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16條
⑴ 法律文件中的「應當」的司法解釋是什麼意思
法律中「可以」、「必須」、「應當」的含義:
一、「可以」的含義
「可以」,表示「許可」的意思。在法律規范中凡帶有「可以」的條文,從法律規范的角度說,是授權性的規范。這種規范的特點是法律賦予公民、法人或國家機關以某種權利,實施與否由有關者自已決定。某種行為法律規定可以為,也就同時允許可以不為。這要由被授權者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定。
就是你有權選擇是否這樣做的意思。
「可以」做某事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做某事,只是說你具備了做某事的能力,使其成為你的一種選擇。
二、「必須」的含義
「必須」和「可以」正好相反。帶有「必須」的法律條文,在法律規范中屬於義務性的規范,規定的是一種責任。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將所有的情況都加以考慮了,沒有例外和特殊,必須一律執行。
三、「應當」的含義
「應當」,在法律規范中的意義比較復雜,難以用權利義務的概念來表達。我國法律中的「應當」雖然很近似於「必須」,但和「必須」相比,是一種原則性的規定,或者說是一般性的要求。因此就允許在執行中有一定的靈活性,允許特殊和例外的存在。那種把「應當」和「必須」混為一談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明確了這幾個概念的含義和區別,有助於我們對一系列法律規范的准確理解,避免和減少適用法律上的錯誤。
⑵ 刑訴法第163條撤案和16條的區別
一、適用范圍不同。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中規定的幾種情形是「法律規定免於追究刑事責任的(從第六項可以看出)」。
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針對的是「發現不應當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
由此,對比法律規定免於追究刑事責任和發現不應當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看出,這兩句話說的並不是一個意思。例如,如果犯罪事實並非犯罪嫌疑人所為,那麼是屬於不應當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但是並不屬於法律規定免於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針對對象不同
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條文所在位置是任務和基本原則,條文包括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對於案件的處理。
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條文所在位置是偵查中的偵查終結,重點是公安機關遇到情況的處理。
如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交流。
本人只是拋磚引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⑶ 中國刑法第16條是什麼意思
我國刑法沒有明確規定期待可能性,但是可以把《刑法》第16條理解為關於期待可能性的規定。該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這其中「不能抗拒」就是缺乏期待可能性。通常人們把「不能抗拒」解釋為物理的強制,沒有擴大理解為精神強制,而期待可能性理論所要解決的正是處於精神強制狀態下的人的責任問題
⑷ 刑法第16條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⑸ 刑事訴訟法16條明文規定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法律規范,反映了刑事訴訟的客觀規律和基本要求,它與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緊密相連,是指導人們實現刑事訴訟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價值目標的重要保證。 刑訴法16條明文規定的內容如如下:對於犯罪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案件,或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等特定情形的案件,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我國的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和偵查機關(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等)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
訴訟參與人解析
訴訟參與人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享有一定訴訟權利,承擔一定訴訟義務的除國家專門機關工作人員以外的人。訴訟參與人包括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
當事人是指與案件事實和處理結果有切身利害關系的訴訟參與人。具體包括:
(1)被害人。是特指在公訴案件中,直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自訴案件的被害人稱之為自訴人。
(2)自訴人。是指以個人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被害人。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犯罪而被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尚未被提起公訴的人。
(4)被告人。是指被指控犯有某種罪行並被起訴到人民法院的當事人。包括自訴案件的被告人和公訴案件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自被提起公訴之日起稱為被告人。
(5)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是指向司法機關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對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做出物質賠償的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是指對其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承擔物質賠償責任的人。
其他訴訟參與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以及訴訟代理人。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
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⑹ 刑訴法16條明文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回任的,適用本法的規答定;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本條共分為兩款。第一款是關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這里所說的「外國人」,是指具有外國國籍、無國籍和國籍不明的人。「外國人犯罪」,是指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犯我國刑法規定的各種罪和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們國家和公民實施的而按照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由我國司法機關受理,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追究其刑事責任。
(6)刑法第16條擴展閱讀:
關於對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如何處理的規定。其中規定的「外交特權和豁免權」,是指一個國家為了保證和便利駐在本國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機關以及外交人員執行職務,而給予他們的一種特殊權利和待遇。
這是各國按照平等、相互尊重主權的原則,根據國際慣例和國際公約、協議和國家法律的有關規定,互相給予駐本國的外交代表和外交官的特殊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