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法理學
A. 司法考試法理學知識-法的特徵
法理學探討了法律的起源、發展、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以及法律的價值等核心議題。
(一) 法作為調整人類行為的社會規范
法律與標准、准則、規矩和規則等概念相近,是指維系人與人之間交往行為的基本准則。法律是社會規范的一種,具有社會性和個人性。與技術規范和自然法則不同,法律是一種文化現象,並以公共權力為後盾,具有特殊的強制性。
(二) 法律的制定和認可
法律分為習慣法和成文法,分別源於自然演變和公共權力機構的制定或認可。法律形成的根本區別在於公共權力機構的參與,這是法律與其他人為形成的社會規范的主要區別。
(三) 法律的普遍性
法律的普遍性體現在其普遍有效性、普遍平等對待性和普遍一致性。特別是法律的普遍有效性,指法律在國家權力所及范圍內具有普遍的效力和約束力。
(四) 法律的權利義務內容
法律通過設定權利義務來調整人的行為,將行為納入秩序之中,並調節社會關系。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適用於所有公民和組織,體現了法律對個人追求利益的正當性確認。
(五) 法律的強制力和程序性
法律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通過法律程序保證實現。法律強制是國家強制,以軍隊、警察、法官等國家暴力為支撐。法律的程序性是法律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重要特徵。
(六) 法律的可訴性
法律的可訴性意味著法律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在規定的機構中維護自身權利。法律的實現方式不僅體現在國家強制力,更體現在制度化的爭議解決機制。
B. 司法考試法理學:法的價值沖突及其解決
(一)原則平衡價值沖突
1. 價值位階原則:當不同價值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位階較高的價值。例如,自由、正義和秩序被認為是相互關聯的,但它們並非固定不變的排序,自由通常被視為最重要的價值。
2. 個案平衡原則:在處理位階相同的價值沖突時,應考慮具體案件的情況,力求在解決方案中平衡各方的利益。例如,在民法中,公平責任原則有助於在責任承擔上實現個案平衡。
3. 比例原則:包括適合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狹義比例原則。適合性原則要求措施能有效達到目標;必要性原則強調在多種手段中選擇對個人權利影響最小的;狹義比例原則要求權利侵害與保護之間的比例合理,維護利益之間的和諧。
(二)法的價值沖突的表現形式
1. 個體間的價值沖突:個人自由的行使可能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
2. 共同體間的價值沖突:國際人權與一國人權之間可能存在沖突。
3. 個體與共同體間的價值沖突: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的平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