領、糾紛調處的本領以及拒腐防變的本領; 「今後應借鑒德國、日本選拔法官的做法,規定很高的任職資格標准,在很高層面上對法官進行經驗、學識及品行的要求,並通過嚴格程序挑選法官。[6]」由此,法官的職業道德、聲譽以及根植於聲譽的信任,必須通過法官隊伍的大力提升而獲得。法官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相應地,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具有忠實於黨和人民的事業、忠實於國家和法律、自覺服務大局的思想政治品格,具有恪守公正、追求高效、廉潔自律、文明司法的職業操守。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⑸ 法律信仰的名言_關於法律信仰的名言
一個法律人為了追求這種信仰,要敢於犧牲自己,讓民眾了解這種信仰,從而使民眾尊重法律、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才是法律人的價值。 名言 蘊含哲理,具有激勵作用,那麼該有怎麼樣的法律信仰名言呢?下面我給你帶來的是法律信仰的名言的內容,希望你喜歡!
法律信仰的名言(經典版)
1)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2) 法律的制定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為了束縛他的才能。——羅伯斯庇爾(法)《革命法制和審判》
3) 權力導致腐敗(或者專制),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專制)。
4) 以權力制約權力!
5)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聖經。(馬克思語)
6) 法乃善良公正之術」(古羅馬法學家塞爾蘇士)
7)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卡爾·馬克思
8)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嚴的表現。——[法]羅伯斯比爾
9) 法律是無私的,對誰都一視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馬斯
10) 風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廢除法律。——塞·約翰遜
11) 綱紀廢棄之日,便是暴政興起之時。——威·皮物特
12) 法律是最 保險 的頭盔。——愛·科克
13) 法律吸吮窮人的膏血,而富人卻掌握著權柄。——英國作家 哥爾德斯密斯
14) 法律一旦成為人們的需要,人們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畢達哥拉斯
15) 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16) 法律因罪惡而發展,並且懲辦罪惡。——弗洛里奧
17) 法律有權打破平靜。——馬·格林
18) 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英格索爾
19) 法律總是把全民的安全置於個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羅
20) 犯罪總是以懲罰相補償;只有處罰才能使犯罪得到償還。——英國作家 達雷爾
關於法律信仰的名言(最新版)
1) 平等是一項神聖的法律,一項先於其他一切法律的法律,一項派生其他法律的法律; ——[法]皮埃爾.勒魯 《論平等》
2) 法律的目的是對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運用法律,藉以保護和救濟無辜者。——[英]洛克:《政府論》
3)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 ——卡爾.馬克思
4)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貝卡利亞
5) 只要愛自由,就足以建立共和國,但是,能夠維護共和國和使它繁榮的,只有愛法律。——馬布利
6) 學會平視權威,你會變得氣宇軒昂,即高貴;學會尊重法律,你會活得心安理得,即自由。——羅西
7) 什麼是憲法?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真正承認這些權利的保證在哪裡呢?在於人民中意識到並且善於爭取這些權利的各階級的力量。 ——列寧
8) 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是律師的第一要務。如果以這種態度和這種精神去從事訴訟工作,法律便會吸引你的全身心。在這個領域,只有以無限度的勤奮,才能名列前茅。法律不僅是一項全日制的工作,而且是一項需要以超常的工作量進行不懈努力的工作。
9)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蘇轍
10) 如果行政權力的膨脹是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宿命,那麼為了取得社會的平衡,一方面必須讓政治充分反映民眾的意願,另一方面在法的體系中應該最大限度地尊重個人的主體性,使他們能夠與過分膨脹的行政權力相抗衡。——棚瀨孝雄
11) 我們的時代是權利的時代。人權是我們時代的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美]L.亨金
12) 一旦法律喪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絕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東西也都不會再有力量。——[法]盧梭:《社會契約論》
13) 生活總是由人的信仰而衍生。人為信仰而生活。人的信仰無論是高尚的理想,還是現實的利益,總要存於人的腦海里。其衍生的過程和結局也是多樣的,亦如人世間之垂釣。垂釣者,有的是為了釣著魚,獲得魚,食之而後快。當然,也有不為了吃魚的垂釣者,只是想過把垂釣癮,從中獲得游戲的快感。還有的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凡此種種,更有例外。僅一個垂釣的想法,一個垂釣的行為,便可演繹出無數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結果。有的釣著了魚,有的沒有釣著魚,有的根本就沒有在意是否會釣著魚……
14) 怎麼信仰就會怎樣生活,但對於執法者呢?
15) 近年,隨著國家層面對法治的重視,讓我們看到了正在崛起之中的法治精神;但與公民正在蘇醒的法治精神相比,一些執法者在依法行政的道路上,卻步履蹣跚。
16) 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中寫道:「任何一項事業的背後,必然存在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對於我國的法治進程而言,這種無形的力量應當而且必須是對於法律最終權威的絕對信仰。執法者理應成為這一信仰的堅定擁護者、佈道者和捍衛者,但是現實卻並非如此,種種事件表明,還有不在少數的執法者在已經開始的法治進程中尚未進入角色。
17) 諸多事件表明,很多執法者有權力擴張的偏好,行政權與市場主體間存在利益糾葛,還有的執法者喜歡對法律的肆意解釋,除了這些,還有最令人擔憂的執法者法治理念的缺失。對於已經把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治國方略的我國而言,崇尚法治應當成為現代社會政治文明和社會生活的基本品質,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廣大民眾特別是執法者對於法治精神的感悟和敬畏,應當成為實行法治的基本前提和基礎。缺乏法治精神的執法者,或者不能把法律作為信仰來對待的執法者,勢必成為我國法治進程中的真正阻力。正如經典的法律名言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其實,中國法制雖不健全,但並不缺少法律,缺少的是對法律權威的信仰。
18)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國法學家 波洛克
19) 法律的基礎有兩個,而且只有兩個……公平和實用。——伯克
20)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貝卡利亞(意)《論犯罪和刑罰》
描寫法律信仰的名言(熱門版)
1)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目標的可憐蟲,是一個沒有心靈寄託的孤魂。
2) 在這個物慾橫行的時代,作為一名學法律的將來從事法律的人,我們要有自己的信仰,這種信仰當然不是芸芸眾生所能理解和達到的,尤其是在現在的中國。這種信仰應是對法律的信仰, 是對法律的堅持,是對法律的追求……這就是法律信仰。
3) 那麼我們該有怎麼樣的法律信仰呢?怎樣才能不迷失自己?
4) 這就是追求公平、正義、良法之治的自然法精神。
5) 一個法律人只有有了和這種信仰,才會不斷的去追求法的價值、法的良知,才會更好的為弱者服務進而為自己的信仰仰奮斗。 讓他人了解自己的信仰進而使這種信仰成為他人的信仰,實現法律人的價值。
6) 一個法律人為了追求這種信仰,要敢於犧牲自己,讓民眾了解這種信仰,從而使民眾尊重法律、相信法律、依靠法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是依靠政治,因為讓被民眾依靠政治維護自己的利益是我們法律人的悲哀),從而樹立法律的權威性,只有這樣才能為法治打下良好的基礎,才是我們法律人的價值體現。
7) 法律界有句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8) 美國大法官卡多佐曾說過:「為了某種直覺認為是最高尚偉大的東西,沉浸於理想的追求之中,准備完全奉獻自己,慷慨地,不需要任何理由。他們在遭受迫害與傲慢無禮的對待時,仍然苦苦守候,或許一百年,或許一千年,雖然這些價值的成果他們可能無法得到。然而,他們仍然選擇這些價值,毫不猶豫,毫無怨言,充滿了歡樂與喜悅。一句話,要成為永恆價值的佈道士。」
9) 美國這個法律氛圍濃厚的國家亦如此,那麼在我們這個歷史豐富、哲學貧困、法律意識薄弱的中國來說,法律信仰這條道路的實現會是何嘗的曲折和艱難?
10) 法律人,你准備好了沒有?為中國法治信仰而獻身?
11) 法律信仰、信仰法律。公平、正義、自由、良法之治……
12)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康德
13)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馬克思
14) 當你做代理時,你必須是忠誠地為其服務,當你為你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時,你不是自由派,也不是保守派,也無所謂你是黑人還是白人,不管你是男性還是女性,不管你是猶太人還是__徒,你只是為你的當事人爭取最大的合法權益。——德肖微茨
15) 即使判決並沒有準確地判定過去發生的事實真相,爭端各方只要確信他們受到了公正的對待,他們也會自願接受法院的裁判結果。——邁克爾·貝勒斯
16) 不管一個國家的政體如何,如果在它的管轄范圍內有一個人可以不遵守法律,所有其他的人就必然會受到這個人的任意支配。——盧梭
17) 如果政府不認真對待權利,那麼它也就不能認真地對待法律。——羅納德·徳沃金
18) 正義從來都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休尼特
19) 如果司法權不與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鳩
20) 法律並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平等,但是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波洛克
看了法律信仰的名言還看:
1. 關於信仰的名人名言100句
2. 法律知識的名言
3. 關於信仰的名人名言摘抄
4. 關於法律意識的名言
5. 青少年法律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