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7冊

民法典7冊

發布時間: 2025-04-25 09:19:26

『壹』 求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淵源越具體越好

1804年公布施行的《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是第一部資本主義國家的和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殲余典。

它在1804年公布時的名稱是《法蘭西人的民法典》。

1807年9月3日法律賦予它《拿破崙法典》(Code Napoléon)的尊稱[3]。

該法典有1804年、1807年、1816年3次的官方版本,特別以1816年的王政復古版留傳下來。

所以我國商務印書館的譯本中保留著"國王"和"王國"字樣。

別的版本則在"國王"下有"(共和國總統)"字樣。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雖然其中仍留有若干舊思想的殘余,但終究是革命思想的體現。

這種革命思想就是自由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和人權思想。

法典雖然未能在家庭制度方面完成"人的解放"(在這方面,法典較之革命後的法令有些退步),卻在經濟方面較為徹底地做到了這一點.法國民法典是"人權宣言"在法律形式上的體現。

我們如果把依照這個民法典構築的社會與革命前的社會(封建社會)對比一下,就會看到法國民法典的思想意義——它摧毀了舊社會,開創了一個新社會。

當然,這個新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那個時代,它是人類文化的頂峰。

在封建社會中,"人"受著各種各樣的束縛,受著各種力量的壓迫,既沒有意思自由也沒有行動上的自由,法國人分為各種階層,沒有平等可言。

但在民法典的規定下,所有的法國人是平等的、自由的,只受自己意思的支配.總之,法國民法典是"解放"人的法典,而不是"束縛"人、更不是"奴役"人的法典。

就是在今天,法國民法典的這種精神仍對我們有啟示作用、指導作用,我們仍可從這方面去學習它。

二、法國民法典的思想內容

根據上面所說,對法國民法典的研究,應該著重於它的思想內容。

以下分為4點說明:

(一)法國民法典規定了近代民族國家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石。

法國民法典前面有一部分,標題為《前編•法律的公布、生效以及一般適用》,有6個條文。

這6條規定的實際上不只是民法的問題,而是一切"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

而且這個《前編》(Titre Preliminaire)沒有與以下各編統一編號。

據說,這6條在當時制定時不是森改碧只作為民法的前6條,而是作為當時計劃中的包括幾個法典(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的一個總法典的《前編》的。

[4]現在這6條只列於民法典之首(其他幾個法典大多經過了很大的變動),使人以為這只是民法典的前編了。

這6條的內容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則(除第3條是國際私法性質的規定外),也是對"封建法"的改變。

1.法律統一原則。

第1條規定:"經國王(共和國總統)公布的法律,在法國全境內施行。

"這個條文包含兩點:(1)法律須經"公布"。

公布是法律對外生效和施行的要件。

(2)法律公布後,在全國施行。

全國的法律是統一的,這與封建法律的地域性和分散性是正相反對的。

公布的作用在於使人民知悉法律,至少是可得知悉。

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是"公開性"。

對於這一點,中國人是深有體會的。

在我國,不久前還有所謂"內部規定",那就是不公布的規定,也就是不讓人民知悉的規定。

一個統一的國家必須有統一的法律,這一點在今天是不言而喻的。

在封建社會,情況不是這樣。

這就難怪凡是研究法國民法典的人,莫不首先把統一全國私法作為這部法典的偉大成就。

例如澳大利亞法學家瑞安說:"伏爾泰曾說,在法國旅行需要經常更換法律,就像經常更換馬匹一樣。

他的俏皮話與事實相差並不遠。

法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法典頒布之後,才成為一個法律上的整體[5]。

"又說"拿破崙法典的目標是要統一法國的私法,從這方面看,它取得了輝煌的成就[6]。

"這就是這個第1條的意義。

2.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第2條規定,"法律只對將來生效,沒有溯及的效力。

"封建社會的法律,由帝王制定,可以任意追究過去的事情,可以侵犯或剝奪人民的既得權利,可以肆意改變人民的已有的法律關系.近代法律以不溯既往為原則(當然有例外),不僅民法如此,刑法也如此。

這一原則的首要作用在於維護人民的既得權利與原有的法律地位,使人民在行為時只須注意並遵守當時有效的法律,不須顧慮行為後法律的變動(因為行此舉為後法律的變動,只能影響以後的行為,對法律施行前的行為或事沒有影響),從而有安全感。

3.立法司法分離的原則。

第5條規定,"裁判官對於其審理的案件,不得用確立一般規則的方式進行裁判。

"確立行為的一般規則,是立法的范圍。

法官只能對其審理的個別案件,進行個別的裁判,不得將其裁判作為一般的規則而當然適用於其他案件。

這也就是立法權與司法權分離,亦即三權分立的原則。

法國在大革命之前,由於沒有統一的法律,各地區存在著分散的、彼此不一致的"習慣法",於是法院就有對這些習慣進行解釋,從而使之取得法律效力的權力。

各地區的法院常常公布一些具有立法性質的判決,使司法判決成為"一般規則"[7]。

法國民法典的第5條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定的。

司法權的作用既然是裁判個別案件,法官就不能拒絕裁判。

第4條規定:"法官借口沒有法律或法律不明確不完備而拒絕裁判時,得依拒絕裁判罪而追訴之。

"如果法官可以因法律之故而對人民間的糾紛不予裁判,必將使人民的糾紛無從得到解決,而陷社會於混亂與不安。

本條是原則規定。

詳細的處理辦法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和刑法之中。

4.公私權(公私法)相互獨立的原則。

第7條(不屬於"前編")原來的文字是,"(民事)權利的行使,與市民資格相互獨立,後者依憲法取得並保有之。

"1889年改成現在的條文[8],即:"民事權利的行使與依憲法和選舉法取得並保有的政治上的權利的行使是相互獨立的。

"這一條規定民事權利與政治權利相互獨立,二者不互相依賴,不互相影響,民事權利以民法(私法)為依據,政治權利(公民的資格、選舉權)以憲法與選舉法(公法)為依據。

被剝奪公權(政治權利)的人仍可享有並行使其民事權利。

劃分公私法,這是近代法律的原則。

資產階級啟蒙學者主張,私權是天賦的人權,與政治權利不同,行使私權並不以享有公權為條件(前提)。

(二)一切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法國大革命"解放"了在封建制度下被壓迫、被奴役的一切人,把所有法國人置於同等(平等)的地位,這一點表現在民法上就是承認所有的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

這就是第8條的內容。

這一點的意義,今天已經不必多說了。

從此以後,這一條已成為任何一個國家民法的最根本的原則。

當然,在各國民法典里,盡管所用的文字和詞語有所不同,例如德國民法典第l條,蘇俄民法典第9條等等,但都毫無例外地接受了這種原則。

對法國民法典苛求的人可以說,法國民法典的這一條只說到"法國人",與德國民法典第1條只說"人"相比似乎差了一點。

但應該注意到,在那個時代,民族國家是人類最高的生活共同體,用"法國人"這個字眼是完全正當的。

何況就是1964年(一個半世紀以後)的蘇俄民法典也還是說"蘇俄公民"呢?

法典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

"第13條規定:"外國人經政府許可設立住所於法國者,在其繼續居住期間,享有一切民事權利。

"前者與第8條合起來奠定了近代民法自然人能力制度的基礎。

第13條奠定了近代民法與國際公法中外國人地位的制度的基礎。

法典還就兩項特別能力作了明文規定,第1123條規定:"凡未被法律宣告為無能力之人均得訂立契約。

"第1594條規定:"一切法律並未禁止其為買賣行為之人,均得買受或出賣。

"訂立契約和買賣物品。

在封建社會是有嚴格限制的。

法國民法典特別規定這兩條,也是"解放"人的表現。

這些規定在今天看來,似乎沒有必要。

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我國在解放後,在農村土地改革後,要特別申明農村借貸自由和買賣自由,就可以理解,法國民法典的這些規定,對剛從封建社會解放出來的人們是多麼重要了。

(三)法國民法典奠定了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

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即所有權絕對和契約自由,在法國民法典得到完成。

封建的財產制度和封建性的財產權利,在法國民法典中被清除得乾乾凈凈。

在這一點,德國民法典也不如法國民法典做得好。

關於這一方面,只要舉出幾個原則性的條文就夠了,用不著詳加闡述。

第537條第1款規定:"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處分屬於其所有的財產。

"第545條規定:"任何入不得被強判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並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限。

"我國近年來制定某些法律時,對於類似於第545條的規定,還要反復討論。

這時,不禁令人感到,200年前通過這樣的條文,要有多大的勇氣。

法典第967條規定:"任何人均得或以指定繼承人的方式、或以遺贈的方式、或以其他適於表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以遺囑處分其遺產。"

其次關於契約自由。

法典第1101條規定,"契約為一種合意。

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負擔給付、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

"第1119條規定,"任何人,原則上僅得為自己接受約束並以自己名義訂立契約。

"第113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

契約自由也擴及於夫妻之間。

第1387條規定:"夫妻間的財產關系,僅在無特別約定時,始適用法律的規定;夫與妻只須不違背善良風俗,並依後述各條規定的限制,得隨意訂立契約。"

法國民法典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民法,貫穿了意思自治原則。

意思自治包含有幾層含意。

第一,廢除古代的形式主義。

第二,不許國家干預個人的意思自由。

第三,講求個人的真實意思。

法國民法典的意思主義(典型的規定是第1583條,買賣的合意成立後,即使標的物尚未交付,價金尚未交付,合同即告成立,標的物所有權即移轉),是近代民法法律行為理論的核心。

總之,人們可以指出法國民法典在身份法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之處甚至是缺點,但很少能在財產法方面指出什麼大的問題。

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一方面繼承了羅馬法的一些優良的制度和規定,一方面貫徹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主張。

為了說明這一點,還可以舉出以下幾條規定。

第一,法國民法典把關於國有財產的規定納入民法典(第538-542條),具有特殊意義。

在這種規定下,國有財產與私有財產立於同等地位,受到同等對待。

第二,法國民法典對契約的解釋作了詳細規定(共9條)。

第三,在買賣中,法國民法典只保留了"買回"而廢除了"先買"制度。

對於買回,法國民法典對買回的期限規定不得超過5年,法院也不能將之延長(第1660條、第1661條)。

與此不同,德國民法典規定了買回與先買兩種,而且把土地的買回期定為30年(第503條)。

兩相比較,法國民法典的規定在當時更具有進步的意義。

第四,法國民法典第1674條關於買賣有失公平時不動產出賣人可取消買賣的規定及其整個辦法(第1675條以下),為以後的各國民法典開啟了先例。

把法國民法典的規定與其他國家民法典的類似規定比較研究後,不能不承認法國民法典的規定仍有其獨到之處。

因為第一,限於不動產,第二,規定了嚴格的評估鑒定辦法。

法國民法典財產法中的某些規定,因其為當然之理,以後各國民法典多不作規定。

但正因如此,這種規定就成為對我國民法學生十分重要的知識。

例如第2092條規定:"負擔債務的人,以其現在所有及將來取得的一切動產及不動產,負履行其債務的責任。

"第2093條規定:「債務人的財產為其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因此其財產的價金應依債權人債權額分配之,但債權人中如基於合法原因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存在時,不在此限。」這種規定,特別是前一條的規定;由於在別的國家民法典中已經沒有,因此,今天在對中國民法學生說明什麼是債務人的無限責任時,仍要引用它。

因為必須明白了無限責任後,才能明了有限責任。

(四)法國民法典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的成就

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的成就遠較財產法方面遜色。

大革命後在這方面的一些激進的、先進的法律——例如廢除家父制度,准許協議的甚至單方面的離婚,長子繼承製的廢止,遺產的平均繼承等——在法典中受到了限制或得到了緩和,有的甚至回復到"舊制度"的原樣,以致有人說這是"對革命的反動的法典"[9]。

所以會如此,當然有復雜的原因,對此,本文不去詳論。

但是與革命前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法比起來,法國民法典並不是沒有成就,它仍舊對"舊制度"(封建制度)作了極大的變革。

首先是婚姻法的世俗化。

中世紀末期,國王和教會爭奪對婚姻家庭的司法管轄權的斗爭,到法國民法典終於確定。

民族國家對婚姻家庭取得了絕對的管轄權,教會完全失去了它在這方面的權力。

法典第165條規定:"婚姻儀式,於當事人一方的住所,在身份吏前公開舉行之"。

以國家的身份吏代替宗教的教士和神父,從此,婚姻世俗化的過程完成了[10]。

法國民法典早於德國民法典100年,卻不像德國民法典那樣,仍然在法典中承認教會的地位[11]。

這一點表明,法國民法典在婚姻世俗化這一點,比德國民法典還要先進。

法典也否定了在結婚方面的家父的絕對權力。

法典規定了復雜的結婚同意制度,以緩和對家父權的沖擊,但在經過了多次以「尊敬證書」請求同意後,法典於第152條、第153條規定,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不再需要家父的同意而結婚,這樣最終地擊敗了家父的同意權這個封建力量的強大堡壘。

法典第326條規定,"民事法院對於有關身份的訴訟,有專屬管轄權。

"這一條規定的意義,有的學者只解釋說,它排除了刑事法院對身份問題的裁判[12]。

但是不能否認,這一規定也同樣排除了教會對身份問題的干預,因而也具有世俗化的意義。

法典保留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規定,保留了不自由的離婚制度。

這些都一直要到許多年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隨西方國家的普遍的家庭法的改革而得到糾正。

在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質。

首先,法典只承認財產繼承,只承認繼承是一種取得財產的方法,因而將之規定在第三編之首。

法典完全不承認身份繼承,也不承認特殊的貴族財產繼承製度,實行不分男女的均分繼承製度,否定了封建制度下的男性繼承與長子繼承。

第732條規定:「法律之規定財產的繼承,不考慮財產的性質與來源。」原來在封建時代,遺產區分為貴族財產、傳來財產與取得財產。

對貴族財產實行獨占繼承製度(長子繼承,以後長子不獨占繼承,但享有較大份額),對傳來財產實行兩系分別繼承製度(父系和母系分別繼承),對取得財產實行兩系均分繼承。

民法典廢除了這種劃分,只在第733條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分系繼承。

第745條規定:"子女與其他直系卑親屬,不問性別與長幼,亦不問其是否出生於同一的婚姻,得繼承其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直系等血親的遺產。

如繼承人均為被繼承人的一親等直系卑血親,且以自己的名義繼承時,應依人數平均繼承;如繼承人全部或一部代位繼承時,應依房數繼承。

"這些規定,建立了近代法上的法定繼承製度,開以後各國民法里的法定繼承製度之先河。

(五)法國民法典樹立了近代法中的個人責任原則

在封建法中,由於封建領主制與家長制的關系,民事責任與民事行為是分開的。

有時,行為人不是責任人,而非行為人卻要對他人的行為負責。

刑事方面的株連制度在民事方面也有所表現。

法國民法典既然承認每個成年人都有平等的能力和自主的意思,當然也就承認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失而致行為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

"以下各條又規定了侵權行為的各種情形。

法典關於侵權行為的5條構成以後大陸法國家民法整個侵權法的基礎。

上面列舉的5個方面,當然不能說完全是法國民法典的創造,不是由法國民法典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的。

它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文化積累的成果。

但是法國民法典把這一些成果完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立下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也為個人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一個新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個法典的保護之下發展成長起來。

人類文明也被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這是法國民法典的偉大的思想意義和光輝業績。

三、法國民法典的編制、體例與語言

像法國民法典這樣古老的法典,它的編制和體例自然帶有時代的特點,不應該用後代的眼光去評論。

所以指摘法國民法典結構不合理,說;"任何科學的安排方法都不會在一編之中把繼承和贈與、契約和侵權行為、婚姻財產、抵押和時效等這些毫不相乾的內容都放在'取得財產的不同方法'之下[13]。

"甚至說法典的第三編完全是異類題材的大雜燴[14]。

這都是不適當的。

法國民法典承繼了《法學階梯》的編法而稍加調整,分為人法、物法和債法,今天看來,無可厚非。

相反地,法國民法典的教科書式的體例有獨到之處。

例如第二編第一章《財產分類》,第三編第三章第一節關於契約的《通則》,就可以當作財產和契約的教科書來讀而得到應有的知識。

法國民法典的語言一直受後人的稱贊。

或說它淺顯易懂、生動明朗,有人甚至說法典是一部"出色的法國文學著作"[15]。

據說,拿破崙希望這部法典能為全體法國人民讀懂,法國人民能人手一冊。

這一點差不多做到了。

而這應歸功於法典的淺近的和優美的文字。

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與德國民法典完全相反。

這是兩種文化的產物,很難比較其優劣。

但是這畢竟是後世制定法典的人所應注意的。

四 結論

法國民法典是影響及於全世界的一部大法典。

奧地利普通民法典就產生在它的旁邊,卻相形見絀,不為後世所重。

至今我們仍不能不研究它,仍從它那裡得到啟示。

法國民法典所表現的啟蒙思想和解放精神,對於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尋求自由與解放的人民,都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極大的益處。

真難怪法國人民對這部法典充滿著愛好和感情,幾次想要改造它而又捨不得它,還是保留它的原貌。

世界人民也把它作為一部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著作。

我國商務印書館將之與《法學階梯》一並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完全是應該的。

在我國,研究法國民法典,深刻領會其革命的精神與思想史上的價值,用以促進我國自己的民法典的制定,是這一代法學者的任務。

『貳』 民法典婚姻法新規離婚流程

法律分析:
民法典婚姻編規定的離婚有兩種形式,一是協議離婚;二是訴訟離婚(訴訟離婚法院會對雙方進行調解)。具體流程如下:
協議離婚:男女雙方就自願協議離婚提出申請;婚姻登記機關對離婚申請進行審查;經過30日離婚冷靜期,30日內雙方到婚姻登記機關領取離婚證。
訴訟離婚:1、書寫離婚起訴狀,起訴狀需寫明原被告的基本情況、訴訟請求(包括孩子撫養問題、財產分割問題)、事實與理由;2、准備相關證據材料,結婚證、戶口本、身份證、財產明細、家暴證據等;3、拿著之前准備好的起訴狀2份、結婚證原件及證據材料復印件兩份,到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庭立案(被告戶籍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基層法院);4、立案後憑繳費單據在7日內繳納訴訟費,繳費一到兩周可以撥打12368查詢案件信息;5、承辦法官將在法定的時間內向對方送達起訴狀副本及其他材料。6、法院向雙方開庭傳票。7、准備好相關材料在傳票通知時間到達法院開庭。8、調解是離婚訴訟必經程序,在開庭前或者庭後法院會組織雙方進行離婚調解,調解成功的,製作民事調解書,調解不成功的將開庭審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條 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後三十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第一千零七十八條 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離婚,並已經對子女撫養、財產以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的,予以登記,發給離婚證。
第一千零七十九條 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
(一) 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
(二) 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三) 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
(四) 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
(五) 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准予離婚。

『叄』 德國民法典的制定經過

研究德國民法典的制定經過,不只是一個法制史上的課題,更重要的,我們要從這里找出對中國立法工作有借鑒和學習價值的地方。
在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時,全國分四個法域:普魯士邦法的適用地域、法國民法適用地域、撒克遜民法適用地域以及普通法適用地域。直到1900年1月1日德國民法典施行之日,這四個法域才合而為一。
在全德范圍內統一私法,這是德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但1867年7月1日的北德意志聯邦憲法和1871年4月16日的德意志帝國憲法都規定,聯邦和帝國關於私法的立法權只限於債務法、商法與票據法(如前所述,後二者當時已有帝國立法)。1873年,德國憲法第4條修改,帝國關於私法的立法權始擴及於全部民法。憲法第2條並規定了「帝國法優於邦法」(Reichsrecht bricht Landrecht)的原則,以求立法權的集中與法律的統一。
在此基礎上,德國開展了長達20餘年的德國民法典的立法工作。
1874年2月28日,成立了一個「准備委員會」(Vorkommission),決定製定民法典的計劃。1874年6月22日,帝國參議院設立一個由十一名委員組成的委員會(溫德莎德擔任委員長)。從事起草工作。這個委員會工作了十餘年,於1887年末完成草案。1888年1月31日將此草案(稱為第一草案)連同5卷理由書(Motive zumbuergerlichen Gesetzbuch)一並公布,供公眾討論。第一草案受到各方的批評。帝國司法部將各種意見匯集(達6冊之多)後,參議院於1890年又任命一個新的委員會對第一草案進行討論。1895年,完成了第二草案,將之提交參議院。參議院略作修改後,1896年1月17日帝國首相將此草案連同司法局的意見書(Denkschrift)提交帝國議會,是為第三草案。議會指定一個委員會對之進行了53次審議後,於1896年7月1日通過了草案。1896年7月14日參議院同意,同年8月18日皇帝批准,同年8月24日公布,定於1900年1月1日施行。其後,第二草案連同委員會的議事錄(Protokolle)於1898年發表。
與民法典同時公布施行的有民法典的附屬法律《民法典施行法》。施行法共218條,分為4章:⑴總則(其中包含國際私法的規定,原來在第二草案中是民法典的第6編:《外國法的適用》,經參議院移置於此)。⑵民法典與帝國法律的關系。⑶民法典與各邦法律的關系。⑷過渡規定。
與民法典同時施行的還有民法典的三個附屬法律:⑴1897年3月24日公布的《關於強制拍賣與強制管理的法律》。⑵1897年3月24日公布的《不動產登記法》。⑶1898年5月17日公布的《非訟事件程序法》。
此外,與民法典同時施行的還有與之有關的幾個法律:⑴1898年5月20日公布的《法院組織法》的修改文本。⑵同日公布的《民事訴訟法》修改文本。⑶同日公布的《破產法》修改文本。⑷1897年5月7日公布的《商法典》(通稱為「新商法典」HGB)。
從德國民法典制定的全過程看,有幾點值得提出來。這幾點在立法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些是可供我們借鑒、學習的:
⑴德國民法典的制定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醞釀和討論的階段。在制定之前,德國法學界發生過歷史上著名的「法典論爭」。這個論爭就德國應否制定一個統一的民法典,可能制定與否,以及應制定一個什麼樣的法典、應如何制定等,作了充分的討論。這一討論雖然未能直接導致民法典的制定,但論爭的雙方都由此進一步研究德國的「過去的法」,終於完成了潘德克頓法學的建立,為德國民法典的制定作出了最大的貢獻。可以說法典論爭為德國民法典的制定完成了思想上的准備,潘德克頓法學為民法典完成了學術上的准備[11]。有了這些准備,到德意志帝國成立,德國政治上的統一一旦完成,制定民法典就水到渠成了。
⑵德國民法典制定工作本身也經過了很長的時間——23年(1873—1896)。這一點首先說明,當時德國的統治階級(軟弱的資產階級與當權的容克貴族階級)與法國大革命後新上台的資產階級不同,沒有法國資產階級對於一部新的民法典的急迫需要,因為他們並不希望通過制定民法典去實現深刻的社會變革,也不希望用民法典改變私法方面的各種關系。德國統治階級只想通過民法典統一各邦的法制,以加強帝國在政治上的統一。至於在法律上,德國已經有了幾個邦的普通法典,盡可維持現狀。因此,德國統治者在制定民法典時就不要要求迅速完成,而要求起草者盡量細致地進行工作,當時對第一個委員會提出的任務是:對德國現行的私法要從合適與否、內部真實與否以及合乎論理與否各方面加以探討,特別對於諸大法典(按,這是指如普魯士普通邦法等法典——本文作者注)與羅馬法、德國的基礎相異之處要研究其合適與否,盡可能求其均衡,從而草擬出適合於現代法學要求的草案[12]。第一委員會的工作長達13年,不僅提出了草案,而且提出了5卷理由書。以後的修改並沒有對這一草案作大的變動。這種細致的工作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⑶德國民法典在長達20餘年的制定過程中,歷經兩個起草委員會、一個議會的專門委員會(這個專門委員會開了53次審查會)的討論,兩次把草案公布向公眾征詢意見。參加委員會的不僅有專門的法學家(法官、法學教授),還有經濟學家與各種實務工作者。參加討論的更是廣泛。許多著名的法學家都提出詳細的意見,如奧托·馮·基爾克(Otto.V.Gierke)安東·門格爾(Anton Menger)等都從極不相同的角度提出批評性意見。對第一草案的意見,經帝國司法局匯編為6冊,可見其多。可以說,民法典的制定工作是集中了全國法學界與學術界的精英,集中了全國的智慧進行的。英國法學家梅特蘭(F.W.Maitlalnd,1850—1906)說,德國民法典在其生效之時是當時世界上所有的最好的法典,他說:「我以為,從未有過如此豐富的一流智慧被投放到一次立法行為當中。」[13]
⑷德國民法典的制定者不僅給本國制定了一個法典(對這個法典的評價是另一問題),也為本國和各國的法學者留下了一整套有系統的、完整的立法資料。這套資料包括:第一委員會的《立法理由書》、第二委員會的《議事錄》、帝國司法局長呈交議會的《意見書》以及帝國議會專門委員會的《辯論記錄》(Protokolle)。這些資料成為後人研究、了解德國民法典的最好的材料,更是法制史的最好材料[14]。而對於中國,這種完整地保存立法資料的做法,是我們應該學習的[15]。
⑸德國民法典公布後,同時或相繼公布了一些必要的附屬法律。這些法律都與民法典同時施行。最主要的是民法典的施行法。施行法詳細規定了民法典與其他法律的關系、與各邦的邦法的關系,全面地、徹底地解決了、完成了制定民法典的任務——統一全德的私法。至於不動產登記法與非訟事件程序法則使民法典的一些規定得以落實。例為德國民法典實行物權登記制度,如沒有登記法,這種制度就會落空。最後,由於民法典的公布,為了配合民法的實施將三個重要法律(法院組織法、民事訴訟法、破產法)予以修改,對一個重要法律(商法典)重新制定。這些工作,立法者都及時將之完成,使這些附屬與修改或重定的法律都得以與民法典同時施行。德國皇帝選擇了二十世紀的第1天作為施行這些法律的一天,使這一天成為德國法制史上輝煌的日子。對於我們說來,這種做法有重要意義。一個法律的實施,常常有賴於其附屬法規與配套法規的制定,如果欠缺了後者,那個主法律也許就無法實施,主法律中的規定再好,也會落空。中國的《公司法》於1994年7月1日施行,但由於許多附屬法規和配套法規沒有制定公布,公司法里的不少規定也就無從實施而成為具文。所以在這種地方,我們應該學習德國的做法。

『肆』 《民法典》誰可以學普通人能買到嗎

《民法典》全國人民都要學習。民法典可以在網上購買,也可以在書店購買。兩會期間《專民法典》出爐屬,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人們稱之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也就是說,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典法共7編,即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共1260條。
這部法典非常細致,甚至滲入到了我們生活里的一個個細節之中;比如「民法典」中明確的「婚前不如實告知對方自己患有疾病,婚姻可撤銷」這一條,比《婚姻法》中規定的「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禁止結婚。如有嚴重的精神病,重症智力低下和患有其他類型的傳染病、遺傳性疾病而未治癒的是不能結婚的」有了明顯的進步;再比如《民法典》這次將「文字、圖像」也納入到了性騷擾的認定范圍之中,可以說是完善了先前防止性騷擾的有關規定;再有前天電視采訪中專家說的「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給「見義勇為者免責」、還有「小區共有場所收入歸業主」、「保護個人信息」以及「遺囑形式的增加」等等,這在《民法典》中都有。

『伍』 民法典到底一共有多少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1][2][3]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立法經過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
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後,由於物權法尚未制定,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
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6]
2016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從做法上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總則的徵求意見稿已經出來,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8]。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進入立法程序[9]。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10]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新增離婚冷靜期[11]。12月23日,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12]。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體現對合同的保護,二審稿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13]
2019年6月25日,栗戰書委員長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和民法典繼承編草案[14]。12月20日,法工委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並將2017年已經出台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編入草案,重新編排條文序號,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12月常委會會議審議[15]。12月2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關於《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編纂情況的匯報。據沈春耀介紹,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16]。12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17]。12月2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18]。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19]。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目錄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基本規定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節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節 監護
第三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四節 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三章 法人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營利法人
第三節 非營利法人
第四節 特別法人
第四章 非法人組織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為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意思表示
第三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第四節 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條件和附期限
第七章 代理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委託代理
第三節 代理終止
第八章 民事責任
第九章 訴訟時效
第十章 期間計算
第二編 物權
第一分編 通則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二章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第一節 不動產登記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三節 其他規定
第三章 物權的保護
第二分編 所有權
第四章 一般規定
第五章 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
第六章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章 共有
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三分編 用益物權
第十章 一般規定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十二章 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權
第十四章 居住權
第十五章 地役權
第四分編 擔保物權
第十六章 一般規定
第十七章 抵押權
第一節 一般抵押權
第二節 最高額抵押權
第十八章 質權
第一節 動產質權
第二節 權利質權
第十九章 留置權
第五分編 佔有
第二十章 佔有
第三編 合同
第一分編 通則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二章 合同的訂立
第三章 合同的效力
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
第五章 合同的保全
第六章 合同的變更和轉讓
第七章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第八章 違約責任
第二分編 典型合同
第九章 買賣合同
第十章 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
第十一章 贈與合同
第十二章 借款合同
第十三章 保證合同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保證責任
第十四章 租賃合同
第十五章 融資租賃合同
第十六章 保理合同
第十七章 承攬合同
第十八章 建設工程合同
第十九章 運輸合同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客運合同
第三節 貨運合同
第四節 多式聯運合同
第二十章 技術合同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技術開發合同
第三節 技術轉讓合同和技術許可合同
第四節 技術咨詢合同和技術服務合同
第二十一章 保管合同
第二十二章 倉儲合同
第二十三章 委託合同
第二十四章 物業服務合同
第二十五章 行紀合同
第二十六章 中介合同
第二十七章 合夥合同
第三分編 准合同
第二十八章 無因管理
第二十九章 不當得利
第四編 人格權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二章 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
第三章 姓名權和名稱權
第四章 肖像權
第五章 名譽權和榮譽權
第六章 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第五編 婚姻家庭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二章 結婚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一節 夫妻關系
第二節 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近親屬關系
第四章 離婚
第五章 收養
第一節 收養關系的成立
第二節 收養的效力
第三節 收養關系的解除
第六編 繼承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二章 法定繼承
第三章 遺囑繼承和遺贈
第四章 遺產的處理
第七編 侵權責任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二章 損害賠償
第三章 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
第四章 產品責任
第五章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
第六章 醫療損害責任
第七章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
第八章 高度危險責任
第九章 飼養動物損害責任
第十章 建築物和物件損害責任

『陸』 民法典宅基地使用權的解讀

我國農村村民每戶只能有一處宇基地,並且面積不能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宅基地已達到規定的標准就不能再申請新的宅基地,可在原宅基地改建,或退出原宅基地再申請新宅基地,宅基地達到標準的也不得買住宅,但對由於房產繼承等原因形成的多處住宅(包括宅基地),原則上不做處理,舊房屋不得翻建,房屋損壞後,退出多餘的宇基地。農村村民建住宅用地,由村民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申請,經村民委員會討論,並經鄉(鎮)人民政府宙核後,報具級人民政府批准。涉及佔用農用地,還應辦理農用地轉用宙批。村民因住房出賣、出租而使宅基地達不到標准,或沒有宅基地的,也不得申請宅基地;但因兩戶的宅基地都達不到標准而相互之間調劑,經批准可以申請宅基地。嚴禁利用建住宅為名搞房地產開發和炒房地產的行為。
一、農村宅基地申請報批程序
1.申請。農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應向村民小組或村民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說明用地原因和理由,並填寫《村民宅基地申請審批表》。
2.初審。村民小組和村民委員會對用地戶的申請,根據有關規定進行初步審查,並在村務公開欄向村民公布無意見後,在《村民宅基地申請審批表》相應欄內加註意見、簽名蓋章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具體由國土所受理)。
3.審核。根據村民委員會上報的《村民宅基地申請審批表》,鄉(鎮)國土所派員,第一次到現場,實地審查申請人是否條件,擬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等。確認符合要求的,鄉(鎮)國土所提交鄉(鎮)人民政府會議研究同意後,以鄉(鎮)人民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上報縣(市)國土資源局。
4.批准。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對鄉(鎮)國土所以鄉(鎮)人民政府名義上報的宅基地審批請示文件、《村民宅基地申請審批表》和花名冊等文字材料嚴格審查並報縣(市、區)人民政府批准後,下發批准文件。
5.定位。村民小組或村民委員會在接到宅基地批准文件後,要將批准結果及時在村務公開欄內公布,接受村民監督;鄉(鎮)國土所派員,第二次到現場,發放《村民宅基地批准通知書》,實地勘查丈量,按批準的四至給宅基地放線,確定位置後,用戶方可施工建設。
(六)頒證。村民住宅建成後,鄉(鎮)國土所派員,第三次到現場,實地檢查,看用地戶是否按照批準的地點、面積和要求使用土地。對符合要求的宅基地,按法定程序登記確權,頒發《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
二、農村宅基地申請條件
1.申請人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2.因基礎建設和村鎮建設規劃用地搬遷、拆遷、需要重新安排宅基地的。
3.原房屋破舊、宅基地面積小於法定面積、需翻建、擴建的。
4.多子女家庭、有子女已達婚齡、確需分家另行建房的。
5.因原宅基地存在地質滑坡、泥石流隱患的。
6.經批准,戶口由外地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而無住房的。
7.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九十九條 下列財產不得抵押:(一)土地所有權;(二)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但是法律規定可以抵押的除外;(三)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等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法人的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其他公益設施;(四)所有權、使用權不明或者有爭議的財產;(五)依法被查封、扣押、監管的財產;(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財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
第四條 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承包方,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實行其它方式承包經營的承包方,經依法登記,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備案、登記、發放等具體工作。
第十一條 農村土地承包當事人認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和登記簿記載錯誤的,有權申請更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二十七條 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國家保護進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戶進城落戶的條件。承包期內,承包農戶進城落戶的,引導支持其按照自願有償原則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也可以鼓勵其流轉土地經營權。承包期內,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發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時,承包方對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有權獲得相應的補償。

熱點內容
婚姻法心得感想 發布:2025-04-25 13:55:23 瀏覽:508
法律草案民法 發布:2025-04-25 13:50:14 瀏覽:663
勞動法工作每月360小時 發布:2025-04-25 13:50:12 瀏覽:572
2015經濟法基礎講義 發布:2025-04-25 13:49:26 瀏覽:549
2016經濟法基礎侯永斌第二章 發布:2025-04-25 13:43:53 瀏覽:911
作為大學生如何加強學習法治觀念 發布:2025-04-25 13:31:37 瀏覽:763
靜安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5 13:29:58 瀏覽:810
行政法密切相關論文 發布:2025-04-25 13:29:46 瀏覽:424
法治化要求 發布:2025-04-25 13:26:49 瀏覽:329
國際經濟法的案例分析 發布:2025-04-25 13:26:46 瀏覽:175