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英烈

民法總則英烈

發布時間: 2025-04-15 08:28:32

民法通則134條有規定在民法總則被取消為什麼

調整規范了民來事責任的框架體系源。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設專章規定了民事責任,下設一般規定、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四節,條文達29條之多。《民法總則》條文縮減到12個,減少了17條,內容也不再分節。為什麼這么做呢?《民法總則》制定時考慮到違反合同和侵權的民事責任條文,《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已有明確具體的規定,沒必要在總則部分規定,刪掉過錯原則和無過錯原則等《侵權責任法》特有的原則,加上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等具有廣泛適用性的規定,加上見義勇為、緊急救助以及侵害英烈人格利益的民事責任,加上民事責任優先規定,從而使民事責任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形成了完整的框架體系。

② 民法總則185條是民法典第幾條

民法總則第185條的內容是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規定的就是所謂的「英烈條款」,但這顯然不是一個完全法條。第一沒有規定權利主體,第二沒有規定具體構成要件。不過這里的責任顯然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二、司法解釋
如果本條未被適用,即使理論上存在很多問題,也不會在實踐中爆發,如此該條就是一個無害條款。一旦實踐中出現本條規范情形,那麼可能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英烈的具體標准,不明確。如何判斷英烈呢?目前國家並無具體規定,因此在適用時,將會帶來巨大挑戰。
第二,具體侵害形式應當如何,才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呢?如果僅以客觀上的虛假陳述為准,那麼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可能會帶來毀滅性打擊,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考證歷史,如果考證錯誤,就要承擔侵權責任,會導致喪失積極性。
第三,誰可以主張賠償。究竟是英烈的後人,但後人關系的親疏,是否進行限制。如果親疏要求較高,完全可以藉助對普通死者的人格保護制度,解決問題。 此時立法者所要保護的是死者生存的近親屬,因為對死者的污衊、誹謗會使得生存的近親屬他們生活不安寧,心理不安寧,法律真正保護的還是生存者的利益。因此如果英烈的近親屬遭受此種不利,自可依此為據尋求保護。如果沒有符合親疏關系要求的,那麼公益組織可否提起公益訴訟。
該條法律規定是對英雄烈士的相關信息作合法界定的條款,也是對英雄烈士的作保護和規范的規定。需要注意的是,公司企業在進行商標注冊或者正常商業行為時,嚴禁將英雄烈士的相關信息作為謀取公司企業利益的工作,否則構成了違法犯罪行為,是會被追究民事責任的。

③ 民法總則125條

地面施工緻人損害,是指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情形。

由於這類施工行為是在公共場所、道路等地方進行,稍有不慎就可能致人以損害,故我國《民法通則》第125條對這類行為致人損害予以特殊規定,對於地面施工緻人損害實行的是過錯推定原則。即在確定責任時,行為人如能證明自己採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或設置了明顯的標志,主觀上沒有過錯,就可減輕或免除賠償責任。

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

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1.行為人實施了地面施工行為

這里所稱的地面施工行為有其特定含義,一般是指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行為,非上述情況下的地面施工行為,不能適用此外所稱的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相關規定。

2.行為人未盡安全保護措施
?
一般情況下,在公共場所、道路等地施工,施工人應當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其他必要安全措施,以保證行人的安全,如在施工場地設置護欄,晚上設置紅燈等。施工人未盡此種義務致人損害,就應承擔民事責任。

3.有損害事實?
大道的
損害事實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兩種情形。如有的人跌入施工場所而受傷,有的車輛跌入施工場所而受損等。

4.地面施工行為與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
大道的
這是指有關的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的地面施工行為所造成。地面施工行為是因,損害事實是果。只有在二者有因果關系時,行為人才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④ 民法總則第185條的內容是什麼

《民法總則》第185條的內容是,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規定的就是所謂的「英烈條款」,但這顯然不是一個完全法條。第一沒有規定權利主體,第二沒有規定具體構成要件。不過這里的責任顯然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⑤ 民法總則185條依據的內容是什麼

主要是針對英雄烈士的名譽權。雖然烈士已經犧牲,但是烈士的姓名權,肖像權等等人格權,他也是受到保護的,如果有人他惡意誹謗烈士或者是對烈士污名化,那麼他其實也是損害到了烈士的權益的烈士的家人,是可以提出當事人承擔責任的。 隨著《民法典》頒布,《民法總則》已廢止。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一)對死者人格利益保護的發展及理論基礎
在過去的法律制定的時候,關於死者的人格利益的保護並沒有在考慮之中,這表現在過去的相關法律沒有一個條文對這個問題進行規定,甚至也沒有辦法引申出對死者人格利益進行民法保護的意思。這不是在指責過去的法律立法者缺乏遠見,而是在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在社會實踐中出現這樣的問題。
(二)對英雄烈士死者人格利益的特別保護
有的代表提出,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利用歪曲事實,誹謗抹黑等方式惡意詆毀侮辱英烈的名譽、榮譽等,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影響很惡劣,應對此予以規范。法律委員會經研究認為,英雄和烈士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體現,是引領社會風尚的標桿,加強對英烈姓名、名譽、榮譽等的法律保護,對於促進社會尊崇英烈,揚善抑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據此,建議增加本條。
(三)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護並不否定對其他死者人格利益的保護
對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做出這樣一個特殊保護的規定,並不是說對其他自然人的死者人格利益就不予以保護。相反,按照《民法典》第4條的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即使在自然人死亡以後,他們所享有的部分民事權利能力也是完全一律平等的,不能因為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而一般的自然人死亡以後,其人格利益就不能得到保護或者不能得到平等的保護。
也就是說,英雄烈士雖然已經犧牲,但是他們的人格權依然是受到我國法律保障的,如果是有不法分子想利用烈士的人格權,比如烈士的姓名和肖像等等,來進行不法的利益從事那麼只要經過烈士的家人申請,當事人依然是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嚴重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⑥ 民法總則180條的內容是什麼,民法總則有何意

你好、
一、民法總則180條的內容是什麼?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民法總則有何意義?
(一)開啟民法典編纂的進程
從我國民事立法的發展來看,雖然我國已經頒布了250部法律,其中半數以上都是民商事法律,但我國始終缺乏一部統轄各個民商事法律的總則。《民法總則》的制定不僅實質性地開啟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並成為民法典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體系的完善。頒行後,民法典各分編的編纂都要與《民法總則》進行協調,並以其所確立的立法目的、原則、理念為基本的指導,從而形成一部價值融貫、規則統一、體系完備的民法典。
(二)推進我國民事立法體系化進程
《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綱。綱舉目張。整個民商事立法都應當在民法總則的統轄下具體展開。由於《民法總則》是採取「提取公因式」的方式確立的規則,是民法典中最基礎、最通用,同時也是最抽象的部分,所以它可以普遍適用於各個民商事單行法律。《民法總則》的制定將極大地推進民事立法的系統化過程。法典化就是體系化,《民法總則》的制定將使整個民事立法體系更加和諧,更富有內在的一致性。
(三)完善民事權利體系,強化保護機制
民法典被稱為「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眾所周知,現代法治的核心在於「規范公權、保障私權」,法律的功能主要是確認權利、分配權利、保障權利、救濟權利。《民法總則》廣泛確認公民享有的各項人格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親屬權、繼承權等權利,使其真正成為了「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繼續採納《民法通則》的經驗,專設「民事權利」一章,集中地確認和宣示自然人、法人所享有的各項民事權利,充分地彰顯民法對民事權利保障的功能。
(四)完善了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民法總則》一方面宣告,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立法目的,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理念,並確認了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基本原則,要求從事民事活動,秉持誠實、恪守承諾,這有利於強化人們誠實守信、崇法尚德,推進誠信社會建設,另一方面廣泛確認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權益,規定了胎兒利益保護規則、民事行為能力制度、老年監護制度、英烈人格利益保護等,實現對人「從搖籃到墳墓」各個階段的保護。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