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便民措施

司法便民措施

發布時間: 2025-04-11 17:47:18

法院如何豐富便民利民措施

加強從接待、咨詢、立案到交費的「一站式」服務大廳的軟硬體建設,設立了導訴台、立案流程圖版、訴訟風險提示顯示屏,新增了復印機、飲水機等設備;推行首問負責、立案釋明制度,文明接待,認真做好訴訟指導和訴訟風險提示,熱情、耐心解答當事人的法律咨詢。還開辟「綠色通道」,減輕群眾訴累,重新修訂了《便民措施》,對老弱病殘群體和農民工維權案件做到優先審查、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特別是針對農村實際,加大簡易程序適用力度,採取合並審理、巡迴審判等形式,就地調解化解矛盾糾紛,減少當事人訴累。
切實關注群眾的切身利益,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為年老體弱或經濟困難的當事人及時聯系法律援助中心律師,為其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依法減免訴訟費用,彰顯司法人文關懷,提高了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滿意度。

Ⅱ 我想看看《關於進一步加強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見》正文是哪些

《關於進一步加強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見》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人民法院司法便民工作,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公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努力解決司法為民中具體問題的17條意見。

第一,設立專門的訴訟服務部門,專職訴訟服務工作。《便民意見》第一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設立立案大廳或者訴訟服務中心,做好信訪接待、訴訟引導、案件查詢、辦案人員聯系、訴訟材料接轉、訴訟疑問解答、判後答疑、引導當事人合理選擇糾紛解決方式等方面的工作。〔詳細〕

解讀:「這是最高法院第一次要求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建立專門的訴訟接待服務部門,實行櫃台式、一站式訴訟服務。」最高法院研究室負責人表示。〔詳細〕

第二,打破常規,提供特殊訴訟服務。《便民意見》第二條規定了人民法院「非常規」的訴訟服務舉措。一是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建立非工作日的立案和信訪接待制度;二是人民法院針對一些老年人、殘疾人、病患者不方便參加訴訟的特殊情況,可以提供上門立案服務,真正做到「服務到家」。〔詳細〕

解讀: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人民法院應當在工作日上班,但當事人有在工作日起訴或者參與訴訟的實際困難的,人民法院應當急群眾之所急,可以在休息日接待人民群眾的來訪和起訴,充分體現司法人文關懷。〔詳細〕

第三,加強巡迴辦案,就地解決問題。《便民意見》第六條再次強調,基層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巡迴審判。人民法庭對於邊遠地區或者糾紛集中地區,應當定期不定期進行巡迴辦案,就地立案,就地審判,當即調解,當即結案,就地執行。應當事人請求,必要時基層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還可以按照當事人協商一致的合理時間開庭。〔詳細〕

解讀:巡迴辦案是人民法院一項傳統的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審判方式,但由於近年來法院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巡迴審判工作受到一定影響。只要人民法院和廣大法官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辦案,就一定能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讓司法工作更加貼近民心,貼近民情,貼近民意,就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信服。〔詳細〕

·依法簡化程序 提高訴訟效率

《便民意見》規定了人民法院提高訴訟效率的幾項重要措施,有效降低訴訟成本,減輕當事人訴累。

第一,建立遠程立案模式。《便民訴訟》第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可以採用電話、網路等方式預約立案。

第二,建立繁簡分流和速裁機制。《便民意見》第四條規定了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建立健全案件繁簡分流和速裁工作機制,著重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快速化解矛盾,提高訴訟效率。

解讀:繁簡分流和速裁機制是近年來人民法院採取的根據案件情況分案區別程序審理,提高訴訟效率的重要措施。將簡易案件通過速裁機制解決,有的法院還設立了專門的速裁庭,主要以調解的方式處理糾紛,縮短了辦案周期,大大提高了辦案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稱為「訴訟綠色通道」。

第三,進一步簡化案件審理程序。《便民意見》第五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嚴格執行法律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規定。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進一步簡化簡易程序的相關環節,充分發揮簡易程序的效率優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經當事人申請並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簡化程序審理。」

解讀:簡易程序是針對簡單案件設計的一種快捷的審理程序,人民法院對於應當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一律要適用簡易程序,對於適用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案件,當事人要求進一步簡化審理程序的,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人民法院也應當簡化程序,充分提高訴訟效率。〔詳細〕

·依法調查取證 維護訴訟公平

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主動調查取證。《便民意見》第七條根據訴訟法的規定,進一步強調了對於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及時調查取證,對於確實沒有能力調查取證的,根據案件的實際需要,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調查取證。

解讀:在民事案件中,調查取證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完全依靠當事人舉證有時難以查明案件的事實。因此,在當事人舉證存在困難時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調取證據,這是保證裁判結果公正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詳細〕

·加大司法公開 推行陽光司法

第一,完善旁聽制度,方便人民群眾旁聽案件。《便民意見》第九條就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旁聽案件庭審制度作了詳細規定,一是法院決定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嚴格依法公告開庭信息,方便人民群眾旁聽案件庭審;二是簡化旁聽審批程序,對於符合旁聽條件的申請人,應當發放旁聽證或允許憑身份證直接參加旁聽;三是主動邀請有關人員旁聽案件,法院應當定期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案件庭審。

第二,建立訴訟文書公開查詢制度。《便民意見》第十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逐步建立裁判文書、訴訟檔案的查詢制度,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建立在網上依法公開案件裁判文和執行信息的制度。

解讀:裁判文書、訴訟檔案查詢問題一直由於人民法院實際物質條件而受到限制,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無法實現。近年來,隨著人民法院經費保障、物質裝備的增強,在物質條件好的法院已經具備建立裁判文書、訴訟檔案的查詢制度的條件了。

第三,推行公開聽證制度。《便民意見》第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執行、再審審查、減刑假釋、國家賠償等案件處理中可以推行公開聽證制度,自覺接受當事人、社會公眾對法院工作的監督。」

解讀:聽證制度是一種行政程序,它有利於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特別是社會大眾對問題的看法,保證決策能夠符合民意。針對人民法院工作中一些特殊的需要依靠民意來解決的問題,《便民意見》規定可以採用公開聽證制度,確保問題得到公正解決。〔詳細〕

·加強監督管理 確保司法公正

第一,主動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便民意見》第九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定期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旁聽案件,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

解讀:根據憲法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對其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接受其監督。

第二,加強審限監督。《便民意見》第十二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審判管理,實行審限監督制度,嚴格案件延期條件,提高審限內結案率和執結率。做好一審、二審和再審案卷移交工作,明確移交期限,統一移交方式,落實移交責任,解決案卷移交難的問題。」

解讀:超審限問題是人民群眾反映比較集中、比較強烈的司法問題之一,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進一步嚴格審限制度,加強審限監督。

第三,明確立案監督程序。《便民意見》第十四條規定了對拒收案件或延期立案,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反映,上級法院應當進行核查並作出處理。

解讀:有些法院為了提高司法統計指標,特別是提高審判結案率和執行結案率,在年底前提前不再受理案件,致使當事人在一定時期立不上案。

第四,規定案件監督卡制度。《便民意見》第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建立案件監督卡制度,案件審結時由當事人自願填寫對辦案人員工作的評價意見。當事人對辦案人員訴訟活動的評價意見,納入審判和執行工作考評范圍。」

解讀:當事人的監督無疑是對審判工作最為直接的監督,依法接受當事人的監督是對審判工作最為有效的監督。《便民意見》規定的案件監督卡制度,標志著司法監督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詳細〕

·強調司法大眾化 提升司法公信力

第一,規定訴訟風險提示制度。《便民意見》第三條規定了訴訟風險提示和訴訟權利義務的告知制度, 主動幫助當事人及早了解訴訟的風險,知悉訴訟權利和義務,確保當事人官司打得明白,打得順利,打得信服。

第二,強調司法協助工作。《便民意見》第八條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基層人民群眾做訴訟協助工作,協助人民法院調解和執行案件;經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將案件委託人民調解委員會、有關行政部門、社會團體或者基層人民組織主持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由人民法院依法確認。

第三,寫好裁判文書。裁判文書是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直接載體,是展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作出裁決結果的過程、理由、法律依據的主要形式,所以,裁判文書一定要讓當事人看得明白,避免當事人產生誤解,引發上訴、信訪問題。《便民意見》第十三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裁判文書一是用語要力求通俗、簡潔、易懂,讓當事人能看得明白;二是要力求論證充分、說理透徹、適用法律適當,讓當事人信服;三是准確無誤,避免錯誤和遺漏。

第四,加強司法救助,保護民生。《便民意見》第十五條規定了兩個方面:一是人民法院應當嚴格依法做好訴訟費減緩免工作,解決好當事人因為經濟困難不能打官司的問題;二是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推進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加大對加害人無力賠償、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各類案件受害人以及其他涉訴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力度,保障他們的生存和生活。 〔詳細〕

解讀:讓人民群眾對訴訟活動、訴訟結果能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准確理解,是司法大眾化的重要內容。司法活動絕對不能高高在上,脫離人民群眾,如果人民群眾不能明白、不能理解訴訟活動,就不可能接受也就不能認可司法工作,司法的公信力就會受到損害。所以,《便民意見》強調了司法工作大眾化的要求。

Ⅲ 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措施

一、提供上門立案服務,方便群眾訴訟。
二、嚴格執行減免緩訴訟費政策,減輕群眾負擔。
三、提供跨域立案和網上立案服務,便利當事人。
四、開展「法院進社區」行動,服務社區居民。
五、開啟民生案件綠色通道,快速處理民生問題。
六、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七、加強常態化巡迴審判,服務偏遠地區群眾。
八、開展集中執行攻堅活動,維護司法權威。
九、深化多元解紛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十、實施便民利民舉措,提升群眾滿意度。
根據《人民法院隊伍便頃謹盯民利民舉措活動通知》第一條,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十項便民利民舉措是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內容。這不僅是政法隊伍教育學習環節的重要內容和措施,也是檢驗教育成果的有效手段,更是展現政法隊伍良好形象的關鍵舉措。法院全體幹警需提高政治站位,組織實施落實,並督促舉措落實,確保十項便民利民舉措有效實施,實現司法便民、為民、服務於民,進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人民對法院工作的滿意度。

Ⅳ 判後答疑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
判後答疑是人民法院為幫助當事人正確理解判決、裁定內容以及從法律上正確把握和對待裁判結果,針對當事人就認定證據、適用法律等方面提出的疑問,採取由原承辦法官進行答疑的一種司法便民措施。
(一)辦案法官判後答疑是塑造人民法院司法權威、以公正促和諧的迫切需要。受文化水平與生活背景影響,當事人對法律和裁判的理解總是有限的,即便一份公正的判決,當事人也有可能對專業性較強的法律用語不理解,如果不作解釋說明,司法公正就難以彰顯。因此,推行法官判後答疑制度尤為重要。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法院的任務不單單是對案件作出裁判,而且要通過審理案件來維護社會主義的法治和社會秩序。要實現這一目的,人民法院必須讓訴訟當事人、訴訟參加人和社會上的其他人理解裁判的依據和理由,自覺接受裁判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當事人對判決有疑義不能服判的,提出上訴的更應該讓他們理解裁判的依據和理由,自覺接受裁判的結果,服判息訴。同時,讓他們了解裁判所宣示的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以提高公民遵守法律的意識,促進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
(二)法官判後答疑是節約審判資源、減輕當事人訴累、提高訴訟效率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的司法實踐表明,在涉訴信訪中,法官裁判確有錯誤的屬少數,當事人無理取鬧的也屬個別,多數屬於法官裁判後未能顧及當事人的疑問,解釋、說明不力而造成的。當事人來院申訴、上訪時,負責信訪的法官在不完全了解案件事實和審理過程的情況下接待,往往造成案件重復處理和審判資源的浪費。推行法官判後答疑制度,能夠及時處理當事人對裁判的疑慮,從而減輕當事人的訴累,提高訴訟效率。
(三)法官判後答疑是預防上訪纏訴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涉訴信訪問題已經成為法院頭疼的大問題,審判案件的法官「重裁判、輕息訪」,導致了高比例重復上訪、纏訪。推行法官判後答疑制度,能夠幫助當事人正確、全面理解法院生效裁判的公正性、合法性,促使其服判息訴,自覺履行生效裁判文書所確定的義務。這是從根本上減少重復申訴、申請再審,從源頭上預防涉訴信訪,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的有效途徑。

法律依據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判後答疑的若干規定(試行)》
第一條 判後答疑的適用對象為不服本院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於裁判文書生效後半年之內首次來院申訴的案件當事人。
第二條 判後答疑的接訪法官一般為案件原承辦法官,立案庭信訪工作人員協助接訪,書記員負責記錄。當事人明確拒絕原承辦法官接待的,應由庭長或庭長指定人員接待。
第三條 立案庭信訪工作人員對當事人的來訪情況進行初步審查後,認為符合判後答疑條件的,應當立即聯系相關審判庭負責人安排答疑。
第四條 相關審判庭應積極配合,及時確定法官進行答疑。如無法安排當即答疑的,應通知立案庭,由信訪工作人員向來訪人說明情況並留下申訴材料,告知來訪人將為其安排預約答疑。

Ⅳ 判後答疑是什麼

法律分析:判後答疑是人民法院為幫助當事人正確理解判決、裁定內容以及從法律上正確把握和對待裁判結果,針對當事人就認定證據、適用法律等方面提出的疑問,採取由原承辦法官進行答疑的一種司法便民措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九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熱點內容
桑植縣人民法院老總 發布:2025-04-16 07:59:33 瀏覽:105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 發布:2025-04-16 07:57:09 瀏覽:146
勞動合同法臨時用工 發布:2025-04-16 07:55:45 瀏覽:647
用佛法治精神病的妙方 發布:2025-04-16 07:55:05 瀏覽:208
道德法院 發布:2025-04-16 07:43:36 瀏覽:71
2016年勞動法病假天數 發布:2025-04-16 07:36:40 瀏覽:624
開收據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16 07:32:31 瀏覽:725
房屋買賣備案登記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16 07:28:15 瀏覽:275
內陸漁政水產品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16 07:25:20 瀏覽:475
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16 07:22:58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