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受刑法
① 懸而未決18年的日月山埋屍案,最終的處理結果如何
2020年10月30日上午,備受社會關注的“日月山”埋屍案即張成虎、馬成等39人犯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一案。經過兩年多的偵查,案件終於有了進一步偵破。青海日月山埋屍案是目前青海涉案人數最多、時間跨度最長、社會危害最大的涉黑案件,也是全國掃黑辦掛牌督辦案件。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被害人家屬等了18年終於等到了正義的結果。我們應該向所有參加這場戰斗的工作人員致敬!謝謝他們的負重前行,讓罪犯得到應有的懲罰。
② 松贊時期六類法的內容
吐蕃時期是西藏歷史上文化 、社會重要的奠基時期。是西藏奴隸制文明空前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吏制組軍、經濟文化、典章制度、宗教哲學、藝術歌舞等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同時,這一時期制定了維護奴隸制的法律,成為了後世只能夠懂法律的基礎。
吐蕃法律發展的開放性。吐蕃王朝時期是青藏高原大開放與大發展的時代。吐蕃具備建立統一法律制度的社會條件,是在松贊干布時期。7世紀初,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並制定《六類大法》,1《以萬當十萬之法》,2《十萬金頂具鹿之法》,3《王朝准則之法》,4《扼要決斷之法》,5《權威判決之總法》,6《內府之法》。這些法律的制定過程中不僅包含了藏族的土著文化,也吸收了外來文化。中原王朝也對吐蕃法律產生了一些影響,唐朝具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唐朝的一些文人又在吐蕃王朝擔任相關職事;崇尚漢族文化而又急需建立法律制度的松贊干布積極借鑒了唐朝法律制度。在此後的吐蕃歷史中,這樣的過程一直延續著。因此說,吐蕃法律的發展與完善是在一個兼收並蓄的開放姿態中完成的。
吐蕃法律規范的宗教性。伴隨著吐蕃時期佛教的傳入,吐蕃的法律規范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響影。再加上官方有力的引導,一系列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獨特價值觀與倫理道德觀被直接反映到法律規范當中,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和與法律規范。佛教戒律進入藏族法律,最基本的是「五戒」與「十善」。在佛教極為盛行的藏區,法律與宗教戒律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有些佛教戒律就是法律。此外,以佛教信仰為基礎而形成的習慣、禁忌也融入藏族傳統的法律之中,與法律規范交叉在一起。
以罰代刑的特徵。以罰代刑吐蕃法律規范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通過經濟法律責任來追究違法犯罪的責任。最典型的是盛行在青海、西藏等地的「賠血價」制度。所謂「賠血價」,就是殺人犯或其親屬只須向受害人及其親屬支付一定數量的財產(包括牲畜、槍支、金帛等),以補償受害者家屬的經濟和精神損失,就不再實行血族復仇或追究刑事責任的習慣法制度。據考證,賠命價、賠血價源於松贊干布時期西藏的《法律二十條》。這里的不僅反映了以罰代刑的特徵,還反映了法律對於統治階級利益的維護,對等級進行了森嚴的規定。
司法審判制度中的「神判」特徵。神示證據制度也稱神明裁判或神證。在吐蕃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人們認為神靈是最為可靠的,不會偏袒任何一方。所以神判無疑是一種看似「合理高效」的選擇。對於「神判」種類及形式,在這里列舉了一些在民間流傳的一些「神判」方式:
1起誓。一般讓雙方當事人以佛法僧及各種聖物等發誓,用以證明自己的證詞與事實相符,或者表明自己清白。審判人員以是否敢於發誓作為判決好惡的依據。
2抓閹。抓閹是藏區普遍採取的神判方式之一。屆時由他人將兩張寫有無罪,有罪字樣的兩個紙團包在兩個炒麵丸之中,讓雙方當事人各選取一粒。拿到寫有有罪字樣者即為罪犯,對方則為清白。
3卜卦。在頭人的主持下,活佛誦經祈禱並進行卜卦。卦示何人有罪,既使他沒有犯罪,也要受到懲罰。
神判之所以在西藏流行,是有其背景原因的。首先當時吐蕃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辦案條件最差,人們無法找到更為有效的辦案手段。其次,在一個宗教盛行的地區,人們人為神是最為可靠、公正的,不會偏袒任何一方。第三,此種審判方法運用起來便於付諸實施。因此人們自然樂於使用此種制度。但是審判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首先其缺乏科學性,把評判善惡的標准交予想像中的神;第二,在神判中有太多的人為因素,就使這種有「賭運」成分在其中的不公正的審判活動更加不公正。但是這種審判結果在當時是必須執行的,已經裁決的,便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絕對服從,否則將受到嚴厲懲罰。
吐蕃部分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合體。在西藏的傳統法律文化價值觀念中,道德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凡是符合佛教教義的就視為是道德的,反之則是不道德的。這種價值觀念深深地影響了傳統的法律制度,具體體現在藏區傳統法律制度當中,有些傳統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渾然一體。例如,《法律二十條》中的第1條「殺人者償命,斗爭者罰款」,第3條「姦淫者斷肢,並流放異地方」,第4條「謊言者割舌或發誓」,第6條「孝敬父母、報父母恩」,第7條「尊敬高德,以德報德」,第8條「敦睦親族,敬事長上」,第10條「出言忠信」等都被列入法律條款。 《王朝准則法》比較嚴格的規范了人們的行為,規定了可以實施的行為和應禁止的行為。其中包括王法十五條、大法七條,以佛教思想為主的十六條道德規范。在佛教盛行的藏區,大量屬於宗教道德規范范疇的內容被納入法律規范,與法律規范合體。
諸法合壁。吐蕃時期的法律規范表現在諸法合壁的各法律中,就是在同一部法律中,既有民法規范,又有刑法規范;既有實體法規范,又有程序法規范,而從未形成一部單一法典。例如,敦煌寫卷《狩獵傷人賠償律》規定中,必須有十二個證人及其本人共十三人,共同起誓作證屬於訴訟方面的規定;藏巴汗時期制定的《十六法》中不僅包括了民法、刑法、婚姻法,而且還包括了使者薪給律,即差役法的內容。例如,重罪肉刑律、殺人血價律、傷人血價律、盜竊追賠律屬於刑法方面的規定;半夜前後律、姦淫發鍰律屬於民法方面的規定;逮解法庭律、誑洗心律、聽訴是非律屬於訴訟方面的規定;親屬離異律屬於婚姻法方面的規定;英雄猛虎律、懦夫狐狸律屬於軍事法規方面的規定。
雖然藏族的傳統法律已然沒有了法律效力,但其所承載的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對藏族人民的影響還在。因此說如何處理現代法律精神與吐蕃法律文化精神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顯得至關重要。總的來說就是對於西藏傳統法律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此使藏族傳統法律文化即吐蕃法律文化更好的實現現代化,為西藏的經濟文化社會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