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法司法解釋全文
㈠ 懲罰性賠償司法解釋
為正確實施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依法懲處嚴重侵害知識產權行為,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原告主張被告故意侵害其依法享有的知識產權且情節嚴重,請求判令被告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審查處理。
本解釋所稱故意,包括商標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的惡意。
第二條原告請求懲罰性賠償的,應當在起訴時明確賠償數額、計算方式以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
原告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增加懲罰性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在二審中增加懲罰性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第三條對於侵害知識產權的故意的認定,人民法院應當綜合考慮被侵害知識產權客體類型、權利狀態和相關產品知名度、被告與原告或者利害關系人之間的關系等因素。
對於下列情形,人民法院可以初步認定被告具有侵害知識產權的故意:
(一)被告經原告或者利害關系人通知、警告後,仍繼續實施侵權行為的;
(二)被告或其法定代表人、管理人是原告或者利害關系人的法定代表人、管理人、實際控制人的;
(三)被告與原告或者利害關系人之間存在勞動、勞務、合作、許可、經銷、代理、代表等關系,且接觸過被侵害的知識產權的;
(四)被告與原告或者利害關系人之間有業務往來或者為達成合同等進行過磋商,且接觸過被侵害的知識產權的;
(五)被告實施盜版、假冒注冊商標行為的;
(六)其他可以認定為故意的情形。
第四條對於侵害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認定,人民法院應當綜合考慮侵權手段、次數,侵權行為的持續時間、地域范圍、規模、後果,侵權人在訴訟中的行為等因素。
被告有下列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情節嚴重:
(一)因侵權被行政處罰或者法院裁判承擔責任後,再次實施相同或者類似侵權行為;
(二)以侵害知識產權為業;
(三)偽造、毀壞或者隱匿侵權證據;
(四)拒不履行保全裁定;
(五)侵權獲利或者權利人受損巨大;
(六)侵權行為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人身健康;
(七)其他可以認定為情節嚴重的情形。
第五條人民法院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時,應當分別依照相關法律,以原告實際損失數額、被告違法所得數額或者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作為計算基數。該基數不包括原告為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前款所稱實際損失數額、違法所得數額、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均難以計算的,人民法院依法參照該權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並以此作為懲罰性賠償數額的計算基數。
人民法院依法責令被告提供其掌握的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或者提供虛假賬簿、資料的,人民法院可以參考原告的主張和證據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的計算基數。構成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情形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六條人民法院依法確定懲罰性賠償的倍數時,應當綜合考慮被告主觀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情節嚴重程度等因素。
因同一侵權行為已經被處以行政罰款或者刑事罰金且執行完畢,被告主張減免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在確定前款所稱倍數時可以綜合考慮。
第七條本解釋自2021年3月3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㈡ 如何適用最高法專利侵權司法解釋第二十五條
2016專利來侵權司法解釋(二)源
第二十五條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且舉證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對於權利人請求停止上述使用、許諾銷售、銷售行為的主張,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被訴侵權產品的使用者舉證證明其已支付該產品的合理對價的除外。
本條第一款所稱不知道,是指實際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
本條第一款所稱合法來源,是指通過合法的銷售渠道、通常的買賣合同等正常商業方式取得產品。對於合法來源,使用者、許諾銷售者或者銷售者應當提供符合交易習慣的相關證據。
㈢ 最高法2016年司法解釋有哪些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2016年1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6次會議通過,2016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1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事訴訟管轄問題的規定》( 2015年12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4次會議通過,2016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2號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人民法院終結執行行為提出執行異議期限問題的批復》( 2015年11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68次會議通過,2016年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2月15日起施行)法釋〔2016〕3號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圍的規定》( 2015年12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4次會議通過,2016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4號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2015年12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0次會議通過,2016年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5號
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首先查封法院與優先債權執行法院處分查封財產有關問題的批復》( 2015年12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2次會議通過,2016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4月14日起施行)法釋〔2016〕6號?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的決定》( 2015年12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3次會議通過,2016年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7號?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6年1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6次會議通過,2016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4月11日起施行)法釋〔2016〕8號??
9.《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6年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0次會議、2016年3月25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50次會議通過,2016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4月18日起施行) 法釋〔2016〕9號????
1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6年2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7次會議通過,2016年4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10號?
1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接收在台灣地區服刑的大陸居民回大陸服刑案件的規定》(2015年6月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次會議通過,2016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11號
1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款有關問題的批復》(2016年6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6次會議通過,2016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6月24日起施行)法釋〔2016〕13號
1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特邀調解的規定》(2016年5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4次會議通過,201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14號?
1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相關程序問題的批復》(2016年6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6次會議通過,2016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7月13日起施行)法釋〔2016〕15號??
1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發生在我國管轄海域相關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2015年12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4次會議通過,2016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8月2日起施行)法釋〔2016〕16號?
1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發生在我國管轄海域相關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二)》(2016年5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2次會議通過,2016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8月2日起施行)法釋〔2016〕17號?
1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網路司法拍賣若干問題的規定》(2016年5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5次會議通過,2016年8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1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2016年7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9次會議通過,2016年8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19號
1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6年2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78次會議通過,2016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20號
2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2016年8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91次會議通過,2016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21號
2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2016年10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96次會議通過,2016年1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22號
2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規定》(2016年9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93次會議通過,2016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23號
2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獨立保函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2016年7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8次會議通過,2016年1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24號
2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6年9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94次會議、2016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57次會議通過,2016年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25號
2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關於審理非法行醫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2016年12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03次會議通過,201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12月20日起施行)法釋〔2016〕27號
2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6年1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99次會議通過,2016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28號
2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6年11月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99次會議、2016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58次會議通過,2016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告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釋〔2016〕29號
2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巡迴法庭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決定》(2016年12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04次會議通過,2016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6年12月28日起施行)法釋〔2016〕30號
㈣ 職務發明人報酬規定是多少
根據法律規定,職務發明人報酬是:一項發明的資金最低不少於三千元,一項實用新型專利資金最低不少於一千元,另外需要從相關發明專利的收益過程中提取一定百分比的收益分成。職務發明人有權要求單位支付相關的報酬。
一、職務發明人報酬規定是多少?
(1)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未與發明人、設計人約定也未在其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中規定《專利法》第十六條規定的獎勵的方式和數額的,應當自專利權公告之日起3個月內發給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獎金。一項發明專利的獎金最低不少於3000元;一項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的獎金最低不少於1000元。由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建議被其所屬單位採納而完成的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應當從優發給獎金。
(2)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未與發明人、設計人約定也未在其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中規定《專利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報酬的方式和數額的,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實施發明創造專利後,每年應當從實施該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於2%或者從實施該項外觀設計專利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於0.2%,作為報酬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或者參照上述比例,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一次性報酬。
(3)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許可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實施其專利的,應當從收取的使用費中提取不低於10%,作為報酬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
二、司法解釋
目前,我國《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對職務發明的獎勵和報酬作了明確規定。《專利法》第十六條規定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應當對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獎勵;發明創造專利實施後,根據其推廣應用的范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合理的報酬。這里所說的「經濟效益」,既包括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自己實施專利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廣義上也包括許可他人實施或者轉讓專利權所取得的經濟效益。
《專利法實施細則》則以專章的形式規定了獎勵和報酬制度的約定優先原則、最低保障金額及報酬比例等。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可以與發明人、設計人約定或者在其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中規定《專利法》第十六條規定的獎勵、報酬的方式和數額。企業、事業單位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獎勵、報酬,按照國家有關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處理。
《專利法》第十六條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應當對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獎勵;發明創造專利實施後,根據其推廣應用的范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合理的報酬。
職務發明人雖然是發明專利的主體,但由於涉及到職務發明的相關規定,所以專利權只屬於單位或者公司企業,但涉及到專利發明的收益情況,必須由職務發明人進行分成,單位為了鼓勵發明專利,也應當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支付報酬。
㈤ 關於專利的全部司法解釋
涉及專利的司法解釋主要有3個: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20號)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21號)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9〕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