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司法環境
1、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
2、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
3、排放、傾倒、處置含鉛、汞、鎘、鉻、砷、鉈、銻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三倍以上的。
4、排放、傾倒、處置含鎳、銅、鋅、銀、釩、錳、鈷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十倍以上的。
污染環境罪注意事項
污染環境罪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簡稱《修正案八》)罪名做出補充規定,取消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罪名,改為污染環境罪,從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該罪具體的內容包括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污染環境罪
② 環境污染司法鑒定技術存在哪些問題
法律分析:環境污染司法鑒定技術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1、關於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推薦機構向環境司法鑒定機構轉變的問題; 2、關於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的實驗室和設備條件達標問題; 3、關於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技術人員達標問題;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十一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③ 環境污染民事訴訟司法解釋2024是什麼
環境污染民事訴訟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對於環境污染民事訴訟的具體處理和判決提供了依據,應當嚴格遵照執行。
一、環境污染民事訴訟司法解釋是什麼?
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相關的司法解釋,對環境污染的行為、責任以及後果等等內容作出說明,具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相關規定:
第一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三百三十九條和第四百零八條規定的「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
(一)致使公私財產損失三十萬元以上的;
(二)致使基本農田、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五畝以上,其他農用地十畝以上,其他土地二十畝以上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
(三)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第二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三百三十九條和第四百零八條規定的「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一)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傷、十人以上輕傷,或者一人以上重傷並且五人以上輕傷的;
(二)致使傳染病發生、流行或者人員中毒達到《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Ⅲ級情形,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
(三)其他致使「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情形。
第三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三百三十九條規定的「後果特別嚴重」:
(一)致使公私財產損失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致使水源污染、人員疏散轉移達到《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中突發環境事件分級Ⅱ級以上情形的;
(三)致使基本農田、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十五畝以上,其他農用地三十畝以上,其他土地六十畝以上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
(四)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一百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死亡七千五百株以上的;
(五)致使三人以上死亡、十人以上重傷、三十人以上輕傷,或者三人以上重傷並十人以上輕傷的;
(六)致使傳染病發生、流行達到《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Ⅱ級以上情形的;
(七)其他後果特別嚴重的情形。
第四條 本解釋所稱「公私財產損失」,包括污染環境行為直接造成的財產損毀、減少的實際價值,為防止污染擴大以及消除污染而採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發生的費用。
對於污染環境罪相關到司法解釋和訴訟處理情況,應當嚴格基於環境污染的實際違法事實來進行判定,屬於行政責任的可以按照行政處罰來進行處理,達到立案標準的,可以按照刑事責任的標准來進行違法處罰,具體情況由司法機關來判定。
④ 新司法解釋對涉環境污染刑事案件的認定變化
新司法解釋對涉環境污染刑事案件的認定變化
經濟犯罪案件辯護律師胡寒冰
2023年8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新的《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23〕7號,以下稱新司法解釋),取代了《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6〕29號,以下稱舊司法解釋)。新司法解釋的出台,主要原因是我國刑法中污染環境罪條文的變化。2020年10月26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污染環境罪進行了修訂,調整了法定刑檔次,加大了對污染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新司法解釋旨在解決新刑法條文與舊司法解釋在法律適用時的銜接問題,以及根據當前環境污染狀況完善相關罪名的定罪量刑規定。
新司法解釋針對涉污染環境刑事犯罪案件的認定,主要變化體現在污染環境罪定罪量刑標准、從寬處罰的條件以及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定罪量刑標准等方面。污染環境罪作為本司法解釋的重點,新司法解釋降低了某些情形的入罪標准,如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等依法確定的重點保護區域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作為構成污染環境罪的標准之一。相較於舊司法解釋,新司法解釋對大氣污染犯罪行為的構成標准也有所提高,以與第一條第八項規定相一致。
污染環境罪的定罪量刑標准方面,新司法解釋對某些情形調整至第二檔的法定刑,如致使永久基本農田、公益林地、其他農用地、其他土地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以及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疏散、轉移群眾、中毒、致人重傷、嚴重疾病或輕傷等情形,均調整為「情節嚴重」,量刑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於可能判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形,新司法解釋列舉了包括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等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造成重大生態環境破壞或人員傷害的情況。
新司法解釋在污染環境罪從寬處罰條件上,不再要求行為人剛達到入罪標准或初犯,只要求行為人認罪認罰,積極修復生態環境,有效合規整改的,即可從寬處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的,可以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在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方面,新司法解釋規定了入罪標准,並將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的立案追訴標准由《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中的五個減為三個,同時將違法所得數額從十萬元提高到三十萬元以上。
此外,新司法解釋在規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取水中斷十二小時以上的」情形時,存在條文羅列和適用上的問題。在「嚴重污染環境」「情節嚴重」等兩種法定刑檔中,該情形與「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等依法確定的重點保護區域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並列關系,但在第三法定刑檔上變成包含關系。新司法解釋未明確規定我國四個不設區的地級市在該情形下的定罪量刑標准,為以後的適用留下了難題,建議參照《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進行補充說明。
新司法解釋的出台,有效解決了刑法與司法解釋的銜接問題,並完善了相關罪名的定罪量刑規定,為涉環境污染刑事案件的處理提供了更為明確和科學的法律依據。然而,新司法解釋在某些條文的表述和適用上仍存在改進的空間,以確保其在實踐中能夠更准確地反映環境污染犯罪的實際情況,為環保法律體系的完善貢獻力量。
⑤ 如何確定和認定環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釋中的「重點排污單位」
(一)行政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
行政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是設區市環保部門「依法」確定的一類單位,因設區市環保部門對外公布發生法律效力。它與「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或「某省重點監控企業」的內容可能發生重疊,但性質完全不同。因此,不能將「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或「某省重點監控企業」等同於「重點排污單位」。即使一個單位被列入「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錄」或「某省重點監控企業名錄」,如果設區市環保部門公布的名錄中沒有該單位,或者設區市環保部門沒有公布「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也不能認定該單位屬於行政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
(二)刑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
法釋〔2016〕29號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是指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確定的應當安裝、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的重點監控企業及其他單位。這種定義,使得「重點排污單位」不但包括行政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還包括「應當安裝、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的其他單位。對於「其他單位」的確定,法釋〔2016〕29號提出了兩點限制:一個是由設區的市級以上環保部門確定,一個是「依法」確定。而這里的「依法」,因為確定「重點排污單位名單」涉及對當事人定罪,所以應當理解為「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而不是依照行政部門規范性文件的規定。而且,「依法」還包括依照法定程序,不能與行政法的原則相違背。
(三)認定「重點排污單位」需要的證據
公安機關認定一個排污單位是否屬於「兩高」司法解釋中的「重點排污單位」,首先應當取得環保部門出具的書面證明。鑒於「重點排污單位」在刑事定罪中起著與司法鑒定意見相同的作用,屬於罪與非罪的關鍵證據,因此案件中除了要有環保部門提供的書面證明之外,還應有環保部門認定「重點排污單位」合法性的證據。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庭審時,如果需要鑒定人或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環保部門應當派員出庭對所提供的材料作出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