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淵源名詞解釋
1. 民法淵源
法律分析:民法的直接淵源包括法律和習慣。在適用順序上,法律優先於習慣,習慣充當了法律的補充。此處的法律是廣義的法律,包括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和自治條例,特別行政區法規、經濟特區法規以及我國簽署或者承認的國際條約與協定。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作為法律的從屬者,理應屬於法律的范疇。習慣是特定地區的人們在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生活交往的方式。它存在於特定的地區,具有長期穩定性,為人們所普遍信奉與遵守,往往是以道德、風俗傳統的形式存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2. 什麼是民法的淵源
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表現形式。我國民法的淵源主要是指國家有關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民事的規范性文件。
3. 民法的淵源
【法律分析】:民法淵源是民事法律規范所表現和存在的各種具體形式。由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如憲法、法律、法令、條例、規則、決議、命令、判例、條約、習慣等。因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而有所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的淵源主要有如下幾種:憲法、其他單行法律以及特別法、國務院及其所屬部委制定的法規、決議、命令、指示、章程、地方性法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民事立法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對民事立法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援用和認可的民事判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或簽訂的國際條約、習慣、民事政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4. 名詞解釋:法律淵源。如何理解民法的淵源是指民法的表現形式
法的淵源,是法的外在表現形式,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法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在實際中它總得以各種具體的東西為載體,來表現出來,以什麼為載體表現呢,那就是法的淵源了!
5. 民法的淵源的概念
其實就是民法的表現形式。
民法典、單行法(如物權法、婚姻法)、地方法規、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最高院司法解釋、國際條約及慣例
6. 民法淵源和中國民法淵源
民法淵源是指,民法賴以確定的根據及民法的表現形式,即民法法律效力的來源。我國民法的淵源少於一般意義上的民法淵源。一、一般意義上的民法淵源有以下方面:1、憲法2、民事基本法;如《德國民法典》3、單行民事法律;如美國的《侵權行為法》4、綜合性單行法;如《反不正當競爭法》5、行政法規6、司法機構對民事立法所作的法律解釋7、地方性法規8、習慣;即人類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行為規范9、法理;主要在大陸法系國家體現,法官在無法律、習慣可依尋時,應當依照法律的原理即法律之根本精神演繹而得的法律一般原則,來進行裁判。10、判例;英美法系國家的法院,在對案件進行判決時,如無反對理由,必須直接援引本院、同級法院、上級法院的判決,作為當案的判決依據。 二、我國民法的淵源有: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法律;如《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3、行政法規;如國務院頒布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4、地方性法規;即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制定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5、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6、民事習慣。 我國不適用判例和法學家的學說作為法院判案的依據。 三、民法的性質是私法,所以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簡單地說即,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四、人身關系又稱為人身非財產關系,指與人身不可分離而不直接體現為一定物質利益的社會關系。其特徵如下:1、以主體的人身為其發生和存在的基礎,即與主體人身的不可分離性;2、具有非財產性;3、人身關系體現的人身利益具有專屬性。 五、財產關系是當事人以財產為內容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其特徵如下1、以財產為客體;2、以經濟利益為內容;3、財產關系體現的經濟利益可以與特定主體相分離。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