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司法公正
㈠ 司法機關依據什麼作出公正的處理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活動盡可能地符合客觀事實,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能夠保護社會、國家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從司法實踐來看,司法公正分為實體的公正和程序的公正。所謂實體的公正,也稱之為結果的公正,實質公正。這是指裁判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方面都是正確的,對訴訟參與人的實體權利和義務關系作出的裁判或處理是公正的。
所謂程序公正又稱形式公正,是相對於司法結果而言的,主要是指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過程對訴訟參與人來說是公正的,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所受到的對待是公正的,所得到的權利主張機會是公正的。
如何實現司法公正,我個人覺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嚴格的法官選任制度,法官由權力機關任命,並實行終身制,杜絕隨意調派。淡化法官行政級別,使其獨立並超越社會自成一體。
法官實行高薪制,由聯系群眾走向孤獨化,親屬與經濟單位保持一定距離。法官的獨立性應有相應的保障和制約。 進一步嚴格迴避制度,法院之間保持相對獨立性,避免法官之間相互交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全民守法,全民守法以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為目標。
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
㈡ 公正司法司法為民順序
要先做到公正司法,再做到公正為民。目前我國正處在從公正司法,到司法為民的跨越階段。
深化公正司法是推動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司法效能的關鍵。隨著各項重點改革任務成效不斷顯現,公正司法日益走向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彰顯強大制度優勢和制度威力。
下一步,司法機關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的各項任務,堅持司法為民,堅持嚴格公正廉潔司法的價值追求,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堅持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民事審判方針,妥善化解各類糾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八條 公開審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旁聽;根據法庭場所和參加旁聽人數等情況,需要時,持人民法院發出的旁聽證進入法庭。下列人員不得旁聽:(一)未成年人(經法院批準的除外);(二)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三)其他不宜旁聽的人。
《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六條 人民法院堅持司法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遵守法定程序,依法保護個人和組織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
㈢ 轉型正義是什麼意思
轉型正義:民主國家的過去與未來
轉型正義,一個承載著民主國家歷史與未來的深刻概念,其核心是對過去不公不義行為的彌補與矯正。它並非單純的司法懲罰,而是涵蓋了司法、歷史、行政、憲法和賠償等多個維度,旨在揭示歷史的真實面貌,恢復被侵犯的權利和尊嚴。
在民主國家的語境中,轉型正義是對那些由獨裁政權實施的、違反國際法和人權保障的行為進行深刻反思和追究。這包括追究犯罪行為,如戰爭罪行,以及那些基於政治思想沖突的不當行為,如剝奪財產和人權的制度性犯罪。其目標是強化普遍人權的價值,確保政府不會再次侵犯這些基本權利,並為未來的政權確立一個公正、尊重人權的榜樣。
然而,轉型正義並非易事,它面臨著「遲來的正義」帶來的道德困境,以及信賴保護原則的潛在沖突。它要求在體制內進行,遵循國際法和國內法的原則,如正當程序、比例原則和平等原則。對於經歷過政治沖突或戰爭的國家,轉型正義不僅要面對現實的挑戰,還要尊重歷史和文化,避免成為不作為的借口。
在台灣,隨著90年代戒嚴制度的解除,轉型正義的含義變得更加復雜。民進黨主導的政治力量,將反國民黨視為正義的象徵,轉型正義逐漸演變成反對國民黨及其一中原則的斗爭。這反映了政治權力更迭後,對歷史解讀的主觀性和政治目的的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台灣轉型正義,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正義追尋,成為一種政治手段,用於清算歷史、奪取政權,甚至挑戰國家的統一與穩定。這不僅關乎過去的錯誤,也關乎未來的走向,以及如何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確保國家的和平與進步。
綜上,轉型正義是一個深度交織著歷史、政治和法律的議題,它既是過去不公的清算,也是未來公正的承諾。在每個民主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它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章節,提醒我們對過去有所反思,對未來有所期待。
㈣ 司法的外部監督方式包括哪些
司法的外部監督方式主要包括:人大監督、輿論監督和公民監督。
(一)人大監督
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對由其產生的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是其憲法地位的一項重要權力。人大監督司法權的實質,是按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國家司法權進
行制約,以保證司法機關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運轉。人大監督是國家最高層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權力來源的權威性
人大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其監督權直接來源於憲法。人大法律監督所依據的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國家根本大法,而在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中,行政機關和司法
機關所依據的可以是憲法,但更多的是依據法律、法規行使監督權。人大監督代表的是國家意志、人民意志,體現的是我國國體和政體的本質與內容。
2.監督對象的廣泛性
人大的法律監督,從對象上,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機關;從客體上,包括了三機關的人事、財政、立法、執法活動。[1]在我國,沒有任何其他機關能夠像人大一樣同時擁有監督全部國家機關重要活動的權力。
3.監督層次的至上性
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是代表國家和人民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人大監督同其他國家監督形式之間是授權與被授權機關的關系,國家機關體系內一切其他層次的監督都必須向它負責,並接受它的監督和制約。
4.監督方式的間接性
人大的監督權側重於對監督對象起威懾、督促、指導作用,主要是通過間接手段來達
到監督目的,一般不直接去糾正、處理違法行為。主要表現在人大在聽取「一府兩院」的工作報告,或對它們進行質詢時,通常只發表一些評價性意見,對有關機關
的違法行為提出批評性意見,要求自行糾正其違法行為等方面。人大最嚴厲的監督方式是罷免或撤職,而這也僅僅是促使司法機關依法辦案的手段。
(二)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指電視、廣播、網路、報紙報刊等大眾傳媒對各種社會現象所進行的揭露、報道、批評或抨擊。輿論監督具有相對的言論自由性、及時性、廣泛性。
1.新聞輿論監督是公眾了解、參與和監督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重要媒介,是防止和糾正司法腐敗,推進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實現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監督力
量。司法通過公開接受輿論的監督,滿足憲法賦予媒體的新聞自由權、公眾對司法的監督權、參與權、知情權和表達權;輿論通過司法公開監督司法行為,從而能更
好地促進公正審判、防止司法權的濫用,同時也是確保司法公正能夠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的有效方式。
2.新聞媒體監督在現代法制國家已成為一種誰也無法漠視、不敢小看的監督力量。平民百姓街頭小巷的議論成不了氣候,而新聞媒體的評論就不一樣,對法院的審
判具有強大影響力,甚至決定了法院判決的走向,因而素有「媒體審判」之稱。而輿論監督本身具有覆蓋面大、影響深遠、及時有效等特點,它通過營造輿論環境進
而影響人們的心理、思想、行為,並藉此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從而起到約束國家權力、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輿論監督可以提升司法的透明度和公開度,拓寬公眾
參與權力運作的渠道,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糾正司法偏差,有助於捍衛公民的權利和實現社會的正義。從「房姐事件」「問題奶粉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等諸
多案件來看,輿論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提升了司法機關的辦事效率及公開程度,推動了社會公正的落實。同時,正面的輿論報道可以提升法院的公信力,宣傳普及
法律知識,促進法治社會的建構與發展。拿「孫志剛」案件來說,正是由於輿論的廣泛關注,引起了國務院的重視,推動了《城市生活無著落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
出台,進一步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三)公民監督
公民監督,一般是指公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的活動。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公民的監督權具體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批評和建議權;二是申訴和控告權;三是檢舉權。
1945年7月,毛澤東在和黃炎培談論如何避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政權更迭周期時,曾經說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
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2]公民監督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
作人員活動的權利,是一項重要的憲法權利,而公民監督司法權則是公民監督權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公民參與公權力行使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公民監督司法
權主要通過人民陪審員制度和人民監督員制度實現。
㈤ 公平正義有怎樣的法治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理念要重點把握四點: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公平正義是評判社會善惡的首要標准。有關社會價值的學說可謂精彩紛呈,「利益」說、「自由」說、「效率」說、「秩序」說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
承認、肯定和保護人們的正當利益,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一個社會如果奉「利益」或「功利」為最終的依歸,這個社會將成為德性盡失的社會。
自由是社會生命力、創造力的源泉,但是極端的自由主義將會使社會退化為原始叢林。
效率是社會發展必需的,但是「效率優先」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成為漠視公平、踐踏正義的借口。
秩序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秩序也就沒有社會安全可言,但是當秩序成為社會最高價值的時候,則有可能將社會導向活力窒息的境地。
由此可見,利益、自由、效率、秩序作為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固然為社會發展所必須,但都不能作為社會的終極價值准則,它們最終都要受公平正義這一基準的評判和檢驗,它們中的任何一項均不具有超越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能力。所以,一個社會的善惡及其文明程度,最終要看它是否奉公平正義為最高價值准則。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主流價值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
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不是埋身於具體事務,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這個意義上說,管理國家的本質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公平正義。
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的實現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實質核心,沒有了公平正義,也就談不上我國的國家性質了。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人類的社會一定要公正,沒有了公正,不僅秩序破壞,這也是最大的惡。
公平正義是法治國家的本質需求。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的嚮往與追求往往體現在公正的實現。如果沒有公平,就不會有效率,也不會有穩定。一個既無效率,又不穩定的社會,定然是一個不依法治國的社會。
公平正義是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奇跡,這是屬於我國全體人民的,不過這當中也孕育了不少突出的危機,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矛盾已經影響了我國繼續經濟發展的趨勢,那麼實施法治不僅有利於在法律的界限內解決矛盾,使其逐步地消散於無形之中。
從宏觀意義上說,法治是實現公平正義的主要載體,也是社會規范中最要重要的機制。因此,實現公平正義對於我國法治保障的作用不僅涉及理論,而且對於我國實踐也有著很大的作用。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終極目標在於公平正義,其現實道路在於保障和發展人權,其具體途徑在於公平執法。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原則的入憲,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念確立了現實的基準、法律的標桿。
和諧社會的構建,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了思想和社會條件。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不再僅是一句口號,不再僅是一個理論術語,而是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共識,已經融進我們的法律制度和執政理念,成為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執法的靈魂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