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體系題
1、以故復意殺人罪分別起訴甲制、乙二人。二人行為性質相同。
2、甲、乙二人均有殺人的故意,並實施了犯罪行為(二人分別投毒)。丙的死亡與二人的犯罪行為有直接因果關系,故不論理論上的結果如何,二人行為的性質是不變的,只有在量刑時才會有所區別。
3、甲、乙犯罪,無合謀情節,故不存在主、從犯。
B. 刑法作業1,(多選題,)求答案
1. 叛逃罪的主體是(BE )
A.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B.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C. 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
D. 掌握國家秘密的中國公民
E. 掌握國家秘密的國家工作人員
解釋 必須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才構成叛逃罪主體。
2. 破壞交通設備罪的交通設施包括( ABCDE)
A. 軌道
B. 橋梁
C. 航道
D. 燈塔
E. 機場
3. 犯罪構成回答的問題是( ABE)
A. 什麼行為是犯罪
B. 犯罪是怎樣成立的
C. 犯罪的本質屬性
D. 犯罪的基本狀態
E. 犯罪的成立要具備哪些法定條件
解釋: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
CD選項都不滿足犯罪構成的概念。
4. 一般自首的構成要件是(ABC )
A. 犯罪未被發覺
B. 自動投案
C. 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D. 揭發他人的犯罪事實
E. 為偵破其他案件提供重要線索
解釋:DE是立功,不是自首。
5. 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險方法是指(bcde )
A. 殺人
B. 放火
C. 投毒
D. 爆炸
E. 其他危險方法
解釋:還有決水等等。參見第一百一十四條 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6. 我國刑法採用的法定刑有(CD )
A. 相對不確定的法定刑
B. 絕對不確定的法定刑
C. 絕對確定的法定刑
D. 相對確定的法定刑
E. 選擇性法定刑
C. 急需刑法學的所有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1-20題,每小題1分,共20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試題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塗黑。
1、下列行為中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是( )。
A、走私毒品 B、販賣毒品 C、決水 D、拐賣婦女、兒童
2、在下列犯罪構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實質特徵的要件是( )。
A、犯罪客體 B、犯罪客觀方面 C、犯罪主體 D、犯罪主觀方面
3、甲離婚後嫌才三個月的女兒乙累贅,某日將乙一人留在家中,自己鎖門外出。甲五天後回家,乙已經死在搖籃里,法院判決甲構成故意殺人罪。甲屬於( )
A、純正的不作為犯 B、不純正的不作為犯 C、純正的作為犯 D、結果加重犯
4、我國客輪停靠在美國紐約港時,德國人甲在輪船上竊取我國公民乙價值4000元人民幣的財物。對本案確立我國刑法效力的依據是( )。
A、屬人原則 B、保護原則 C、普遍管轄原則 D、屬地原則
5、下列選項中錯誤的說法是( )
A、犯罪既遂與犯罪未遂區別的關鍵在於是否實現了預期的目的
B、犯罪未遂與犯罪預備區別的關鍵在於是否著手實行犯罪
C、只有在造成法定損害結果時才處罰過失行為
D、未完成罪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過程中
6、甲為投身恐怖主義活動而參加了某國際恐怖主義組織,法院認定甲構成參加恐怖組織罪。甲的行為屬於( )。
A、預備犯 B、實行犯 C、幫助犯 D、未遂犯
7、想像競合犯之所以被認為是實質的一罪,是因為( )
A、只觸犯一個罪名 B、只造成一個危害的結果 C、只侵犯一個客體 D、只有一個行為
8、如果犯罪行為所造成的不法狀態存在,則犯罪行為仍然存在。具備這一特徵的是( )
A、連續犯 B、想像競合犯 C、牽連犯 D、繼續犯
9、甲因為男友不忠而生恨意,決定殺乙。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將一瓶安眠葯(50片)摻入咖啡讓乙喝下。乙在床上昏睡,甲離家到附近一座山上打算自殺。甲在山上猶豫徘徊一晝夜,心生悔意急回家,發現乙已被人送醫院搶救,未死。甲大喜過望。對甲( )。
A、按既遂犯處罰 B、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C、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D、應當免除處罰。
10、關於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以防衛過當罪定罪,但是應當酌情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B、緊急避險用於解決緊迫情況下合法利益之間的沖突
C、防衛過當的場合,其罪過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對於「事後防衛」的,通常按照防衛過當處理
11、齊某想出國,無奈手中缺錢,某日趁自己做生意的朋友呂某之子小東放學之機,騙其到自己事先租用的一所房子內,電話要挾呂某用20萬換孩子。呂某報警,齊某發現後將小東殺死。對齊某的行為應當( )。
A、以敲詐勒索罪和故意殺人罪並罰 B、以綁架罪和故意殺人罪並罰
C、以綁架罪和故意殺人罪的牽連犯,擇一重罪處斷 D、以綁架罪定罪處罰
12、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 )。
A、按照先刑事後民事的原則,先執行罰金,剩餘部分再支付民事賠償
B、應當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剩餘部分再執行罰金
C、以犯罪分子的財產為限,民事賠償和罰金各佔50%
D、先執行罰金,民事賠償部分暫緩支付
13、連某因犯詐騙罪被判處無期徒刑,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附加剝奪政治權利3年。的數罪並罰時應當採用( )
A、限制加重原則 B、並科原則 C、吸收原則 D、相加原則
14、紀某因運輸毒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禁不住朋友的再三請求,幫助朋友販賣了30克毒品。紀某的行為( )。
A、屬於毒品犯罪的累犯,應當從重處罰 B、屬於毒犯罪的慣犯,應當從重處罰
C、屬於毒品犯罪的再犯,應當從重處罰 D、定販賣毒品罪,加重處罰
15、按照刑法的規定,追訴時效中斷的條件之一是的追訴期限內( )。
A、犯罪分子還有其他違法行為 B、犯罪分子又犯新罪
C、犯罪分子逃避偵查或者審判 D、犯罪分子阻止被害人向公、檢、法機關提出控告
16、保險事故的證明人故意提供虛假的證明文件,為他人騙取保險金提供條件的,應當認定為( )。
A、保險詐騙罪的共犯 B、偽證罪 C、詐騙罪的共犯 D、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
17、王某見一男子喝得酩酊大罪,神志模糊,躺的馬路邊,旁邊放著一隻皮包。王某就對周圍的人謊稱該男子為其朋友,將該男子扶到僻靜無人之處,悄悄拿走其皮包(內有現金3500餘元)。王某的行為構成( )
A、詐騙罪 B、盜竊罪 C、搶劫罪 D、搶奪罪
18、王某假冒公安人員,以抓流氓為名,對婦女李某進行脅迫姦淫。對王某應當( )
A、以招搖撞騙罪定罪處罰
B、以強制侮辱婦女罪定罪處罰
C、以招搖撞騙罪和強制侮辱婦女罪定罪處罰
D、以強奸罪定罪處罰
19、下列行為可以判處死刑的有( )。
A、故意傷害他人造成傷害結果的 B、以殘忍的手段故意傷害他人但沒有造成他人殘疾的
C、過失傷害他人,並致人殘疾的 D、以特別殘忍的手段故意傷害他人並造成嚴重殘疾的
20、下列情形中,不屬於刑法第263條規定的對搶劫罪加重法定刑的情形是( )
A、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B、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C、的辦公大樓搶劫的 D、入戶搶劫的
二、多項選擇題:21-2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二至四個選項是符合試題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的字母塗黑。多選、少選或錯選均不得分。
21、甲唆使乙殺丙,乙將丙殺死。甲和乙屬於( )。
A、必要共犯 B、任意共犯 C、簡單共犯 D、復雜共犯
22、甲唆使乙盜竊丙的財物,乙為抗拒抓捕而當場使用暴力致丙死亡。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構成搶劫罪的共犯 B、甲構成盜竊罪
C、乙構成搶劫罪 D、對甲而言,被教唆人乙沒有犯被教唆的罪
23、關於罪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犯罪故意是罪過的一種表現形式
B、犯罪過失是罪過的一種表現形式
C、罪過的本質在於:行為人對自己行為造成的損害結果在主觀上應受到譴責
D、堅持罪過原則,意味著反對主觀歸罪
24、按照刑法的規定,不得假釋的犯罪分子包括( )
A、因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的某甲 B、因受賄罪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同時附加剝奪政治權利3年的某乙
C、因販賣品罪被判處無期徒刑的某丙 D、因構成累犯而被從重處罰判處有期徒刑7年的某丁
25、下列行為中構成盜竊罪的有( )
A、王某在商場盜竊他人信用卡之後,隨即用該卡在商場購買了價值6千元的手錶
B、李某在商場試衣間試穿大衣是否合適的時候,趁售貨員與別的顧客聊天的機會,將價值6千元的大衣穿走
C、張某在商店購買手飾的時候,趁售貨員不注意,將自己准備好的假首飾與從售貨員那裡拿來的價值8千元的真首飾調換
D、鄭某潛入他人家中,將他人價值2萬元的海洛因拿走
三、簡答題:26、27兩小題,每題5分,共10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
26、簡述教唆犯的概念和我國刑法對教唆犯規定的原則。
27、簡述侵佔罪與盜竊罪的界限。
四、辨析題。28、29小題,每小題5分,共10分。要求對命題進行判斷並著重闡明理由。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
28、請對「所有的教唆犯都是主犯」進行辨析。
29、請對「只要沒有被法院實際判處刑罰的,就不認為是犯罪」進行辨析。
五、法條分析題:30小題,10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論。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
30、刑法第133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試說明:(1)本條所規定的罪名、罪狀的描述類型;
(2)本條所規定的犯罪構成特徵;
(3)本條所規定的交通肇事後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
六、案例分析題:31小題,10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
31、甲被檢察機關指控犯有三項罪行:第一項,偽造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章的批文。第二項,持該偽造批文和所謂中國石材進出口公司出口業務合同,到某石材加工廠對該經理乙謊稱能聯系出口香港的石材業務。然後以虛構的香港某公司的名義與石材廠簽訂了500萬噸石材的購銷合同,收取合同定金50萬元後即不見蹤影。一年後公安機關將甲抓獲,發現甲已將50萬元定金揮霍一空。第三項,審訊中甲還主動交待以下犯罪事實:甲曾說服在國有銀行某營業所工作的業務員丙、丁二人,在丙、丁值班時由甲前去營業所假裝打劫,共同分贓。丙、丁同意。某日,在只有丙、丁值班時,甲沖進營業廳,用模擬手槍指向丙、丁。丙、丁假裝害怕,將預先准備好的100萬元巨款放入甲的提包中,甲攜款逃走。之後甲、丙、丁三人平分贓款。
分析上述案例,回答下列問題:
(1)甲構成何罪?並請簡要說明定罪的理由。
(2)對甲被指控的第一項和第二項罪行是否需要數罪並罰?為什麼?
(3)甲被指控的第三項罪行有何法定量刑情節?為什麼?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A 3、B 4、D 5、A 6、B 7、D 8、D 9、C 10、B
11、D 12、B 13、C 14、C 15、B 16、A 17、B 18、D 19、D 20、C
二、多項選擇題:
21、BD 22、BC 23、ABC 24、AD 25、ABCD
刑法簡答題答案:
26、教唉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具體地說,教唆犯是以勸說、利誘、授意、慫恿、收買、威脅以及其他方法,將自己的犯罪意圖灌輸給本來沒有犯意或者雖然有犯意但不堅定的人,使其決意實施自己所勸說、授意的犯罪,以達到犯罪目的的人。
按照刑法第29條第1款的規定,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這是對教唆犯處罰的一般原則。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這一規定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
按照刑法第29條第2款的規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為教唆未遂。
27、侵佔罪與盜竊罪的界限。兩者在許多方面相似,區別的關健是:(1)犯罪故意產生的時間不同。侵佔罪的行為人在待有公私財物之後才產生犯罪故意,產生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而盜竊罪的行為人是在沒有佔有財物之前就產生了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2)犯罪對象不盡相同。侵佔罪對象是行為人業已持有的公私財物,公私財物已經在行為人的控制之下;盜竊罪的對象則是他人所有、管理、持有的公私財物,公私財物在被害人的控制之下;(3)客觀方面不盡相同。侵佔罪客觀方面表現為侵佔行為,即將自己已經控制下的公私財物非法佔有;盜竊罪客觀方面表現為秘密竊取行為,行為人採取自以為不會被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看護人、持有人等發覺的方法竊取其財物。
刑法辨析題答案:
28、(1)這種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
(2)對教唆犯是否認定為主犯,應當綜合考慮教唆犯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刑法第29條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如果被教唆人沒有產生犯罪的決意,或者雖然產生了犯罪決意而沒有實施犯罪,或者被教唆人實施的犯罪不是教唆人教唆的犯罪,則根本不存在共同犯罪的問題,教唆犯也就漢有主犯與從犯之分。
(4)如果被教唆的人聽從教唆,實施了被教唆的犯罪行為,則成立共同犯罪,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也就是說根據個案中教唆犯在共同犯罪的實際作用分別處罰,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處罰;起次要作用的,按從犯處罰。由於教唆犯是犯意的發動者,因此在共同犯罪中通常是起主要作用者,應按主犯的處罰原則處理,但在少數情況下,也可能起次要作用,應按從犯的處罰原則處理。
29、(1)這種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
(2)根據我國刑法第37條的規定,免除刑罰,是對犯罪分子作有罪宣告,但免除其刑罰處罰。
(3)適用免除處罰情節的前提,是行為人的行為已構成犯罪。
(4)沒有被法院實行判處刑罰,包括不認為是犯罪因而沒有判處刑罰的情形以及免除處罰的情形。
刑法法條分析題答案
30、(1)本條的罪名是交通肇事罪。罪狀是敘明的罪狀;(2)構成特徵:1)侵犯的客體是交通運輸安全。2)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交通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3)主體是一般主體,凡已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能構成此罪。實踐中主要是交通運輸的人員。4)主觀方面是過失,即可以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也可以是過於自信的過失。(3)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乾的解釋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且行為成立交通肇事罪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刑法案例分析題答案:
31、(1)甲構成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合同詐騙罪和貪污罪。甲偽造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章的批文,屬於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的行為,侵犯了國家機關的正常的管理活動和信譽,構成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甲持該偽造批文和所謂中國石材進出口公司出口業務合同,到某石材加工廠進行詐騙,並將所騙錢款揮霍一空,屬於以虛構的單位名義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行為,因而構成合同詐騙罪。甲曾說服在國有銀行某營業所工作的業務員丙、丁二人,在丙、丁值班時甲前去營業所假裝打劫,共同分贓。刑法第382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與前兩款所列人員勾結,夥同貪污的,以共犯論處。甲與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丙、丁勾結,夥同貪污,應以貪污罪的共同犯論處。
(2)對甲進行的第一項和第二罪行不需要進行數罪並罰。因為這是一種牽連犯的情形。所謂牽連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某種犯罪,其方法行為或手段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情形。根據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對於牽連犯,如果刑法分則條文沒有明確規定具體的處罰方法,那麼,應當從一重罪處罰。對於案例中所說的情況,偽造國家機關公文是甲進行合同詐騙的手段行為,因而只需要按照合同詐騙罪這一重罪處罰即可。
(3)甲被指控的第三項罪行有自首情節。刑法第67條第2款規定: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沒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還應當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則應當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實,才能認定為自首。甲在被審訊時,如實供述了與丙、丁二人共同進行的利用丙、丁的職務,採取欺騙的方法獲得銀行巨款並平分的犯罪事實。屬於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人罪行的情況,並且他不僅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作為主犯,還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實,因而應認定為自首。
D. 劉鳳科--刑法經典試題(二)b
【例25】甲某日臨晨2時騎車從某超市門口經過,發現超市的卷簾門開著(事後無法查明卷簾門打開的原因),甲立即進入超市盜竊財物,30分鍾後與甲素不相識的乙進入超市,也開始盜竊。由於甲盜竊的財物數額多(價值2萬元),就請乙幫他抬到室外綁到自行車後座上,乙欣然應允。甲離開後,乙自己將價值1萬元的財物綁上自行車離開。對本案,正確的說法是(AC )
A.甲、乙成立盜竊罪共犯
B.甲、乙是同時犯,不是共犯
C.甲盜竊數額2萬元,乙盜竊3萬元
D.甲盜竊2萬元,乙盜竊1萬元
【例26】甲乙丙三人是某公司保安,共謀搶劫公司副總經理的錢。准備了犯罪用的工具,作案前丙感到害怕,退出了犯罪。甲乙遂共同作案,搶劫了副總經理的2萬元錢和一張信用卡,並脅迫副總經理說出了密碼。隨後甲乙二人將副總經理殺害,沉屍江中。兩天後,甲乙二人用該信用卡從自動取款機上先後取出35萬元。後案件偵破。
(1)關於甲乙二人殺害被害人的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甲乙丙三人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既遂,屬於搶劫致人死亡的加重情形
B.甲乙二人的行為屬於搶劫致人死亡的情形,丙只構成普通的搶劫罪
C.甲乙二人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丙對此不承擔責任
D.甲乙丙三人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2)關於甲乙二人從自動取款機上先後取出35萬元的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屬於甲乙丙三人的搶劫行為所得
B.甲乙二人對35萬成立搶劫罪,丙對此不承擔刑事責任
C.甲乙二人構成盜竊罪,丙對此不承擔刑事責任
D.甲乙丙三人在盜竊罪范圍內成立共犯,甲乙成立盜竊罪,乙成立搶劫罪
【例27】甲和乙因一時手頭缺錢,甲提意去他的外公家借錢,因為他外公家是農村信用社的代辦點,家中肯定有錢。乙說:「如果你外公不借錢給咱們,咱倆就用磚頭將他打昏,然後偷他的錢。」甲說:「他是我外公,我不能那樣做。」乙開著車,和甲一起到了甲的外公家。乙在門外的車上等甲,甲進了屋,甲的外公在家,甲提出借錢,但他外公說:「家裡沒有錢。」甲便在他外公家吃飯,然後睡覺了。乙在外面等著見甲一直沒有出來,便開著車回家了。考試大收集甲一覺醒來,見外公也睡覺了,便用磚頭將他外公砸昏,然後勒死了外公。甲因為沒有密碼,打不開保險櫃,便給他小姨打電話,說外公家被人搶劫了。他小姨來後打開保險櫃,發現沒丟錢,甲趁機在保險櫃里拿了5000元錢。關於本案,根據司法解釋和刑法的有關規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甲構成搶劫罪既遂一罪
B.甲乙二人構成搶劫罪共犯
C.甲構成搶劫罪與盜竊罪,數罪並罰
D.甲乙二人構成盜竊罪共犯
【例28】甲將A(8歲)綁架到自己家中,並向A的父親勒索財物。由於甲得知A的父親己經報案,便打算殺害A。甲正在琢磨殺害方法時,甲的朋友乙到了甲家,甲將殺A的想法告訴乙,乙幫助甲殺害了A。關於本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A.甲乙二人構成故意殺人的共犯,甲的行為構成綁架罪,乙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B.甲乙二人構成綁架罪的共犯,甲的行為構成綁架罪,乙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C.甲乙二人構成綁架罪的共犯,甲乙二人都構成綁架罪
D.綁架罪是繼續犯,乙參與進來,其行為構成綁架罪的共犯
【例29】石某來京打工期間,結識了同是外來人員的龍某、高某與王某,四人多次以「碰瓷」的手段在街頭敲詐他人財物。2007年12月24日,高、王、龍再次預謀到前門百萬商行前以此手段進行敲詐,由於石某與龍鬧矛盾,沒有參與預謀。高、王、龍三人來到商行前,將凌某作為敲詐對象,由龍某拿一塊手錶故意沖撞凌某,然後借口讓凌某賠償。凌拒絕賠償,三人遂對凌某進行毆打,凌被迫交出100元。高等三人仍不罷休,將凌某推倒在地,高強行奪下凌的手包,凌大聲呼喊,龍、王見狀匆忙逃走,高持手包欲逃時,被凌抱住腿,高便踢了凌某腹部一腳,並將手包扔在路旁,竭力掙開凌某的手想要逃跑。與此同時,石某恰巧正在現場附近吃東西,其目賭了高等人作案的全過程,當其看到高將手包扔在路旁時,趁凌某與高扭打之機將手包撿起來。當看見高某被凌某抱住,就上前踢了凌某腹部一腳,然後轉身跑了。考試大收集到了偏僻處,石某將手包中12100餘元中的12000元藏起來,當高等三人追上索要手包時,石將內裝100餘元、一塊新手錶、一個手機以及兩根金條等物品的手包交與高等人。事後被害人凌某脾臟破裂而死,但查不清楚究竟是高某還是石某造成。
後來石某等四人找朋友開了一張手機購買發票,然後在二手手機市場將該手機賣與張某(2400元);三天後,石某等四人將手錶和金條處理給了龍某的老鄉錢某(15000元)。
(1)龍某、高某與王某奪取凌某手包的行為構成何罪?
(2)石某將手包拿走的行為如何處理?
承繼的共犯,搶劫罪。
(3)對於被害人凌某死亡的結果,應當如何處理?
按照部分實行全部責任,龍某、高某與王某對死亡結果負責,即搶劫致人死亡。石某屬於承繼共犯,按照承繼共犯的處理原則以及存疑時有利於被告人的原則,石某對死亡結果不負刑事責任。
(4)石某將手包中的12000元藏起來行為如何處理?
無罪。本犯不能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
(5)石某等出售手機的行為如何處理?
構成詐騙罪,因為對於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所以張某存在損失。
(6)石某等出售手錶、金條的行為如何處理?
無罪。本犯不能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錢某明知是贓物,不存在損失,所以石某等不構成詐騙罪。
(7)張某購買手機的行為和錢某收購手錶、金條的行為如何處理?
張某無罪,錢某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
【例30】根據罪數以及刑法相關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BC)
A.甲盜竊乙價值8000元的財物後,主動與乙講條件:「如果拿2000元來,就退還價值8000元的財物,否則不退還。」甲構成盜竊罪與敲詐勒索罪,並罰。
B.甲盜竊乙8000元現金後,主動與乙講條件:如果同意讓自己得2000元,則餘款返還給乙,否則分文不退。甲的行為只構成盜竊罪
C.甲將盜竊的文物模擬品(價值數額較大)冒充文物賣給他人,獲取較大數額財物。甲構成盜竊罪與詐騙罪,並罰。
D.甲將盜竊的文物模擬品(價值數額較大)賣給他人,並說明其是現代仿品,獲取較大數額財物。甲構成盜竊罪一罪。
E. 刑法分論的題我不會
2001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搶劫過程中故意殺人案件如何定罪問題的批復》規定:行為人為劫取財物而預謀故意殺人,或者在劫取財物過程中,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定罪處罰。行為人實施搶劫後,為滅口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定罪,實行數罪並罰。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當場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在客觀方面,搶劫行為是一種雙重行為,由目的行為和方法行為構成。目的行為是指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具有當場性;方法行為是為能當場劫取財物實施的暴力、脅迫或者其他人身強制的行為。二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形成有機的統一。
本題中甲、乙二人為劫取財物將丙殺死,行為人在搶劫過程中使用暴力的方法(故意殺人),致丙發生當場死亡的後果。在這種情形下,殺人作為暴力方法的具體體現,屬於搶劫罪的方法行為,其目的是劫取財物,當場取得丙隨身攜帶的現金2000餘元。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就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情形規定了加重的法定刑,因此甲、乙的行為不應以故意殺人罪和盜竊罪進行並罰,應以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進行處罰。上述的司法解釋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以搶劫罪定罪也更符合立法原意。若行為人實施搶劫後,出於滅口、報復或銷毀罪證等而故意殺害被害人的,這種情況下,由於殺人行為不再是搶劫的方法行為,而是屬於新的犯意下實施的另一犯罪行為,因而應定故意殺人罪,與搶劫罪實行數罪並罰。
盜竊罪是指以秘密竊取的方法,將公私財物轉移到自己的控制下非法佔有的行為。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者他人的遺忘物、埋藏物非法佔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甲、乙當場取得丙隨身攜帶的現金2000餘元的行為顯然不符合盜竊罪和侵佔罪的犯罪構成。
綁架罪是指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行為,客觀方面表現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劫持他人的行為,侵犯的是復雜客體,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權利、健康、生命權利及公私財產所有權等。本題中丙的人身權和生命權已因甲、乙的搶劫殺人行為而被非法剝奪,甲、乙二人未實施綁架丙的行為,所以甲、乙不構成綁架罪。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索公私財物的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以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向公私財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強索財物的行為。甲、乙搶劫殺人後,發現丙的經理身份,產生新的犯意,經謀劃後打電話給丁,詐稱將要實施殺害丙的行為對丁進行恐嚇威脅,勒索丁10萬元現金,其行為符合敲詐勒索罪的特徵,因此,本題甲、乙二人的行為應以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未遂)實行並罰,選項C正確。
本題最大的干擾項是選項A,如果將甲、乙以脅迫的方法,向丁強索10萬元現金的行為認定為綁架,顯然是把甲、乙殺人的行為作為搶劫的方法認定,又作為綁架的手段認定,違反了不得重復評價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