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公司法案例及答案

公司法案例及答案

發布時間: 2025-04-23 17:54:10

A. 2019法考每日一練【商法】-公司法單項選擇題6.18

一、單項選擇題

1.彭兵是一家(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依公司章程規定,其任期於2017年3月屆滿。由於股東間的矛盾,公司未能按期改選出新一屆董事會。此後對於公司內部管理,董事間彼此推諉,彭兵也無心公司事務,使得公司隨後的一項投資失敗,損失100萬元。對此,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2017/三/26)

A.因已屆期,彭兵已不再是公司的董事長

B.雖已屆期,董事會成員仍須履行董事職務

C.就公司100萬元損失,彭兵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D.對彭兵的行為,公司股東有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

參考答案

1.【考點】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和相關行為的禁止性規定

【答案】B。解析:《公司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董事任期屆滿未及時改選,或者董事在任期內辭職導致董事會成員低於法定人數的,在改選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董事職務”。公司董事任職的此種延續對於公司營業維持的必要。A項錯誤,不當選。B項正確,當選。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佔公司的財產”。《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彭兵雖有違反董事義務的情形,但其他董事也同樣有此情形,因此彭兵不應承擔全部責任。C項錯誤,不當選。

《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後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彭兵的行為不屬於股東提起代表訴訟的情形。D項錯誤,不當選。

故本題選B。

B. 公司法案例分析——紅光公司

1、紅光公司設立時的出資符合公司法的規定。見公司法第26-29條。
2、丁對公司補足差額,設立時的股東甲、乙、丙承擔連帶責任。見公司法第31條。
3、能夠。因為房屋產權沒有轉移到紅光公司,則甲沒有實際出資。
4、不符合。見公司法第149條。(特有義務)
5、可以提起股東代表訴訟。見公司法第150-153條。
6、合同有效。見公司法第31條。
7、紅光公司先以自己的全部財產承擔清償責任。其他股東責任承擔見最高院94年批復,公司人格否認公司法20條。(附: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於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後民事責任承擔問題的批復》中規定:「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已經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其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雖與注冊資金不符,但達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七)項或其他有關法規規定的數額,並且具備了企業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具備法人資格。以其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但如果該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後,其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開辦企業的其他企業應當在該企業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與注冊資金差額范圍內承擔民事責任」。「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雖然領取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但實際沒有投入自有資金,或者投入的自有資金達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第十五條第(七)項或其他有關法規規定的數額,以及不具備企業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不具備企業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不具備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開辦該企業的企業法人承擔。」) 8、見公司法第72條

C. 高分求一個公司法或者商法的案例!!

主 題: 【法律】實質性變更要約未被接受則合同不成立
日 期: 2007-7-25 9:53:43
作 者:
來 源: 人民法院網
內 容: 裁判要旨
合同簽訂中,如果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予以擴張、限制或者變更,便不是承諾,而是對要約的反要約。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變更,均視為在實質上變更要約,如對方未明確接受,則合同不成立。

案情

2005年4月12日,中國外運山西公司將加蓋其單方「中國外運山西公司進出口貿易部」印章的SA5077號合同傳真發至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大連的辦事機構,向其發出要約。要約主要內容為:同意購買伊朗產鉻礦塊4000公噸,要求三氧化二鉻含量為40%以上,基數為42%。價格為203.70美元/干噸CIF CY中國新港。付款方式為根據裝運港結果即期付款95%,余額5%根據卸貨港結果在CIQ基礎上即期付款。裝運時間為2005年6月底以前裝運第一批2000噸,2005年7月底以前裝運第二批2000噸。裝運條款為允許分批裝運,最小量為1000噸,不允許轉運。信用證開證條款為被告於2005年6月初開立以原告為受益人的100%即期、不可撤銷信用證。

2005年4月13日,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將合同條款進行兩處修改後復傳給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具體修改為:1.將合同條款第8條的裝運時間由「2005年6月底以前裝運第一批2000噸」修改為「收到信用證後35天裝運第一批2000噸」;2.將合同條款第12條的信用證開證條款由「該信用證開立時間為2005年6月初」修改為「該信用證開立時間為2005年6月3日前」。

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收到對方修改的合同後,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業務負責人宋燕平在合同上簽署了姓名,但未將該合同給對方傳回。

2005年4月14日,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再次復傳給中國外運山西公司,並在前次改動的基礎上再次對SA5077號合同第11條的裝運條款進行修改,將「不允許轉船」修改為「允許轉船」。並在合同頁首寫明「宋經理收,電話確認,您已同意以下修改條款,請復傳!」

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收到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的上述4月13日、4月14日兩次復傳後,均未就改動後的合同進行復傳,對方多次催促其履行合同,其未以書面形式答復。

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於2005年6月25日和2005年7月9日將鉻礦石4019.227干噸裝船,並出售給營口新型硅產品有限公司,價格為162.5美元/干噸CNF大連。該合同與原合同相比較,差價為165592美元。

後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訴至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賠償165592美元。

審判

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

一、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所在國新加坡及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所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本案所涉及的買賣關系不在該公約第二條、第三條排除之列,因此審理本案應優先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二、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收到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2005年4月12日的發價(要約)後,在4月13日復傳給被告的傳真中進行了兩處修改,該兩處修改附加了開出信用證為裝運前提,同時使裝運時間由2005年6月底可能延後到2005年7月,是對裝運時間的變更。而裝運時間的變更可能影響到交貨時間。因此,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該兩處修改視為在實質上變更發價的條件,原告4月13日給被告的復傳構成新發價。2005年4月14日,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前次改動的基礎上對合同第11條的裝運條款進行修改,將「不允許轉船」修改為「允許轉船」。並在合同頁首寫明「宋經理收,電話確認,您已同意以下修改條款,請復傳!」原告的這次修改是對交貨方式的變更,同樣構成新發價。對於原告的兩次新發價,原告未能提供被告已作出承諾,並送達原告的證據。因此,原告關於合同已經成立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本案所涉合同未成立,對雙方當事人沒有約束力。

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出售給營口新型硅產品有限公司的鉻礦石中,三氧化二鉻的含量在SGS報告中顯示為37.4%,我國商檢局出具的報告顯示為38.82%和38.89%,均不足40%。而原、被告雙方的合同要求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以42%為基數,不低於40%。因此,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出售給營口新型硅產品有限公司的鉻礦石確實屬於為原告籌備的貨物。再者,鉻礦石中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低於40%也不符合原、被告雙方所發出要約的要求,即使履行也可能被拒絕付款。

太原中院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八條第(一)項、第十九條、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之規定,判決:駁回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的訴訟請求。本案訴訟費16716元由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負擔。

一審判決送達後,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本案一審判決發生法律效力

評析

本案雙方當事人的爭議焦點在於被告對原告所發要約的兩處修改是否構成新發價,即是否構成對要約的實質性修改,合同是否最終成立的問題。

合同的成立是指雙方當事人依法就合同的主要條款經過協商一致,即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是合同是否存在的重要標志。如果合同不成立,雙方當事人之間沒有合同關系,也就無須討論合同的履行、合同的終止、變更和解除的問題,更不存在違約責任的問題。

承諾的內容應當和要約的內容一致,是訂立合同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才能成立。承諾是無條件地全部接受要約條件,因為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按要約的全部內容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如果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予以擴張、限制或者變更,便不是承諾,而是對要約的反要約,是新發價。承諾的內容與要約內容相一致,並不意味著承諾的內容與要約的內容絕對完全一致,只要求實質內容一致即可,也就是說只有承諾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才構成反要約,而對於要約的非實質性變更並不影響承諾的成立。目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都採用了這種處理方法。《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九條規定:(1)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答復,即為拒絕該項發價,並構成還價。(2)但是,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答復,如所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在實質上並不變更該項發價的條件,除發價人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以口頭或書面通知反對其間的差異外,仍構成接受。如果發價人不做出這種反對,合同的條件就以該項發價的條件以及接受通知內所載的更改為准。(3)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均視為在實質上變更發價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條規定: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關於何種變更為實質性變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均認為有關貨物的價格、數量、質量、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履行方式、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方式的變更為實質性變更。二者不同之處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要求更嚴格,採取了窮盡列舉方式,除上述列舉外未允許作其他擴張解釋,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上述列舉後使用了「等等」字樣,表明該公約允許裁判者在裁判時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作出何為實質性變更的判斷,賦予了裁判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權。

本案中,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對被告中國外運山西公司所發要約的三處修改中,第一處和第二處附加了開出信用證為裝運前提,改變了裝運時間,屬於對合同履行期限的變更。第三處將不允許轉船修改為允許轉船,屬於對合同履行方式的變更。上述幾處修改完全屬於《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定的對要約作出實質性變更的情形,構成新要約。原告中嘉(新加坡)有限公司主張合同成立的理由不能成立,其要求被告賠償損失的主張不應予以支持。

該案案號為:(2006)並民初字0036號

案例編寫人:山西省太原市中級人民法院 楊效熙

D. 求答案:電大法學的公司法的案例分析題。

[析 ]:
(1)董事會的召開是合法的。我國《公司法》規定,董事會可根專據需要隨時決定召開董事會會議,屬 並應當於會議召開前 10 日通知全體董事,但緊急事項可以另定通知方式和時間。董事會會議由 1/2 以上 的董事出席即可舉行。該建築材料股份公司召開董事會通知了公司全體董事,並且出席會議的董事超過 1/2,因此董事會臨時會議的召開是合法的。
(2)作出召開股東大會臨時會議的決議是無效的。我國《公司法》規定,董事會決議須經全體董事 過半數同意。而該案例中,董事李某反對,另有 4 名董事未參加臨時董事會,只有董事章某、王某、丁某、 唐某 4 人同意該決議,未達到全體董事的過半數的要求,因此是無效的。

E. 關於公司法的案例,求助,謝謝

(1)並非合法與否的問題,只是在法律沒有依據。根據我國公司法和現代公司法法人獨立的原則,A公司是獨立法人,A與B之前的合同關系只約束A和B,與A和B的股東都沒有直接關系。因此B只有向A公司催繳貨款,不能向甲乙丙三人追討。
(2)不需要。責任關系是這樣的:A對B公司的200債務承擔責任,而甲乙丙只是以自己的出資額為限,對A承擔有限責任。如果A無法清償B的貨款,B可以申請A破產,A破產清算後的財產將被用來償還A的所有債務,其中就包括B的200萬欠款。至於通過破產仍無法清償的部分,B也不能要求甲乙丙償還。這也是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大特點。
(3)實踐中有刺破公司獨立人格面紗的理論,在此理論下,甲乙丙有可能會對B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但是根據樓主的描述,A是由於經營不善無法償還,這種情況很難適用該理論。樓主可以自己再搜一下

F. 公司法案例

答:1、甲乙丙出資不完全符合《公司法》第81條對全體股東首次出資額的要求。
2、依據第一問的回答可知公司A不能依法成立,故,可以否定公司獨立法人人格。甲乙丙承擔連帶責任。
3、A公司董事會有權拒絕。依據《公司法》第38條第2款和第100條的規定。提議不召開股東會議需要全體股東一致書面同意。股東丙在遭拒情況下,也無權直接召開董事會。依據是《公司法》第111條。
4、需要經過解散、清算、注銷程序。
5、丁是A公司的債權人,而A公司是C公司的股東,也就是說,丁不是C的債權人,所以,C的清算組拒絕丁的債權申報是有道理的。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行政法練習題 發布:2025-04-23 22:55:01 瀏覽:124
擱置物懸掛物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3 22:50:06 瀏覽:607
北郵遠程期末經濟法 發布:2025-04-23 22:30:55 瀏覽:384
痔瘡有什麼土方法治療 發布:2025-04-23 22:10:38 瀏覽:445
法律職業責任和懲戒論文 發布:2025-04-23 22:07:34 瀏覽:339
民事訴訟法已經受理的駁回起訴 發布:2025-04-23 22:07:31 瀏覽:23
懷化司法部 發布:2025-04-23 21:55:24 瀏覽:151
婚姻法中的子女解釋 發布:2025-04-23 21:43:54 瀏覽:3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施行日期 發布:2025-04-23 21:41:24 瀏覽:615
司法警察升職 發布:2025-04-23 21:17:44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