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分
A. 什麼叫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或稱司法公正,涵蓋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兩大方面。程序公正要求在司法程序的每一環節都遵循正當平等的原則,確保每個人都能得到平等對待。實體公正則強調法院判決應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觀,確保判決結果公正合理。總的來說,司法公正旨在確保司法過程和結果均體現公平、平等、正當與正義的原則。
司法公正主要由法官等司法人員來實現。其對象不僅包括案件當事人,還包括所有訴訟參與方。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核心目標,後者則是保障公正的重要手段。程序公正側重於司法過程的公平性,而實體公正則關注判決結果的公正性。
公正司法是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法律本身的公正緊密相連。公正司法要求審判過程必須遵循正當平等的原則,以確保程序的公正性。同時,審判結果也應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確保實體公正。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構成了司法公正的核心內容。
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兩個重要方面。程序公正關注的是司法過程的公正性,即確保每一個訴訟參與人都能受到公正對待。實體公正則強調審判結果的公正性,即法院的判決應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兩者共同構成了司法公正的基本框架,體現了公正司法的價值定位和取向。
B. 什麼是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其主體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司法公正的對象包括各類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標,後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體公正與個體公正的關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價值定位和取向。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活動盡可能地符合客觀事實,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能夠保護社會、國家和公民的合法權益.通俗地講,司法公正就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從司法實踐來看,司法公正分為實體的公正和程序的公正.所...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堅持司法公正,樹立法律權威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靈魂。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機關在執法活動中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貫徹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嚴肅執法,秉公辦案,實現法律所追求的社會正義。「法不僅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正義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權利的天平,另一隻手握有為權利而准備的寶劍。無天平的寶劍是赤裸裸的暴力,無寶劍的天平則意味著法的軟弱可欺。」①天平與寶劍共同構築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解決糾紛的一種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會的崇高目標。公正是司法的最高價值,司法公正是實現法治的保證,也是司法獨立的基礎和原因
C. 司法公正分為實體公正和什麼
是的,司法公正可以分為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兩個維度。
在對司法公正的理解中,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程序公正指的是過程公正,即司法過程應當有正當的法律程序,這些程序應當符合司法的內在本性和運作機制的公正要求。實體公正指的是司法的實體結果公正,它是指司法的結果應當以法定的事實為基礎,正確適用法律的原則和規范,以實現司法公平的解決糾紛,處分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和義務。實體公正強調個案處理的公正性。
關於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的關系,目前學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實體公正優先論和程序公正優先論。實體公正優先論認為,司法結果公正是優先的、最終的公正,程序公正首先為實體公正服務。程序公正只是一種手段,實體公正才是最終目的。這種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但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和司法理論研究的深入,這種觀點在學界的影響日漸式微。程序公正優先論認為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司法公正就是程序公正,當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發生沖突時,應當堅持程序公正優先。這種觀點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司法改革時提出,目前在司法理論和司法實務中已經成為主流觀點,甚至有人宣稱「程序就是目的,法律就是程序」。
筆者認為程序公正優先和實體公正優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一、實體公正優先論的缺陷
首先,實體公正優先論的最大缺陷是沒有看到程序的相對獨立性和程序自身的價值。法律程序的合理性在許多情況下是可以離開實體內容來評判的。比如,一般來說,公開的審判要比秘密的審判好,有當事人參與的程序要比無當事人參與的程序合理等。上述程序合理性的評判無需藉助於法律的實體內容就可以獨立進行。這說明程序是相對獨立於實體內容的,程序有自身的內在價值。美國學者貝勒斯對程序自身的內在價值論述得非常充分,他認為,程序的內在價值是不依賴於結果的,它們是獨立於程序的結果之外的。我國學者陳瑞華認為,評價法律程序的價值標准在於它本身是否有一些內在的優秀品質,而不是它在確保好結果得以實現方面的有用性。[1]
其次,實體公正優先論忽略了法律程序對法治實現的重大意義。法律程序除了對解決實體爭議、正確適用法律有重要意義外,對法治的實現也具有關鍵性的意義。法律程序在西方近500餘年的法治進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與法律職業並列被稱為法治的兩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推動力。具體而言,正當的法律程序是權利平等的前提;是權利制衡的機制;是法律權威的保障;是解決糾紛效率的保證;是權利實現的手段。[2]
第三,實體公正優先論不利於我們的法理念與世界接軌,不利於開展國際司法合作和司法協助。我們生活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是解決許多法律問題的必要途徑。《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法律文件已將程序保障和程序公正標准國際化。為了履行我們的國際義務,也為了更好地開展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我們有必要強調程序公正。
此外,我國法律文化傳統上缺少「正當程序」、「程序公正」的基因。近代以來我國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深受將實體公正推向極致的大陸法的影響,而新中國建國初期在創立社會主義法制的過程中,又受到強調集中性、忽視個人權利、重實體、輕程序的蘇聯法制的直接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導致我們在司法審判中極力推崇實體公正,忽視甚至抵製程序公正。這樣做的結果,即使最後裁判結果是正確的,也損害了整個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因此從根本上說是不公正的。
二、程序公正優先論的不足
程序公正是英美法的傳統,它起源於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則。英美國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重視程序正義的傳統和理念,即不是從某種外在的客觀標准來衡量判決結果正當與否,而是通過充實和重視程序過程本身來保證結果能夠獲得當事人的接受。筆者認為,程序公正確實非常重要,但是也存在著諸多不足。
首先,程序公正可能會導致個案中的實質不正義,甚至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不正義。程序公正是用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規則調整社會關系,這就有可能會引起個案的不公正與不合理,甚至會對社會造成更大、更多的不公正。事實上,將程序公正推向極致的美國的立法和司法界已經意識到了強調程序公正、忽視實體公正有很多弊端,並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承認「偵查陷阱」所獲得的證據在一定情況下合法有效等。
D. 司法機關依據什麼作出公正的處理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活動盡可能地符合客觀事實,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能夠保護社會、國家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從司法實踐來看,司法公正分為實體的公正和程序的公正。所謂實體的公正,也稱之為結果的公正,實質公正。這是指裁判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方面都是正確的,對訴訟參與人的實體權利和義務關系作出的裁判或處理是公正的。
所謂程序公正又稱形式公正,是相對於司法結果而言的,主要是指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過程對訴訟參與人來說是公正的,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所受到的對待是公正的,所得到的權利主張機會是公正的。
如何實現司法公正,我個人覺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嚴格的法官選任制度,法官由權力機關任命,並實行終身制,杜絕隨意調派。淡化法官行政級別,使其獨立並超越社會自成一體。
法官實行高薪制,由聯系群眾走向孤獨化,親屬與經濟單位保持一定距離。法官的獨立性應有相應的保障和制約。 進一步嚴格迴避制度,法院之間保持相對獨立性,避免法官之間相互交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全民守法,全民守法以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為目標。
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