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欺詐案例
Ⅰ 關於民法的三個小案例
第一種情況我沒有太明白你的意思,第二種情況我也不太清楚(上學期學的民法回,這學期具體的東西答有點忘記了),我只能解答第三種情況:不動產的所有權的轉移以登記為標准,房主甲和乙已經達成了房屋買賣協議,但還沒有辦理登記手續,因此此時還並沒有發生所有權的轉移,因此損失還是要房主甲來承擔. 具體的情況可以參照一下我國剛出台的物權法,應該會對你有很大幫助!
希望我的回答你會滿意!
Ⅱ 《民法典》逐條理解與案例---第一百四十九條(受第三人欺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第一百四十九條【受第三人欺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第三人在與一方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進行交往時,故意實施欺詐行為,使該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與對方實施了民事法律行為。如果對方當事人知悉或應知此欺詐行為,則受欺詐方有權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此行為。
該條文旨在規范受第三人欺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欺詐行為的主體不是民事法律行為的直接當事人,而是第三方。具體而言,欺詐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欺詐者為非直接當事人、受欺詐的一方在違背真實意願下與對方實施法律行為、對方可能知道或應知欺詐行為。
受第三人欺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後果是,當對方當事人知悉或應知欺詐行為時,受欺詐方享有撤銷權,有權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該行為。
以最高法民再360號民事判決為例,案例中涉及民生銀行福州分行與鑫旺超市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合同。晨光經合社提供集體房產作為抵押擔保。林文錦,晨光經合社的支部書記,在被開除黨籍後,為償還銀行貸款並解押集體房產,通過林某甲聯系林德何的擔保公司,隱瞞了抵押物的真實情況。民生銀行福州分行貸款經辦人在提供信息時存在虛假告知和隱瞞事實的行為,導致林德何提供的過橋資金無法收回。由於民生銀行福州分行的欺詐行為,林德何有權請求銀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最高法認為,銀行的欺詐行為構成第三人欺詐,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九條的規定,受欺詐方有權撤銷法律行為。鑒於合同已履行完畢,無法撤銷,林德何有權請求賠償。銀行需對林德何的本金及利息損失進行賠償。
類似案例包括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輝南支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通化分行等財產損害賠償糾紛的民事申請再審審查民事裁定書(最高院(2022)最高法民申2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