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物的類型

民法物的類型

發布時間: 2025-04-14 16:08:54

⑴ 冷凍胚胎犯法嗎

在涉及人類輔助生殖的具體司法實踐中,法院在裁判案件時,勢必都會面對一個最基本的法律問題:人體胚胎在法律上是如何界定的,抑或到底應該如何界定?目前,關於人體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我國法律法規並未進行明確的界定
【法律依據】
主體說認為,人類胚胎不僅不能用民法「物」的標准衡量,而且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器官,而是男女兩個人精子與卵子結合產生的生命體。民法物的使用價值具有消費性,胚胎不能用於消費,也不具有民法物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 更有學者指出,作為一種更接近人而非物的人格體,涉及胚胎的法律調整應當在利益衡量的基礎上立足於人格權法的角度來進行。 我們認為,雖然主體說抑或人格體說的觀點對於生命的尊重及其法律適用存在生命倫理上的支撐,但是將尚未移入母體子宮孕育的冷凍胚胎視為生命抑或人格承載體,可能存在「矯枉過正」的理論疑問。事實上,我國法律對於胎兒預留份額這一繼承權的規定也隱約透漏著這樣的解釋,即只有當受精胚胎在母體孕育的過程中才能被視為生命體,從而可以享有繼承權。

客體說認為,將尚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冷凍胚胎作為人來保護,在民法上是說不通的。民法上的物分為倫理物、特殊物和普通物三個類型,將冷凍胚胎等脫離人體的器官和組織作為民法領域中的倫理物,而不是將其作為主體,能夠體現其特殊的法律屬性和法律地位,能夠得到民法的充分保護,因而沒有必要將其界定為主體。因此,既然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是物,那麼在物的所有權人死亡後,冷凍胚胎當然就成為遺產,是繼承人繼承的標的。 將物的類型區分為倫理物、特殊物與普通物的觀點,在整體上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將包含人類生命潛能的冷凍胚胎納入到倫理物的范疇,進而適用關於物的繼承、贈送等相關民法規定,恐怕在現有法律關於人類輔助生殖等不健全的背景下會造成觀念、操作上的混亂。

折中說認為,冷凍胚胎既不屬於人,也不屬於純粹的物,而是介於人和物之間的蘊含未來生命潛能的特殊之「物體」。對於該特殊之物,既不能適用人格權法的規定,也不能適用物的民法規定,因而人們在處置冷凍胚胎時應該受到雙重約束,也將賦予胚胎比一般之物更多的保護。

⑵ 論民法上物的特殊性

物的特徵
須存在於人身之外
民法上的物只能是存在於人身之外的物,而不能是人身。現代法上人只能為主體,而不能為客體。不僅人身不能成為客體,人身上的某一部分包括各種器官在未與人體脫離前也不能成為物。以人身上的某一器官為交易對象的,不受法律保護,法院不能強制執行。人身的組成部分只有在與人體脫離後才可成為物。人死亡後已無生命,不為主體,因而屍體可成為物。
須能夠為人力所實際控制或支配
只有能夠為人力所支配和控制的物,才為民法上的物。因為只有這樣的物,才能滿足主體的個體需要,才能用於交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支配自然的能力增強,物的范圍也不斷擴大。例如,電、熱、聲、光、氣等自然力,在不能為人實際控制和支配時不為物,而能夠為人力控制和支配後則成為物。
須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
民法上的物須具有可使用性,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因為只有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產或生活需要,才可為主體所有,才可用於交換。不能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的實際需要的物,在法律上沒有意義。
須為獨成一體的有體物
民法上的物一般僅指有體物。所謂有體,是指具有一定的形體,能夠為人的感官感觸到。民法上的物還須獨為一體,即能夠單獨滿足人們的需要。如不能獨成一體,則不能單獨用於交易,不為民法上的物。
物必須具有稀缺性
並非一切能滿足人的需要的物都必然能成為民法中的物。陽光和空氣能滿足人的需要,在通常情況下卻不能成為民法中的物,原因在於它們是無限地供給的, 不具有稀缺性。要成為民法中的物,除了須具有效用外,還必須具有稀缺性。

物的分類
動產與不動產
根據其是否具有可移動性,物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
動產是指可以一般方法移動且移動後不會改變或不會損害其價值的物;不動產則是指不能以一般方法移動或移動後會改變或損害其價值的物。依我國法規定,土地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著物為不動產,不動產以外的物為動產。
區分動產與不動產的法律意義在於:第一,法律對動產與不動產的調整原則不同。法律對動產一般賦予其流通性,而對不動產一般不賦予自由流通性。第二,權利的公示方式和變動要件不同。動產上的權利一般以佔有為公示方式,權利的變動以登記為要件。第三,在某些法律關系中,法律的適用不同。第四,訴訟管轄不同。不動產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動產糾紛則不依動產的所在地確定管轄權。
流通物 限制流通物 禁止流通物
根據其是否具有自由流通性,物可分為流通物與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
流通物,是指允許在民事主體之間自由流通的物。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對其流通予以一定限制,僅可在特定主體之間或特定范圍內流通的物。禁止流通物與禁止流通物是由法律明確規定的。
主物與從物
區分流通物與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主要意義在於:流通物可以自由流通;限制流通物只能在限定的范圍內流通,否則交易無效;禁止流通物則不得為交易的標的物。
根據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物可分為主物與從物。

主物是指由同一人所有的需共同使用才能更好發揮效用的兩物中起主要作用的物;從物則是指畏助主物發揮效用的物。從物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與主物同屬同一人所有;第二,須獨成一物;第三,須與主物共同使用才能更好地發揮物的作用。區分主物與從物的主要法律意義在於: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對主物處分的效力及於從物,從物隨主物的轉移而轉移。
原物與孳息
根據兩物間的關系,物可分為原物與孳息。
原物為產生孳息的物,孳息則是由原物產生的收益。孳息又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指依物的自然屬性而產生的收益,法定孳息,是指依法律關系所生的收益,如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
消耗物與非消耗物
根據其使用後形態的變化性,物可分為消耗物與非消耗物。
消耗物,又稱消費物,是指經一次性使用就會歸於消滅或改變形態和性質的物。非消耗物,又稱不消費物,是指可長期多次使用而不會改變形態和性質的物。

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根據其是否可分割,物可分為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可分物,是指經分割後並不會改變其性質或影響其效益的物。不可分物,是指經分割會改變其性質和影響其用途的物。
特定物與種類物
根據其在交易中確定方式,物可分為特定物和種類物。
特定物指以單獨的特徵具體確定的的。特定物既可是因物自身的特徵而區別於他物的物,也可以是依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確定的物。種類物是指僅以品種、規格、型號或度量衡加以確定的物。
代替物與不代替物
根據其可否由他物替代,物可分為代替物與不代替物。
代替物,是指得以同一種類、品質及數量的物代替的物,不代替物,是指不能以他物代替的物。

法律上的意義
物在民法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物是民事法律關系中最普通的客體。物為物權關系的客體。物又是最常見的交易對象,因而債的客體也常涉及物。第二,物可決定法律關系的性質。一方面,物會影響到法律關系的效力,如以限制流通物進行交易的,若在限制的范圍內,可有效,若超出限制交易的范圍,則無效。另一方面,物會決定某些法律關系的類別。第三,物會影響案件的管轄。當事人發生糾紛時,會因物的性質不同而受不同法院的管轄。

熱點內容
德國民事訴訟法308條 發布:2025-04-16 00:59:51 瀏覽:972
關於海洋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16 00:38:37 瀏覽:784
借錢2萬擔法律責任不 發布:2025-04-16 00:38:34 瀏覽:969
深圳大學行政法 發布:2025-04-16 00:38:28 瀏覽:960
國民法典實施後 發布:2025-04-16 00:38:27 瀏覽:536
法律責任形態 發布:2025-04-16 00:32:58 瀏覽:919
審計局落實法律顧問制度 發布:2025-04-15 23:57:45 瀏覽:478
社會網路分析法密度分析數據超過1 發布:2025-04-15 23:56:25 瀏覽:815
論警察職業道德 發布:2025-04-15 23:55:28 瀏覽:303
交交通法規含量未達標怎麼處理 發布:2025-04-15 23:50:20 瀏覽: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